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和儒家思想有什么共同点

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就有许多共同之处

二: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之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本身就内在的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前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后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两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都至关重要。

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实际的结合,造成我国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自己的历史、哲学、文化缺乏应有的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翻开今天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专著,见到的大量的是外国人怎么说,从中难寻中国传统哲学的踪影,甚至在形式上引用中国古语以作点缀也很少。

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来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是西方文明的思想成果。其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欧洲民族的烙印。要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必须赋予这些理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通过理论创新来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恩格斯曾强调,“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针对某一国的学说,而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付诸实践,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其指导意义。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需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几大理论成果,无一例外的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巧妙的结合。事实上,毛泽东很早就意识到要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就是要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余下全文>>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生活有何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因此在我们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 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极重要的导向作用.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但同时也导致了我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因此,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我们思维创新的能力.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而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必须提高主体的自身条件,加深对认识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前在浅水区可以摸石头过河,所以现在必须实事求是,迈好每一步,不能畏惧困难,实践中国梦

四: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武装,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代代相连的民族血脉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先后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党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上述重要论述,为如何认识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即“为什么两者能融合发展”和“两者怎样如何融合发展”的问题指明了基本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有着深厚东方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为何能够迅速接受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最终选择其作为民族解放、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武器?这绝非历史的偶然。作为一种外来意识形态能够为中国人所认同接纳,除了起决定性作用的外部客观因素——中华民族救国图强的现实需要外,其内部主观因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融合发展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现代工业文明,根植于西方哲学思想,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古代农业文明,根植于东方思维习惯,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但从思想观点、理论特质分析,两者既相通契合,又差异互补,还互不排斥的固有属性,构成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一)两者相通契合。剖析对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观点,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契合相近:一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福祸相依”、“一分为二”等思想高度一致;质量互变规律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等论断相通;否定之否定规律则与“至则反,盛则衰”,“去故取新”等观点内涵相近。二是实践观点。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注重实践,从春秋时期“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到明清时期“行知合一”、“经世致用”,重视实践的思想一脉相承。三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孔子将“人”作为其仁学核心,提出“人者,天地之心也”;老子认为统治者须顺应民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重视人、重视群众的观点比较近似。四是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传统文化描绘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十分接近,让中国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两者差异互补。马克思主义内容博大精深,但显然不能涵盖人类思想文化的全部,同理,中国传统文化也必然存在缺陷和不足,因而,两者的差异互补具有历史客观性。从理论特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民主科学、革命斗争、理性思维的特色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人生伦理、道德修养、悟性思维的特点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人生哲学、道德伦理居于主体地位,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性善论、义利观、孝道观等思想,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后,仍是中国人代代传承的精神支柱,而这些思想恰好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伦理关注不足的缺陷。

(三)两者互不排斥。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客观真理,不是僵化教条,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内容、完善自身的理论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必定不排斥其他优秀文化成果对其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同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余下全文>>

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为什么不适用于西方,反而适用于有着不同文化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欧洲民族土壤里滋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 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而中国化,这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它奠定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需要一种崭新的理论武 器,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 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 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通过俄国马克思主义这一中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得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 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于19世纪,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理论反映,它凝 聚了其创始者对19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批判认识和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把握.然而作 为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体——20世纪的中国,却有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迥然不同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并使之中国化,是中国近代 历史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中国化的逻辑前提——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理论本性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 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 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把马克 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普遍原理解决实践提出的新任务和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 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一般规律,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一个民族的具体特点和发展道路.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 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 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 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它在发展中的具体形态,只能是具体化了的具体理论.对 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来说,这种理论形态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既不同于欧美各国,也不同于俄国.因此,独立地探讨马克思主 义的一般原理如何在中国具体运用,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迫切任务.历史已经证明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恩格斯早就指出 :“毫无疑问,美国工人阶级的最终纲领,应该而且一定会基本上同整个战斗的欧洲工 人阶级现在所采用的纲领一样,同德美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一样.在这方面,这个党 必须在运动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它必须完全脱下它的外国服装, 必须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2]这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 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 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显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 实践相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使马克思主......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