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手抄报

一:中国航天手抄报的资料!!! 15分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余下全文>>

二:急需航天科技知识

第一位乘坐火箭的前苏联(现俄罗斯)的尤里·加加林

第一个登陆月球:美国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

第一个在太空行走: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

中国火箭为什么叫“神舟”:中国的火箭是“长征”系列,中国的载人飞船是“神舟”系列,有两层含义:一是音同“神州”,二是“神奇的船(宇宙飞船)”的意思

关于东方红的知识:东方红一号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谢谢!

第一轮

问:人类是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

答: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问:哪个国家的哪个宇航员第一登上月球?

答: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

问: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

答:以前也曾对地球和月球上的岩石样本进行过分析,说二者一模一样,应该是起源于同一种物质。但就这样草率地认为地球和月球本是一家,问题挺多。比如说,月球和地球是怎么同时从同一物质形成的。有说法是,早期地球转得太快,以至于开始膨胀,最终破裂分离出月球,可鼎这种说法信服的人不多。

据《新科学家》报道,瑞士科学家最近也比较了月球和地球的岩石样本,结论却与上述研究不同。他们使用质谱仪法,把样本经过氩燃烧气化,高精度地分析样本里成分的重量,结果发现,虽然二者在多数方面极其类似,但月亮岩石样本的铁57对铁54同位素的比率比地球上的要高一点。

科研人员说:“我们惟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在月球和地球的形成过程中,它们部分气化了。”只有“巨大行星相撞”理论才可能具有气化原子所需要超过170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太阳系诞生大约5000万年后,一个像火星那么大的行星(Theia)与地球发生了碰撞。这个灾难性的碰撞威力巨大,可能是超过使得恐龙灭绝的那次行星碰撞所释放能量的1亿倍,足以融化、气化地球的相当一部分,Theia同时也被完全摧毁了。碰撞所产生的残骸进入地球的轨道,最终合并形成了月球。

当气化铁原子时,质量相对轻点的同位素先蒸发掉。既然变成月球的残骸曾经被彻底气化,它有可能损失较多较轻的铁同位素,也就是说月球铁57对铁54的比例要比地球高一点。科学家所以有上述之解释就是根据这一点。

关于月球的起源此前还有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是路过的天体被地球引力“抓住”了。月球起源之谜引起了不少科学家的兴趣。今年欧洲航天局将用卫星发射一台重3公斤、烤箱大小的压缩影像展示X射线光谱仪,仪器将沿着离月球表面仅1公里的椭圆形轨道绕月球运行,监测并记录不同的光波数据。其中,由它测定的首张完整的高分辨率月球地图以及获取的有关镁和铁比例的数据等,将有望告诉我们月球到底起源于哪里。

问:月球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答: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等.

问: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

答:用巨大的反光镜反射太阳光到地球背光面

问: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答:38万多公里

问:月球是海吗?为什么?

答:不是,是平原.因为暗色和较少特征的月球平原叫“月海”,这是由于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上面是海洋的缘故。事实上,月海由巨大陨石撞击后从月幔流出并覆盖表面的玄武岩岩浆形成。

问:最大的月海叫什么?

答:最大的海是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

问: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

答:月球大

问:月球的半径是多少?

答:1738公里

问:为什么会发生日食现象?

答:每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个天体连成一线时,日食便会发生。月球阻挡了太阳光,在地球上造成阴影,使某些地区不能接受到部份或全部阳光。至于观测者看到太阳给遮盖了多小,则要视乎他们......余下全文>>

三:中国航天手抄报资料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罚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余下全文>>

四:!关于航天的手抄报短一点的资料,快

2006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屡攀高峰;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以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国的航天传奇,振奋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弦。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建设强大国防的决心也毫不动摇。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己仿制的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一举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弹道导弹。同年9月,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发射成功。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五:我的航天梦手抄报内容

2013年6月11日17点38分神舟十号一飞冲天,肩负着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的重大任务,代表着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太空梦。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飞船将于搭载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飞向太空。

神十将首次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学讲座科普教育活动,这将是此次任务的一大亮点。专家介绍,科普教育是航天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利用载人航天这个平台向中小学生揭示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现象和规律,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也可以为未来充分利用空间站资源进行科普活动积累经验。实际上,这也是世界各国太空活动的重要内容。此外,看似简单的太空授课需要天地通信链路的支持,也对3名航天员之间的协同配合提出了挑战。

