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治国之道

一:司马迁曾说过 治国之道

治国之道 富民为始

www.docin.com/p-940178464.html

二:司马迁史记有关于用人之道

司马光的讲过,司马迁就不清楚了

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管理者要有人格魅力,推荐星云法师讲述:要静下来聆听对方的声音,是“沟通”的秘方。多替他人设想,是避免摩擦的不二法门。东汉刘縯、刘秀两兄弟,在家乡日夜练兵,准备打倒王莽的新朝时,左右邻居就说道:“刘縯太糊涂了,如果这样闹下去,将来我们这些乡亲的命都要不保了。”说着大家都躲起来,生怕会被牵连。后来邻居们看到刘秀也脱下农装穿上军服,准备出征,又说道:“连谦和敦厚的刘秀都参加他们,大概不会错。”大家才放下心来。

由此可知,你是否是个优秀的领导者?在于你属下能否持续着优异表现。关于用人之道,我的意见是:

“取人之直,疏其谄曲;

取人之朴,疏其奢侈;取人之宽,疏其狭隘;取人之敏,疏其懒惰;取人之辨,疏其迷糊;取人之信,疏其虔偶。”

人有所长,必有所短,可因知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

(二)

有徒弟问过我:“师父,为什么每个人有事一定要找您谈?有话一定要对您说?任何人、事、物在您面前都可以摆平,而且大家也都很心甘情愿地为您所用?师父是如何调御的?”

孔子有句话说:“能与人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能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我自信我是个能不“失人”又不“失言”的人,故大家对我有份信赖。孔子有句话说:“能与人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能与之言而与之

言,则失言。”我自信我是个能不“失人”又不“失言”的人,故大家对我有份信赖,更何况藉着佛光的庇佑,有什么不能摄受的?

曾国藩云:人生有三乐——

一、读书声出金石,一乐;二、弘奖人才,助人日进,二乐;三、勤劳而有憩息,三乐。

除此之外,我们也常听人家说“为善最乐”、“知足常乐”、“如愿快乐”、“涅第一乐”……“乐”是和谐、规则、快意的感觉,如何在人生道上寻求自己快乐的安住点很重要,不管是乐土、乐育、乐业、乐群、乐天,只要能乐此不疲为社会服务,自然能乐事劝功让大家来肯定

2用人要甄别人品,推荐参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观点: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司马光曰: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余下全文>>

