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概念

一:怎么理解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 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全面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2、全员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依靠全体职工。 3、预防性:是指全面质量管理应具有高度的预防性。 4、 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劳务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服务。 5、科学性: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简介: 在介绍全面质量管理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有关质量的定义。国家标准(GB/T19000-2008 idt ISO9000:2005)对质量下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更流行、更通俗的定义是从用户的角度去定义质量:质量是用户对一个产品(包括相关的服务)满足程度的度量。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生命。质量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影响质量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组织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 1、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发展阶段: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质量的主体,主要包括: (1)产品和/或服务的质量; (2)工作的质量; (3)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而后两者往往容易被人们所遗忘,但这是“大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所必不可少的。 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 (1)本世纪30年代以前为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但质量并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 (2)1924年提出休哈特理论,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利用休哈特工序质量控制图进行质量控制。休哈特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段。 (3)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 (4)70年代,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它包括离线质量工程学(主要利用三次设计技术)和在线质量工程学(在线工况检测和反馈控制)。田口博士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 (5)80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CAQ),出现了在CIMS环境下的质量信息系统(QIS)。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往所无法实现的很多质量控制与管理功能。 2、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兴起: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在西欧与日本逐渐得到推广与发展。它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实现定量化,变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类似于日本式的全面质量控制(TQC)。首先,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余下全文>>

二:简述质量体系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它将资源与过程结合,以过程管理方法进行的系统管理,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一般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活动相关的过程组成,可以理解为涵盖了从确定顾客需求、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交付之前全过程的策划、实施、监控、纠正与改进活动的要求,一般以文件化的方式,成为组织内部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什么是质量和质量管理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ISO8402“质量术语”定义

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

(1)在合同环境中,需要是规定的,而在其他环境中,隐含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和确定。

(2)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会随时间而改变,这就要求定期修改规范。

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主要有代表性的概念有

(一)朱兰的定义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用户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就是适用,适用性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质量的内涵。

(二)美国质量专家的质量定义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曾把质量概括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质量就是满足需要”;[1]全面质量控制的创始人菲根堡姆认为,产品或服务质量是指营销、设计、制造、维修中各种特性的综合体。

这一定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人们使用产品,总对产品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受到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变化,会使人们对同一产品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因此,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要求的满足程度,反映在对产品的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环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因此,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并不要求技术特性越高越好,而是追求诸如:性能、成本、数量、交货期、服务等因素的最佳组合,即所谓的最适当。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质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QCC之父、日本质量管理大师石川馨认为,质量管理就是开发、设计、生产、提供最经济、最有用、买方满意地购买的优质产品。

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认为,质量管理就是为最经济的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与商品性的产品,并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应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创始人菲根堡姆认为,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生产出充分满足顾客质量要求的产品,而综合协调企业各部门活动,构成保证与改善质量的有效体系。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什么?

是指企业丁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五:请问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区别

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

美国著名质量专家,朱兰博锭的质量管理三部曲,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

可见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是一个设定标准、测量结果,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但质量控制不是检验。例如为了控制采购过程的质量通过评定,采取控制措施有:确定采购文件,通过评定选择合格的供方,规定对进货质量的验证方法,做好相关记录并定期对供方进行业绩评定。这个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质量控制。

一般在企业中,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涉及有制定原料采购标准、企业产品标准;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工作;确保纠正预防措施的落实,如内审及外审的不符合项跟踪,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不合格品的原因分析和跟踪纠正措施的执行和有效性的验证;调查客户投诉原因;监控客户满意度,收集客户满意度信息;

质量控制部门的工作主要有制定质量检验计划,编制检验指导书,对原料/中间产品/成品的质量特性进行检验,确保实验室仪器的处于有效状态等

六:什么叫质量控制点概念

质量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控制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 质量控制点,简称为控制点,又称管理点。它对生产现场质量管理中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进行控制,体现了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重点管理的原则,只有抓住了生产线上质量控制的重点对象,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算抓住了质量的要害,然后通过“抓重点带一般”,保证整条生产线的产品质量稳定和提高。因此,正确地确定质量控制点,是搞好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 确定质量控制点要遵循下述原则,即凡属下述情况的,均应列为控制点:

①对产品的性能、精度、安全性、寿命和可靠性等有直接影响的质量特性;

②工艺上有特殊要求,对下道过程或装配有重大影响的质量特性;

③由于过程质量不稳定,质量信息反馈中发现的存在较多不合格品的质量特性。 根据上述原则,凡属质量特性重要性分级中的关键质量特性(即 A 级)一般均应设定控制点,而对于重要质量特性(即 B 级),则视需要情况,可将其中的一部分列为控制点。对于一般质量特性(即 C 级),除非经常出现不合格品,一般不必列为控制点。 有些质量特性对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等没有直接影响,但在工艺上对它有特殊要求,例如工艺孔、工艺面的关键部位的半精加工等,对这些质量特性如不严格管理,就会影响后道过程的质量,故也应列为控制点。 设置控制点,一般应根据产品质量特性重要性分级资料和质量信息资料,并按照控制点设置原则加以设置。 控制点的设置,一般由技术部门负责,也可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由技术部门会同质量管理部门,并在汇总质量检验部门、车间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后,再予确定。确定控制点的负责部门应在本组织过程质量控制的制度中明确规定。 确定控制点后,应编制过程质量控制点明细表,必要时还可绘制质量控制点流程图。有的组织还编制工艺流程及质量保证表、零部件质量检验项目汇总表。编制后经有关部门和车间会签,并经主管领导批准后,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文件下达有关部门。

七: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来源于什么?

全面质量管理这个名称,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菲根堡姆提出。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现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

在中国,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搞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自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TQM(当时称为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已有20多年。从20多年的深入、持久、健康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效果来看,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胆力。

希望提供的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八:质量管理手册的基本概念

1.质量管理手册规定了质量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实施和保持质量体系应长期遵循的文件。2.质量管理手册至少应包含或涉及以下内容:①企业组织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②对所采用的质量体系标准的全部适用要素的描述;③影响质量的管理、执行、验证或评审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和相互关系;④质量体系程序及其说明;⑤关于质量标准手册评审、修改和控制的规定。3.质量管理手册可以是:①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直接汇编;②一组或一部分质量体系程序文件;③针对特定设施、职能、过程或合同要求所选择的一系列程序文件;④多份文件或多层次的文件;⑤剪裁掉附录只含有通用性内容的文件;⑥可独立应用的或是其他形式的文件;⑦基于组织所需的其他可能的派生文件。因此根据质量管理手册的范围,可以使用如“质量保证手册”、“质量管理手册”。 1.当质量管理手册用于质量管理的目的时,可称为质量管理手册,质量管理手册仅为内部使用。2.当质量管理手册用于质量保证的目的时,可称为质量保证手册,质量保证手册可用于外部目的。3.论述同一体系的质量管理手册和质量保证手册在内容上不应有矛盾。 1.作为对质量体系进行管理的依据。2.作为质量体系审核或评价的依据。3.作为质量体系存在的主要证据。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