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家庭状况调查

一: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和心理状况调查

一、问题提出

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子木发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后相关的文章也有论及,但均重视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研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详细调查的尚不太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关注和逐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各方面的问题均具有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父母或父母一方流动到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不能与其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当中大多在每年秋收、春节等时候才能见到父母,有的甚至是几年都见不上一面。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大,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越来越多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里。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大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本文着重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某省农村23个行政村9岁~15岁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留守儿童共139人,平均年龄13.68岁;非留守儿童200人,平均年龄14.76岁。所有调查对象均来自有相同生活背景的农村。

(二)调查方法

1.问卷法

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共8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80个项目分为10个因子,分别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每个因子8个项目,通过信度与效度分析10个因子的分半性和同质性信度系数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上各分量表与总量表分之间的相关都在0.78~0.89之间,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各因子得分大于等于罚分小于3分为有轻度心理问题,各因子得分大于等于3分小于4分为有中度心理问题,各因子得分大于等于4分为有严重心理问题。用SPSS11.0对测验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分析。

2.访谈

调查小组成员深入到各村,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有针对性(根据自编量表)的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本部分统计数据均有缺失值参与计算,因而同类数据之和不足100%)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占所有监护人的65%;其次是隔代监护,占25%。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烦

恼较多,他们向朋友倾诉的占47.5%,向母亲倾诉的占25%,不倾诉的占22.5%;学习的辅导者,主要是老师的占32.5%,无人辅导的占22.5%,父母辅导的占15%。另外,有77.5%的留守儿童感觉自己是幸福的,这和有些媒体的报道有出入(如,有人对淮安市留守儿童调查,多数教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童",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有10%的留守儿童感觉自己不幸福。

此外从图1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总体上是不容乐观的。在总分上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紧张(47.......余下全文>>

二: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千字左右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余下全文>>

三: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怎么写

你好,解析如下:

近两个星期我们小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情况做了一个实践调查。对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对我们的调查结果给以了总结和分析,对其面临的问题给以文字表现。并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一、 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表 问题 调查选项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亲母亲双方外出打工 31% 父亲单方外出打工 60%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 9% 父母探亲时间 一年一次 74% 两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监护人状况 与母亲居住 51% 与父亲居住 5% 与祖父母居住 30% 与外祖父母居住 11% 独居 3% 感到孤独烦躁时 找朋友倾诉 64% 看电视 14% 玩耍 16% 无法解脱 5% 学习态度 对学习感兴趣 51% 一般 37% 学不进去 9% 旷课逃学 3% 遵守纪律情况 遵守纪律 85% 经常迟到 15% 课外活动与娱乐 做家务 56% 干农活 29% 玩 3% 遇到困难时 靠家人 45% 靠朋友 20% 靠自己 17% 靠老师 18% 生病时 母亲照顾 56% 父亲照顾 29% 祖父母照顾 5% 亲戚或其他人 10%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余下全文>>

四: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很多农民为改变贫困的生活而进城务工,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往往没有办法和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值得大家关注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留在户籍所在地,并需要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1]据最新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农村,在父母离家的情况下,家庭结构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容乐观。孩子的家长由于长时间与孩子分离,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造成父母教育的缺位。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的限制,缺乏对孩子的科学指导,在教育的内容上多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缺乏与孩子的耐心沟通;由于感觉对孩子亏欠,很多父母用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于是就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重学习,轻德育”的家庭教育局面。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孩子在缺乏父母耐心指导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容易放纵自己,而由于工作辛苦和忙碌,农村家长采用得更多的是消极、粗暴的教育手段,大部分家长意识到打孩子并非是特别有效的方法,但只有小部分的家长明确意识到打孩子是不好的,并能真正做到不打孩子,大部分的家长对“打”、“骂”等教育方式的采用是随机的,没有考虑这些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良后果

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在任何社会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这对农村留守儿童本身,以及他的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产生的不良后果。

1.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习。

父母外出进城打工,孩子由于常常思念父母,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没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根本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显著下降,厌学情绪严重,最终逃学甚至辍学。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占80%以上。[2]学习困难成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此外,辍学现象也比较严重。

2.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亲情的缺失使不少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缺少和孩子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忽视对孩子心理的教育和疏导,使他们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内心缺乏亲情和信任。留守儿童常表现出情绪紊乱、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情绪烦躁、有失落感、不愿与人交际、封闭自己,有时还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甚至有暴力倾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心理问题。[3]

3.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4]在孩子社会化过程的阶段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面临着与父母分离的情况,农村......余下全文>>

五:“三留守”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谢谢 记得采纳哦~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留守老人主要是子女外出6个月以上,年龄在60岁以上留守家中的老人,留守妇女主要是其配偶外出工作6个月以上,年龄20-59岁留守在家的妇女,留守儿童主要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6个月以上,0-14岁留守在家的儿童。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召开座谈会以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在响板溪、葛藤山、申家湾,分别召开由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及知名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对农村“三留守”人员生活状况、生产发展、精神面貌等进行了解。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主要了解“三留守”人员的现实困难和所期所盼。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三留守人员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板溪、葛藤山、申攻湾三个村共有“三留守”人员74人,占三个村总人口的5%,其中:留守老人36人,留守妇女22人,留守儿童16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强度相对很大

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居住自然条件较差,自身知识水平较低,劳动能力较弱,经济来源主要靠丈夫或子女外出务工所得。据了解,80岁左右的留守老人不得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因农村在家劳动力少,留守人员在农忙时既难以请到人帮忙也舍不得花钱雇工,致使劳动强度极大。

