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的关系

一:道家和道教是什么关系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老子图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二:道家和道教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部分学者认为,就本身来说,这种神仙崇拜和道家思想少有相关联的成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的。引起两者相关联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现“道”的意象,道教尊老子为宗又追求长生久视、长生不死,这和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有相悖之处的,将两者完全混为一谈是认识上的误区。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对汉末流行的神仙崇拜进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位。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zhidao.baidu.com/question/321600.html

谢谢!望采纳!

三:易学与道教的关系?

易学是关于易经这部著作的所有中国哲学思想之研究成果,从学术角度言

,又可分为易经哲学(研究周易全书理论的哲学)及易经哲学史(研究历代对

周易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历代藉周易以发扬新学的理论成果。)两个领域来处

理。易经原为卜筮之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占卜成果之集结的作品,在占卜的学

问中,包括了占卜的法则、结果的诠释、预测的准确与否等问题,然而这些问

题的解决,又需要一套世界观的知识,所以就在占卜行为的全部过程中,建立

了中国古代对世界认识的诸多知识,至周代以后,周文王等重要周文化的创建

者,又对易学的全书作了重新的编写,终于出现流传至今的易经版本,是为周

易,周易成书之后,因为其中体例完备,架构森然,反过头来提供了后人对世

界再作研究时的参考起点,因此周易以其符号系统与观念系统,对中国哲学的

儒家形上学、道教世界观、科技文明知识等及自然哲学上,(中医、天文、历算

、气象、命相等)都形成了重大的影响。

周易是一部什么意义的著作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本身就是一个中国

哲学史上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谨守在儒家本位的易学观来面对周易时,我们会

发现易学史上的周易是一部驳杂的作品,我们无法仅以一套标准来约定他它的

性质,而必须将易学史分成几个不同主题和不同体系的学问来理解,至于周易

的本身,则已成了所有不同解释所依据的经典,蕴含其中值得我们重视的学问

应有三组重要问题,第一,它的占筮性格所预设的鬼神世界,第二,它的伦理

性格所预设的教化意义,第三,它的体系性格所预设的形上学观点。鬼神问题

在中国道教传统中持续发挥,基本上已脱离易学传统。(当然,道教的发挥也

未必是传承自周易的传统,且周易在经传合出之后的易学史观中,也早已脱离

了原始占卜的鬼神信仰,而为理性哲学的作品,但因此一事实为形上预设的问

题,故仍强调之于此。)教化问题为儒家传统所继承与发挥,形上学观点问题

则在整个中国易学史及自然哲学传统中不断发展。

1.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

2.原始占卜周易之成书,必须预设可以前知之超自然存有者之存在。

3.周易作品中的吉凶判定,预设着吉凶背后的人与世界关系之理论系统。

4.儒家易传哲学之作,是发挥周易教化意义的理论性作品。

5.周易一书提供了自然哲学的发挥空间。

a.「周易的经部」是由六十四个卦的卦象及卦、爻辞所组成的。

b.「卦象」是一组符号图式,由六条线条组成的一组图式,称为一卦,

一卦中的每一个线条为称为一爻,是故六爻组成一卦。爻有阴爻阳爻两型, 阴

爻之线条中间不连贯,(--),阳爻的线条中间连贯,( — ),卦象间的

差别是因一卦中的六个爻分别为阴爻或阳爻的组成方式而造成的,卦象上的差

别在逻辑上的可能性正好是六十四种,故易有六十四卦。

(例如干卦卦象: 坤卦卦象:咸卦卦象: 恒卦卦象:

c.「卦名」是六十四个卦的名称,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依序为:

干、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

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

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 晋与......余下全文>>

四:道家与道教有什么关系?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教

道教是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道学

道学是指以道家或道教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道家或道教的经典)为研究对象,形成的一门系统的学问。

道士

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信奉道教教 义并修习道法的道教神职教徒的职称。入道后,唯道是务,拜忏诵经,燃灯烧香,不务杂尘。但古代有的道士,虽拜师入道,而专门从事自我修炼,或著书立说。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金元以前大都是不出家住庵的道士。金元之际,全真道兴起,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派、正一派两大派,全真派道士必须出家住丛林,不娶妻,不茹荤。正一派道士大部分为不出家道士,

道士是男女的通称,女道士也可称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称乾道,相对女道士称坤道;黄冠专指男性道士时,女道士称女冠。道士的敬称道爷是男女通用的,而没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间,则称道长、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们。尊称学问精深、修炼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称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颁赐。道士们自己按修行也有尊号.

