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的教学反思

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课文是从外形、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三方面来介绍翠鸟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翠鸟的什么,以此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独自或自选合作伙伴,进一步探究有关翠鸟的知识。如:第一自然段,写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背上的羽毛像……腹部的羽毛像……那为什么不直接写翠鸟头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颜色呢?学生们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到比喻句的形象生动,进一步感受到生动灵活的语言才能抓住读者的心。

在第二自然段里,描写的是翠鸟活动的特点。可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来合作探讨、理解:动起来的翠鸟和停在芦苇秆上安静的翠鸟。“动”起来的速度快是为了什么,“一动不动”又是为了什么?因此让学生理解翠鸟“动”和“不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捕捉小鱼。也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中学生应该什么时候动起来,什么时候该安静

二:各位帅哥美女,帮帮忙,请告诉我老舍先生写的《林海》中含意深的句子是什么,顺便也告诉我体会吧!

这篇课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

喜爱之情。

课文从作者进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写起,

依次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最后讲参观林场的见闻、感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

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

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

大兴安岭的景物,先讲“岭”。“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再讲“林”。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点。

然后讲“野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学习目标

1.

学会

9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珊瑚、椽柱、桌椅、广厦、伐木、综合、高不

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

用。

三、教学建议

1.

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

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首先,

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如,

“云横秦岭”

,指的是云在秦岭的半

山腰,

可见秦岭山势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

教学时不必讲比

喻、

拟人等名词术语,

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

“海洋”

指什么,

“白色的浪花”

指什么,

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

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

误解。

如,

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