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劳动力市场

一:中国现如今的劳动力市场状况

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

1、伴随经济增长率回落,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失业率有所上升,所谓隐性失业也在增加。失业率从18%上升至21%;

2、劳动力价格小幅上涨,但涨幅受制于经济状况;

3、高端技术人才、高等级技术人员匮乏,外贸、出口贸易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4、高学历毕业生纷纷涌向沿海大城市寻找工作,但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不到80%;

5、非正规性就业、流动性就业,以及不定期就业的人数在增加;

6、伴随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就业市场化模式、劳资双方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已初步形成。

目前中国整体就业的行业结构: 1.传统行业的就业比重下降。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92年的55.6%下降至2002年的44.1%。从1978-2002年,制造业的比重经历了一个大体上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1978-1988年基本呈上升趋势,1988年后基本呈下降趋势。传统行业份额的下降与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一样,是就业结构改善和优化的反映。

2.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与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一直是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力量,但比例基本维持不变,但今后有望增加。200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批发和零售就业的比例为4.14%,比2003年下降了0.58%;2003-2009年住宿和餐饮业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2009年为1.61%。

金融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的比例稳步上升。200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金融业就业的比例为3.57%,比2003年上升了0.55%;房地产业就业的比例由2003年的1.1%上升至2009年的1.52%;服务业就业的比例由2003年的1.67%上升至2009年的2.3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就业比重也有所上升,由2003年的4.42%上升至2009年的4.7%。

3.其他行业的就业比重迅速上升。其他行业指的是一些不便于分类的行业,多为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作为一种灵活就业方式,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缓解就业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就业结构的调整

在中国就业总量增长迅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都得到了明显优化,但中国就业结构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行调整。

(一)产业结构调整要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在结构调整中创造就业岗位

随着中国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国产业发展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但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而言,就业结构的调整较慢。

1.对第一产业调整而言,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非农产业发展、有组织地输出农村劳动力、开展农村职业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避免农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

2.在进行第二产业调整时,要通过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新技术、开发新技能,使劳动者适应新的要求。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便尽可能、尽快地吸收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一直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在同样的资本产出比下能吸收更多的就业人口,是舒缓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

(二)建立合理的城乡就业结构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传统种植业以外的农业产业,并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进行转移。

2.彻底打破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城乡和全国范围内......余下全文>>

二:劳动力市场包过哪些方面?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变迁,指的是劳动力市场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它盖涵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力流动制度、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劳动力市场实现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共同构成劳动力市场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制度变迁能够促进劳动力进行创新,提高生产积极性。

(中经评论·北京)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变迁,指的是劳动力市场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它盖涵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力流动制度、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劳动力市场实现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共同构成劳动力市场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制度变迁能够促进劳动力进行创新,提高生产积极性。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就业体制,由国家单方面实行劳动力雇用和配置,企业几乎没有用工权,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劳动者也基本上没有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力。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劳动力开始实行市场化配置,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力流动制度、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则紧紧伴随着这一改革过程,但是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剩余劳动力无法大量转移。城镇传统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开始打破,通过实行劳动部门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我国劳动力市场得以建立。这一阶段统包统配制度仍占主导地位,劳动力市场规模及市场化程度很低。

第二阶段,1984年~1992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搞活国有企业成为整个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向前推进,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合同制从试点到全面推开,在新增职工中打破了固定工制度。户籍制度有松有紧,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向城镇转移,企业富余人员从事第三产业,人才交流市场初步出现,扩大了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推动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社会保障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开始探索,1986年在国有企业中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第三阶段,1992年~1996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我国明确提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这一时期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向前跨了一大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市场机制被更多地引入劳动就业领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取向明确,制度覆盖范围扩大,社会化程度提高。

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国有企业职工大规模下岗分流标志着存量劳动力所处的就业体制从根本上被市场化。户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实现大量转移。社会保障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

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变迁的: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发流动,基本上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二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主要是城镇就业体制的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诱致性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我国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政策偏向等制度因素紧紧伴随着这一转移过程,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并由此开始影响到其他制度的改变。

