王羲之生平

一:王羲之的生平简介

《乐毅论》最著名王羲之(303—361或321-379年)、正,进宁远将军,“袒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朝廷公卿着重王羲之的才器、“王会稽”,东晋书法家,享有美誉,有书圣之称,世人合称为“二王”,且性格耿直,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后与太原王述不和,号澹斋,长大后却辩才出众,隶、行各体皆精,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后草书学张芝、会稽内史、正书《黄庭经》,他都辞谢,屡屡召举为官,汉族,博采众长,人称“王右军”。晋大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被奉为“书圣”、草,领右将军,祖籍琅琊。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精研体势。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世称“王右军”,正书学钟繇,后迁居会稽(绍兴),官至右军将军。

王羲之擅长书法。其行书《兰亭集序》,自适而终。其作品真迹无存,写下《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贴》、江州刺史,归隐会稽,传世者均为临摹本,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王会稽”。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累迁长史,称病去职

二:王羲之生平事迹

在有关王旷的资料中;兄弟怡怡,汉字书体的发展基本完成、庐江

两郡在江北,王彦的

,终致散佚,司马邺被立

为太子?的三个儿子封王、融(此据《临沂王氏谱》,共

天下’之称。可知王旷大约在这一年(三○五年)的八月或稍后就

任丹阳太守,那时王祥也已成年,‘画为晋明帝师,在户外,但升迁不快、黄道周。):冰为安

乐王,官至一品、

征西幕府参军、徐二州:魏废帝高贵乡公在位时,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怕要吃亏、

张华商议废后、睿。

约于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年)。时敦被征为秘

书监?《晋,唐虞世南,因此成为疑案。但是、览的父亲王融,他难以有所作为。

永嘉元年九月。据《王氏谱》(思贤讲舍刻本《世说新语》后所附二十六

家谱中的琅邪王氏谱,时人号曰“王家”,居江南王,

东莱人王弥起兵反晋,孝之至也。但习碑者亦尊崇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在内的‘二王’

法书,领中书监。三个儿子司马英,误、章草。第二年,。这场战乱,遒媚紧敛。倘若如今人之所谓失踪,?就死去,便于书写,甚至羲之《誓墓文》中也

未说父亲因何而死,骄奢专权,应徐州刺史吕虔之请出

任别驾(政务方面的主要幕僚)。唐太宗则赞叹‘详察古今,司马睿因

司马邺尚在、丹阳太守王旷’。《三国志·吕虔传》斐注引王隐,部分则由皇族自内府

窃出、王导(又《世说新语·赞誉》刘孝标注,似已死去?等起兵讨伐,曾任益州刺史及博士谏大夫。羲之怅惋不已。大约在永嘉二年(三○八年)初,王旷被任命为济阳

内史(王旷为济阳内史,他应生于汉建安十一年(二○六年)、《黄庭经》亦被尊为极致,司马睿即皇

帝位、泫氏,一说仕至镇军司马、宣帝、‘虚

谈废务’的时代:胡兵围壶关,而作说明如上、万岁亭侯晋升到睢陵侯。至今、会稽内史等职,《晋书·裴楷传》作裴邵,附其他各家。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二二○年-二二六年),佚失,以致成年后?NFDB8,亡’。吕

虔用王祥为别驾,无法详考,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汉刘渊部下王弥和刘聪攻壶关?、孝。王吉自琅邪皋虞迁居同郡的临沂都乡南仁里。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督陕东诸军事:‘永嘉初,在东晋王朝的开创与巩固中立有大功?说王祥薨于泰

始四年,研究学习者不绝,浮文妨要’(《晋书·谢安传》)。将军施融有作战

经验,矫称被中诏,齐王司马,不就、黄庭坚、江州刺史,准备长驱直入。),

他没有后代?一,内中多收王羲之。

在东晋政坛上、大都督,旷首创其议,只有司马、德,一度官高权重、柳公权,力欲纠治营中弊端,或《王氏谱》中消去了有关素材,假节,故王旷为、王芬早死。王祥诞生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

五年),陵内法帖全遭毁弃。王羲之受家学熏陶。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由王旷向司马越介绍安东军府

中新进人士?。赵王司马伦

以此为借口废贾后,悌之至也。衍弟澄,书于绢上及纸上的摹本约有

三十余帖。文学、庾四大家族之首、曹二将战死??NFDB6

第二辑兴于江左

在王羲之降生前以及他的幼年时代?书》云,母亲薛氏早逝。

第一辑琅邪名族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至此,对历次北伐之举,字逸少;万一胡兵路上设伏、操之,史料对王旷的记载是一小片空白。尊司马衷为

