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与孟浩然什么关系
孟浩然大了李白要12岁的,李白年轻的时候,孟浩然已经成名。都是诗人,也都是性情中人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与黄鹤楼有不少故事。李白第一次游黄鹤楼的时候,面对美景,自然是诗情大发。正想提笔赋诗,却见壁上已有诗作,那是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读完全诗,惊得半天没有说话,这等好诗,岂非凡人能做。于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据说后来李白一直心有不甘,竟然还有让自己不敢下笔的地方,胸中块垒,难以展抒。后来到金陵,游金陵凤凰台时,一时兴起,便写下《登凤凰台》一诗,欲与崔颢一较高低,其诗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风格意境却有相似之处,而境界高远确也难分高下了。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
二:李白为什么对孟浩然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我们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就能很好的体现了他们分别、惜别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与黄鹤楼有不少故事。李白第一次游黄鹤楼的时候,面对美景,自然是诗情大发。正想提笔赋诗,却见壁上已有诗作,那是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读完全诗,惊得半天没有说话,这等好诗,岂非凡人能做。于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据说后来李白一直心有不甘,竟然还有让自己不敢下笔的地方,胸中块垒,难以展抒。后来到金陵,游金陵凤凰台时,一时兴起,便写下《登凤凰台》一诗,欲与崔颢一较高低,其诗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风格意境却有相似之处,而境界高远确也难分高下了。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
三:李白和孟浩然怎么认识的
一,孟浩然与李白的关系
孟浩然与李白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和概括.
孟浩然是李白的兄长.孟浩然出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即公元689年,卒于唐玄宗开元28年即公元740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762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12岁.七二六年(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七二八年(开元十六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孟浩然是李白成长时期的重要诗友.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了.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漫长生活。在安陆,李白主要生活在白兆山(又名碧山),他在此留下了十八处足迹,相传白兆山祖师顶上的古银杏树为李白亲手所栽。李白在安陆居住期间,对孟浩然的诗名早有耳闻,由于地理位置较近,先后多次到襄阳拜访孟浩然,除写诗给孟浩然外,写过多首赞美襄阳的诗文.
孟浩然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当时襄阳的刺史是韩朝宗,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常好,李白成名前,曾到襄阳游玩,并由孟浩然向韩朝宗举荐.李白本人也曾写过<<与韩荆州书>>,自我举荐."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韩朝宗,京兆长安人,中国唐朝政治人物,其父亲是韩思复,任官至吏部侍郎,孙子是韩佽,任官至工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732年),唐朝在十道设「采访使」一职,韩朝宗担任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襄州南楚的故城长沙有一个井叫做「昭王井」,传说喝那个井的井水会死,很多人即使没水喝也不敢喝那个井的水,韩朝宗就写文章并求神,之后喝那个井的水就没有事了,大家就改称那个井为「韩公井」。他想要将孟浩然推荐给朝廷,所以就约他见面,但是孟浩然在约定的那个时间正跟朋友喝酒,没有赴约。韩朝宗很生气的走了,孟浩然事后也没有后悔。开元二十四年(734年),因为放任下属官员任意课税,被贬为洪州刺史。在离开襄州时,孟浩然作了一首诗《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送给韩朝宗。
二,孟浩然和李订相互赠过多少诗?
