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一:开展农村社区工作难点在哪儿

农村社区建设较之城市社区创建, 存在不少问题:

1. 对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足, 社会共同参与意识有待完善和提高。

农村社区建设处在探索阶段, 是一个新事物, 有的地方适应, 有的地方不适应, 乡镇党政领导主要重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对农村社区重视程度不够, 对为什么要建农村社区? 建农村社区干什么? 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的关系是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知之甚少。

2. 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 缺少经费, 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 运行成本较大, 后劲不足。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民纯收入不高, 而有的农村又没有工业和企业, 不可能拿出钱来发展公益事业。农村的公共设施投入明显不足, 比如办学校、修道路, 农村的医疗卫生等。农村是经济的原始区, 农业是弱质产业, 农村参加社区的热情并不高。缺少经济来源, 社区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资金的不足是社区开展工作存在的主要障碍。社区办的公益事业, 资金由上级拨付和群众自筹。如果丧失这两部分资金, 社区工作就难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社区工作的开展取决于上级有关组织单位给钱的多少, 而政府支持的经费往往投放是有重点的。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很大, 仅靠地方和部门的投入是不够的, 更需要国家的支持。首先是增加资金投入; 其次是把国家对三农的投入, 社会各方面的投入, 村里现有的资源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投入优势。

3. 社区建设以党政有关部门推动为主, 村民参与不足, 缺少社区发展内驱力。

从当前的状况看, 社区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 居民对社区建设认识不清,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真正理解社区自治组织是个什么机构, 对其成立的目的、工作的职责不了解。社区自治组织是在新的形势下产生的一种以群众自发自愿为主参与社区建设的群众组织, 如果农民都积极参加, 将会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实是农村居民绝大多数人没有兴趣和心思去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特别是社区自治组织, 认为又要做工作, 又没有劳动报酬。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农民自愿掏钱发展社区, 提高社区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水平, 因而社区建设主要由政府组织由上到下的推动。在当前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如果没有利益的驱动, 不可能有很多农民参加社区自治组织, 因而, 政府在推动社区建设中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4. 村民缺少民主自治意识, 对社区政治表现出冷漠。

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 绝大部分村民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民主管理, 对选举表现出一种被动和无所谓。当前的村级管理、社会管理往往是松散无力的,农村村民自治也有较大的问题。在社区自治组织成立的过程中, 各县民政局、乡镇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如果仅仅村民自己筹备社区, 在经济薄弱的农村地区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小规模分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造成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 农民的政治民主权利意识相对较弱, 习惯于传统的集权和统一的指导, 加上经济的落后, 农民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性较强, 只要上级的有关政府能给村庄带来利益, 大家就乐于做些事情。由于血缘关系, 人情、道德、自我保护意识的存在, 权威在当前农村是一种较大的社会势力, 村级政治往往与宗族势力范围重合, 村治受到宗族势力的掣肘, 一些历任村干部选举的人员, 都以大姓家族的人为主, 排外意识较强, 以大欺小的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 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有的甚至被地方恶势......余下全文>>

二:为什么要建设农村社区?怎样建设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不是哪一个人的想像,也不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是有其现实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已进入一个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加速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加速向农村传播,城市资源加速向农村流动,以城带乡,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从农民需求和实际支付能力看,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农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社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上城市人生活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青年人要求尤为强烈。突出表现在住房上,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投入的就是改善居住条件,旧房危房得到翻新改造,青年一代结婚必盖新房,因此,农村建房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不可阻挡。抓住时机,做好规划,因势利导,适时地将农民建房积极性引导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轨道上来,扭转农村建房无序和浪费土地的现象,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

从发展机遇看,当前我国已把扩大内需特别是广大农村消费需求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根本措施,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要求。实践证明,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政府的一定量投资,就能拉动多倍的农民群众投资和其他社会投资,带动钢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砖瓦等一系列建材工业的振兴,以及家电、运输、通信等行业的繁荣,有效地扩大就业,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因此,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正逢其时,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不仅仅迅速改变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且必然伴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必然促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土地制度、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

但是,我们看到,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普遍遇到以下难题,成为农村发展进步的严重障碍:

