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赵明诚

一:急求: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的故事

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钉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的爱情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们感怀古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千万别忘记疼惜我们身边的亲密爱人,毕竟,做到“我爱你”并不容易。

二: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弧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三:李清照与赵明诚悲惨的故事?

900多年前,一个6岁女孩跟随父亲走进了富丽甲天下的京都汴梁。他们来自山东章丘,定居在京城“经衢之西”一座被称为“有竹堂”的幽雅之地。父亲名叫李格非,女孩便是李清照。

对于李清照来说,来京定居也可以算作“回归故里”。她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开封咸平,也就是现在的通许,19岁便以第一名得中进士,是宋代最年轻的状元之一,曾在翰林院15年。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位翩翩公子,读书极博,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他的父亲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二人门当户对,意趣相投,时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有着说不尽的喜悦。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结婚时,赵明诚21岁,在太学读书,尚无俸禄。夫妇二人节衣缩食,经常典当质衣,到大相国寺搜罗金石书画。当时,大相国寺是京城最为繁华和热闹的所在,寺内可容万人贸易,有专门出售书籍、字画和古玩的地方。一旦发现难得的古籍文物却囊中羞涩,赵明诚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作抵押。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灯前对坐,说说笑笑,摩挲展观,无限浪漫与温馨。

闲暇之时,他们赏花赋诗,倾心而谈,有时还会玩上些智力游戏。他们斟上香茶,随意说出某个典故,猜它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猜中者饮茶,不中者不得饮。每次比赛,李清照总是赢。当赵明诚抽书查证时,李清照已满怀自信地举杯在手,开怀大笑,直笑得茶水溅出了怀子。

赵明诚偶尔出京远游,李清照倍觉思念与伤感。“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醉花阴》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离别之情,相思之苦,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深挚动人。赵明诚读后叹赏不已,发誓要写一首词超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三昼夜,填词50首,把这首词混杂其中,请朋友品评。朋友反复吟咏,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婚后在京城度过了7年快乐时光,他们的生活有如琴瑟和鸣,浪漫而又钉雅。正当他们埋首书斋之际,政局却发生了地震般的动荡,其父李格非与朝庭全力排斥的所谓“元祐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徒。而这个案件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审判的。李清照便亲自写诗给自己的公公。三天之后,家产被封,自己的丈夫被罢免官职。于是,她一同丈夫去故里青州居住。

赵明诚重病时期,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石壶给这位病榻上的文物鉴赏家看过。赵明诚死后,谣言四起,说他把石壶托人献给金国。李清照为了洗刷冤屈,她便想把多年携带的古董一起献给宋高宗赵构。她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历程。从南京到越州,经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然后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皇帝最后回到杭州。李清照一路追随,雇船求人,历尽辛苦,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途中,她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她与赵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她独自漫步在落叶黄花之中,无边的寂寞阵阵袭来。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终于凝结成浓缩她半生痛楚的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远房......余下全文>>

四:有关李清照和赵明诚的都可以

一日,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赵明诚回去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亲。

婚后二人感情和谐,以收集金石字画作趣。后因政治因素,赵氏亲属被迫隐居乡里,赵明诚和李清照来到青州定居下来。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对他们而言,却是因祸得福。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赵氏夫妇每得一本奇书,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的搭配书画器物,便仔细把玩,互相给予评价。同时,夫妇二人在饭后还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以此为乐。赵、李二人还互比文采。李清照曾作《醉花阴》一词,由其以“人比黄花瘦”一句最为经典。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又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得词五十首,叫人评鉴,友人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友人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是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由此更钦佩妻子的才学。

靖康二年三月,赵明诚因奔母丧先南下金陵。任江宁知府。这时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归来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备与南下的赵明诚会和。最后经挑选装车15车,其他没带走的东西便锁在10余间屋子里。但时局变乱,她离开没多久,青州就发生了兵变,她家毁于兵祸,令人痛心。

赵明诚只做了一年的江宁知府便因为失职而罢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当其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下属自行布阵,在夜晚之十,成功击败王亦。天亮时,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却发现他早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不久,赵明诚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赵、李分别时,局势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别,随时都可能遭遇兵祸。而丈夫在兵变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于是她更担心自己保护不了如此多的物件,于是便问赵明诚,若真发生不测,那该如何是好?当时赵明诚说,若逢不测,先丢辎重,再抛弃衣物,然后依次是书册、卷轴和古器,而夫妇二人所收藏的最为珍贵的《赵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万不得以,只能与李清照共存亡。

1129年,赵明诚死于湖州,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五:我想要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如题 谢谢了