三:司马迁到底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 56岁。   司马迁约死于这一年。死因不明。   一说司马迁死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 又一说死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关于司马迁死因,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惹恼武帝,秘密捕杀。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司马迁与太史祠》一书说,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3年),55岁的司马迁给朋友——已定死罪的前北军使者护军任安复信中,有为自己七年前为李陵说情,蒙冤下狱的埋怨语句,任安在狱中大声朗读,被狱卒抢去,经贰师将军、仇家李广利及其当贵妃的妹妹转达汉武帝,武帝大怒,下旨将司马迁秘密逮捕处死。终年56岁。 这一说法难以服人。首先,司马迁入狱两年,即由汉武帝一手给纠错平反,任命他为中书令,相当于中央秘书长,职位比先前的太史令高了许多级,既然不计前嫌反委以重任,会因信中几句怨言将他杀害吗,而且还是秘密杀害,这太不符合汉武帝的治国理念与雄才大略的气质了吧!如此,汉武帝那52年龙椅又是怎么坐稳当了的呢?另外,《报任安书》说到当年为李陵辩护求情,是“欲以广主上之意”,“未能尽明”,是为了宽慰皇上减少烦恼,是自己没有把话说清楚。这明明是再度向皇上敬献忠心,自我反省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致“龙颜大怒”吧!再细看《汉书》中《司马迁传》和《贰师将军传》,里面并没有司马迁秉笔直书历史,拒收贰师将军白璧贿赂,两人结怨的记叙。贰师将军在司马迁给任安复信这年,已奉旨率兵七万出征匈奴去了,没在京城。 二,《史记》出版,高兴而死。 《司马迁与太史祠》一书又说,汉武帝下旨秘密捕杀司马迁,一天深夜,两名蒙面狱卒将司马迁押上囚车,运到城外渭河边,将他推进河里,被船夫救起上华山学道。十多年后,司马迁以道士形象探视女儿司马文英,从平通侯、外孙杨恽处得知,经杨恽争取,汉宣帝批准,《史记》已经出版发行,当即大笑三声倒地而亡。女儿、外孙从他内衣里发现一块手帕,上面写着“太史公司马迁被害落水,船夫搭救后上山修道”。担心变故,女儿将他的遗体悄悄运送回故乡韩城县(市)高门原秘密安葬。 这更是小说家之言,上一个故事的曲折延伸。试问,圣上钦点的死刑犯能让两个普通狱卒偷偷丢进河里了事?那时虽然没有可“立此存档”的摄像机,也会有监斩官吧?不然怎能向皇上交待。另是,太史公落水被救上华山隐居修道十多年,没有任何证据或可靠历史记载。再则,被封杀一二十年的《史记》能够出版发行,作者为国家立了一大功劳,表功都来不及,其亲属还用得着悄悄安葬他么?逻辑错误证明此说殊不可信。 三,退居故里,无疾而终。 此说见于今韩城市司马迁祠内《翟邑侯重修太史庙记》碑文,文中说:“众为太史公生辰,华山方外士自信知其详,谓司马子长四柱为甲寅、戊辰、庚午、丙戌,寿七十三岁。卒于丙寅年九月初四日。” 该文认定,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27年,即汉元朔二年5月7日,卒于前55年(汉五凤元年)9月4日,享年73岁。碑文虽为清康熙七年韩城知县翟世琪先生所撰写,但他记叙的是华山“方外士”遗留的证言,比较可信。因为记述司马迁生卒时间很具体,没有前叙不合逻辑的传奇故事。司马迁晚年的真实生活应该是:他56岁修订完《史记》后,随汉武帝又干了几年中书令,60余岁退居“二线”,闲适中上华山与道士们探讨人生之道、长寿之法,《史记》出版后,70岁正式退休回故乡颐养天年,至73岁无疾而终。

四: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什么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及其渊源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及其渊源

兼论其对政治革新家的态度与评价

——刘蕴之 司马迁笔下的政治革新家,大多属于法家或有法家倾向的人物。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诚如徐朔方先生在《史汉论稿》中所指出的:“《史记》在肯定商鞅、韩非、李斯、贾谊、晁错等政治革新家进步作用的同时,又不恰当地暴露和夸张他们的个人缺陷,如指摘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责备韩非‘惨?少恩'''';非难李斯‘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严威酷刑'''';批评晁错‘峭直刻深'''',‘擅权,多所变更'''';甚至对商鞅、晁错的被害,也发出幸灾乐祸的讥刺。”[1]虽然徐朔方先生用了“非难”等对司马迁表示不满的词语;但是,他所指出的却大致是一个事实。遗憾的是徐先生没有对此做进一步的解释和分析,致使读者有语焉不详的感觉。笔者不揣谫陋,企图对此稍做补苴,以就教于徐先生并海内学者。

笔者认为,司马迁对政治革新家的态度与评价,应该说部分导源于他的经济思想。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他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这个“一家之言”,就其思想脉络来说,也是很难用当时已有的哪一个现成的学派来加以规范的。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货殖列传》与《平准书》中,尤其是《货殖列传》。他在《货殖列传》的开篇伊始就说: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换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这段话是用发展的眼光来驳斥老子那种倒退的社会政治理想的。正是从这种发展的眼光出发,他接着又说: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司马迁承认人们的欲望,承认人们对欲望和财富追求的无止境性;而且认为,如果有谁想遏止这种追求,那必将是徒劳无功的。不仅如此,司马迁还认为,人们对欲望和财富的追求是天经地义的,带有极大的合理性。他在《货殖列传》里又说: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这里所说的“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符合客观规律与自然法则的意思。

司马迁更为深刻的认识是,他认为人们对欲望和财富的追求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在这里是不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不分“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还是“编户之民”的。他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他还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论列,说:

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畜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余下全文>>

五:材料二中体现了始皇帝怎样的治国之道

材料二 始皇为人……专任狱吏……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以上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帝的治国之道:严刑酷法、集权中央、勤政治国。

