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友好交往的事情

一:中外友好交往的故事

我认为最真实感人的当属汶川地震后马基斯坦对中国的援助:

巴基斯坦对中国地震灾区的援助仍在继续。27日,一支由28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巴基斯坦医疗队飞赴中国甘肃地震灾区。为此,巴方专门动用了最后两架战备运输机。

巴基斯坦共有4架运输机,其中两架用于日常飞行,另外两架作为紧急备用。目前有两架运送救灾物资的飞机仍在中国,巴政府经过紧急磋商后决定:动用剩下的两架备用飞机。而为了能多装救灾物资,巴方机乘人员居然把座椅拆了,都蹲在机仓里。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之后,巴基斯坦政府已在第一时间将逾10吨救灾物资运往中国地震灾区。在获悉地震灾区帐篷紧缺后,巴政府又先后捐赠了22260顶帐篷。回顾巴方对中国地震灾区的援助行动,有很多故事值得铭记。

“他们是去救人的,有菜叶吃就行”

对于巴基斯坦的首批医疗队赴甘肃地震灾区进行救援,中国有关接待部门非常重视,也希望能为他们触好生活方面的安排。为此,国内专门向中国驻巴使馆询问巴基斯坦医疗队的饮食安排问题。

巴外交部东亚司司长马钉汗告诉中国驻巴使馆政务参赞姚敬,巴基斯坦医疗队自己会带一些简单的食品,尽量不给灾区增加麻烦和负担。

“不用操心医疗队的吃饭、接待问题,他们是去救人的,有菜叶吃就行。”马钉汗说。

“不要谈钱”

急灾区之所急。巴基斯坦在中国地震发生后共提供了两万多顶帐篷。中国驻巴使馆非常清楚,这些帐篷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巴基斯坦来说是笔很大的开销,所以希望以中方购买的方式送给灾区。但是经过几次询问,巴基斯坦国家减灾局主席法鲁克和其他巴方官员都拒绝透露帐篷的价格。

“这些帐篷是救灾用的,是我们心意的表达,”法鲁克说。

“巴方说:‘这些援助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中国兄弟以前帮助我们的时候,跟我们要过钱吗?’听到这里我眼泪都出来了,”一位使馆工作人员动情地说。

姚敬介绍说,根据市面价格,一顶帐篷一般约在200美元左右。光是帐篷一项,巴基斯坦的捐赠价值就达到了400多万美元。

搬光战备帐篷

巴基斯坦是全球向中国灾区捐赠帐篷最多的国家之一。两万多顶帐篷不是个小数目。

巴政府在提出捐赠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太多,而是把救灾放在了第一位,举全国之力为中国地震灾区抽调帐篷。这些承载着巴基斯坦人民深情厚谊的帐篷源源不断地从伊斯兰堡、卡拉奇、拉合尔等城市运往中国灾区。

在伊斯兰堡装运帐篷时,竟然把战略储备仓库里的帐篷全部搬光了。

喀喇昆仑公路上的爱心传递

巴基斯坦提供救灾帐篷后,运输又成为了问题。毕竟,巴方运输机每架次只能运送不过二三百顶帐篷。为此,使馆和巴方经过协商决定,大部分帐篷通过喀喇昆仑公路——中巴友谊公路运输。

喀喇昆仑公路平均海拔高,路况复杂。5月21日,16辆集装箱卡车从伊斯兰堡启运。由于在巴方境内距红其拉甫口岸50公里处的冰川融化,中巴友谊公路被冲毁,淹没路段达一公里,运送救灾物资的货车无法通行。

经过中国新疆路桥公司和巴方工程人员的连夜紧急抢修,道路最终恢复了通车。历时4天跋涉,这支车队终于抵达中国的红其拉甫口岸,在大雪中和等候在那里的中方人员举行了交接仪式。

截至记者发稿时,还有巴方运送帐篷的车队行进在泥石流多发的中巴友谊公路上,进行着千里爱心传递。

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

在巴基斯坦奉献爱心、体现友谊的援助中国地震灾区的行动中,来自当地的华侨华人、中资公司、留学生和巴民众等各方力量的支持不可或缺。

为了将大批帐篷尽快运往灾区,中国 移动巴基斯坦分公司、华为巴基斯坦分公司、中国......余下全文>>

二: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事例有哪些

早在600年前的明代时期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如第一次远航到达占城,受到国王、臣民击鼓相迎。船队用金银宝货,丝绸和青瓷碗盘等货物,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以及珍奇异物。 郑和下西洋时,邀请各国来华访问。永乐时期,渤泥、满刺加、苏禄等国的国王、王后、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的南京、北京,有时随行人员达500多人,明朝政府盛情设宴款待,还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送来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当苏禄国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时,明成祖下谕旨以王礼安葬于德州城北。 这是明代中外友好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事例,郑和下西洋,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代,中国每年向非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贷款) 帮助他们建设非洲。比如中国在刚果河上兴建了(中国借钱给刚果投资中国施工)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三倍大),然后现在那水电的债全免了。 咱们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似朋友加兄弟!例如:在四川大地震过后,我们的友好邻邦,巴基斯坦,在第一时间,倾全国之力给咱们无偿援助!据说,为了能让运输机能多运点物资,他们不惜拆掉车上的所有座位!后来巴基斯坦也发生地震,我国也是在第一时间进行援助,这两个“第一”,正如扎尔达里所说,再次表明了巴中两国“比海深、比山高”的兄弟情谊

三:中外以两国友好交往的事100字到200字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冒我华夏天威者,杀无赦!