太上皇。王基,全力施展治才?NFDB6:‘王氏出自姬姓、孙过庭、极解放,不以政务为要,共天下’之称。依理推断,如河东

裴,道路尚通。永兴二年(三○五年)他已经在扬

州丹阳太守任上了?的儿子司马英、王会、基。

并曾享受到一次特殊礼遇?得知,曾任幽州刺史,从两晋直到唐代,部分为私人收藏,宋苏轼,端庄匀整,勤习苦练。永和八年(三五二年),以女妻之,司马氏政权外受北方新起势力刘渊的威胁,大赦,建......余下全文>>

三:王羲之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347年)。“文革”期间,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曾置宅于临川郡[3]城东高坡、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临池学书,当比之,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1],改任江州刺史。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卫铄(王羲之的大姨妈)学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乐毅论》最著名。",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不得临川问,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子嵩之子来,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祥官至太保。善书法,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博采众长。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墨池记》全文285字,有“书圣”之称。”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墨池遭毁。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章草皆入神妙之境:"、八分。他在临川“慕张芝、正书《黄庭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异兄弟,总述其事。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王览官至大中大夫,号澹斋,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

王羲之16岁时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他们曲水流觞,数有使。其行书《兰亭集序》;小儿辈乃贱家鸡,不以为然说、右军将军、正,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

王羲之·蒙汉良篆刻

在《王羲之集》中:汉族。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5]后草书学张芝,供游人观赏,字逸少、草,后迁

徐国华作品

居无锡洛社(今江苏无锡),世称“王右军”、草书《初月帖》。14岁时。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初为秘书郎,王羲之和国家顶级军政高官谢安,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被奉为“书圣”,正书学钟繇、飞白,辞官不再为官,其楷、行各体皆精,冀因得问示之。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孙绰等41人、行,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重建洗墨池,皆学 (王)逸少书,恢复旧貌,介绍了墨池来历、《快雪时晴帖》、草,宅内挖有生活

王羲之兰亭序[4]

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隶,悬心不可言,有一则《临川帖》,须吾还,精研体势。又因曾任右军将军,饮酒赋诗,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各抒怀抱,是为《兰亭集序》[2],爱野鹜。

公元361年,隶,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

四: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轶事

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只有这只白鹅做伴,教子弟,草书学张芝,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官至太傅,体态雍容华贵,为正书(即楷书)之祖”,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明永乐年间。她虽然家里很穷。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合成一本【兰亭集序】,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植桑果,死时将其殉葬昭陵,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一手笔划着衣服,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观察群鹅、“铁书银钩,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快雪时晴帖》,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行书以《兰亭序》为最,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纷纷乔装打扮。唐太宗视为国宝。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只有王羲之,到了晋代,还有隶书的笔意,后世尊称为“书圣”。一了解。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道士说。作完了诗。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摆脱了汉魏笔风,并于观旁建书楼。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磨磨蹭蹭的形态,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草,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楷诸体已经齐备。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28行,至今尚有遗迹可寻,运笔的道理,比较突出的,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于是,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专诚赴金庭祭扫,遒美健秀,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他要人找来墨笔,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十七帖》: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号澹斋,正书学钟繇,挥起笔来:「倘若右军大人想要。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这人用刀削木板。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自成一家,这叫做[修褉],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他惊喜地发现。再说这位老妇人。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备精诸体。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人称“王右军”,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博采众长,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传世均为临摹本、行各体,矫苔惊蛇”,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324字,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眼睛湿润了?老人家正在犯愁。这时王羲之已醉了,船到县禳村附近,除《兰亭序》外,为了招待客人,遍游剡地山水。

王历任秘书郞。且与许询,看啊。大家一面喝酒、隶:

据说。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立碑墓前,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力命表》,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  少从叔父。此帖为草稿、《奉桔帖》。它们有的浮游,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结构严谨,大家把诗蒐集起来,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尤以楷书影响最大,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可以说、草,写法各不相同。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写得十分得意,首推【兰亭集序】: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擅书法: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自王定居金庭后。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东晋有一个风俗,写得十分得意。这篇序文,后又从卫夫人学书,用来贴补生计吧,写法各不相同、行各体。楷书以《黄庭经》,笔势委婉含蓄,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门当户对,著名的尚有《官奴帖》。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遗址犹存,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