2、生活缺乏相应照顾、隔代教育问题突出

由于子女或丈夫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对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而言都成为难题。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渐渐衰弱,患病的相应增多。妇女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大,身体状况普遍较差。而且,都承担着抚育儿女或孙辈的重担,留守妇女因精力所限,无法专心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老人因身体较差,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对他们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隔代教育问题突出。

3、家庭氛围严重缺失、精神生活非常单调

近年来,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相对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老人、妇女、儿童这些弱势群体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但是,子女或丈夫常年外出,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难以享受到亲情般的关爱和家庭氛围中的温暖,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特别是影响了儿童心身健康发展,造成部分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漠,缺乏安全感,具有更加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同时,他们与外界的接触较少,除了电视,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异常单调。

4、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费用严重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人员常年患病率较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患病比率高达70%以上,许多老人是多病缠身,有的老人多年卧病在床。虽然农村合作医疗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但村里医疗卫生条件普遍较差,部分村无卫生室,农村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情况。“小病抗,大病拖”是农村相当一部分家庭医疗状况的真实写照。

(三)原因剖析

农村留守老年妇女在养老、就医、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的一系列综合性问题,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二个主要因素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第一,城乡差距拉大导致人口结构分布失衡。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我县农村在交通运输、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先进地区和发达城市。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快了农村青壮年劳动......余下全文>>

六: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

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

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原因 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余下全文>>

七:留守儿童的中国现状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中国留守儿童约6683万人,包括城乡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2012年9月 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这较之于2010年增加了93.79万。随迁子女平等受教需一个过程新京报:中央提出各地要在年底前提出解决“随迁子女”异地升学的办法,这会不会进一步扩大“随迁子女”的规模?储朝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我认为会扩大,北上广会适度地增长。上海等大城市要在放开了义务教育阶段门槛的情况下,要放开高中阶段教育的门槛了。当然,现实中父母的流动还是因为哪里挣钱到哪里去,然后带着孩子出来了。现实中即便放开,山东青岛人也不一定乐意到外地读书,这里经济发展比较好。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得解决人与人之间权利和机会的平等,这样才能彻底缓解大城市的压力。新京报:“随迁子女”规模的扩大,城市是否做好了接纳的准备,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储朝晖: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行“流入地为主”,这样的政策出台这么些年了,但仍有一些地方做得并不好。这样“随迁子女”升学办法出来后,城市接纳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估计至少得五年。新京报:虽然提出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办法的解决方案,但各地落实的前景会不会乐观呢?储朝晖:当然首先得肯定这跨了一个槛,原来当地政府可以说随迁子女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不能轻易说“不能”了。但当地政府接受多少,多大范围地接受,还是一个问题。要让所有的随迁子女都平等地获得机会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1、年龄及性别分布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2、地区分布据介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 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已近一个亿的规模。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余下全文>>

八: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农民工进城后无法解决孩子进城后的学习、生活和医疗保障等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由此产生。

留守儿童主要权益的侵害包括: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缺失。父母监护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长年不在家,实质上没有行使到法定监护人的职责;委托监护权行使不力,委托监护人没有全面履行监护职责;自我监护的“放纵”,由于儿童心智的不成熟和自控能力弱,容易放纵自己,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且易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惯。二是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受到严重侵害。在农村校园,教师资源严重匮乏,缺乏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及生存教育。另外,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不足,条件简陋,直接导致农村的学生跟城市的学生相比没有竞争力。三是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受到侵害。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身边同学、邻居的欺负,有些甚至成为一些恶性事件的受害人。因留守儿童的性格偏差往往还使其成为违法者,打架、斗殴、盗窃、参加不良社会团伙等情况在留守儿童人群中较为普遍。

对策与建议:一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元结构体制。要把依附在户口上的劳动、人事、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福利与户口脱钩。户籍制度的改革核心在于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元户籍制度。二是实现城市的义务教育资源共同分享机制。让随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享有与当地城市同等的教育资源,而不再受户籍的限制。另外,取消劳动力输入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当地公办学校的差别对待,取消城市现有的在教育方面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政策,让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接受平等的教育,切实把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正常财政预算。三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整合城乡教师资源。农村学校专项培训经费少,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少,因此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加上农村教师待遇低,养老金、住房等没有保障,难以吸收优秀的教师资源。因此,需要建立以国家财政作保障的统一的城乡教师工资待遇,统筹教师资源分配,建立起优秀教师交流机制,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城务工人数增多,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而且关乎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缺失,需要加强人文关怀

虽然改革开放距今近三十个年头,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工业已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随之“农民工”在城市也应运而生,“留守儿童”伴随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许多农民千里迢迢进城打工,迫于城市昂贵的学费,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转到亲戚朋友家就读,更有甚者干脆把孩子丢在家中让邻居看管,自从离开那天起,孩子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失落,有的甚至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因为他们都是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儿童,这一时期他们非常天真可爱,总爱把一天所发生的见闻回家后唠叨给父母听,若回家见不到朝夕聚室而居的父母,就会心灰意冷,这样长期以来在青少年中极易形成孤独症。据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中焦虑心理的占27.4%,抑郁的占27.6%,易怒的占22.7%,这些孩子大都表现在语言倾向沉默,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余下全文>>

九:《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作者是谁?

时间: 2010-5-27 8:39:05 来自: 京华时报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