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现状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

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经济数据,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从宏观层面来看,城市化的质量不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人口,1.6亿多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特别是没有享受到住房保障这些公共服务,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一些政治权利。如果扣掉2亿多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36%。二是布局,布局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这样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水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657座城市400多座城市是缺水的,必须依靠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其中110座属于严重缺水,严重缺水就必须靠超采地下水维系生产生活。当然地下水是可以采了,但是地下水如果过度超采会带来地面沉降,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的面积越来越大,国土资源部正在做一个治理措施的全面规划。三是城市形态。对全国有代表性的55座城市20世纪70年代以来扩张过程的遥感监测表明,平原地区的城市多数以原来的城市中心区为中心进行环形扩张了。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65%;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72%;而中国在1985~1990年期间,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的人口,即使包括临时流动人口在内,也不超过10%,如果不计算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真正转移出去的农业人口仅有10.5%,这将大大限制中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统计数据表明,在200年前的1800年,当时全世界的城市化率仅有3%,到1850年达到7%,1900年为15%,到200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达到48%。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6.2%,比1978年提高18.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下,城市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巨大瓶颈”,成为限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巨大瓶颈”,也将成为中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中的一大困难。

二:新型城镇化的中国现状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2014.9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3.7%。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据《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城镇化当然要圈地扩容、要盖楼建房,但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显然不是房地产化。以城镇化的方向来修复地产股估值等逻辑,显然忽略了以下几层思考:一者,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带来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问题——市场房价进入快速上涨甚至暴涨期。房价问题的背后,还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内,国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那么,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稳妥”之意,当然在于纠偏类似失衡,在平抑房价的同时,引导地产业理性归位。 二者,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有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今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恐怕还要再等等“市民化”的进程。换句话说,“城镇化”固然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但这种“转化”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城镇化质量,使之健康发展”。 三者,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得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三: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化水平偏低,仍然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

世界银行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并以比重低于30%为低水平城市化,达到30~70%为中等水平城市化,高于70%为高度城市化。据此衡量,我国还属于中低水平的城市化,还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长与城镇有限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则因建设占用等原因而逐渐减少,加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的减缓,吸纳劳动力成本增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及吸纳数量呈减少的趋势。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增长幅度将会相对减缓,从而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城市规划普遍脱离实际,人为压低规划的人口规模致使实际人口数早就突破了规划末的人口规模,由此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

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最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成功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国民经济得到待续、快速、健康发展,已具备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1世纪,城市发展将出现多样化的态势。

一、改革的深入为城市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的改变,现行的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了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因素,过去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的城市化潜能将得到释放。城市化同工业化、城市化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协调,城市在内涵发展壮大的同时,在外延上的扩张将形成城市化的主要趋势,特别是多数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经济实力和素质的增强和提高,对城市化将形成明显的扩张性推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将由于户籍制度的松动、社会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人口增长速度也会加快。此外,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对中小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我国将进入新的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的发展从起步开始大体上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中期阶段,并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水平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人口城市化的各项政策,但城市化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惯性作用。进入21世纪,城市化水平每年可增长1个百分点,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全国总人口为13.65亿,市镇人口将达到6亿以上。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60%,全国的总人口为14.76亿,市镇人口将达到8.86亿。

四:城镇化率的现状

根据官方统计,我们的城市化率是52.6%,有超过7亿人居住在城市,如果以户籍人口统计,不到40%,所以看上去城镇化空间巨大。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51.27%。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城镇化率被高估内需则毋庸置疑地指向了“城镇化”,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城镇化是否存在着明显的潜力,我们需要从城镇化率说起。一般而言,城镇化率指在一个国家中居住在城镇内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联合国根据中国官方的人口统计数据,估计中国的城镇化率大约在51%的水平上。 然而,也有一些评论指出,中国的官方城镇化率数字低估了中国实际的城市化水平,并认为中国的城镇化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对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在过去的数十年内,城镇居民指在城市中居住的非农人口,这意味着在城市中谋生的农民工群体并不被定义为“城镇居民”。直到2006年,在中国的官方统计定义中,“城镇”才被定义为行政市或者行政镇。有必要强调这样两点:第一,在中国的官方统计中,“城镇”不仅包括城市区域,也包括由城镇提供公共服务的乡村,这意味着中国对于“城镇”的定义是较为宽泛的,这也可能提升了中国的城镇化率水平。第二,城镇人口指所有居住在城市的人群,包括居住期限已经超过6个月的农民工群体。如果将持有非农户口的人群排除,调整后的城镇化率水平大约比官方统计值低13~15个百分点。农民工群体在获得社会保障方面则仍然较为困难。根据中国法律和官方指导,农民工群体需要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农民工群体的社保覆盖率仍然较低。因此,如果我们使用“是否能够公平获得公共服务”这一定义,中国的官方城镇化率在某种程度上高估了实际的城镇化水平。 除了基础建设的投资之外,对于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来说,提升所有居民的生活质量则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需要对现行的户口和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以保证所有农民工能够公平获得公共服务。跨国的研究表明,中国的整体公共支出仅为GDP的25.1%,这大大低于经合组织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的41.6%和33.1%。 2020年城镇化率2016年3月5日,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五:城镇人口的中国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昨天发布《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城市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负责人李炜表示,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在2011年发生了根本的逆转。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底之前,全国城镇人口就已经达到49.68%,按照目前的城市化速度,2011年底这一比例已经超过50%。 “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李炜说。蓝皮书的研究报告认为,这种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它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继工业化之后,城市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已成为拉动中国巨大社会变迁的“三驾马车”。蓝皮书同时透露,在城市化进程中,29.7%的农业户籍人口已经居住在城镇,他们不再务农。调查显示,46.6%的农业人口已经完全从事非农工作,只有40%农业人口完全从事农业劳动,兼务农业和非农职业的农业人口占13.4%。对农民来说,非农就业已经成为主流方向,超过了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数量。农民的经营收入、打工收入,成为推动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的两大动力。 研究同时提醒,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应该注意避免诸多问题。例如,城市待遇不能均等普及的“半城市化”,政府过度干预的“行政城市化”,城市高速扩张的“房地产城市化”,农民工进城流动务工的“隐性城市化”等,都不利于城市化的健康推进。 蓝皮书调查还显示,居民对生活水平改善的主观感受明显上升。共有75.3%的居民表示,自己过去5年的生活水平“上升很多”或者“略有上升”。这一比例较2006年、2008年分别提高了12个、6个百分点。此外,有67.6%的人表示,感觉未来5年的生活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这一比例分别比2006年、2008年增加了13.7个、9.3个百分点。

