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性教学案例

一:如何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

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的原则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陈志刚

上海嘉定区中光中学 姜芳芳

关键词:认知冲突;生成性;历史学习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或者突发问题。老师们习惯认为这是偶发的,是由于老师预设不足或教学内容未能说清所致。实际上,根据现代课程理念,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往往是指学生的认知冲突,它们在教学中是必然出现的。

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1](p.299)。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产生的无法同构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随着课程改革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提高,我们发现,历史课堂上出现的学生认知冲突现象日益增多,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诸如这样的困惑:“既然宋朝‘积贫积弱’,为什么经济、文化、科技还那么发达?”“埃及的金字塔到底是谁造的,你怎么知道?”“如果三年自然大灾害不饿这么多人,中国今天的人口不就更多了吗?”等等。面对学生的这些认知冲突,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帮助,大多数老师束手无策,他们尝试利用过去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办法来解决,但这些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这些认知冲突是在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必须运用相关的现代课程理论加以解决。下面笔者从教学的生成性出发,谈谈在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处理的原则,希冀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当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学实际是一种生成性的活动,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儿童进入文化知识之中进行探究。对此,斯腾豪斯提出了教学的“生成性目标”,即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生成性目标”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注重学生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把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看做是目标,而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则是手段,是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成性教学。所谓生成,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困惑、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2](p.174-177)。

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都将课程教学视为学科知识的传递、教学计划或学习的结果的实现等。正是这一认识,导致老师们在教学中存在着对认知冲突的种种误解。当老师们认为课程即学科知识时,老师们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传递这些客观“真理”;认为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时,老师会误以为自己教学的关键就是完成教学计划,这就造成课程与教学、方案与实施等一些概念的含糊不清,限制了对非书面计划的课程现象的认识;认为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时,老师会误以为教学就是预设,不允许学生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就必然会导致对某些在课程工作中最重要的过程(如内容选择和学习活动的划分)的忽略。由于我们的教学不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而是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为依据,这就使学生完全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丧失了创造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历史多是停留在对教科书内容的表面理解,只会套用书本上的语言来分析历史问题,缺乏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我们的学生拜倒在教科书的权威下,认为教师与书本就是真理的化身,永远正确,不可提出异议。这是“沉默”的课堂,学生根本没有“问题”或“认知冲突”,即使学生有着与教科书相反的观点、看法,也不敢大胆提出。因此,历史学习中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始终没有暴露......余下全文>>

二:什么是课例研究

呢?曾看到一位教师把某一堂课相关的材料都写进教案里去。前面交代了一大堆相关背景材料,教学步骤里加进括号,里面写了许多为什么这样教而不那样教的原因,做了许多设想与分析,教案最后又加了一个教学反思的步骤,旁边又留白了许多空间预备做记录,一篇教案共有二十多页。在一篇教案里塞进那么多的内容,还是教案吗?很明显的,这位教师是已当成课例研究来做了。现实中很多教师是在做着课例研究的。课例研究不是课例,课例包含在课例研究材料之中。课例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课例研究是要对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进行研究,要弄清课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课例研究更不是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一堂课的记录,易时易地,其作用难以设想,“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课例研究也不是教案。教案是具体的一堂课的教学方案,是具有特定教育思想的教师所制定的,面对特定的学生、在特定的时代环境里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教案的意义是发生在一定范畴里的,包括具体的时间、范围,特定的区域、人群等。课例研究活动还要研究支持性的材料,结果具有普适性。那么,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与积累过程,是教师具体完成某一课堂任务的支撑性材料。如《项链》一课的课例研究中,材料提供的主题不局限于“反映当时法国社会虚荣腐朽和没落颓废的社会生活”,可以是“细节决定成败”、“人生变幻无常”等, [1]可适用于各种课堂情况,如果搜集的材料足够,研究深入,甚至可适用于课例研究材料里没有设想而出现的更多的生成性课堂情况的处理。“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的体例一般包括: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二是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三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 [2]做为课例研究的材料,应由课堂呈现材料、支持性材料、结果评价性记录材料、反思性材料四个部分组成。课堂呈现材料 课堂呈现材料指向课堂教学的实现,可以是教案、课例、课堂实录、课堂片断、说课稿、教学案例等。支持性材料 包括学生学习层面的知识情况分析、课堂呈现的学习知识来源、课堂教学内容建设的支撑性教育理论资料及其它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等。结果评价性材料 结果评价性记录材料是某一课堂实践情况的评价性记录,可以是简单的效果等次,可以是翔实的课堂实践得失的记录,还可以是收集的学生作业,例如成功或失败的学生作文。反思性材料 教学反思是课堂实践的心得体会,注重成败得失的原因分析、改进设想等。课例研究的几个材料之间关系密切。课堂呈现材料是重要的,其实践形式是教师教学水平的表现。但如只重课堂呈现,不注重其它部分材料的积累与分析,教师的研究工作会陷于表面“作秀”,很多课堂细节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是一事无成,会如前面所述的变成教案积累或“教案书橱”。所以,材料的几部分之间难分孰轻孰重,课堂呈现材料是重要的,可更多时候研究的重点会指向支持性材料、过去自己或别人的课堂评价及反思性材料。

