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方法论

一:什么叫常人方法论

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是一种研究常人用何种方法建构对于现实世界的感受的学问。它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对70年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学派在早期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现实,向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提出了挑战。这种“新现实”的主张,灵感来自胡塞尔和舒茨——社会群体中的人们是怎样在彼此之间制造和维持社会世界有着真正本质这一假设的。他们认为,一个“更真实”的问题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建构、维持、转变他们对于外部社会现实“感受”的复杂方式。将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不是价值、规范、共同定义和互通有无,更多的是建构社会秩序预设的明显和不明显的方法。

然而,常人方法论学派的理论并没有对主流社会学理论构成巨大冲击,他们的理论更多地是支持了互动论者的表达,他们关于“新现实”的观点,很快就被淡忘了。常人方法论的一些观点被许多互动理论所采纳,而它自身的研究取向却有些离群索居,它的实践者日渐着重对话分析——一种由萨克开创的探讨模式。

与互动论研究之不同

虽然常人方法论运用了参与和观察的方法以研究互动的个人,但他们与符号互动论者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对互动论而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类型的显在和隐在的定义、规范和价值萌发所在的情境,因而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组织如何可能。

常人方法论家感兴趣的是,人们是如何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即存在机制、规范、定义之类的东西。而其类型如何,则不是常人方法论家感兴趣的焦点。这里存在着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人们通过何种途径来看待、界定和确认现存的规则与定义?人们如何利用他们对于现存的定义和规范的信念来彼此描述进而建构社会秩序?

核心概念

常人方法论分析中最重要的,是那些有助于解释人的现实感的被建构、维护和改变的概念和原理的发展。虽然常人方法论从未发展出一个概念和命题的统一体,但是在70年代,常人方法论还是形成了一个概念核心。

反身行为和互动。人类的很多互动都是反身性的,人类用一种特定的现实观来解释彼此之间的暗示、姿态、言辞和其他信息,即使事实看起来跟信念相反,也仍然支持相反的信念,以维护信仰和知识体系。

例如,针对神的仪式支持着这样的现实观:神影响着万事万物。当热切的祈祷和仪式行为并未从神那里带来所愿的干涉时,他们仍然会虔诚,而不是反对这一信念。并宣称,可能是因为自己祈祷的还不够,或者是神另有宏图大略。这就是反身性,它支持和促进某一信念,即使是面对相反的证据时也是如此。

意义的索引性。互动的各方所收发的暗示、姿态、言辞和其他信息,在特定情境下,尤其特定的意义。只有具备了关于索引的知识——互动各方的过往、他们声明的目标、他们的互动经验时,才可能准确地解释互动各方的符号交往。当我们说一种表达有索引性时,就是说这一表达的意义与特定的背景相联系。

索引性的设想把注意力投入到这样的问题上来:在具体情境中,互动者是如何制造现实的。这样,索引性就引导研究者进入特定的互动场景,以观察互动者如何建构索引性表达(言辞、面部和身体姿态以及其他暗示)以建构和维持特定的支配他们行为的现实的假设。

人际互动的一般技巧

寻求正常模式。如果互动双方感到何者为真是模糊的,他们的互动就会十分紧张。这是双方趋于发出提示,告诉彼此回到他们情境的“正常”模式中去。行动者认为具有关于情境正常模式的观念,或具有创造这种观念的动机,所以他们的行为就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进行视域融合。除非人们受到特殊信息的特别强调,行动者一般会忽略他们独特经历所引起的视角不同,假定个人与他人具有关于社会现实的共同感受。

运用等等原则。在实际互动中,有很多东西是隐而不谈的。行动者总要......余下全文>>

二:请用常人方法论分析角色失调现象

角色失调

常见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定义: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

三:怎样理解和评价常人方法学的思想来源

常人方法论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民族方法学或俗民方法论,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

四:科学研究的三大传统

对科学的社会研究,依据历史的主要脉络,可以分为以实证主义传统为准则的科学社会学、以"强纲领"为核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和以常人方法论为基础的田野式科 学研究(science studies),这些是科学的社会研究中的三个重要方向和传统.其中,每一种传统都是复杂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的复合物,都在不同的领域里延续着它们的生 命.每一种传统都分享着历史在"科学"和"合理性"这些术语的意义上造成的不同投影.因此,在实际中,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清晰的,当用社会学的方法从 事实际研究时,它们显得极其相似,尽管它们求证的结论不同.

五:常人方法学创始人是谁?

常人方法学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哈德罗·加芬克尔。

哈罗德·加芬克尔,美国社会学家,民俗学方法论的创始人。生于新泽西州,就学于哈佛大学。1954年后,长期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5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4年以来,长期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代表作有《民俗学方法论研究》(1967)。加芬克尔曾师从T.帕森斯,学术思想曾受帕森斯、A.舒茨、A.哥维兹和E.胡塞尔的影响。

六:社会学的核心问题 30分

简介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偏理。它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的人类学,倾向变为以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的学科。在社会学中,人们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

编辑本段概观

社会学作为对现代性突出矛盾的回应出现于19世纪。这个现代性矛盾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个人的世界经验却变得越来越分裂和分散。社会学家不但希望了解什么使得社会团体聚集起来,更希望了解社会瓦解的发展过程,从而作出“纠正”。(这种观点主要是社会学中涂尔干学派所持的观点,而其他派别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并不探索对社会的救治,因为他们认为对社会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个小群体的观念强加到绝大多数人的身上,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加重)