1.农村环境“脏、乱、差”。由于长期缺少规划和治理,农户任意选址盖房,造成有新房没新村,村内建筑参差不齐,道路高高低低,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鸡鸭猪羊乱跑、车辆乱停乱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到夏天到处是乱糟糟、臭烘烘的一片,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几年来尽管各地都开展了“清洁家园”活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农村土地浪费多。农民富裕起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变居住条件,翻盖新房,青年农民结婚也必盖新房,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农民一般选择在交通便利的村头和乡村公路旁边盖房。加上一部分农民长期进城务工,全家已搬进城市定居,这样以来老宅基地大量闲置,“空心房”、“空心村”逐步增多。另据调查,农民住房加上院落和围村林,平均每户占地一亩左右,个别农户占用更多,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必然造成土地的严重浪费。尽管各地采取措施,严格禁止在可耕地上建房,但法不责众,很难阻止农民乱盖房的趋势。

3.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建设新农村,必然需要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必然要对教育、卫生、文化、社保、治安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村庄小而分散,现......余下全文>>

三: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以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农村社区建设成果的标准。

——扩大民主,村民自治。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提升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增强社区凝聚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

——培育理念,广泛参与。培育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义工队伍,开展群众性互助和自娱自乐活动,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

——统筹发展,城乡互动。推进城乡社区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向城镇、村庄向社区的转变。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形成有效的共建机制。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根据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小城镇中心村和开发区周边农村社区,传统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挖掘不同社区的特点和优势,培育独具特色、功能各异的新型农村社区。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涵盖了哪些方面

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2009年10月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中心村为核心,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2.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的区别有哪些:

一是人口集聚规模的变化,按照河南省建设厅的要求,2009年,各地组织建设的中心村、基层村,只要求中心村人口要达到2000人以上,基层村人口要达到800人以上,而现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人口集聚规模要达到5000人以上,其他地市,如许昌市,新型农村社区人口集聚规模要求要达到10000人以上。

二是有效服务半径的变化,新农村建设中,在村庄布局方面对农村生产服务半径要求是必须满足农民生产需要,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半径要求是,各新型农村社区布点,社区与社区之间的间距不能少于2公里,社区与乡镇集镇区、社区与城市规划区之间也不能少于2公里。

三是社区职能的转变,新农村建设是在让农民不摆脱土地耕种的情况下,进行的建设,不强制要求居住户型,主要以改变农村生活环境为目的。而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有尝收回工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要求大部分农民摆脱土地耕作,建设的纯居住性社区,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生产,便于大型机械进入田间,节省人力物力,节约集约使用建设用地。使大部分居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进行粮食等农作物的再加工,或参加产业生产等。

四是住房条件的改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将不再批准或尽量少批三层以下农村居民住宅,而是以市场化手段,委托开发商协助建设四层以上单元式住宅或小高层建设。

五是服务设施的改善,以往建设新农村,由于中心村、基层村人口集聚规模过小,政府财政投资造成了撒糊椒面现象,使大部分村庄建设不能得到政府的扶植,村庄内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会撤底改变这种现象,社区住宅由具有开发资质的开发商统一建设,采取置换、低价出售等方式吸引周边群众,社区内道路、水电等设施由政府负责买单,或以社区捐助等形式,统一建设、统一开发,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3.为什么现在要求所有的村庄全部停止个人和新农村建设?

相信大家从各类新闻媒体都有所了解,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从2011年11月23日开始,市委、市政府就开始筹备商丘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2009年各县组织编制的村庄布局规划与村庄规划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果各地仍......余下全文>>