三: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数字化社会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可是作为培育新世纪人才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却效益不高。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分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课程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课程也是复杂的“会话”。课程的内涵已经发展为新的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会话的本质;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基于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会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会话”。

正确认识教学 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的“师道尊严”就非摒弃不可了。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同等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这样认识教学,教师便不会“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了;学生也不会听你讲,学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正确认识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势必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具有智慧性的挑战,教学的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二、转变教学行为

首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其次,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第三,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作为帮助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第四,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余下全文>>

四:如何使教师成长和课堂进步等相关论文

没什么事是百度解决不了的

五:组织者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挥专业引领?产生了哪些生成性的资源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同课异构研修活动

1. 主题:源于(上位任务目标、下位问题)?如何确定(遴选、提炼、聚焦)?如何表述?(主题词、词组、问题)

在国培第三阶段“以学定教 设计教学”主题的引领下,进入课堂实战,战斗的第一枪从“备课”打起。国培总体安排计划:教研组长任务中确定一个课例,本教研组成员进行同课异构,在分析不同的教学设计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共同改进,形成、推荐一份精品“教学设计”资源。在大家第三阶段听课任务基本完成,对2011年《课程标准》进一步解读,对心理品质、道德领域、法律领域、国情教育领域的备课策略从理论上有了质的提高之后,为了提升本教研组教师专业素养,满足大家迫切提升自身√教学实践水平的愿望,践行培训理论,开展备课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适应学生发展需要,为我校政治老师搭建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在备课中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漏洞、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和成长点,以“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行为”为抓手,借助“同课异构”的备课展示,交流课改的经验,切磋践行“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深化校本研训,优化教学过程,引领师生共同发展。拟就了同课异构活动。因组员中有刚分来的新手刚接触代课,经验不足,为了让新成员快速成长,大家协商后从内容上的确立上确定了大家都熟悉的课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从目的上讲主要是让教师切身体会政治课的备课特点,迅速消化培训中理论知识,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开拓视野,促使大家不同程度的提升课堂基本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生长点,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激发每个老师攀升的智慧与力量。任务描述:为了提高大家的课堂实践操作能力,落实“以学定教,设计活动”的宗旨,激发研讨热情,共同进步,提升能力,特发此活动。活动要求:1、11、18-20日上传教学设计。2、11、21-22资源互评、磨课。3、11、23课下交流,达成共识。4、11、24形成精品设计,推优。

2. 内容:请按照实际开展活动情况进行选择

√ 基于本地或本校工作计划、要求和实践的研修活动

√ 基于“相关知识的引领性研修活动”(专家讲座)

√ 基于“案例剖析的探究性研修活动”(同课异构、说课)

基于“现场涉入的观察性研修活动”(课堂观察、教研组活动观察)

√ 基于“交流互动的合作性研修活动”(主题研讨、经验分享、信息共享、)

基于“经验改组的反思性研修活动”(制作反思档案、记录教育叙事、留下研修痕迹)

√ 基于“科研引导的参与性研修活动”(课题研究)

√ 其他。本校的教育教学设施现状和生源实际。

3. 形式: 线下 线上 √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活动链接地址:__q.yanxiu.com/ya/queryActive.tc?aid=33871

4. 范围:开放到什么程度(组、校、区……)?参与者(预设?随机)?