李白给孟浩然写过两首非常著名的诗.一首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城南,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一首是《赠孟浩然》.十年之后的开元二十八年春,公元740年,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过后不久,孟浩然即旧疾复发......余下全文>>
四:对孟浩然与李白的评论
孟浩然比李白年纪大11岁,两人是好朋友。青年的李白是壮年的孟浩然的粉丝,当时孟浩然已经是天下著名的诗人,而李白刚出道不久。李白曾经从老婆家安陆的白兆山过去襄阳的鹿门山访问隐居的孟浩然,给了孟浩然一个极高的评价: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简直可以与李白的粉丝、同样小李白11岁的杜甫对自己心目中明星的赞誉对比,而相映成趣: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五: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六: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诗人,李白的诗大多是精品中的精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去怀念,尊敬,推崇李白。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余下全文>>
七:孟浩然和王维,以及孟浩然和李白,都是什么关系
按照史书记载,王维与李白的生活日期简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公元701年出生,一个死于公元761年,一个晚一年去世。他们都有很多相同的朋友,比如王昌龄,孟浩然,杜甫等等。他们也曾在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地方生活过——李白到长安来的那些年当中的几天,王维应该是“出差”回来了吧等等,然而,他们俩人,却像真正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一点交集也没有。史书很少记载二人的应酬与对唱,不想李白送孟浩然的诗那样。 根据史书记载研究李白和王维的交情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及二人交情,有一清人赵殿成笺注的《王右丞集笺注》记载如下: 世传《七贤过关图》。云是开元冬雪后。张说、张九龄、李白、李华、王维、郑虔、孟浩然出蓝田关,游龙门寺。郑虔图之。虞伯生有《题孟浩然像》诗:“风雪空堂破帽温,七人图里一人存。”又有槎溪张辂诗:“二李清狂狎二张,吟鞭遥指孟襄阳。郑虔笔底春风满,摩诘图中诗兴长。”是必有所传云。” 这则遗事出自明人陆深的《玉堂漫笔》。如果是真的,则李白与王维应该是有些交情的,否则不可能一起出游。但是赵殿成在这条引用后有按,摘抄如下:《东观余论》有滕子济所藏《唐人出游图》,乃宋之问、王维、李白、高适、史白、岑参也。跋云:“昔人深于画者,得意忘象,其形模位置,有不可以常法观者。顾、陆、王、吴之迹,时有若此,如雪与蕉同景,桃李与芙蓉并秀;或手大于面,或车阔于门,使俗工睨之,未免随变安于拙目。故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驵隽,惟真赏者独知之。此卷写唐人出游状,据其名题,或有弗同时者,而扬镳并驱,睇眄相语,岂亦于世得意忘象者乎?求画者主名弗可知,要非俗手作也”’云云。画意亦奇,并附录于此。 《唐人出游图》里的宋之问和王维、李白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宋之问死的时候李、王二人不过才十来岁,不可能一起出游,所以跋中说好的画家有时会“得意忘象”。赵殿成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唐人出游图》,应该是对陆深《玉堂漫笔》中提到的《七贤过关图》有所怀疑:即使真有此图,也未必说明这七人真的一起出游过,也许只是画家郑虔的“得意忘象”。不过《七贤过关图》里的七人大致还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七人中也有不少是相互有交往的,真的一起出游也算有可能。如果郑虔的这幅图真正存在,并且这幅图是写实的,那么李白和王维应该还是有些交情的。2.从李白和王维的性格上分析二人交情李白,狂放不羁,潇洒而不受世俗约束。从他的诗歌、行为、言辞中,你所感受到的,是豪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傲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甚至是童稚的天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率性的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看着他的诗,你会觉得一切都变得开阔了,那是一种洒脱的解脱。 王维则有些雅的极致,是那种文人似的纯粹的雅,他的行为,他的诗歌中,让你感受到的,便是那种温文。他的诗中也会有豪气干云的时候,——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也会有士不平则鸣—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也会有雄浑的气魄—风劲角弓鸣;也会有自负—今生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你从中都不会从王维的是中找到那种“金刚怒目”似的东西,即便是不平,也表现得那么温柔。他好像更多情一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百年后,这诗中所表达出的友情仍令我们感动。或许,正因如此,他们俩人,或者说,他们代表两类人,性格不同才不会走到一起。 研究结论综上,从史书记载和李白王维二人的性格两方面着手研究,得出下面结论:(1)史书很少记载李白和王维二人关系,从后人手记粗略了解到李白和王维可能有交情,交情如何不得而知。(2)从李白和王维的诗歌风格上可以看出,李白的......余下全文>>
八:孟浩然与李白的关系
孟浩然是李白的兄长.孟浩然出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即公元689年,卒于唐玄宗开元28年即公元740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762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12岁.七二六年(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七二八年(开元十六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孟浩然是李白成长时期的重要诗友.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了.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漫长生活。在安陆,李白主要生活在白兆山(又名碧山),他在此留下了十八处足迹,相传白兆山祖师顶上的古银杏树为李白亲手所栽。李白在安陆居住期间,对孟浩然的诗名早有耳闻,由于地理位置较近,先后多次到襄阳拜访孟浩然,除写诗给孟浩然外,写过多首赞美襄阳的诗文.
孟浩然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当时襄阳的刺史是韩朝宗,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常好,李白成名前,曾到襄阳游玩,并由孟浩然向韩朝宗举荐.李白本人也曾写过<<与韩荆州书>>,自我举荐.'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