今天,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别,到细如家庭结构个人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社会学系分成更多更细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离婚,在微观方面例如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还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数量上来描述一个社会总体结构,以此来研究可以预见社会变迁和人们对社会变迁反应的定量模型。这种由拉扎斯费尔德(Paul F. Lazarsfeld)倡导的研究方法,现在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论之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另外一个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基于扎根理论、内容分析等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从事定性分析的部分社会学家相信,这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因为这可以加强理解“ 离散”性的社会和独特性的人文。这种方法从不寻求有一致观点,但却可以互相欣赏各自所采取的独特方式并互相借鉴。主流的观点认为,定量和定性这两种研究方式是互补的,而不是矛盾的。

编辑本段历史

孔德发明了社会学一词。“社会学”是一门新的学术范畴。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

“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Auguste Comte)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原本他用“社会物理学”来称呼这个新的学科。他的贡献主要是他使得社会科学终于脱离了人文领域。他的社会学理念是典型18世纪的:他相信所有人类活动都会一致地经历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如果一个社会可以抓着这个阶段,它就可以为社会病开出有效的药方。

第一本以社会学为题目的书是19世纪中期的英国哲学家 赫伯特·斯宾塞所著。在美国,1890年 肯萨斯大学的“社会学元素”是社会学第一个课程[1],[2],1892年 芝加哥大学由艾比安·斯摩尔成立了美国第一个独立大学学院,他也创立了“美国社会学学报”[3]。1895年,法国 波尔多大学成立了欧洲第一个社会学学院。 1904年 伦敦经济及政治学院成立了英国第一个社会学学部[4]。1919年 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成立第一个社会学学部。1920年Florian Znaniecki在波兰成立第一个社会学学部。

第一次关于社会学的国际合作发生于1893年。当时 René Worms 成立“社会学国际小学院”,最后与创立于1949年的国际社会学家协会合并[5]。1905年成立的美国社会学协会是今天世界最大的社会学家协会。

19世纪至20世纪有一群古典社会学家冒起,例如:卡尔·马克思、Fer......余下全文>>

七:未来,社会组织凭什么立足

关于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社会学界一直没有一个共识,未来也很难形成共识。

之所以无法形成共识,是因为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即流派众多。社会学古典三大家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社会学研究路径。随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从宏观到微观均有涉及,且理论自身也有相互冲突的地方。各理论基于自身的架构,其研究的问题有各自的界定,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核心问题。

比较笼统的一种说法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这一观点认为不论是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还是韦伯开创的反实证主义,都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马克思的观点)而不属于此的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及之后的交换论、互动论、常人方法论等,研究的也是个人的互动。这种说法勉强可以说得通,但其概括的过于宽泛,实质上依然无法框定社会学的核心问题。

八:关于社会学的元问题。帕森斯和郑杭生在元问题上的区别是什么?

难得看见有人问这种问题啊,感觉还是别沉了的好。

帕森斯主要是结构功能主义;郑杭生的理论叫作社会互构论。

帕森斯对元问题的理解主要由以下几点:①社会有个人行动上升至社会系统而成;②社会系统之间有互补、分隔的关系;③社会大系统有四个基本系统: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也就是传说中的AGIL;④社会问题表现为任意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的分隔,也就是整合不畅,比如战争就是整合系统和维模系统有了矛盾;⑤社会大系统有自发的整合功能,有了矛盾会自我调节,最终形成比较合理的社会秩序。最后一点也是帕森斯最“反动”的地方,他的结构功能主义将秩序上升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缺点也就在这里。

因为帕森斯过度强调秩序,势必忽略了社会冲突、社会矛盾的潜在功能,因此才有功能冲突论、常人方法论、社会现象学的反对意见,米尔斯、科塞、加芬克尔、舒茨等人也正是在反对帕森斯的基础上获得学术地位的。

郑杭生的社会互动论则采取一个折中方案,既不认为社会是有社会系统的自发秩序维持,也不认为社会完全由个人行动所建构(就像韦伯所想象的那样,社会是个人行动-理想类型-集体行动的流程),社会是由个人行动和社会秩序共同互构而成,因此叫作社会互构论。

其实感觉郑杭生的理论就是在利用二元组合代替二元对立,并没有真正解决元问题,只是用新概念去取代陈旧的认识范畴——话说回来元问题也根本无法在现有的认识框架下解决。

最后,纯手打,请采纳。

九:如何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

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

张祥龙先生说胡塞尔的现象学关注在直观中原初地给予我们的东西。

百度对直观的解释(perceptual intuition),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而胡塞尔就已经明确指出,“我们认为被给予性就是:对象在认识中构造自身”。

本质直观不是对感性对象,而是通过对意向对象进行反思(reflexion)的体验活动.

理解:本质抽象可以通过归纳,演绎获得.笔记本是黑的,台灯是黑的,笔是黑的,则黑作为颜色是三者的"共相".然而此三个判断命题"笔记本是黑的","台灯是黑的","笔是黑的"之所以可能,一种关于颜色的意向体验必须发生,但黑本身不可能作为实项(如笔记本,台灯等感性体验到的对象)存在,因为所有颜色都要附于"物体"上,所以只能意项性的被体验到.这一过程已经是在对意向体验到的对象进行反思了,颜色作为从意向对象中析出的"本质"被体验梗.只有这一过程发生,命题才能成立.本质直观在此先于本质抽象而发生.

此例只是本质直观在<<逻辑研究>>中的最初含义,以后在胡塞尔的著作中还有其他含义出现.

理解现象学,必须以逻辑作为出发点来认识,"现象"二字不能作为其区分于其他科学的唯一重要标志.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