《秦始皇本纪》出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作者司马迁。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六:申论写作:能用的名言警句知多少

以下是我上王公成老师的申论课的时候王公成老师给拓展的,老师说这些名言警句比较规范,不仅立意深刻而且语言规整,比较有气势有平仄和谐的感觉:

孔 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 子: 政者,正也,子率已正,孰敢不正。

韩非子: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荀 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孟 子: 乐民所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所忧者,民亦忧其忧。

王 充: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孟 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孙 武: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管 子: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黄宗羲: 天下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王 符: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利也。

司马迁: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明代黄倌: 大臣法, 小臣廉。

宋代胡宏: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孙子兵法》: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三国志》: 《魏书》: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肢虽病,终无大患。

《旧唐书》: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淮南子》: 苟利于民,不必法右,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礼记》: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尚书》: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论语》: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左传》: 不以一眚掩大德。

《尚书》: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如果感觉不错请采纳。

七:富民政策议论文880字

2010年5月9日,原中宣部部长朱厚泽在北京辞世,享年80岁。朱厚泽在任中宣部部长期间提出了著名的“宽松、宽容、宽厚”三宽政策,颇受知识分子欢迎,他本人也被称为“三宽”部长。

朱厚泽生病住院期间,笔者多次随胡德平前去探望。作为胡耀邦富民政策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朱厚泽在辞世前,多次谈到胡耀邦的富民政策及其出台始末。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4年1月视察贵州时,提出“富民政策”是党的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当时担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朱厚泽全程参与了这次视察。根据耀邦同志在视察中的讲话和指示,贵州省委召开电话会议,调整全省工作布署,朱厚泽在会上作长篇传达。事后,《贵州日报》全文登载了朱厚泽的传达内容,耀邦同志的“富民政策”轰动全国,并由此引来一场关于“国富”与“民富”的大讨论。

胡耀邦风雨贵州行

1983 年12 月30

日,耀邦同志从四川泸州过长江,沿着纳溪到大方很少有人走的山区公路,向贵州西北部高寒的乌蒙山区进发,一定要亲自到毕节去看望贫困山民。当时天寒地冻,冬季的贵州山区,要么毛毛雨在公路上结冰,形成一层“桐油凌”,要么大雪封山,汽车很难前行。中央办公厅要他坐直升飞机,他执意不从;坐火车,他也不肯,说那样就看不到沿途的“

干人”了。

干人”是贵州土话,意思是,干巴巴一贫如洗的穷人。1935年中央红军入贵州,最流行的民谣就是“红军到,干人笑”,说的就是一贫如洗的穷人欢迎红军的到来。耀邦同志当年长征路过贵州,深知贵州人民之苦。有人多次对他讲:毕节太穷、太落后了,他一直惦记在心,所以这次特意要坐汽车走毕节。他深情地说:“交朋友莫忘交穷朋友,走亲戚莫忘走穷亲戚。”

12月31日前往贵州毕节途中,车队冒风顶雨。快到雪山关时,车轮套上铁链,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前行。山上风雨交加,气候恶劣,行至雪山关前,耀邦同志发着高烧,抱病指示随行的胡启立、倪志福,团中央书记刘延东,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帼英,不要省地县同志陪同,四人分为两组,就近访问几家农户,了解农民的温饱。不久,胡启立等冒着风雨汇报。访问的几家农户有粮食、有腊肉、有火烤,衣被还可以。据这几家人讲,川黔边农民的温饱基本能解决。耀邦同志说:很好嘛,高寒山区农民吃得饱、有火烤,我就放心了!看来,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好办法哟,是行之有效的呀!

