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政治参与

一:《农民的政治》读后感

读《农民的政治》有感

《农民的政治》的作者赵树凯先生曾在中央书记处农村 政策研究室办公室工作,作为农村改革的亲历者和观察者, 曾到“弱”村禁牧、在“穷”村修桥、于“乱”村修路,有 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读了这本书,大有裨益,收获颇 多。

作者在本书中集中呈现了他自80年代以来的经历与思 考,其中不乏鲜活的案例以及基于此展开的深入分析。在书 中,作者首先通过上访信件及实地接访,勾勒出了30年代以 来农民诉求的变迁概貌。改革初期,农村纷争多为“民与民 争”,往往由历史遗留问题或土地承包不合理引起。从80年 代末起,农民负担急剧增长,农民与基层政府间的摩擦日增。 到本世纪初,征地问题又远超税费负担,成为社会冲突的主 因。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从那一年起,国家逐渐废除收容 遣送制度,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并出台 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得上访事件明显减少,对抗程度减 弱,形成了许多农民和基层干部心目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但作者在2007年敏锐的意识到体制深处的巨大隐忧,这隐忧 表现为农民对中央的信任显著提高,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反而 降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因征地引发的矛盾迅速 蔓延。

不过,探讨民生疾苦只是这本书的由头,作者在书中重 点探讨的是农民在政治中的角色和地位,以相当多得篇幅来 破除关于中国公民“该管”的误解,世界范围内的农民形象 却离不开守旧涣散的影子,农民政策的设计者也往往强调农 民虽有“自发”意识,但很难形成自觉的利益判断必须通过 政策和制度安排加以引导,但就实际而言,农民在过去30年 里恰是最具进取精神的群体,乡镇干部眼里农民难管的现 状,也从反面说明农民的组织和博弈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 高。作者认为,30年来的历史证明,不论多么聪明的学者, 多么有能力的政治家,都没有能力去规划设计农村发展的方 向和道路,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观察和追随农民的脚步,因 为农民的考虑要远比设计者们更加的理性。这一论断看似平 和,却可能是解决当下困局的唯一出路。

目下农村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形势与80年代已大不相同, 80年代的第一轮政策是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改革,以“包产 到户”为代表的生产方式与已“乡镇企业”为代表的新型生 产主体,之前因“解放生产力”而受肯定,之后因粮食总产 徘徊不前而受质疑,褒贬之间的衡量指标始终是经济增长, 显示了某种框架性的局限。而眼下所面临的困局,较80年代 更为复杂,因其不仅设计经济因素,更需直面极为敏感的体 制身份的革新。

作者提出,中国农民的政治属性之所以值得重视,根本 原因在于。此农民不是彼农民。当下,农民工、农民企业家 等群体的存在,表明“农民”早已不再单纯指向一种职业, 更多成为一种身份制度的群体划分,他们的权利要求有相当 部分与职业活动无关,甚至于与土地,与农业生产无关,而 是将矛头指向因体制身份而带来的医疗、教育等问题,而在 关键性的产权分配方面,诸多土地冲突也超出了经济的范 畴。作者用这样一段话来述这一困局:

当谈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得不合作甚至对抗的时候,一 些地方官员常常说,给农民的补偿已经相当高,甚至农民生 活水平比原来高出很多,政府的安臵也很好,可是农民还在 闹,这是不应该的。但是上访农民的理由也很充足,那是他 们的土地,不论卖多少钱,这是他们的事情,政府强行卖他 们的地已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而通过他们的土地来赚大钱 更加不合情理。

而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我所面临的农民身上,乡政府从 过去的“向农民索取”到现在的“给予”,但在“给予”的 过程中却越来越多的遭到农民......余下全文>>

二:政治参与有什么功能

政治参与的功能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大系统的各个领域,即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子系统有不可低估的功能,另一方面对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社会成员,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政治参与对文化、社会子系统和社会成员的功能,是政治参与对政治、经济子系统发生功能后的副产品,具有间接性。并且文化和社会子系统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之间,前者多以条件的形式出现,而非后者运作的结果。

所以本文仅就政治参与对政治、经济子系统的功能进行论述。根据政治参与对政治、经济子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将其功能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一)政治参与的正功能

政治参与的正功能就是促进价值、程序在动态中循序渐进式的或突发式的向前运作。

首先, 政治参与之于政治民主的正功能。 政治民主(Political Democracy)意即多数人的统治。 这是自古希腊以来就已形成的经典信念。自西欧启蒙运动以来,论及政治民主的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归根结底也没有完全超出于以下三个方面之外。一是国体民主,即国家政权由哪一个社会集团掌握。这是民主的质。二是政体民主,即政治体系的权力来源、分配和机构设置。三是操作性民主,即为实现政体民主和公民权而制定的具体规则,提供的参与孔道,给予公民的参政机会和条件等。后两者为民主的量。这三个方面,即存在相互联系的一面,也存在相互独立的一面。政治参与对政治民主的功能也体现于上述三方面之中。