......余下全文>>

三:请简述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最重要的当然是劳动要素的价格,即工资

劳动要素的供给数量,处在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

另外,技术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劳动力的流动性,以及经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等。

建议你参考下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章节,成本论,和宏观经济的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章节。

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因此,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其他因素:

价格

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

生产成本:要素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与互补品

预期价格

政府的税收与补贴政策

四:劳务市场的功能

第一、以劳动力成本的杠杆分配劳动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里劳动的支配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根据投入产出的原则作为劳动力配置的基本目的。第二、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力成本相对降低。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任何一个劳动市场中,都存在着劳动者把自身拥有的劳动力交付给经营者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报酬状况都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第三、竞争机制是劳动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功能。劳动者素质与劳动力成本是决定劳务市场竞争市场的主要因素,劳动者为选择合适的企业而竞争,企业为选择合格的人才而竞争。过去中国劳动力一直由国家统一安置,因此不存在劳务市场。劳动力的需求方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个体、私营、民营以及其它非国有企业都成为劳动力的需求方,为劳务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同时劳动力的主体——劳动者也拥有选择工作的自由,出现了供需双方的选择趋势,这也为劳务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前置条件。可以说劳务市场已成为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五: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非均衡市场

1、工资刚性

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2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3 、非工资因素影响劳动力供给

比如: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

4 、信息传递

包括传递速度、传递内容

5 、过度选择

“高不成低不就”

6 、制度和政策原因

比如国家实行的劳动保护政策、福利政策等都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影响。

六:内部劳动力市场特点

新华书店去找

七: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劳动力者数量很大,劳动力的需求也很大;每个劳动力的技术水平相当,劳动力使用者对所有劳动力偏好相当;每个劳动力的供应者和使用者都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劳动者的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的要求。差不多就这些吧

八:劳务市场的管理

劳务市场的管理由劳动部门、人事和工商管理部门协调进行, 中国劳务市场发展很不完善,应考虑对劳务市场的管理分为长期和短期管理两种模式结合进行。1.短期管理这主要是解决劳务市场运行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过渡性措施来使劳务市场在短期时间内较为规范地发展。首先,要抓好就业、分配(如复员、转业军人)、保障这三大劳务市场要素。从根本上理解劳务市场的内涵, 即劳务市场的根本在于发挥市场机制,以市场机制来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同时对就业的概念要有全面理解。正视中国存在失业这种现实,应当承认失业,允许失业,掌握中国劳动力的分布与配置情况,减少摩擦性失业的人数。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提供就业前的技能培训,以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利用工资杠杆调节劳动力市场价格。第二、建立服务、仲裁、保障体系、劳动人事、工商、税务等各政府职能部门协调行动,使劳务市场成为调动劳动分配主渠道。这样,既可以为无一技之长的人提供就业前培训,又可以为劳动力就业前提供生活保障,同时还可以解决劳动纠纷,以扩大进入劳务市场人员的范围,对劳动力资源予以保护。2.长期管理首先实现劳动力管理体制的改变,就让市场机制代替计划管理引导劳动力流向,完善劳务市场行动机制,政府以劳务市场的最大需求者的身份对劳动力的供求平衡进行调节,使劳动用工制度发生根本性转变。第二、实现管理、用人、择人三分离,在微观上保证企业用人权和劳动力的自主地位。用人单位有选择劳动力的权利,个人有择业权利,政府通过法律手段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解决单位——社会——人三者间正当的利益分配问题,使劳动报酬货币化、交易过程社会化、交易成果契约化,指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第三、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就业前的培训、就业方向、就业信息提供、失业期间保障金的提供,退休后养老保障,这些内容由社会来提供,而不是由企业提供,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由劳动者按收入比例,以纳税形式提供,使劳动力流动无后顾之忧。劳务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没有一个完善的劳务市场体系,就不可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它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工作,又是亟待解决和探讨的。这项工作的核心是彻底改变人们劳动就业的意识,树立起一个新的劳动就业观念,中国的劳务市场建立才能真正具备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这是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改革措施,才能为广大劳动者接受。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