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行动的关系

一: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思想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而行为则是我们外在界的表现。查尔斯.哈尼尔的: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反应。所以也可以说思想是间接的控制着行为的,我们在想什么都会传达给意识,意识又操控我们的行为。

二:思考与行动关系的名言

1、智力取消了命运,只要一个人在思考,他就是自主的。—— 爱默生

2、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 托马斯•胡德

3、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别林斯基

4、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5、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 雨果

6、发挥无形资本(时间、精力、抱负、思考),辅助有形资本(资金、人力、原料、社会关系),为前人所未曾为,做今人所不敢做的事业。—— 松下幸之助

7、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歌德

三:思想 行动 坚持 三者的关系

思想控制语言。语言计划行动。行动改变思想

四:思想和行动辩论赛

如何去思想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车间,对浮现出来的,被大脑捕捉到的心念进行加工,加工出来的成品就是思想。有的时候我们也把脑海捕捉到的比较好的心念成为“灵感”。 有的人,心念不停的冒(这是本能),但是没有办法捕捉到,就是说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有的人,心念不停的冒,也捕捉到了,但是下一个念头冒出来,就抓不住前一个念头了,这是集中不了注意力。 有的人,也能够集中注意力去想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一经展开,思维迅速发散,想到最后得到很多的结论,说了一大堆,但是别人不知道他想说什么。这是没有有效思考。怎么样才能算作有效思考? 刚才讲过,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抓住一个念头想问题。就从这部分人来说,想问题也有不同。 思想有快慢,这是处理能力的问题,完全可以用电脑CPU的频率来比较,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内,脑子快的人就是比脑子慢的人想问题要快一些。这也是智商高低的区别,所以高频率的CPU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智商只是一个方面,真正要能够有效思考,知识、能力和经验也很有关系。 就拿逻辑思维能力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能力,念头拿过来,混沌一块。要凭借逻辑思维能力,从正面,从反面,从各个层面,第一第二第三来分析,这需要逻辑思维能力,为什么有的角度别人能够想到而你想不到?不是你不知道那个角度,不是你没有听说过那个角度,是因为想得比较窄,思维面不过开阔。 知识同样很重要,不同门类,不同专业的知识在很多层面上是通的。为什么咨询师能够对各个行业进行咨询?因为从IT角度来说,从管理角度来说,从财务角度来说,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说,从文化角度来说,各个行业都是通的,大部分是共性,业务的特点是个性。知识比较丰富,就能够通过比较进行分析,而不是必须具备该行业的丰富经验。 那是不是意味着经验就不重要了呢?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经验是实践的积累,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如果没有经验,或者说没有一个专业门类的经验,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与别的门类进行触类旁通更是不可能。 知识、能力和经验,提供给大脑分析问题的各种帮助,没有这些帮助,也能够思想,那就得是思想非常有深度的人了,例如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在显微科学非常不发达的2000多年前,得出一杯水有“八万四千虫”的结论。八万四千是印度人数学不好的证明,八万四千就是无数,特别多的意思。那时候还没有微生物和细菌这些名词,就说是虫。八万四千虫,就是说一杯水里面有很多的微生物或者细菌。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经验,没有知识体系,2000多年前,释迦牟尼看到了水中的情形,靠的就是思想的深度。就这样降伏其心的思想 刚才我讲了这么一大堆,实际上讲的都是现象,本质没有涉及。问题是怎么样能够有效引导自己的心念,有效控制自己的思想?这就是《金刚经》中须菩提问释迦牟尼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的答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这句话,后世没有上过学的六祖慧能旁听了一耳朵就开悟了。不知道你们看懂了,开悟了没有。别来问我,问我也是说:佛说不可说不可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去悟。思想与行动的关系 小孩子,往往还没有想好就说了出来,这是行动比思想还快; 年轻人,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欠思虑; 中年人,想到什么先不说,想得比较周全了再说; 老年人,想到什么先不说,想的比较周全了也不说。 这实际上就是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思想与行动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观点:“知行合一”......余下全文>>

五:如何理解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的关系 5分

思想始终是可以自由的,而行动的自由必须符合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六:论思想与行动的关系 5分

没有思想的行动是行尸走肉

七:思想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思想?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改变自己要从思想开始。同样的道理,认识一个人也要从认识他的思想开始。一个人脑中想些什么,手上就会做些什么,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下意识的表现。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些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猥琐之事;而思想龌龊的人,也不可能成就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出身与人的性格

出身和背景对一个人来说影响是巨大的。而出身和背景又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因此,面对不同的出身,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我们多认为"自古寒门出少年"。家庭贫困的孩子多会加倍努力拼搏,从而出人头地,而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的人则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没有什么作为。这只是一般性的观点,并非所有的"少年"都出自"寒门",也并非"朱门"无"少年"。然而,纵观历史,出身背景对英雄的诞生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花了一年半用真心去爱一个女孩,到最后她还是背叛了我,离我而去,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这句话?我爱她的这一思想决定了我平时对她的爱,对她的关怀这一行为,一直这么做了不知不觉就成为了习惯,而对她始终如一的爱就养成了无论她怎么对我,我都无法恨她的性格,到最后这种性格把我送上了被她背叛的命运.对吗?我知道我还是恨不了她,但我不知怎么面对她,如果有一天她回头,她还值得我去爱她吗?

