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送教下乡方案

一:论文怎么样做好幼儿园送教下乡活动

这方面,现在研究的不多。文章这样展开:一、幼儿园送教下乡活动现状。二、幼儿园送教下乡活动遇到的困难。三、促进幼儿园送教下乡活动的建议。

二:幼儿园老师 应怎样向送教下乡的老师提问

幼儿园老师 应怎样向送教下乡的老师提问

你可以去和送教下乡的老师多多交流

然后给他们提问

这样相互促进

三:求一篇一分钟左右的打油诗或者比较幽默的诗 ,关于幼儿园送教下乡培训活动的,谢谢!

今天带着几个员工在街头做宣传,走到一个烤鱿鱼摊面前,我指着小摊对几个员工说:你们要是工作再出差错,那就是你的下场。

一个员工说:领导你别逗我了,就那烤鱿鱼的是我家邻居,他一个月挣的比我几个月挣得都多。

我。。。

四:如何应对乡镇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

一、简述新形势下乡镇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现状

1、管理混乱。在乡镇一线,幼儿园管理相对混乱一些,管理松散,缺少较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上以经验型为主,特别是一些民办幼儿园,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不愿投入,逐渐使一些设施不符合规范,甚至出现安全隐患。在教学上存在有大量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在课程设置上以语文、数学为主,幼儿教育呈现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挫伤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2、活力不足。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幼儿园教师的作用没有全面发挥出来,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同时,由于考核机制缺乏力度,工资待遇是大平均小差额,没有与业绩、与现实表现挂勾,干好干坏区别不大。激励机制的引入不够。有些教师在乡镇呆不住,就想着走出山外,造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活力不足,有些甚至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浮于事,工作责任心不强。

3、人才难留。不少乡镇往往是集中办一所中心幼儿园,且办学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缺少活动场地,基本的设施设备不足。由于条件限制,导致大部分幼儿特别是大量的留守儿童无法入园,而入园幼儿则编班不合理,大、中、小三个学龄段的儿童在同一个班级中进行教学,致使部分幼儿入园三年,变化不明显,被老百姓称为“托儿所”。在人才的引进之后,没有相对的制度、待遇保障,缺乏引力。尤其是一些优秀教师,都是在自己熟悉的行业或领域有一定影响或建树的人,大部分都在创业中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但是待遇非常差,发展空间不大[1],既没有职称待遇也没有工作动力,人才难留成为了当前新形式下乡镇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的主要表现。

二、剖析新形势下乡镇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原因

1、投入资金少。在广东一些偏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乡镇领导忙于抓经济建设,对幼儿教育工作认识不足,加之经费紧张,往往视幼儿教育为一种累赘,投入力度不大,甚至不愿投入。造成乡镇民办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上思想认识程度不高,在教学手段、艺术效果应用、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2、过分追求效益。在广东一些乡镇,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工资全靠财政收入,教师不愿意留在偏远山区,因为没有其它经费来源,幼儿园仅靠收取幼儿学费度日,这样,园长就把效益放在了第一位,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关注的效益往往是短期效应。在办园过程中该投入的不投入,也不愿意在教师培训上花钱,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园的发展。

三、探讨应对乡镇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的措施

1、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印发《广东乡镇幼儿教育发展目标》、《广东省乡镇幼儿园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幼儿园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措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内部到外部,均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园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各乡镇政府也都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建章立制,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2]。

2、构建激励机制。在乡镇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中,通过建立知识、技术等各方面的需求体系,形成激励制度的有效管理,重点在构建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可以采取目标激励法、物质激励法、情感激励法等多种有效的激励方式,给每一个教师设置不同的目标,在目标要求上,可高可低,依据不同的人才要素而定,将每一个人才的内在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同时,推行物质激励与政治激励相结合,包括有工资、奖金、福利、设施等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创造发展的良好空间[3]。做好“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的工资制度,实行特殊工薪制或者高薪制,以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优秀乡镇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

3、狠抓师资建设。在加强教育科研,提......余下全文>>

五:县幼儿园老师下乡送课的给我园幼儿园感谢词

感谢您——老师,感谢您的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您没有出众的外貌,没有诱人的权利,更没有羡慕的家财,但您却有颗真诚的心,您默默的耕耘在您所热爱的事业,孜孜不倦、诲人不厌,,为我们精心备课,多少次您忘记照顾幼小的孩子,以及忙碌一天的爱人.

六:教师中小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有哪些建议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