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论文

一:潮汕文化研究的论文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近几年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潮汕有悠久的历史。

1、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我们将把这8000年的漫长的时期,按照考古文化类型,分成四个阶段来叙述。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象山文化,(二)陈桥文化,(三)后山一浮滨文化,(四)南越文化。这一时期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根椐考古资料可知,在这一段时间里,潮汕文化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的记载。

2、公元前222年至960,汉文化的进入与土著文化的汉化时期。当时居住在潮汕的越人富有反抗精神,这在《史记》、《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所述。如《淮南子》在记载秦军南侵(公元前213年)时,说越人都撤至山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并推选“桀骏”者为将,发动夜攻,大败秦军,“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描述得极为生动。但是,不管越人如何勇敢善战,却终究抵挡不住比之远为先进的秦汉大军。秦朝在尉屠睢被杀之第二年(公元前 214年),又派赵佗率领充军罪人遣戍越地。自此约100多年的时间里,汉族军队和随军家属一齐进入岭南地区,渐渐“与越人杂处”。史禄(或称监禄)正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军凿渠运粮,后“留家揭岭”,成为有史所载的汉人移居潮地的首创者。西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征讨南越,使百越人中的南越支裔,随着东越、闽越之后也灭亡了。由于不断汉化的结果,百越人的各个部族大多逐渐融合到础一的中华民族之中。此后,除三国时的“山越”,以及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尚有“巡抚岭南,百越皆伏”等偶尔的记载外,“越”字基本在史籍中消失,未被汉化的百越人遗裔,又重新被统称为“南蛮”

3、960年至现在,潮汕文化的昌盛时期。汉文化的潮州地方亚型,是在宋元以后闽南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逐渐形成。此后,潮汕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翁辉东先生在《海滨邹鲁论》中指出:“潮州文化,蕃于宋,而于元,乃竟澎湃于明代”“积之厚者,其流必先……故有清初叶,明风尚流。”据史载,终宋一代317年,潮人登科共172人;终明一代276年,潮人登科共157人。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潮人在京城任职者竟多达170余人,这对于南国海隅的潮州来说,莫不是一个奇迹。“御街讲白话”这句俗语就发生在明代。人文的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必然保持“积之厚者,其流必先”的文化优势,必然对整个潮州民系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郑通涛的学术论文

(1)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建构机制与运作模式研究报告之四 ,《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第四期   (2)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建构机制与运作模式研究报告之三,《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第三期   (3)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建构机制与运作模式研究报告之二 ,《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第二期   (4)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建构机制与运作模式研究报告之一 ,《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第一期   (5)类型学视野下的广义名词谓语句框架,《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一期   (6)“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Modern Management (ERMM 2015)CPCI-SSH收录》,2015年4月   (7)Is Skill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Main Proble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gs?,《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5年9月   (8)认知技能和汉语教学,《国际汉语学报》,2015年第六卷第一辑   (9)语言演化:多元视角之下--第六届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第四期   (10)《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制定与《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的实施,《华文世界》,2015年6月   (11)探索以效果为导向的跨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外教育合作》,2015年第一期   (12)认知负荷理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新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14年第12卷第五期   (13)加强跨境教育监管,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外教育合作研究》,2014年第一期   (14)复杂动态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国际汉语学报》,2014年第五卷第二辑   (15)东南亚汉语教学年度报告之四,《海外华文教育》,2014年第四期   (16)东南亚汉语教学年度报告之三,《海外华文教育》,2014年第三期   (17)东南亚汉语教学年度报告之二,《海外华文教育》,2014年第二期   (18)东南亚汉语教学年度报告之一,《海外华文教育》,2014年第一期   (19)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协同创新,《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第四期   (20)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东亚汉学研究》第三号,2013年   (21) 孔子学院云管理模式的探讨,《孔子学院发展研究》,2013年01月   (22) Expanding education openness to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rough innovating university training model--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recognition of credits and mutual/joint granting of degrees,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1月   (23) 以效果为基础的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开发 ,《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1......余下全文>>

三:闽南民间艺术有哪些

布袋戏 提线木偶 南顶 陶艺 拍胸舞 剪纸 梨园戏

高甲戏

高甲戏富有闽南民间特色的地方戏,诙谐

幽默,尤以丑角表现见长,《桃花搭渡》,

《连升三级》载誉戏剧界。

刺绣 石雕 木雕

四: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一个关于“走进高甲戏,传承闽南文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0分

欣欣旅游网

五:林枫的研究专长与主要成就

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中国古代财政金融史、区域社会文化史。自2000年以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参加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等重要项目的研究工作。独立撰写论文30余篇,独著、翻译、参编数部专著。曾获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人才。 1、《清代台湾义冢的破坏与维护》,《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2、《厦门叶家买办——闽南买办家族的个案》,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编:《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2012年3月。3、《2010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2期。4、《关于明代商业经济史研究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5、《2009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2期。6、《2008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收入《中国经济史研究前沿》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1月。7、《明清福建商人的多阶层组合》,收入陈支平主编:《货殖》第四辑《商业与市场研究》,黄山书社,2008年8月。8、《明清福建商帮的性格与归宿——兼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9、《清代福建书院经费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10、《从<闽都别记>谈福州民俗》,收入赵麟斌主编:《闽台民俗新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11、《运用中西比较方法的史学力作——简评<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光明日报》(史学版),2007年12月21日。12、《历史上的原额化管理——以明万历前期营业税额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13、《清代徽州赋役户名的私相授受》,《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14、《简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15、《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水平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16、《万历矿监税使原因再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17、《也谈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划分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18、《明代中后期的市舶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19、《试析明万历前期的营业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20、《明代中后期的盐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闽南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2010年9月获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译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9月;2007年12月获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康熙大帝VS彼得大帝》,香港三联书店,2005年6月;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4、《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参编),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005年。5、《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第一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6、中国古代货币(网络版),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2003年1月。 1、明清时代泉州的港口贸易与城市变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3.6-2016.122、明代中后期的税收制度研究......余下全文>>