五:健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体制要做到哪些方面

健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体制要做到: 一是要积极构建领导责任机制。二是要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 三是要积极构建工作协调机制。四是要积极构建民政部门的职能机制。五是要积极构建基层组织勇于创新的机制。六是要积极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可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担负着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促进居村农民市民化的重大使命,然而,它当前的建设方向并不明确,正在实施的建设行动也颇受争议。本文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制度失误和滕尼斯式社区的“天堂”特性,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要去城乡“二元化”、去“天堂”社区的“天真性”,又要留住传统农村社区的温馨,并且还要与城市社区对接,使生活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能分享到与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务,并过上与城市市民一样的社会生活。 一、问题提出: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与价值旨趣 当下中国农村,村改社区的步伐明显加快,不仅城市郊区农村因城市空间拓展被改制为社区,一些远郊农村甚至边远农村也在加快村改社区的速度,江苏、山东等省有近一半的社区为“村改居”社区。这些脱胎于农村村庄的新型社区,正如有论者说的,①其中不少是把村委会牌子换成居委会牌子的“换牌”社区,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与行政村没有什么差别。如此,针对广大农村地区正在推行的村改社区项目或工程,学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政府之所以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热衷于村改社区,其动机在于寻土地财政这个“经济租”;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村改社区的方向没有问题,改制是必要的,且迟早要发生,这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的内在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主要按照“改造”或“治理”的逻辑方式进行农村社区建设。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和城市郊区农村的社会问题凸显,于是政府加大了对这些农村的改造力度,努力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社会。综观近年来有关城中村和郊区农村的改造或建设政策,我们不难发现,政府的主要企图不是建设,而是通过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措施,使这些地方脱胎换骨,直至被城市同化。其次,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管理单位,在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进行自治型农村社区建设。这类农村社区建设主要针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社会施行的村民自治制度不足而进行的,是村庄自觉开展的社区建设活动,如一些地方农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志愿者协会、卫生环境监督站、公益事业服务站、社会互助救济站、问题活动联络站、民间纠纷调解站等,以便于更好地发展农村社区的公益事业、调节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丰富农村社区的服务生活。 以上两种社区建设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区建设不具有借鉴意义:自2006年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少农村,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加快了社区建设速度,如江苏、浙江、山东、河北、重庆等省市都开展了以农民向城镇或集聚社区集中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建设。虽然有一些学者对农民转移或集中型社区建设提出了质疑,甚至要求中央政府“叫停”地方政府这类建设行为,②但更多学者对这一实践予以肯定,认为农民集中促使了工业化程度高的村落农民向城镇或聚集区集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它符合城乡一体化引导农民到城镇或中心社区居住的趋势要求,“体现了对农村‘就地城镇化’的积极回应和对‘村民自治’体制局限性的超越,具有真正的现代色彩,是我们可以预测的未来农村社区建设的理想模式,也是当前中部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重点推介的模式。”③ 我国城市化已经升级为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建设不能仿照城市社区的建设逻辑,冀望把农村社区建成为类似于城市的社区,也不能承继城乡二元分化时期的“村治”逻辑,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同于社区治理。由于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顶级阶段”,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强调“城乡社会的有机融合和整合”,④体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取向,这既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价值旨趣,......余下全文>>

七: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的一场革命,又是农村改革的一次深化。这个改革要深化下去,对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都具有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1.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2.有利于提高城镇畅水平

