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也

一:文言虚词“以”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实字,若夹配以“而”“之”二字,联成“耳而目之”,就有灵动活跃之义。唐代刘知几说:“夫人枢机之发,+ +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史通》卷六《浮词》)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随所可见。例如用“为”字,《左传·襄公十七年》:“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何以圣为?”《国语·晋语》:“将何治为?”《荀子·议兵》:“……何以兵为?”皆因句末,不加为字,不能成句。还有加“唯”字,《书经·皋陶谟》“百工唯时”,以及《召诰》“无疆唯休”,只“时”与“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字,《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此句若省“或”字,仅“无不尔承”,则文义匆促,加“或”字,语气缓和。若加“之”字,约分为三种:

1.加“之”字语句联用,增强语气。宋人陈叔方说:“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叠八‘之’字,无穷之用,只在于用一助语中耳。”(《颍川语小》)

2.为句尾虚指,联字见意。《诗经·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个“之”字,显而易见,少“之”字则文意不整。

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诗经》上到处见之。如《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诗经》中“之”字甚多,据黎锦熙先生统计,《诗经》用之字共1039个,其中动词4个,形容词52个,代名词400个,介助词583个,以介助词为最多。(见黎锦熙《汉语解释词论文集》)除文字用之字为语助外,印文题额也用之字。例如宋太祖赵匡胤见开封城门额有“朱雀之门”,便问赵普何不写朱雀门,加之字何用,赵答以助语。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汉代人好以五字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为丞相之印章。后世印文取其偶数,平正,印文多用之字,如单名不足四字,则为“口口之印”。(参见《履斋示儿编》卷十二“印文榜额有之字”条)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如《诗经·邶风·雄雉》“道之云远”,以及《瞻印》:“人之云亡”,只用“道远”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诗文中类此颇多。

文章必用虚词才能成文。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柳宗元)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杜温夫之事见后)这里说古代文言,必用实和虚字,且“虚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表明虚词的重要性。本来,“实”和“虚”具有相反的意义,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

根据语法知识也是辨别虚词意义的一种方法。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一般是代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充当;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到连......余下全文>>

二: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

详细解释

:

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之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8.. 通"也"义

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助词

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3.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用于时间副词或不带宾语的动词之后,有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

例子:久而久~;久~,目似瞑;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前赤壁赋》

代词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动词

用作书面语,往。

例子:君将何~?

古汉语释义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余下全文>>

三: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文言意思可参考http:/...784262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