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有:1、面对全体学生原则;2、学生主体性原则;3、参与体验性原则;4、民主性原则;5、差异性原则;6、多样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通常人们把青春期与儿童期加以明显区分,区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对于男性来说,性成熟的标志是遗精,(通常在夜间睡眠时遗精);女性是月经,即第一次来月经。以性成熟为核心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明显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青春期学生因心理障碍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比如,学生中的抢窃、恋爱、打群架、自杀、刎身、未评上先进而殴打老师等等。家长普遍感到学生难管,教师感到学生难教,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烦恼和忧伤。走进学生的生活,发现他们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问题正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做好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愈合心理忧伤,防治生理和心理疾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如何对青春期学习进行心理干预与心理辅导:第一,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特征。中小学生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笼统向分化发展;从零乱、易变向系统、稳定发展。中小学生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育”过程中,这种发展性,是我们增强中小学学生教育可塑性信念的一个最坚实的基点。对学生而言,聪明与“笨拙”,都是暂时的;好与“坏”,也是相对的。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身体迅速生长,新陈代谢旺盛,爱动不爱静,易感情用事,易冲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强烈的自尊心促使他们不愿服输,总想展示自己;另一方面是开始对性知识发生兴趣,对两性关系已有朦胧意识,但又不十分清楚,对异性产生好感,出现性意识的萌动。由于青少年身体的成熟早于思想的成熟,往往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或不健康的想法。若得不到正确引导,他们可能通过不正当途径来探讨有关两性知识,而受到毒害。第二,开展必要的性知识教育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形成这一时期的几个重要特征。所以开展性知识教育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培养学生爱的情感,正确认识和区别友谊与恋爱。青春期学生早恋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如何正确的引导青春期学生早恋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第四,培养学生心理承受抗挫能力。青春期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是很成离,对于挫折的抵抗力也不如成年人,所以引导青春期学生如何自我调整挫折也是心理健康健康的一个最要课题。青春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相同性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2.活跃性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3.社交性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余下全文>>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病与非病得三原则是什么?

心理学区分原则(郭念峰)----即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2、精神活动内在一致性原则。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病与非病三原则的具体内容:

1。主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比如,产生幻觉:对面明明没有人,却声称自己看到有个人走过来,并且坚信看到了。这是幻视。类似的还有幻听,幻嗅等。再比如,产生妄想:认为有人要害自己,有人总是跟踪自己,监视自己,并深信不疑。这是被害妄想。类似的还有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等等这是明显的主客观不一致,幻觉妄想是精神病的代表特征。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

心理活动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三者之间的不协调,尤其是认知和情绪,行为和情绪之间的不协调,是精神病的区别性特征。比如,连续很长时间不睡觉,不仅不会感到不舒服,反而亢奋多话,这是精神病人躁狂症状的表现。再比如,吃脏的令人作呕的东西,甚至垃圾,粪便,这是意向倒错,是很明显的精神病。

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是指18岁以后,基本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态度和性格特征。所以,18岁以后,如果发现一个人的性情大变,纵向比较,和他以前简直判若两人,那么就说明违反了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如果以上三原则都符合,则可排除神经病,有一则不符合,就可诊断为神经病性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等。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原则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较多,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我们如果站在"社 会大教育"的角度,就可以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协同教育的原则"站 在"学科教学"的角度,就可以提出"浸透性原则" ,站在"方法论"角度,就 可以提出"因材施教原则" . ,素质教育原则 (一) 素质教育原则 ,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是要全面发展, 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这段话阐明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 也隐含着素质教育方向性原则的三个子原则. 全体性原则—指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 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全体学生的共同心理需求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全面性原则—指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 高. 主体性原则—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出发 点,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能真正取得实效 ,因材施教原则 (二) 因材施教原则 , 这个原则因不同的学生,才却有的放矢使教育内容,方法适应不同的学生. 由于学生处在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接受不同的素质教育,个人不同的兴 趣爱好,价值取向,这些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个性特征,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 认识和尊重这些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 则,首先要求班主任要热爱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对有不良表现 的学生产生教育歧视.其次要认真做好个案研究. 7 ,辩证施教原则 (三) 辩证施教原则 , 辩证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辩证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心理发展, 用联系的眼光,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与预 防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应将他助,互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 他助,互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四,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 (一) 班主任以自身健全的心理树立榜样 ,班主任以自身健全的心理树立榜样 , 以身作则,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首先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 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俄 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 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班主任的人 格就是教育的力量. ,良好的教室氛围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环 (二) 良好的教室氛围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环 ,良好的教室氛围是提高学生心理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 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一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 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班集体,是面向所有学生 的.要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班级生活的愉快,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 系的民主平等,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宽松,积极. ,开展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 (三) 开展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 ,开展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班会心理课要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对......余下全文>>

五:请问心理健康普查的原则有哪些?是个填空题,有三个空,赐教! 5分

自愿、保密、尊重。三个原则。

六: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的说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将这10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

我国另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许又新先生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个标准。就是: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这三个标准,也要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行动措施。

还有一位心理学者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五、能动地适应......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