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将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基本策略。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培养幼儿规则意识,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细致,要明确、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给孩子养成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做到持之以恒。再有,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或将规则编成小儿歌,或设立各种主题的小评比,调动幼儿内在因素,激发幼儿的上进心,逐步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如:进餐时的“文明餐桌”、午睡时的“安静宝宝”。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二、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期是一个人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类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区角游戏中,利用环境暗示法,让环境说话,让环境的设置告诉幼儿参与这个游戏应遵守的规则,如用插卡标志,限定游戏人数;用安静图标,告诉大家要安静等,这种环境暗示没有任何的强制、命令和压抑,可以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之一。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转台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饮水机前的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会等待;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游戏场上的安全文明游戏图片,提醒幼儿玩耍时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确玩法……这些标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天天看到,这些标志不仅在无声地提醒孩子,同时,看到这些标志,幼儿也会互相提醒,按标志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很好地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余下全文>>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学初,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陪着他们一起上课、游戏、吃饭、睡觉-----,在对孩子的行为作为了大量的观察与了解后,我发现我班孩子中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 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比如:开学初,很多孩子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自己站起来就往外走,因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评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未经老师同意就出教室的行为是错误的。
二、 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些幼儿的控制能力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而且越玩越开心。再如: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
三 、 逆反心理及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不大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意见,常要求自己做主,决定行为。有时当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后,有的孩子会故意做得与要求相反,并以此为乐。
此外,由于孩子在气质、性格、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一点、内向一点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子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况给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那么,我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呢?为此,结合我园制定的《幼小衔接工作意见》和幼儿园新《纲要》的教育理念,我为本班幼儿制定了具体的行为规则,如: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能公正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分辨是非等。同时,我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具体如下:
一、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下课以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后收好不用的书、作业本等,再把下节课需要的书、学具准备好以后才能玩;加餐、盛饭时从左到右依次排队的规则能让孩子们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铺的孩子只能坐着穿脱衣服,不能带尖利玩具到......余下全文>>
三:怎样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学初,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陪着他们一起上课、游戏、吃饭、睡觉-----,在对孩子的行为作为了大量的观察与了解后,我发现我班孩子中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 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比如:开学初,很多孩子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自己站起来就往外走,因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评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未经老师同意就出教室的行为是错误的。
二、 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些幼儿的控制能力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而且越玩越开心。再如: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
三 、 逆反心理及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不大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意见,常要求自己做主,决定行为。有时当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后,有的孩子会故意做得与要求相反,并以此为乐。