3.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4.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八:新型农村社区的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探索中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1.“城镇开发建设带动”模式。就是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一体规划、一并推进,围绕“农村发展什么产业、在什么地方发展;农民居住什么环境、在什么地方居住”两大课题,统筹考虑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按照“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中心新村)”的思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2、“产城联动”模式。为给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破解“三农”难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按照“以社区建设为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纽带、以文明建设为保证”的建设方向,通过对代管的行政村进行村庄、土地双整合集中,实现了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农民产业集聚区内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然乐意搬迁到环境优美的城镇社区居住),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户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这样又反过来促进了村庄整合,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根据农户收入水平的高低,对锦和新城社区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高层、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从而使农民实现了“从一辈子盖几次房到三辈子盖一次房”的梦想,使几千年来生活贫穷、房屋简陋分散、环境脏乱差的落后农村从此消失。3、“中心村建设”模式。前期由农民企业家为报效本村村民个人兴建,个人出资,为本村农户建成连体式住宅和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楼、党员电教室、便民超市等,形成中心村,然后围绕中心村以群众自建为主,企业和社会帮建为辅。政府为建房农户每户补助水泥,每户协调发放贴息贷款,每户给予拆迁补助等。同时加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求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宜居社区。无论哪种模式,让农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务,让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尽快适度集中,住进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楼房,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九: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农村建立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调解社区民间纠纷,倡导社区互助精神,树立社区良好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农村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农村。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非常重视,作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200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姜大明省长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认真做好实验工作 ,总结试点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确保实验工作取得成效;分管民政工作的郭兆信副省长多次深入实验单位,现场调研指导工作开展,并提出具体明确要求。我省在认真调查研究,全面分析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在诸城市召开了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了诸城等地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对全省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38个全国实验单位,普遍成立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制定下发专项文件、召开专题会议。济南、青岛、潍坊等近一半地级市积极扩大试点范围,分别以市委、市政府或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名义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项文件,召开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直2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明确了责任分工,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领导体制。 (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各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大胆探索,初步摸索出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一是以潍坊市的诸城、青州、寒亭、高密为代表的“多村一社区”模式。在现有乡镇范围内,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左右村、1000户到2000户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从中选择相对居中、经济实力强、人口多、发展潜力大的村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范围内各村提供服务。二是以临沂市莒南县为代表的“村庄合并社区”模式。过去一些自然村落中各建制村之间,村村相邻,但村与村之间互不沟通,在道路、水渠建设等生产方面互不协调,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甚至经常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纠纷,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借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之际,通过法定程序,实施了村庄合并建社区。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如莒南县相沟乡通过合并村庄,建制村总数由原来的45个减少到13个,建设农村社区10个。三是以青岛市的胶南、胶州、莱西为代表的“一村一社区”模式。在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人口比较多的村,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一个建制村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四是“企业社区”模式。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立足于自身发展需要,在转化附近村民为企业职工,村民责任田流转给企业生产经营,整合村庄宅基地,由企业出资建房,群众低价入住,置换出的土地由投资企业优先使用的同时,建设服务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的企业社区。既解决了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的问题,也缓解了企业用地紧张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发......余下全文>>

十:农村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有哪些举措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在积极的探索试点当中,没有统一的途径和办法可供借鉴。相较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由于居民有共同的经济利益等因素,更容易组织和发动起来,共同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各项事业中来。下面,在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基础上,结合农村实际,就如何调动发挥村民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简要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表达机制,畅通村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畅通村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是调动村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村级层面建立民愿接待室、恳谈室。由村党组织成员或村委会成员负责接待反映问题的群众,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定期接待,并形成制度。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积极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也应给予解释说明,理顺群众情绪。二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在掌握收集民意方面的优势,指导村委会建立定期代表接待制度、分片包户制度等,及时收集村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并向村委会反映,有效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和共同利益。三是村委会可将村民意见通过《信访条例》规定的程序反映给政府有关部门,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向村民反馈有关信息。四是利用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拓展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建设,在网站中设置“社情民意”通道,为村民提供了解政策、反映诉求的窗口,同时使政府及时了解村民的需求。五是健全完善村委会下设委员会设置,充分发挥各委员会在组织发动村民群众开展各项公益性活动和实行民主自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坚持民主选举制度,充分发挥民主选举功能

选举是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完善选举工作制度,认真组织好村委会选举工作,藉此来扩大基层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一是依法完善村委会选举工作规程,规范选举程序。要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精神,进一步细化完善选举工作程序,制定较为规范的选举工作规程,规范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推选、选民登记、提名确定候选人、投票选举和工作交接等关键环节,维护和保障村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权利,真正把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公正廉洁,作风正派,热心为村民服务,身体健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受到群众拥护的人选进村委会班子。二是认真组织好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的选举工作。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是发动群众的直接联系人,他们素质的高低和工作的热情直接关系到村民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民代表选举工作的指导,严格依法选举产生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应充分反映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提倡将村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党组织成员、党员选举为村民代表,体现村民代表的广泛性。同时,认真做好村民小组长的推选工作,切实把热心公益事业、为村民群众服务,有奉献精神的人推选出来。三是以选举为契机,切实为村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有效的矛盾排查机制,围绕村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做好选举过程中的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对于排查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努力为村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此调动村民群众参与积极性。

三、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发挥民主决策功能

一是修订完善村民代表议事规则。完善民主议事决策的内容,规范民主决策程序,深入推进“一事一议”,把好群众意见关、议事程序关和监督关,确保村级事务决策符合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意愿,提高村民代表会议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民主听证制度。对于涉及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