然而今天的我思想回归到单身观念,做事行为很自由独立,慢慢的不知不觉行成习惯,曾经在那样的打击下加上现在的习惯,性格开始有所改变,开始成熟,开始懂事,开始会思考.开始会做人做事.这样的性格不知不觉得去决定着我的命运!今天的我.是怎么理想和怎么想的.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想对或看法.

八:行动与思想

论思想与行动的关系

思想领先,是思想政治工作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但近年来有人从哲学角度对这个命题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与“实践第一”的认识论原理是相矛盾的,认为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源泉,那就意味着先有实践,后有思想,实践第一、思想第二。把“思想领先”作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岂不是颠倒了思想与实践的关系?搞清这个问题,无论对理论建设还是对现实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所谓思想领先,是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义上,就思想和行动的关系而言的。其基本含义是:思想支配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对于思想支配行动这个道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作过形象而又深刻的阐述:“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卷,第202页)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讲战争中的能动性时,也对这个道理作了明确的阐述:“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卷,第477页)可见,“思想领先”的道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论述过的,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所谓“实践第一”,则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就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言的。其基本含义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源泉。人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无论任何人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现实的社会实践。虽然认识与思想是涵义有所不同的两个概念,但由于二者都属于精神、意识的范畴,思想中也包含着认识,所以“实践第一”这个命题也完全适用于思想与实践的关系。毛泽东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446页)也许有的同志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与行动的关系上,人们常说思想领先却没人说认识领先呢?这是因为,思想中包含着认识,但并非仅仅局限于认识。人的思想还包括欲求、情感、动机、目的、意志等因素。推动和支配人们行动的,首先是由需要决定的动机和目的。人们认识事物也是在需要的驱动下,根据特定动机目的进行的。

既然承认上述两个命题都是正确的,那就产生了一个粗看来似乎是二律背反的矛盾:既然在思想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思想的基础和唯一源泉,为什么在思想和行动的关系中,思想又成了行动的基础,处于领先地位了呢?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在语义学的角度讲,汉语中“实践”和“行动”这两个词的词义很相近。但从哲学意义上讲,实践和行动却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行动”是指人一系列肌肉动作的总和,是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具体地进行活动。它只具有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这一层含义,而不包括客体作用于主体这一层含义。“实践”的含义则更宽泛一些。马克思说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列宁说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的“交错点”。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这个概念是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既包括人对客观事物能动的改造,又包括客观事物对人感官的刺激,是主观与客观......余下全文>>

九:如何从思想到行动上践行"三严三实

一要做到“严”和“实”的有机统一。“三严三实”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严”和“实”的关系是第一位的,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要做到严,就要把严的要求落实到各个方面、落实到每个事件、落实到每时每刻。“严”主要是内在的东西,属于立德的方面、锤炼人品人格的方面,“实”主要是现实的表现和作为,属于行动、行为的范畴。“严”是基础、是根本、是管方向的,既能为“实”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更能起到规范、规制的作用;“实”是目标、是落脚点,是要达到的实际效果。有“严”无“实”,基本上可以保证不出问题,至少不会出大的问题,但很容易出现不想作为、不敢作为、为官不为的问题;有“实”无“严”,这种所谓的“实”就有可能是乱作为、为所欲为,经不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虚假的“实”、急功近利的“实”,那些搞花架子的、搞数字工程的、搞形式主义的,那些在廉政上出问题的,基本上都是“严”和“实”的关系没处理好,或者是没有做到。所以,一个称职合格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既严又实,严实俱佳、相得益彰。

二要把为人放在第一位。“三严三实”强调修心正身、律己求实,既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又把握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时代脉搏;既强化了领导干部的从政准则,又提升了领导干部的作风标准。“三严三实”,其中有三条,修身要严,律己要严,做人要实,都是讲如何为人的。在其他三条中,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以及敢于担当责任,也是跟人品有关的。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二十字标准”中,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五条,可以说哪条都与人品有关系。老百姓俗话也说,“没有一流的人品做底子,从政肯定要跌跤子”。还有人概括说,“好人不一定能够做好官,但好官一定是好人”,这些讲得都非常精彩。过去司马光讲“德为才之帅”,我们现在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是讲要重用品德好的人。总而言之,我们做领导干部的,一定要把人品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一定要非常珍惜自己的名声,从政先做人、为官先修德。

三是注意研究规律把握规律。“三严三实”科学回答了如何修身律己、如何从政用权、如何干事创业等重要问题,科学回答了领导能力、领导水平、领导形象从哪里来等重要问题,它既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基本准则,也反映着领导干部成长进步的普遍规律,既有世界观意义,也有方法论意义。简言之,朝着“三严三实”的目标努力,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去做,干部素质就能得到全面提高,就能健康顺利地成长起来;把“三严三实”的要求全面落实到领导工作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够胜任领导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充分发挥好领导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好推动事业发展的骨干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三严三实”是干部成长进步、干事创业的生动教科书。以前有领导讲过这样的观点:“干部推着工作走,工作推着干部走”,就是说,领导干部水平高了,这个干部负责的部门、单位或者某个领域的工作就能持续往前走,不断上新台阶,相应的,这个干部的水平和能力就会得到承认,就有可能不断进步;反之,工作平平、毫无起色,这样的干部早晚也会被“推走”,推离开领导岗位。这也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干部成长进步与事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希望大家深思。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