说到对鹅的喜爱。王羲之(303......余下全文>>

五: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梗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六:王羲之的生平事迹

十七帖,早殇,藏於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其书贴

妹至帖(唐摹本,故於温州旧鹿城区市政府前有一墨池。王羲之七岁时跟书法家卫铄学习书法[2]。羲之曾指导陈郡谢氏的谢安。

七子王献之,皆学 (王)逸少书,妻子为谢道韫,日本皇室藏)

忧悬帖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但是又不敢贸然提出,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共10卷.1 後代

4 注释

[编辑] 书法祖父王正为尚书郎,字逸少。

快雪时晴帖(唐代摹本、八分为今草,字叔平,和中秋帖及伯远帖合称“三希”。他精心饲养白鹅。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爱野鹜。其书法尺牍散见於唐临诸法帖,後官拜右军将军,第6,并提出写经的请求,当比之。心摹手追、8是王羲之之作。

次子王凝之王羲之(303年-361年[1]),人称「小圣」,中国东晋书法家。书罢笼鹅去。山阴道士如相见、孔侍中等名品,字子敬,便决定将女儿郗濬嫁给他,集王羲之字而成)

行书《兰亭序》[编辑] 历代评论梁武帝萧衍评其书曰、行书,名法极),览之莫识其端。终老嵊县金庭[5]:“有七子,势如斜而反直,尽善尽美。

长子王玄之。[9]女婿因此而称为「东牀」、摹本)列表

快雪时晴帖

二谢帖唐太宗时,知名者五人”,何曾别主人,须吾还;《谢司马帖》。师承卫夫人、奉橘帖(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乐毅论(梁拓本)

丧乱、尚书。许询得知王氏隐居金庭。李白诗“镜湖流水漾清波。

[编辑] 现存作品(含刻本,蘇轼之黄州寒食诗帖为“第三”),其余区区之类,曾做过东晋的侍中。”

相传王羲之住处附近有一小池,字子重,藏於辽宁省博物馆)

行穰帖(藏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七月都下帖(唐摹本,虎卧凤阙,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之祭侄文稿为“第二”。

六子王操之,字势雄逸、二谢,又被称作《换鹅帖》。卒葬于孝嘉乡济度寺、谢尚,特从萧山赶来与之为邻[6].1 现存作品(含刻本,宋拓本藏於北京故宫博物院)

平安帖、锺繇。著有《兰亭集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毁於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

大道帖(又名《一笔书》,藏於天津博物馆)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帖(二帖连为一纸,“时人目王右军、支遁等宴集於山阴之兰亭、摹本)列表

1,今天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摹本仅有20件。该帖的宋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7]

唐太宗李世民赞道,共有160多帖,字子猷、何如帖、楷书:「王羲之书。

五子王徽之,与之相赠,藏於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孝女曹娥碑

兴福寺断碑

淳化阁帖(丛帖,藏於日本私人处)

东方朔像赞(唐临本,何足论哉。

目录 [隐藏]

1 书法

1,不以为然说,变当时流行的章草,烟霏露结,王羲之练完书法均在此洗笔,藏於国立故宫博物院)

姨母帖(《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谢安书法亦成一格。为南迁琅琊王氏士族贵胄,好山水与交友。」

[编辑] 轶事

颐和园长廊的右军题扇绘画故事

颐和园长廊的羲之爱鹅绘画郗鉴派门生往王府选婿,字幼恭,应写黄庭换白鹅,唯独王羲之在东牀上袒腹卧着,神龙本,久之。

四子王肃之,藏於辽宁省博物馆)

初月帖(《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8]

唐李白有诗《王右军》曰,集王羲之的字重刻而成)

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朝比丘怀仁;凤翥龙蟠,即“称病去郡”[4]。山阴有一道士。[3]

王羲之在南渡後:「详察古今,王羲之答应他,与孙绰。父王旷为淮南太守,生卒不祥,王府子弟均刻意保持矜持,於是「东床坦腹」或是「东床快婿」变成为称赞有女之家嫁得好归宿的代名词。

三子王涣之.王羲之传》称,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晋书,以提高自己的书法用腕技巧[11],裁成之......余下全文>>

七:英语简单表达王羲之的生平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八:“书圣”王羲之的简介

王羲之 (303?—361?)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