此外,由于孩子在气质、性格、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一点、内向一点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子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况给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那么,我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呢?为此,结合我园制定的《幼小衔接工作意见》和幼儿园新《纲要》的教育理念,我为本班幼儿制定了具体的行为规则,如: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能公正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分辨是非等。同时,我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具体如下:
一、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下课以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后收好不用的书、作业本等,再把下节课需要的书、学具准备好以后才能玩;加餐、盛饭时从左到右依次排队的规则能让孩子们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铺的孩子只能坐着穿脱衣服,不能带尖利玩具到......余下全文>>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大班是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孩子的规则意识就很难形成。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给家长朋友提几点建议: 一、在日常生活中定规则 首先家长本身要有规则,再给孩子定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基本规则,家长要有帮孩子定规则的意识,比如说,早晨要按时起床,上学不迟到,与人交往时主动打招呼等。大班孩子面临升入小学,到学校后要遵守纪律。纪律是什么?在家庭中就是一些小的规则,给孩子定规则,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 二、规则表述要清楚明确,易于理解 比如当你发现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时,你不应该对孩子说:“你快点吃!”因为你要求他“快点吃”,他会理解为“加快速度,狼吞虎咽地吃”,而不能正确理解你的意思是让他吃饭要细嚼慢咽,不做别的事情。 三、以积极的方式对孩子提出规则 家长要积极正面的影响孩子。比如,家长告诉孩子吃饭时要一心一意地吃,不要带着情绪说反话。倘若家长说反话,告诉孩子“你就慢慢吃吧!”有些孩子就当真慢慢吃,并且振振有词地说,“不是你让我慢慢吃吗?”其实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听懂反话,但他就和家长对着干,所以,家长最好用积极肯定的方式、愉快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要求。 四、让孩子参与定规则 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参与定规则。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出门,让孩子当导游,领着家长过马路,启发孩子说出:红绿灯要遵守,要走斑马线。让孩子身体力行,他接受起来会很容易。这样,让孩子觉得这个要求不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别人,孩子还会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 五、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鼓励 当孩子做得很好时,家长应给孩子表扬或鼓励,这种表扬或鼓励不一定是买玩具或零食,可以是一个拥抱或口头上的鼓励,都会使孩子非常愉快,关键是家长的态度,及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六、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要时时、处处、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年幼的孩子最擅长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比如说,家长要求孩子不能玩电脑游戏,而家长自己却痴迷网络,这样就会影响孩子,所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比如,看完书后放回原处,见到客人主动打招呼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会对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七、规则意识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孩子终归是孩子,规则的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孩子有点反复也是正常的,但家长的要求要始终如一。比如,定在每天6点起床,家长就必须6点起床,每天都这样做,这对孩子是一种带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规则怎么合理,讲得怎么细,如果不能坚持的话,所有的一切都是零。在这里给家长朋友提个醒,当我们决定做这样的事情,孩子也愿意做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们一定要坚持下来,持之以恒。
五: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儿,总是对她百依百顺,我觉得这样不好,但是不知道怎么做? 首先,不难体会为人父母的心情,现在都是一个孩子,谁不想让孩子过的幸福快乐,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可是,如果家长一味宠爱、溺爱、迁就孩子,则将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父母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懒惰的性格,难以养成独立的人格,缺乏自信心,且容易产生挫败感;同时,父母的过分溺爱,会使孩子更趋向于自私、自我、甚至蛮横的对人处事态度,缺少责任心。建议家长从以下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一、生活安全类: 当孩子尝尝瓶子里的药丸什么滋味,想自己切水果,过马路时一个人往马路对面跑,研究一下电源插头长什么样……这些违背安全常规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处理呢?某些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如可能误吃药、触电、烫伤等。父母在阻止危险行为的时候需要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可能要重复无数次,可能需要花心思、想办法,用孩子能理解的道理让孩子明白危险,认识到后果是什么,在父母不在场的时候也能有自己的判断。某些危险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已经不是危险了。如过马路、使用剪刀、插拔电源等。父母可以参照大部分同龄儿童的表现,判断孩子是否有能力独立做这些事,并且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并且给孩子练习的机会。 在课堂上,老师在教孩子一种规则时,一般要经历3步。首先模拟一个危险行为,以及相应的后果,让孩子们认识到危害;然后呈现正确的行为,让孩子们认识到好处;最后营造情境,让孩子自己判断该怎么做。在随后的课堂上,老师会继续提醒孩子,直至孩子养成好习惯。二、社交礼仪类: 孩子吃饭时把脚放在餐桌上,孩子在墙上画画,孩子往地上吐口水,说脏话,抢别人东西……这些违背基本社交礼仪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孩子刚开始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因为孩子不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哪些不是,因此父母必须了解:最初,孩子并不是故意的。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发脾气。在制止孩子的时候,给孩子一个选择。与其说:“不要在墙上画画。”不如说“画板是专门画画的地方,你可以在那儿画。”