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师许倬云

一:魏承恩《史学大师许悼文》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简单介绍许倬云,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初步认识;②通过对许倬云的评价,肯定传主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③交代作者对传主的倾慕,为后文与传主的接触作铺垫。

二:许倬云说历史 台湾四百年怎么样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凡用心之处,一沙皆可窥见一处圆融自在的辽阔天地。这种近乎无限的多元化,固然造就了无比精彩的世界,却也往往让试图思考和认识世界的人们无所适从。历史学就是要在这渐欲迷人眼的乱花丛中,觅出一条人类文明发展的鲜明脉络,从而使后来者在貌似无常幻灭的时空流转中,找到虚灵不昧的定盘星。 同为写史,境界悬殊。有人费心在故纸堆中上下其手,所为者无非借古人之权谋心计成今人之富贵浮华,举手投足难脱钻营功利的小家子气;而大师著史则往往举重若轻,文采不必华丽,然落笔必言之有物且切中要害,每于轻描淡写中尽显智慧胸襟和不凡眼界。许倬云无疑是当代中华史学界的耆宿大师。 作为一个在台湾生活近半个世纪的老人,许倬云对这个美丽的岛屿自有一份难以割舍的乡土亲情。他的新书《台湾四百年》(2013年6月,浙江人民出版社)正是承载这份深厚感情的学术论著。许倬云既是历史学者,更是台湾历史的亲历者,所以这本书对于他来说有特别的意义。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台湾的发展历程让我刻骨铭心,它是我自身经历的过程;我陈述的不是别人,其实就是我自己。由于专业的习惯,我尽量保持冷静,但是,我无法避免个人感情上的激荡。” 为什么写“四百年”台湾史呢?许倬云认为,台湾岛自古存在,但正式进入世界历史是在16世纪。在那个充满浪漫主义、冒险、征服、冲突和全球融合的大航海时代,伴随着葡萄牙人在浩瀚太平洋边上一声“福尔摩沙(美丽岛)”的惊叹,台湾由中国历史汇入更加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这是一个充满隐喻的开端。 在地缘上,台湾是一个紧邻大陆的岛屿,它的最早开发者和主要移民均来自大陆,汉文化自然成为当地主流文化。然而,由于“台湾地形复杂,加上台湾是亚热带气候,岛上树木生长非常迅速,榛莽遍地,不容易开辟道路。所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古代文化,都显得相当独立,并没有明确可以整理的承袭关系或是融合的现象。”同时,由于中华移民各原始地域族群间的现实生存竞争所需,“更高一层的文化归属感退让给追逐现实利益的族群分类意识。……(这种意识)超越了,也分散了文化的归属感和国族的认同。”“族群分野”的独特岛内地域文化现象,直到当代仍然深刻影响甚至牵制着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 此外,从东亚和西太平洋地缘环境看,台湾介于中华和日本两个文明板块的交界处,五十年的日据殖民历史也给台湾留下了深刻烙印,以至于吴浊流著作《亚细亚的孤儿》这个自称被台湾人广为接受,这种文化归属和认同的缺失感也深深植入台湾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台湾的历史进程。 在两岸关系逐步进入平稳发展轨道的今天,深入了解台湾的历史和文化演变,无疑有利于各方摈除偏见,推动两岸的理解互信和良性交流。 在克罗齐笔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三:读尚书的感想 百度作业帮

大学生《尚书》读后感【一】

自从两年前开始读《尚书》,我对此书的兴趣一直不减。有朋友问我,《尚书》不是很难读吗?你怎么看得津津有味?难道你全都能理解吗?我摇摇头,对他说,并非我古文很好,而因为难易是相对的,古人曾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尚书》文辞尽管古奥,但是如果你对照着注释,仔细思索,反复诵读,还是能够粗粗地读通一部分的。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然,不可能全部都理解。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在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尚书》之后叹道:我只读懂了一半的《尚书》。

长期以来《尚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着重于义理训诂。而一些史学家则将其当作史书看待,正如“六经皆史”的口号,虽不至于“六经注我”的程度,也成了他们研究中国历史的必备材料。

其中也有一些是不能直接用作史料的,古文经部分引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过今文经中的《周书》诸浩则珍贵无比,基本上可以当作信史征用。经过千百年无数人的考证,依然根基稳固,另外,它的可信程度在不断的出土青铜器佐证下,得到进一步确认。比如《利簋》就能证明《牧誓》“甲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朝”的记载是正确的。 更为可贵的是它们(包括《费誓》《吕刑》《秦誓》等)记载了西周尤其是周初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为了可靠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华夏族千年一贯的民族心理(比如儒学等)几乎都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社会大变革中找到回溯点。

许倬云先生曾说:“有关西周的史料,比之商代及春秋都远为贫乏。”(《西周史》前言)要了解西周时代,必须读《尚书》。甚至可以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必须读《尚书》。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