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的爱情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们感怀古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千万别忘记疼惜我们身边的亲密爱人,毕竟,做到“我爱你”并不容易。 从精神罗网中挣身而出的过程,很可能贯穿人的一生。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全然挣脱,其中包括一些极其杰出的人物。这实在是有关生命本质的一系列悲剧故事。 我深知只有具体地体验了这种故事才能真正领悟有关名誉的种种涵义,因此必须选一个这样的人来举例,选来选去选中了李清照——一个清纯绝俗到似乎不应该有名誉问题的人。女诗人风华绝代又与世无争,成天独个儿仁立于西风黄花之中,又不招谁惹谁,会遇到一些什么名誉问题呢?正是这种疑问,触及了人生与名誉之间的险恶玄秘。 李清照是在与赵明诚结婚之后,开始目睹长辈们遭受的名誉灾祸的。这种经历像是一种试炼,让她明白一个人在名誉问题上的乖谬无常。她的父亲李格非与当时朝廷全力排斥的所谓“元祐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徙。这种......余下全文>>

六: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 100字左右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础砥钟鼎碑石。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她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七: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当晚的故事

绪论   前言:   中国,一个重男轻女的国家,许多优异的女性,受其思想之限制、环境的束缚,及生理上障碍,无法尽情发挥她们的才赋,这是所以为何女性在文艺创作的数量上感觉极为贫乏。   汉代,人才辈出,女作家却只有两位:一是班昭,另一位是蔡文姬;而女性艺术方面之成就,西晋期间只出现一位卫夫人;唐代诗人,共两千多家(据《全唐诗》统计),较为出色的女诗人,有薛涛及鱼玄机,她们虽有敏捷的才华、创作之本领,但本学上成就之于李白、杜甫、王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直到了宋朝——词的时代,在山东济南,出现一位划时代之女作家,易安居世士——李清照,她的诗、词、文、赋皆有成就,以词最膳擅长、著名,词作风格婉约为主;虽然流传下来的仅有五十首,可其格律、内容、修辞和当代大词人柳永、苏轼、秦观,不分轩轾。   李清照在文学创作方面树立了个人风格,千古流芳,然而她一生却疯狂迭起坎坷了些。   她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可以南渡为界。前期的作品,因为社会安定,婚姻幸福,内容以写闺阁之情为主,感情率真,语言凝炼,反映少女少妇时期之生活闲适美满,如《如梦令》、(《长记溪亭日暮》)、《醉花阴》、(《九日》)等,题材较狭隘。   后期因为经历亡国丧夫之痛,词风变为怆凉沉郁,内容主要描写个人在离乱中之孤苦生活和痛苦心情,如《武陵春》、《声声慢》等,也从侧面反映当时南渡人士辞别乡土、国破家亡的哀愁,情调低沉,流露了爱国思想,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永遇乐》;《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表现出渴望自由美好的生活,也通过丰富想象寄托了故乡故国之思,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她善长白描,用语精炼格调清新,写景抒情切感人,在用事、构思、炼字琢句上有不少的独特性,言语明白如话而见长,特重音律,富声调美,是婉约派代表作家,后期兼有苏辛豪放派之长,独树一帜于两宋词坛,影响后世极大。   贰、才媛李清照:   一、绿杨轻絮几条条,名湖涌泉几许多――才媛之诞生之地:   人是自然之子,对于自然景物四时之变化,无不兴感万端,何况是心灵敏锐的文学家呢!天地山川,万物之四时转移,或多或少对文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吧!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七年【一零八四】,约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号易安居士,是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绣江人。   山东的济南府,亦称历下。此地名胜古迹多,景色更是宜人,其以大明湖最为胜绝;湖水弥漫无际,满湖芙蓉;湖畔杨柳处处,随风起舞;山光倒影映湖面,更觉雄伟中亦不失柔美。《老残游记》有云: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   济南自古以来,是个风景胜地,尤以泉水、垂杨取胜;「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起江南美景,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以人才荟萃,犹如天地山川间之灵气全都独钟于此似的。   湖之西边有座亭阁,名为「历下亭」,背山面水而筑,古朴中带出秀丽之气。唐杜甫游历至此,曾不觉慨然题了一首诗:   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历下故城之西南方,有斛泉水,涌自地面,汇集成潭,潭边垂柳依依,微风轻佛时,柳絮若绵,处处飘扬,蔚为奇观,遂称「柳絮泉」。泉畔有屋十数楹,我国词中才媛,即诞生于此。   而后高宅旸与廖炳奎皆曾写过咏怀「柳絮泉」古迹之诗:   一斛清泉柳絮扬,萧萧故宅但斜阳;   风流不独词人尽,金石飘零亦渐亡。   龙潭西去趵泉东,锦绣人才住此中;   过眼烟云金石录,年年恼恨是春风。   不将牙慧拾前人,谱出新词字字新;   一盏寒泉分柳絮,瓣香合供藕花神。   高宅旸与廖炳奎在凭吊......余下全文>>