有时候,孩子的行为有可能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和愤怒,孩子很想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能控制什么。当孩子发现自己说一句脏话可以让父母暴跳如雷的时候,说脏话就变成了一种游戏,其实孩子并不明白脏话的意思。如果父母能忽略孩子故意说的脏话,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发现自己说的脏话没有任何效果,就会觉得这个游戏很无聊了。换句话说,对这种情况,“冷处理”比唠唠叨叨效果好。 孩子的社会规则意识需要持续不断的培养,当孩子出现某种行为的时候,不能时而管、时而不管,这个人管的很严,那个人只是随口说说。在瑞思,老师们会经常和家长沟通孩子在课堂和家庭的表现,并且把一些课堂上教导孩子的方法教给家长。在这个交流过程中,父母就能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性。父母在执行这些管理的时候和学校尽量保持标准一致,孩子自然就很容易理解和遵守这些社会规则。 最后,建议家长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初步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教育原则: 认识、并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存在,家长的角色不是操纵者,孩子不是玩偶、他们是有思想的独立的人;因此对待孩子的方式要平等,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 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是不同的,而大部分的行为表现都是正常的,因为他们不是‘成人’。因此要在不同孩子发展的不同时期,家长在家里要予以相对的引导和教育。比如5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诸如过马路不能乱穿,在教室里要安静听讲,电和火是不能玩儿的这......余下全文>>
六:如何给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接手这个大班,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事先我并不知道是被班主任二选一选来的,也并不知道这个班其实是所谓的“杂牌军”。当时分班,有人是这样说的:分这个班,会毁了整个级部,不分这个班,只会毁这一个班,这个班的“威力”可见一斑了。接手以后,终于见识了他们的厉害,他们不仅仅是调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就不听你在讲什么,等你回头问,他们一片茫然,再讲一遍,形同以前,所以,任凭老师怎么喊破喉咙,他们总是在做他们自己的事情。年前只带了两个月,现在回来又带他们,我真的有些够了。但是,事实还是要面对,既不能体罚,又不能每天都大喊大叫,我们三个老师着实费了不少脑筋。为了建立他们的规则意识,我只能从第一步慢慢来。他们知道老师不会体罚他们,即使说一些“狠话”,也是吓唬吓唬,所以他们根本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针对他们的状况,我想,老师只能说话算数,但是这个说话算数,却又不能太过,因为太过了,领导和家长都不会同意,那么,怎么才能既“降服”他们,又能让家长和领导都接受呢?上周上公开课,当时他们有几次比较乱,我当时没有发火,而是等着他们说够了,完全安静下来才继续开始,后来有老师这样说:“你这节课上的好沉稳。”这句话突然带给了我灵感:老师的浮躁,带给孩子的是更浮躁,所以要让孩子们沉下心来,只能老师先沉稳下来。于是,我开始利用拖延时间来控制他们的常规,慢慢地,我发现,一旦老师不着急的时候,他们也就不再疯跑,浮躁了。进一步,我开始给他们建立规则:老师只说一遍,请你认真听,如果听不见,那么你就会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即使你再问,老师也不会告诉你。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肯定还有很多听不见,但是,他们知道,反正还有很多都没有听见,所以就跟着一起“浑水摸鱼”吧,这时候,老师要找出那么一两个典型,也就是最调皮,最不当回事的孩子,对他的提问假装不懂:“什么?我刚才好像说过了吧?大家都知道,你怎么会不知道呢?”对于他的没听讲,采取一些小手段:例如不让他跟小朋友一起画画,不让他看动画片(虽然他会偷偷地扭过来看)等等,这时候,他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好混过去了,有了这一次经验,下一次,他就会有些注意了。第二次的时候,老师再抓另外两个,这样,逐步建立规则,他们渐渐地就知道:老师说话是算数的,说一遍听不见,自己就会失去一些很好玩的机会。以后,他就不会等老师说很多遍也不听了。另外,对待他们犯的错误,老师有时候不必去批评他,只要让他们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就足够让他们吸取教训了。这其实也是很多教育专家的建议。这招其实也很管用,他们现在已经是大班的孩子了,自己已经有了自控能力,让他们知道自己控制自己。有一次,一个很调皮的孩子,在我领读的时候他跟小朋友打成一团,我让他先站起来,后来,故意让他当小班长,管理其他的小朋友。他当然没有管住,于是我问:“你知道你为什么管不住他们吗?”他开始说不知道,后来说:“因为我管不住我自己。”(虽然这正是我要的答案,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说,这也正说明孩子真的很聪明),于是我说:“对啊,你连你自己都管不住,又怎么能管得住别人呢?你想管住你自己吗?”他点头说“想”,于是我说:“那你自己加油,管住你自己,小朋友和老师也帮助你,让我们都先管好自己,好吗?”他点了点头,我看到,他的眼睛里含着眼泪。最近,孩子们的常规好了很多,但这是我和孩子们牺牲了太多的时间换来的,虽然如此,但我依然感觉这样做是对的,与其让他们浑浑噩噩地虚度时光,不如多花些时间先建立一个好的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等我们的常规建立好了以后,我们会找回更多的时间来补上孩子们丢失的东西......余下全文>>
七: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目标怎么写
一、所谓规则
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促
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
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
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暄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以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二、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现状,我对中班段幼儿进行了观察调查,分析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已有初步规则意识,需要成人不断地提醒或督促。
2.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还很不成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3.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在还需要等待的游戏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心。
4.学习中部分幼儿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响别人。
5.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6.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成人不断督促,反之就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对规则意识还不强烈,所以,在中班段,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得到不断的熏染;为幼儿提供
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确立培养目标