1984

年元旦,耀邦同志又抱病乘车从毕节到贵阳。路过大方县老鹰岩地段,路面封冻,老百姓形容那路“凌得像玻板亮晶晶。”最滑地段要靠铺碎石,车子才艰难地开过去。耀邦同志在面包车内,朝铺石子工人拱手作揖致谢。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元月4、5

两日,胡耀邦在贵阳花溪碧云窝宾馆与云贵川三省负责同志座谈。座谈中,耀邦同志突然问:“像贵州这样,能源这么丰富,有色、黑色金属资源这么丰富,全国有哪些地方可以比?”一时没有人回答。朱厚泽从容不迫,以简洁明确的语言答道:“贵州资源是综合的,能源、有色、黑色匹配在一起,是综合优势”。耀邦同志听了很高兴,说:“对了!就是要有这个概念。别的地区某项资源很突出,但不匹配,能源、有色、黑色综合在一起,可能西南第一。要把眼光放在这上面,要提请中央注意这个特点”。

在5日的座谈会上,耀邦同志提出要把不发达地区的开发问题,提到全国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时,朱厚泽又有一段精要插言。他说:“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川处在它们的中间阶梯。云贵川对平原是能源资源的支撑。再往上阶梯开发,云贵川又是立足点。把这个中间阶梯放在战略要点上,非常重要。要从支撑华东、中南着眼考虑云贵川问题。”

当时与会者除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余下全文>>

八:给一位2004年2月2日夜里2点整出生的姓“刘”的小孩起名

刘喆(取双之意,又由2个吉组成)

PS:一年半没起名字?楼主不是在开玩笑吧?

九:司马迁是崇尚儒家的吗?

司马迁应当可以划入儒家,因为无论是从其早年经历、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还是对于孔子及董仲舒等尊崇的态度来看,这种说法应该是没有大问题的。而且从作为司马迁代表作的《史记》来看,该部史书以儒家经典《春秋》作为模范,两者在价值观上也是基本相同的。(以上论点的大部分依据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当中都可以找到)

十:治国必先富民对于作者的政治主张有什么评价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这篇短文为了讲清“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讲“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紧接着从另一方面讲“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从这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治国常富,乱国常贫”进而得出“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道理。

为了实现 “富民”目标,管仲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最为重要。为了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劈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市民,勉稼樯,修墙屋”,以实现“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粟者,王者之本事,主之大务也”,“地僻举则民留”的经济政治主张。在古代,民经济非常单一,农业生产一直是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历来为一切有为的统治者和思想家所重视,而管种比其他绝大多数思想家更高明、更睿智的地方在于,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而且,也十分重视工商业。他认为,农、工、商各业必须同时兼顾,他说:“无市,则民乏矣”,“无末利则本业何出?”、“务本饬末则富”。因此,他根据齐临近东海盛产鱼、盐的优势,而发展渔、盐业,并设立渔、盐、铁官职进行行业管理,特别是鼓励渔、盐市易,以适应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用太史公司马迁之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来表述当时们求财的现实愿望自然十分妥贴。

管仲的经济改革思想还明显体现在赋税改革方面。他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实物税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与民分货”,目的在于提高种田的生产积极,促使他们增加产量,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自然,政府所得赋税收入也随之增加。同时,在主张征收土地实物税的前提下,对增加税、房屋税、牲畜税、户税、关税和市税等各种工商杂税来鼓励工商业发展,以分配和协调社会财富,维护工商业利益,来达到“民富则易治也” 的政治目的。他还对重税盘剥,主张取于民有度。他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虽大必危。”鉴于当时地力、民力都有限,他主张:对土地每两年征税一次,税率从白分之十到三十不等。年十取三,中年十取二,下年十取一,饥年不征。为了规范市场,打击富垄断者,控制他们与民争利,管仲还采取了向富者征收消费税的经济手段。

此外,管仲在对外贸易、货币、价格、粮食生产与流通等许多方面都有深刻而精彩的论述,并进行了许多功的实践与探索。管仲之所以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原因大概有二:在他从政之前,曾经营商业多年,因而积累了丰富的感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主要原因在于,他施展才干的政治舞台不是地偏僻的西部内陆地区[如秦],而是面临大海、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齐鲁大地。辽阔浩瀚的大海拓展了这位思想家的怀和眼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熔铸他那深刻、睿智的思想。

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无法掌握科学的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管仲也不例外,但他的“富民”论却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层建筑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那套系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中古代历史是空前绝后的,他早于他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改革家,如李悝、申不害、吴起、商鞅等,但更高于他们。他相齐时间长达40余年,纵横自如,举重若轻,最终功名就。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实干政治家和经济改革家,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他为中历史第一功的典范。即使在今天,管仲的经济改革思想也大有借鉴意义...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