本次活动主要在本教研组内部开展,6位老师先按要求精心准备并上传了教学设计,针对每个人的教学设计我们首先在教研组内部以教研活动的形式进行互评,后又在线上进行了互评与交流,此间吸引了外组的两人(郭刚卫、陈红燕)参与,所以线上显示共有7人参与,其实共有9人参与。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使老师们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有些老师从教十几......余下全文>>

六: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应用声音的三要素

一、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为人师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在教育实践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学生在教师行为举止中获得实实在在的认识,获得平时“言教”的印证,就会使学生对教育产生亲近感,从而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形成,并促使这种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再者,年龄越小的学生,模仿性越强,越是把教师的言行视为准则。如果教师做不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那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就会使教学活动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要求教师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到“勤反思,重合作,展魅力”,即:经常反思自己工作的成功与失败;加强与同事、学生的团结合作;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等全面的良好道德素质。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境界愈高,道德品质愈好,对工作的责任感愈强,就愈能在道德品质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就愈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情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愈能使教师自身素质更上一层境界。

二、必须具备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1)要有精心备好课的习惯。

备课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有它的独特规律。这主要表现在对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构思和再创造,精心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如教材中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什么是关键?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特别要挖掘“童心”、“童趣”的新课程价值,把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上,必须真正弄明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做到“以学定教”。把课堂的“生成性”这一动态的因素做到提前尽量预见,以渗透性、潜移性的辅助活动,影响规范带动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发展他们的智力。

(2)要有遵守课堂教学常规的习惯

坚持准时上课,使每堂课有良好的开始,按时下课,使每堂课的结束自然、合理、完整。坚持课堂语言简洁、精炼,使每句话讲到点子上。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宛如知识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他们视若楷模。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求精炼准确,更要注意文明礼貌。要坚持讲普通话,力戒“口头禅”和滥用方言。真正成为一位思想纯正、有文学修养的人。这样,才能言出由衷,一语道准事物的本质。课堂中要落实“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而不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而不是愁眉苦脸。只有这样才能从教师规范的表现中造就学生之大成。

(3)要有认真改作的习惯。

对待学生作业,要认真批改,及时讲评,这是对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另一表现。及时批改,容易做到,批细批严乐于做到。但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把批改作业作为一面“镜子”。老师要用这面镜子来照学生,发现不足和优点。这面镜子历来如同“手电筒”,只照学生不照老师,或者很少有老师敢照自己,更少有人常照自己。就是这为数不多敢照自己,常照自己的人中,又有多少人利用这面镜子发现自己道德修养上的“瑕庇”呢?当您碰到了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当您碰到了学生作业书写潦草时;当您碰到了学生作业让其他人代做时;当您碰到了一向书写有许多错误而这次全正确的同学时……你会立即想到自己的修养方面的问题吗?

我们更应牢牢记住这样一段话:

如果孩子生活在谴责和批评中,他便会学会挑剔和指责;如果让孩子生活在蔑视和敌意中,他便学会侮辱和攻击;如......余下全文>>

七: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

所谓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地 能力,即应变能力,教学机智的实质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有较好的责任心、教高的业务水平、广泛的兴趣好爱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几十名活生生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然会出现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意外情况是难免的、必然的。当偶发事件出现时,作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掌舵人,就应当因势利导,以变应变,调整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偶发事件,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有的教师不是没有发现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而是发现了但一时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处理。当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应如何妥善处理呢? 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如果要使课堂上能有鲜活的动态生成,一是学生善于思考,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改变教学程序和方法的目的和出发点。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才有可能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人格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所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机智产生的基础。 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把“偶发事件”的价值最大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他们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语言还是以行为、情绪的方式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善于抓住课堂上每一个这样的契机,把“偶发事件”的价值最大化。 二、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充分的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是进行预设的重点。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深刻的理解,对相关的知识点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深挖教材内容,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学情是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学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学情客观存在;第二,学情复杂多样;第三,学情可以改变。学情的2几个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一要针对学情备课;二要灵活调整学情。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从学生的角度关注知识生成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对学情的了解,在进行充分预设是必要的。但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留有空白的......余下全文>>

八:教学中什么是预设?什么是生成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x0d一、提出问题\x0d1、传统课堂教学预设的太多.\x0d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但传统的教学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者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目中无人,把学生看作一个待装的容器.\x0d然后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一层不变地灌进去.很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学生稍越案池半步,有点旁逸斜出与众不同便遭封杀,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科学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主体精神的焕发,创新精神的闪烁几乎是沦落、丧失待尽.\x0d2、生成性课堂教学.\x0d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更应以生为本,高度认识到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于是,当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老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我们的课堂便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即充满了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才会让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课堂.\x0d二、生成与预设的关系\x0d传统观念认为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精彩的生成往往是无法预设的.其实不然,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只不过这种预设 ,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下面就科学课堂教学谈谈对学生最易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x0d1、预设学情变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能作小孩子的先生.\x0d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所以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x0d2、预设质疑问难.\x0d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方进行深入预设.\x0d3、预设拓展延伸\x0d新课标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认为科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等同,要求我们拓展科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阅读生活这部无字词典来获取信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因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丰富多彩,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了解他们可能使用的拓展方法与途径,做到胸有成竹.但不可否认,尽管......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