在国体民主方面,迄今为止,公民政治参与导致由个人专断统治变为阶级统治的具有世界性意义飞跃的政治民主只有两次。一次是17世纪从西欧开始的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猛烈攻击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一次是20世纪初开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工人阶级革命,将工人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总的说来,这两次规模宏大的波涛壮阔的政治参与都将政治民主在该国原有基础上推向了更高层次。

在政体民主方面,公民政治参与中哪个社会势力充当其主角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政体形式。这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价值观、理想目标等之不同所致。

从农民集团为主角的政治参与往往导致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生,如前工业社会的改朝换代。而以资产者集团或工人集团为主角的政治参与一般就会导致共和制政体(民主政体)的降世。但是政体是否民主并非完全是政治参与中哪个集团为主角的函数。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从人类长河的政治史实看,从共和制转向君主制的例子极为罕见,而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变则是大势所趋。过去,我们区分民主与专制、民主程度的高低,总是陷入以哪个集团的民主和政治体系的机构设置、权力划分等静态标准的窠臼。基于这种认识基础上的政治实践便是说得多,做得少。以为建立了政体民主,政治民主之花就会四季常开。

但是,当我们走出理论的小屋,迈出国门,放眼世界就会惊奇地发现:为什么相似的机构设置和集团掌权,会形成民主程度不可同日而语的落差?相反,不同的权力划分和机构设置为什么又出现了近似的民主化水平呢?其实,非人格化的机构属于人的意识物化后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静态的社会存在特质,而民主化水平只能在公民权的动态显现中寻找答案。一个社会的政治体制确立后,作为统治集团的领导者不能沉醉于机构设置的满足上,必须从理想状态回到现实中,着手建立非理想化的切实可行的非形式主义的参与孔道,积极有效地真诚的而非虚伪地落实公民权。因此,民主与否以及民主程度集中体现在操作性民主方面。

公民政治参与在操作性民主方面的功能,关键体现在政策过程和人事过程两方......余下全文>>

三:政治参与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关于我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分析,我们首先面对的是中国中产阶层是否具有阶级或阶层意义上的群体问题、中产阶层在政治参与中会有什么样的选择和举动、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对当前的社会稳定的作用。

中国中产阶层群体特征、阶层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展开,我国在社会结构上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全局性、高强度的阶层分化。主要表现在:首先,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形成的僵化封闭的干部、工人、农民三级式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侵蚀性的变化,原来几乎没有差别的同阶层成员不断地从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化,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声望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分化,出现了众多的亚阶层和群体。其次,不同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社会成员的垂直性移动日益增多,原来界限分明的各阶层之间的隔绝被打破。再次,还有众多的社会成员从原阶层分离出来,产生了介于原阶层之间的边缘阶层和群体,以及不同于原阶层的新兴阶层或群体。所有这些都使凝固了近30年的原有社会结构松动、变化了,且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超乎人们的预料,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面貌。陈存安:《论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第18页。

在这个形势下,我国社会产生了中间阶层。从结构因素看,现阶段的中间阶层,其来源构成主要有四类:第一是传统的“中间阶层”,包括小业主、小商贩等自营业者、个体户。他们以较少的资本自雇经营、规模较小、利润较少。第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间阶层”中分化出来的部分干部、知识分子。第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家。第四是由引进“外资”及高新技术人才而生的新型中间阶层。高雪玉:《中间社会阶层的社会学透视》,《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 79页。

他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具有稳定而且较高的社会地位。虽以薪金为主要谋生来源,却不直接面对物质生产。社会中间人群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复杂的职业技术和较高的收入,其职业是与社会进步同步的,因而具有时代性或先进性。第二,具有合法而且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并保持稳定的生活状态。但社会中间人群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普遍不安于现状,大都能吃苦耐劳,不断进取,不断汲取与时代同步的先进知识。所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闲暇时间短是这个阶层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第三,在文化观念、思想意识上他们对社会和时代的主导观念有较强的认同感,有着很强的社会影响力。社会中间人群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复杂的职业技能,他们的教育、素质以及职业技能都是相当出色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相对其他社会群体而言,这是一个具有较少传统观念、较少权力意识、较多市场取向和较多创新精神的群体。张惟英:《中国社会中间人群的特点和社会稳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69页。

政治参与的主体、类型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又称“参与政治”或“民主参与”,是来自西方政治学的概念。一般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合法方式和程序参加政治生活, 表达政治意愿并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S?亨廷顿和J?纳尔逊把它的特点总结为:(1)是实际的活动,而不是心理上的指数。(2)是普通公民的活动。(3)是限于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第4页。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出发,由于制度缺乏现象较普遍,公民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既有制度规范发生冲突。因而,在广义上可以把政治参与理解为: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是指参与制定......余下全文>>

四:经济适用房是不是搞笑?

也不是很搞笑啊,起码是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困难

比如有100套房子,其中的99人都是富锭,只有一人是穷人,这样,总算有一个人受益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