失重条件下物体如何运动?液体在太空中是什么状态?此次神十飞行任务中,全国的观众都能通过来自太空的实况直播,观看这些现象。

神舟十号航天员将首次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太空授课和天地互动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动,这将成为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一大亮点。

本次科普教育活动是中国利用载人航天活动普及航天知识的一次尝试,希望通过开展此类科普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女航天员王亚平是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对于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过此次活动,使得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六:中国航天发展史(要短一些,要做手抄报)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 :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 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升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七:六年级航天手抄报图片精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目光也越发长远,从地球逐渐投向了宇宙。群星璀璨的宇宙空间有无数未知的秘密,它充满着危险,也充满着诱惑。比如说美国宇航员加加林,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前往太空的人,却在空中遭遇爆炸壮烈牺牲;一个国家在飞船中只为节约空间取消了逃命用的弹射座椅,致使爆炸中原本可以逃脱的人只能无奈等死……这些航空途中的意外不胜枚举,各国政府还是乐此不疲,这是人类的探索精神啊!

中国古代的唐朝繁荣昌盛,名扬海外,是因为君主的治理;被侵略者摧残得体无完肤的中国,在短短数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是靠科技;而在未来,我们要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航空事业将是重要的准则!在我的记忆里,祖国的航空事业进步很快:1960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2011年九月,“天宫一号”的发射仍是记忆犹新。但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载人火箭了!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这些名字是那么耳熟能详,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啊!

我也想当一名宇航员,可是宇航员岂是那么容易当的?人在太空里,长期处于失重状态,并且要穿着十分厚重的太空服。在太空中吃饭也是一件麻烦事,到嘴的东西不翼而飞了。那就更不用说洗澡、睡觉了。如果普通人去太空,肯定被搞得晕头转向,还怎么谈得上出太空舱呢?不过去太空的困难重重更加坚定了我要当宇航员的信念。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登上太空会越来越容易,说不定,到了2022年人类将在各个星球上安家立业呢!

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争取投身到航天事业当中,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一份贡献,说不定的有一天你将看到我坐着自己研制出来的航天飞船在各个星球间穿梭,那时你千万不要惊讶哦!

八:科技手抄报内容 最好是航天飞机的

上增加一些摄像头,使火箭的工作状态更直观。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担任。荆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间,他们要把载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后完成有人的交会对接工作,预计还有五六枚火箭的发射任务。

与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根据中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嫦娥1号选用的有效载荷有6套24件,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伽马/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和太阳风粒子探测器等。其中CCD立体相机是拍摄全月面三维影像的专用相机,在中国属首次使用;成像光谱仪用于获取月面光波图谱;伽马/X射线谱仪用于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测仪除用于获取月壤厚度信息外,还能给出月球背面的亮度温度图和月球两极地面的信息。

中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据悉,“神七”此次飞天将实现多项技术的重大突破,一是航天员人数将增至3人;二是将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三是在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会择机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本文简称“伴星”),等等。

“伴星”能干什么呢?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这颗“伴星”的任务是用CCD立体相机近距离为在轨飞行的“神七”拍照。届时我们将获得首张中国航天器在轨飞行的三维立体外景照片,该照片以太空为背景,展现“神七”高速运行的独特景致,将成为中华民族飞天的永久性历史见证。

“神七”仅仅是带了一个机器“摄影师”上太空吗?呵呵,当然不是!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数颗小卫星,小卫星技术臻于成熟,“神七”携带“伴星”上太空意义更非同小可。

首先,是小卫星投放手段的变化。以前中国的小卫星都是靠运载火箭发射入轨的;而这次是将小卫星安放在“神七”留轨舱的最前端,当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既可按指令自动弹出飞船,也可由航天员手动“择机”释放,投放方式更灵活,“择机”释放就是可以根据需要想什么时候释放就什么时候释放。

其次,“伴星”可以作为侦察卫星使用。港媒透露,“神七”携带的这颗“伴星”上,装有与“嫦娥一号”类似的CCD立体相机,可以拍摄出高清晰度的地表图像。“伴星”由“神七”择机释放入轨对感兴趣的地表进入拍照侦察。

第三,“伴星”能够成为一种非常可怕的太空武器。它既可以由飞船择机释放,去执行攻击敌太空目标的任务;又是我飞船最得力、最忠实的“保镖”——当敌方对我飞船发起攻击时,我飞船可以适时释放“伴星”,用所携带的武器摧毁敌攻击武器或与之同归于尽。

据新华社北京电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余下全文>>

九: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手抄报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