道学者

道学者是对那些从事道家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的人士的总称

崇尚道家,研究道学的,可以统称为(道学者),但他们本质是不能称呼为(道士)的,还是有所区别的

事实上,现代的所谓新道家就是道学者,他们本质上不是道士。

随着时间的进步,道教也开始逐步发展了皈依证制度,办理皈依证后,称此通过皈依仪式确立道教信仰的信徒为信士,信士是对在家信奉道教,奉道积善,建诸功德,吃斋诵经者的道教信徒的尊称,并非以钻研道教教 义和修习道法为职业的道教神职教徒(道士),信士在道教里,尤其是全真道,是不具备修习道法资格的,是有所区别的

坊间许多从事符法、预测或者风水堪舆的人士,未曾经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经典,也不会道教科仪,却自称道士者也很多。这类人只能算是对某学业专攻的术士,和道士是不沾边的.现在网络及现实中有很多此类专攻术士或对道教经典有少许了解的业余......余下全文>>

五:老子的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关系?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余下全文>>

六:道教人物关系

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3.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弗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余下全文>>

七:道家和道教是什么关系

在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研究道教的部分学者,持道家和道教是两码事的观点,他们的依据是,老子提出了“道”,但是没有创立教派,故不具有宗教性质,认为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我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不正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吗,如果没有“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的古文化、古文明, 就没有《道德经》。没有《道德经》,哪有“道家‘思想。而恰恰是有了《道德经》,有了”道家“思想。 所以这一文化传承现象,也正像家族血脉传承式的延续一样,没有祖父、哪有爷爷’没有爷爷,哪有父亲、哪有自己。”道家“和”道教“乃至上古时期的”道“文化,以至后世道教及宗教衍化和传承都是历史现象。

八:老子道家,和现在道教什么关系?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是梦中化蝶的故事主人公。

九:道家的学派关系

和一般的西方民众相比,基督教接触道家文化很早,《道德经》最早就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传教士介绍到西方去的。不过一开始,传教士们对道家文化基本上是排斥的,20世纪以后,随着认识的深入以及华人基督教徒的增加,这种情况才有了明显改变。今天的基督徒,一般对道家文化持有两种态度:一是对道家思想全盘否定,这主要是一些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二是以林语堂、袁步佳、尤利乌斯·格里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基督教和道家思想可以并行不悖,无须把两者视作两极对立的生活方式来评价,所以他们致力于基督教和道家思想的沟通和融合;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关键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一,道家与道教是一家学派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非两家各不相关的学派。虽然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民间巫术等各种传统思想以及佛教思想,但道家思想还是道教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家思想作为基础,道教充其量就是一种民间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次,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对象,除了民间固有的神灵之外,许多是“道家”理念和人物的神化(如太上老君等);第三,如果道家在汉朝儒道之争后没有演变为道教,没有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学派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第四、如佛教初传时期附会黄老一样,道教以道家思想为旗帜,吸引仰慕老庄的慕道者,导致大量崇尚道家的文人入道,魏晋之后没有不当道士的道家了。 许多道教人士对道家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有过卓越的贡献,如成玄英的重玄学说、陈抟的太极图等。所以将道家和道教完全对立起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道家和道教虽然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逐渐形成(道教神学一派认为源自太上老君;一派认为是源自元始天尊)。其次,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将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第三、道家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师承关系,但道教却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教徒与组织,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第四、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虽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为主,融会贯通而成,而在道教那里,更多的却是“以丹为主解道”、“以儒为主解道”甚至“以佛为主解道”,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 。第五、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杨朱派,除了老庄派有一些隐世思想外,黄老派和杨朱派都是积极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响,极力宣扬出世思想。因此,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元始天尊徒孙,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从道家治国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