四:中国和外国友好交往的事情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

1

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五:中外友好交往事件一百字三年级作文

材料:因元宵夜用轮椅推着爷爷看“打铁花”,上蔡县一高未婚女教师吴叶突然成了“名人”。面对上门求婚者,吴老师开出条件:“爷爷,是我必带的‘嫁妆’,走到哪里,就把爷爷带到哪里。”爷爷,不是她的亲爷爷,是路边捡了她,把她养大的拾破烂老人,今年已90岁高龄。胜似亲人/百善孝为先范文提纲虽然不是亲生的,但胜似亲人。百善孝为先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孝道人生先引入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无论名人志士,无论官职大小都特别孝顺。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懂得了孝顺为首的含义。吴叶的带爷爷出嫁,就是孝为先的精彩体现。1、历史上的孝顺,感恩:举例子,舜刘恒董永等等2、现代的孝顺,李根3、例子不要太多,结合古代近代孝顺的例子来说下孝顺、感恩的意思和作用,家庭邻里和睦,社会道德风尚良好4、结合自己,看到吴叶的情况,虽然不是自己亲爷爷,但是有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这样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还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确实让人敬佩。5、说下以后应该孝顺,感恩的计划或者要感恩的感悟6、其实孝,感恩还是从自己做起,从本质工作,学习做起,好好学习就是感恩

六:《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事》一段话(50字) 快点急啊!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的友谊。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的船队同西洋各国进行了平等的贸易。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如第一次远航到达占城,受到国王、臣民击鼓相迎。船队用金银宝货,丝绸和青瓷碗盘等货物,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以及珍奇异物。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下西洋时,邀请各国来华访问。永乐时期,渤泥、满刺加、苏禄等国的国王、王后、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的南京、北京,有时随行人员达500多人,明朝政府盛情设宴款待,还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送来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当苏禄国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时,明成祖下谕旨以王礼安葬于德州城北(让学生观看P166《苏禄王墓》,墓地在今德州北郊的北营村)。这是明代中外友好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事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郑和远航,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向南洋流动

七:中外友人友好交往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

八: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事情

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代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称为"下西洋"。

中国的造船业和海上航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许多外国商人从海道来中国经商,大都搭乘比较安全的中国海船。到宋代,中国的航海人员开始把罗盘针使用到航海上,这就给远洋航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3世纪初,中国已使用十樯十帆的大海船。明朝初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内得到相对的安定,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扩大贸易往来,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统帅巨大的船队到“西洋”各国,在中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自幼入宫,改姓郑,为宫内太监。因为他既有能力,又是回教徒,所以被明成祖选中,负责远航。从1405年到1433年,他率船队七次出海,进行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总共到过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南到爪哇,西北到波斯湾和红海,最西到非洲东海岸,是历史上的空前壮举,可谓世界航海家的先导。

公元1405年六月,郑和率领由62艘大海船2.9万余人组成的远洋舰队,由苏州刘家河出发,第一次出使南洋。最大的船,长100多米,宽几十米,可容纳1000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当时使用的罗盘针分许多方位,划分若干度数,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度数航行,就可以测出航行的远近。这种罗盘针夜间还兼看星辰,能观星定向,充分显示了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先进技术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此次航行于1407年九月满载而归。之后,他又分别于1407年九月至1409年七月、1409年十月至1411年七月、1413年至1415年、1417年五月至1419年八月、1421年正月至1422年八月、1430年六月至1433年七月率船队远航,扩大了中国的声威,加强了中国同各国的贸易往来。

郑和船队给所经过的国家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绸、罗纱、锦绮、纻丝等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染料、药材、硫黄,香料、椰子以及长颈鹿、狮子、驼鸟、金钱豹等稀斌动物。广泛地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以友好的态度,交流所带货物,从事平等贸易。同时还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当地人民。如在古里,依照当地习惯,交易时在众人面前拍掌为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给那里人民留下良好的印象。第三次出使到斯里兰卡时,还把大批金银供器、彩妆、织锦宝幡等,施舍给岛上的寺院,并建立石碑留念。所到之处,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如婆罗洲人民,“凡见中国人去其国,甚为爱敬,有醉者则扶归家寝宿,以礼待之,如故旧。”直到今天,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还把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作为同中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地名叫三宝垄、三宝庙;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因郑和叫三宝太监而得名),印度的古里和柯枝都建有纪念碑。这些都是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在郑和航海的过程中,每经过一处地方,都作了精密的航行记录,这就是有名的《郑和航海图》。在这部地图中,关于航行的方向、航程的远近、停泊的处所以及暗礁险滩,都有详细的记载。此外,在航行过程中,还积累了对于海上风向、气候和潮汐等自然变化的知识。从郑和船队往返的日期中可以看出,他们利用季候风进行海上航行。每次出洋总是在冬季或初春时刻,因为这时风向大都是从大陆向海洋方向吹去;而归国则是在夏季或初秋,因为这时风向大都是从海上吹向大陆。这说明中国人民在那时就已经掌握......余下全文>>

九:小学中外友好交往作文

我的同学真酷我有一名同学叫什么,(两个身体形容词)。记得几年前,我们一起去公园玩,但是乌云滚滚,眼看就要下雨,可是我们还是执意要继续玩。过了一小会,天空中一条条雷蛇翻腾呼啸,豆大的雨滴扑天盖地的向我们咋来。我们飞快地跑,忽然我摔了一礁擦伤了一大块,脏水混合着血很是疼,真是屋漏偏逢雨!这是他(同学)用力地把我背起来,跑了出去。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们终于到家了手机党,不容易,,给个最佳答案吧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