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冲突的根源

一:中美到底有什么冲突?

这要从西方文明和他们的世界观说起。

首先说欧洲,欧洲和中国有点相似,都是比较喜欢战争的民族,一开始是罗马,后来就是英、法、德等等,19世纪,欧洲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都磨练成了战斗机器,白人优越感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就有种族歧视。但一战后欧洲实力开始下降,后来的二战就是元气大伤,欧洲影响力一落千丈。包括中国,从1840起,中国一直是处于衰败的状态,这也是西方不接受中国崛起的原因之一。

二战后,欧洲衰落,1945年后美国开始突起,供国除了1776年独立战争,几乎没什么历史可提及的,而且一直不被人关注,因为美国在1945年之前,也是不喜欢卷入欧洲的麻烦中,1945之前美国是比较保守主义的。所以美国把印第安人消灭的差不多了,开始平稳的发展自己的国家。一直到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美国度过了难关。美国又开始发展了,一直到1945二战结束,美国的实力已经十分雄厚。而且美国因为二战,在国际的影响力猛增,所以组建了联合掴。这时美国的野心一下子膨胀起来,随后又开始了冷战,美国为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打击苏联势力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最后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更加狂妄了,发动了海湾战争、2000年阿富汗、2003年伊拉克战争等等。2008年次贷危机让美国和欧洲遭受重创,美国的影响力下降。刚好中国在2008奥运会大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而且中国借款给了美国和欧洲。

但美国就是不能接受中国崛起,为什么?原因一:冷战思维,以前冷战时期,中国和俄罗斯就是美国头号敌人,这是美国人的固定思维。冷战结束了,但思维是不会结束的,这也是美国人的爱国思维。

原因二:美国人的优越感。美国人是很自负的,因为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从1776到现在,不过短暂的300年,所以美国人的思维当中认为美国与生俱来就是最强大的、毫无疑问的、无需怀疑的,所以看待中国崛起时,就是再过10年美国人一样想不通中国为什么会崛起,也不会接受中国崛起。

美国容不下其他国家强大,所以美国要遏制中国发展,挑起东海、南海问题,让中国陷入麻烦之中,然后让中国的经济、军事受到重挫之后,美国就要再次坐美国霸权,这就是美国的目的

二:中美之间有哪些巨大利益冲突?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主要就是一个是社会主义阵营,一个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国是个大国,中国的崛起,会直接影响美国的利益。

三: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两国之间的合作产生于有共同的利益,冲突是利益冲突,利益发生矛盾。

四:导致中美分歧根源是什么

利益冲突,

美国期望永远是全球霸权,控制石油,黄金,贸易;对他有利就发扬,对他无利就否定。

中国处于发展中,资源需要开拓,可美国阻止,同时也阻止其它国家。

五:20世纪90年代中美矛盾是什么原因

1.80年代末的北京风波中断了中美蜜月期,一些被中国通缉人也逃到了美国,此后美国以此为借口,在人权问题上屡屡敲打中国,攻击中国现存制度,并发起西方七国的经济制裁,对中美关系造成很大障碍。

2.90年代初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崩溃,美国失去了强大的对手,转而以中国作为其战略对手,意图使中国鸡溃,屈服,达到其独霸世界的战略设想

3.92年后中国开始逐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和军事水平都再逐步提升,美国想遏制中国崛起,因此中美之间有利益的冲突

5.95年,96年和99年台海局势紧张,特别是李登辉访美后,台海战争一触即发,而美国从外交和军事上都支持台湾,实际支持两国论和一中一台论,并在台海派遣航母舰队,危害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并影响了中国的统一进程,因此中美关系在93年后的刚刚接触后有陷入僵局,甚至敌对

6.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的中国大使馆,炸死3名中国记者,又对这之后刚刚重启的中美关系蒙上了阴影

六:中美两国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

意识形态的冲突

中国的崛起会阻遏美国的全球战略

七:为什么说中美关系将会是合作与冲突普遍长期并存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外交完全是博弈,最后是靠战争;可今天时代变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就不能说简单地“博弈”了,因为有共同的利益。这种观点相应的结论是:谁老是讲博弈,就说明他忘记了时代的变化。其实,博弈本身就蕴涵合作,将“博弈”和“博弈论”简单地等同于“冲突”和“冲突论”,这恰恰是对“博弈”和“博弈论”的极大误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曾经来华演讲,其题目即为“通过代理来研究博弈中合作”。事实上,正视和研究国家间的利益博弈,不仅可以更好地透视国家间的冲突,也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家间合作提供了一把“智慧之钥”。 一、从“囚徒困境”看基本博弈模型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由出生于匈牙利的数学家约翰?冯?纽曼所创立的。这一理论研究的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参与者的博弈中,其中每一方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研究其他方的策略,并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从而形成以冲突和合作为基本形式的互动。 研究博弈可以从最简单的两人棋类比赛开始,来理解各类博弈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原理。这是一种参与人数确定、游戏规则明确、纯粹以策略取胜(包括以对方策略失误取胜)的简单博弈。但是,最近三四十年来,博弈论已经远远超越了棋局研究,而成为人们从处理生活小事到解读国际风云的一把“智慧之钥”。 以博弈论著名的案例“囚徒困境”为例:警察抓到两个纵火案犯罪嫌疑人,然后将它们隔离关押起来,并要求他们坦白交代。假定:如果两人都承认纵火,每人将被判刑3年;如果都不承认,每人将被判刑1年;如果一个不承认而另一个坦白并作证,那么抵赖者将被判刑5年,坦白者将被释放。这两个囚徒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显然,在以上假定中,最好的结果是双方都选择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刑1年。但是,由于两个囚徒在理论上都是从利已的目的出发进行决策的所谓“理性行为者”,在无法获取对方的完全信息并给予对方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每一个人大概都会选择似乎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即选择坦白。 “囚徒困境”最早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增克于1950年提出的。这个假定的故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现在人们常常用它来分析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各种现象。比如,军备竞赛就是这样一种“囚徒困境”。作为博弈的双方,由于信息沟通不畅,甚至人为制造各种强化互不信任的信息,因而陷入一个不断谋求自身安全、然后不断感觉还不安全而且安全形势也确实相应地不断恶化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但愿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不至再次进入类似的“囚徒困境”。 其实,两千多年前,中国人还提出了另一个博弈论的著名案例,即“田忌赛马”。用来观察当今中美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博弈的话,“田忌赛马”算得上“非对称战略”的先导。但是,田忌的“非对称战略”必须有一个实施的前提,即假定一方占有对另一方的策略信息,在此条件下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尽管“田忌赛马”与“囚徒困境”方法论意义有所不同,但它们同样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博弈策略的选择对于博弈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人们对博弈论产生浓厚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博弈的演进结果并不必然地是“胜利”或者“失败”。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是双方的努力不相上下,这时双方如果能够有较好的信息沟通和形势判断的话,也可能走出所谓的“囚徒困境”,握手言和,或者开始新的博弈。双方如果没有较好的信息沟通或者形势判断失误的话,也可能走不出“囚徒困境”,以致双方陷入长期的恶性竞争。这是一盘没有结束之日的棋局。 所以,在最简单的“零和游戏”中,博弈结果是单一的。这好比我们童年时代常玩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结果只可能是你输我赢或者相反。但在博弈......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