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现状是什么

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

七:中国城镇化的趋势及原因

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近日说,综合分析我国城镇化现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

平及发展趋势,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据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增长迅速,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推进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城镇住宅、投

融资及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城镇化的体制环境已渐形成。推进城镇

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编制了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根据

规划,国家将从完善城镇体系、发展城镇经济、健全城镇功能、改善城镇环境等方

面加快城镇化进程。

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

0%以上集中在城市。从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

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36

.1%。不过,我国城镇化进程仍然较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城镇

体系的宏观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

环境污染严重,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

明天我国城镇化发展将走多样化道路

今后5年内,我国将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

心城市功能,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

根据“十五”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在小城镇建设方面,重点发展县

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城镇密集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小

城镇,要纳入所属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形成为中心城市

服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城镇。距中心城市较远的小城镇,要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

和加工基地,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中小城市的发展要挖掘潜力、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合理扩大规模、适当增加

数量。东部地区要适当控制中小城市的数量增加,重点提高现有城市的质量,壮大

规模,增强辐射力。中西部地区可在壮大现有城市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适当

增加城市数量。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要着眼于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

化中心的作用,发挥在区域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优先

完善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等具有跨省

区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结合西部大开发,在中西部地区现有省域中心城市基础

上,发展壮大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使之成为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增长点。

适应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国家将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修订现行设市、设镇标准

,实行“县改市”与“镇改市”并存的设市模式。适度增加设市数量,严格限制新

建制镇的审批,提高设市、设镇的综合效益和质量。对市县同驻一地的要调整行政

区划,积极推进规模较小的市县(市市、镇镇、乡镇)合并。

5年后城市人生活变化大

5年后城市人生活变化有多大?有关部门最近编制完成的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

规划回答了这个问题。它描述了城市人在住房、交通、居住环境等方面的美好前景

住房是城市人特别关心的问题。根据规划,国家将增加投入,扩大住宅供给,

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到200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到22

平方米。

能源供应体系的逐步完善,将使城市人用气用电更为方便。国家将在中心城市

提高天然......余下全文>>

八:如何看待中国的城镇化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的步伐在我国已踏上了高速前进的轨道,它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必然产物!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必须遵循其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倘若盲目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或者仅仅是扩大城镇化的面积而忽视其他与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进程,那么必将导致出现弊大于利的局面。

从历史上来看,凡出现城镇化的地方,就一定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从全球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城镇人口占80%,阿根廷达到90%,墨西哥是78% ,而中国30年的城镇化建设却走完了相当于英国200年、美国100年、日本50年所走完的里程,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突破10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富足,另一方也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城镇化建设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

一、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的利益

1)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稍微有点积蓄和条件的都积极向城市靠拢,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现有城市的压力,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人均占有率低等。而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现有城市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

2)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农村就是这个劳动大军的输出地,这样就可以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的艰难局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问题。

3)城镇化的建设把分散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让城市的外部有更广泛的空间、更宽松的环境、更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农业、林业等。

当然,加快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优点还有很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我无法一一例举,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有利也有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如果,一味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忽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人为的仅从版图上扩大城镇化的面积,那么必将导致弊大于利的消极局面的出现。这就是我要在下面提到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

1) 城镇化的建设者并不一定是城镇化优越性的享受者和拥有者。在人们还不够富裕、不足以解决温饱和不能够资助儿女上高中或者大学的情况下,盲目的在此地区人为的加快和发展城镇化,必将加速本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政府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在高物价的今天并不能让他们维持很久。如此,城镇化的代价是让一部分本可以自然生存的农民变成了乞丐,凭什么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呢?这是一种不公平、不人道!

2)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三教九流的集散地,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各自的文化、素质、习惯、风俗、价值观和对这个世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彼此产生碰撞,在这个法制还不太健全的今天,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约束自己。因此,过快的发展城镇化,而没有制定出 与之相适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就必然产生相当多的废水和垃圾,而纵观全国各小城镇,能有效解决这些环境卫生问题的寥寥无几,这也与当前倡导绿色环保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缺乏一定环保意识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环保设施的前提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是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环境!

4)城市是一个集散地,人流如织,车流不息,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里都有交通拥堵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