八:李清照和赵明诚为什么分开了

好像是抛下李清照弃城逃跑了吧?似乎在哪看见过,不过不一定是真的

九:李清照是怎样与赵明诚结婚的

——李清照和赵明诚我们现在要说的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那么,就先从他们的相识说起。一、出身名门自应门当户对。<1>易安家世李清照,可以说,他的家庭环境还是很优越的,官宦子弟,大小姐,文化气氛也很浓厚呀,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出生于章丘市明水镇,她的父亲名叫李格非,非常精通这个儒家经典,考中进士之后当过郓州的教授,就是郓州市教育行政总管兼郓州市公办学校校长,后来调到了中央人太学录、太学博士、太学正,就是全国公办最高学校的老师兼教授,我们后面会讲到李清照的《减字木兰花》就是在赵明诚上太学的时候写的。大家是不是觉得李清照的爸爸李格非很牛呀,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我告诉您,他还有更牛的呢?什么牛呢?他是呀“苏门后四学士”我们都知道“苏门前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后四学士”一般人不知道,廖正一、李禧、董荣、李格非。李格非深受苏轼器重,但这不是好事,这意味着李格非在政治上就被贴上标签了,“旧党人士”,当时在搞“新法”,苏东坡是拒绝“新法”的,所以李格非官运不能算“亨通”,就因为这一个“苏”字。还有,李格非这个人很刚直,很清廉,而且,疾恶如仇,这些性格特点对李清照的影响是很大的,李清照晚年自己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回忆就说:“嫠(li/)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意思是我祖辈生于文化氛围浓郁的齐鲁稷下,不是有个“稷下学宫”吗?我祖辈学问名气都很大,我倍感骄傲和自豪。李清照的妈妈王氏也很厉害,也是官宦世家出身,其祖父王拱辰曾经是宋仁宗朝的状元,名字都是宋仁宗赐的,当过翰林学士,当过国家人事部部长(吏部尚书),当过国家财政部兼商务部部长(三司使),所以也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宋史*李格非传》就用了三个字,但这三个字精辟,珍贵,什么呢?“亦善文”,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很低,有一个“书香家庭”切能被“书香文化”感染就已经很不错了,且是在正式里说她“亦善文”,可见其文学造诣应该也是很高的。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一个见识卓迈且深深赏识女儿聪明才智的父亲和一位文化素养极高的女性,所以人称"中郎有女堪传业",让李清照得以与当代一流的文学家相唱和,在文学的氛围中成长。李清照在花季时代就小有名声,高超的艺术才华,深厚的文史功底,长远的政治见识,健康开朗,活泼可爱,处处洋溢着她的美丽呀。赵明诚是谁呀,我告诉您,他比李清照还惨,一般人是知道李清照不知道他爹,赵明诚呢,是既不知道他也不知道他爹,倒霉蛋蛋,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说白了和李清照还都是山东人,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怪不得两人第一次见面就一见钟情,宰相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赵挺之,新党人士,当时他是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吏部侍郎),这个人呀,精明干练,官升的很快,当然一少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是改革派,所以当时苏东坡就骂他呀使贪财小人,学问不行,怎能堪大任?(挺之在德州,希意行市易法。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民贫,不堪诛求。及召试,苏轼曰:"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宋史*赵挺之传》)大家知道“苏门”鄙视赵挺之到什么程度吗?“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赵挺之的连襟,一次天冷的不行了,陈师道穷,到野外祭祀,妻子从赵挺之家借了件棉衣,赵挺之很慷慨呀,结果陈师道不穿,最后风寒冻死了,窝囊不窝囊?其实赵挺之是个八面玲珑的人,这里的“八面玲珑”可没有贬义,新党旧党都能周旋的游刃有余,虽说政治......余下全文>>

十:求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

纳兰说,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就是说李易安和赵明诚的故事,她和丈夫闲暇间赌谁对书架上书的摆放熟悉,谁输了,就要把茶倒进衣襟,很简单的小故事,却体现了李易安与丈夫生活气息,简单,温馨,幸福。 我自己收集的小故事,希望你喜欢哦,很喜欢李清照,这个女子,非比寻常,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