1.道德要求:尊敬父母、长辈,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好、问早;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爱心;爱护公共财物,不破坏公物,不攀折花草树木;爱惜生活学习用
品,不浪费;知道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人多的场合学会等待或排队,不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知错要改;有粗浅
的是非观,不做明知不对的事情;乐于帮助别人;等等。
2.一日生活:包括去卫生间、洗手、喝水、吃副餐、睡觉前、起床后、离园前等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有固定的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集体活动:包括集体活动中剪刀、胶水等物品的安全、有序使用规则,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或者暗示保持安静或者进行活动规则;集体活动时回答问题要举手,分组活动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按时完成任务等规则。
4.游戏活动:按规定摆放或取材料、物品的使用规则要明确,不同游戏自身的规则等。
四、措施及具体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一)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中模仿而进行学习。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
教育实践也表明,榜样对幼儿规......余下全文>>
八:如何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缺少生活经验与社会经历.在他们心目中,这个世界既新奇又随意,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现代社会充满规则,如交通规则、竞争规则、游戏规则、家庭规则等.制定规则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将来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更谈不上成才了.所以,家长要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规则,从而愿意学习规则、执行规则,并慢慢养成习惯.\x0d 量身定做一套规则\x0d 家长态度要坚决,规则要明确,尽量避免漏洞或片面化.如,大人不在家,不准触摸电器开关和电源插座这样的规则就不妥,这会给孩子留下空子:是不是大人在家的时候就可以触摸呢.正确之举是严肃地告诉孩子:触摸电器开关和电源插座会有触电的危险,任何时候都不准碰.\x0d 当规则针对某种具体物品时,最好说清此物品的功用,这样孩子会更乐于接受.就说家中的椅子吧,您应该告诉孩子椅子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站的,这种说法比不许站在椅子上或站在椅子上危险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您和孩子说积木是拼搭着玩的,不是扔着玩的,就比单纯说不准扔积木 或扔积木会砸坏其他东西更适合孩子的心理,也更容易被他接受.
九:如何培养幼儿在区域游戏的规则意识
一、活动前明确规则要求。 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觉的、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活动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该怎么做,在活动前就必须告诉幼儿,让幼儿心中有数。因此,在活动前要对幼儿的行为提出具体的、合理的、坚持一贯的要求。例如:活动前要进行插牌选区;活动时要保持安静,操作时不随便走动,请求帮助要说悄悄话,不能影响别人;活动中要爱护操作材料,轻拿轻放;听到结束信号应马上停止操作,收拾整理材料等等。为了较好地帮助幼儿将这些要求转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在每一次活动前,教师都根据上一次活动的情况进一步明确要求,强调需注意的问题。如:在上一次活动中发现幼儿在材料收放中存在问题(幼儿动作慢,听到结束信号不及时放下手中材料,材料放得不整齐等),那这一次活动前教师就应强调这方面的要求,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这样提醒幼儿:今天我们活动结束时还要比一比哪个区的小朋友收放材料又快又整齐。让幼儿充分注意这一问题,并努力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二、活动中强化规则要求。 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他们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别人的行为,或者是受情绪的影响及外界刺激的干扰,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为并使它服从一定的行为目的。在活动前,幼儿虽然明确了要求,知道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例如:要求幼儿安静地进行活动这一点,在活动前通过讨论幼儿已经知道了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的环境的好处,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在执行时,由于受活动方式及内容等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困难。如每个区都有五六个小朋友一起操作;有些区中内容需幼儿集体合作;又如语言区都是需要幼儿讲述或表演的内容。为了较好地控制音量,可以进一步提出要求。如:讲话只讲悄悄话。如果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或老师听到。有了这些具体的执行方法,幼儿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每一幼儿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或有进步的小朋友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或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哪个孩子违反了规则,则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他向旁边的好榜样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三、活动后评价规则要求。 幼儿学习活动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还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在反馈评价中,通过讨论和分析可以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以及同伴遵守规则的情况,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规则意识。评价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集体评价法。让幼儿在集体交流、讨论中反馈活动信息,评价活动情况。例如:评选最佳区域,包括操作最认真区、成果最显著区、最安静区、材料收放最整齐区等。在评选中,还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可以激励幼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制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规则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合作的意识。又如,对个别幼儿的评价,通过对某一幼儿的好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进一步强化该幼儿的这一好行为,同时还为其他幼儿学习、摹仿提供了榜样;通过对某一不良行为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帮助幼儿认识问题,以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