六:求“对泉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言献策”1000字论文

一、解放思想是推动泉州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回顾泉州改革开放的历程,思想解放始终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仅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就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学习研讨会,陆续提出了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意见,形成了全面建设大泉州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等发展思路,带领全市人民不断开创泉州发展的新局面,解放思想大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泉州“活、和、创、韧”经验亮点闪烁:经济保持了领先于全省的强劲增长势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深入人心,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民生问题得到有力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主义荣辱观得到弘扬,文耿道德新风吹拂侨乡大地,闽南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彰显;“一二三四”城建项目扎实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泉州的实践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改革发展的“法宝”。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是推进泉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

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泉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尤为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港口、城市发展还不强大;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三是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均衡;四是现代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方面不够和谐;五是收入分配、贫富差距仍在拉大;六是人民内部矛盾、社会安定问题不容乐观。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才能消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正确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策措施,才能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解放,推进泉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是衡量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根本标准,也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根本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解放,以新的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泉州市委在研究部署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提出,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推进“大产业、大港口、大城市”建设。各地各部门紧扣“三大”建设工作思路、战略目标,根据全市“科学发展、四求先行”的主题和“海西应先行,泉州走前列”的载体,确定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活动主题和载体,努力在深入上下功夫,在实效上求突破,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真正使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

实施经济转型战略,为泉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设“大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统领,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力壮大为根本,加快构建起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大产业发展格局。

实施港城联动战略,为泉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广阔平台。建设“大港口”,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加快构建起以优化港口总体布局和功能结构为先导,以推进港口物流综合联动为关键,以深化口岸“大通关”建设为保障的现代化大港口发展格局。建设“大城市”,以大泉州为载体,以提升城市品质内涵为关键,加快构建起以优化、深化城市各组团、各功能区建设为基本依托,以密切城市各组团及各功能区交通联络为基础配套,以合力推动环泉州湾大都市“骨架”为支撑的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格局。

实施文化提升战略,为泉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泉州文化凝聚力;着力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增强泉州文化创造力;着力加......余下全文>>

七:福州古代文人有哪些

锭唐代诗文家欧阳詹,泉州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等同时进士及第,时称“龙虎榜”。唐代泉州籍的进士13人,欧阳詹是开泉州府登科第之先河,他对闽南文化乃至福建文化事业,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死时,韩愈作《欧阳生哀辞》以悼念。

唐末文学家陈黯,泉州南安人。10岁能诗,声名振于乡里;17岁作《苏武谒汉武帝陵庙赋》,深得时人称许。他屡举进士不第,后隐居同安,终生潦倒。他的诗作多佚,今存文章系讽刺小品,讥刺权贵,针砭时弊。《全唐文》录存陈黯文10篇。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科学家苏颂,泉州南安人。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朗。宋徽宗即位时,进太子太保,被封为赵郡公。1101年,苏颂逝世,谥为魏国公。

宋代文学家陈从易,晋江人。任太常博士时,参与编纂《册府元龟》;晚年任湖南转运使,后又从荆南、广州,入为左司朗中,知制诰兼史馆修撰,迁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直学士。

南宋中叶时人徐玑,晋江人。父徐定任潮州大守,举家迁居永嘉(今浙江温州)。徐玑以门荫入仕,历任建安主簿,永州司理等职。

南宋后期的刘克庄(莆田人),是江湖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词,多是感慨时事之作,渴望收复北方土地,反对南宋政权的苟安。

宋代文学家兼理学家陈淳,号北溪,漳州龙溪人,于朱门弟子中最为笃实。传说朱熹来到漳州时,他从游问学。朱熹称他“无书不读,无物不格”,并对他人夸赞道:“南来,吾道喜得陈淳。”他的著作《北溪大全集》50卷,被编入《四库全书》,经学成就斐然。

宋代学者曾?,自号至游居士,晋江人,在文学史料建设上有突出的贡献。他编纂的《乐府雅词》3卷,选录宋代词人34家,是研究唐宋歌舞曲的重要史料。

福建是南宋朱子学的发祥地,闽南又是“朱子过化”的地区。据《闽书》、《福建通志》等文献记载,明代泉州、漳州两地分别有9所、25所书院,77所、100所学社。书院和学社的数量比同时期省会福州要多。这些教育机关与团体以讲授四书、五经的朱子注解为主要内容,造就了一大批科举人才。明代福建共有进士2495人,闽南地区就有892人(泉州586人,漳州306人),占总数的35?75%;全闽举人总数2692人,泉、漳两地的总和占总数的32?34%。甚至在明嘉靖以后,程朱理学渐为王阳明学说所取代,闽南文化仍然闪耀着朱熹义理之学的幽光。诸多闽南文人于明、清两代也显示了他们独异的风采。

明初诗文作家林弼,漳州龙溪人,官至登州知府。著有《登州集》23卷。

明王朝走向衰亡之际,闽南地区出现了一批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南安人。其父郑芝龙能诗善文,懂日语、荷兰语,敢于违背传统理学名节、夷夏之防的观念,娶夷妇为妻。郑成功7岁自日本归来后,接受朱子学的儒学教育。龙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

明末文学家、理学家黄道周,漳州人。官至礼部尚书。1646年率师至江西婺源抗清,兵败,不屈死。著有《漳浦集》50卷。

明代文学家、哲学家李贽(卓吾),泉州人。他做过24年小官,后来从事著述与讲学,哲学观点深受王阳明和禅学的影响。

明代诗文作家王慎中,晋江人,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他18岁授户部主事,官至河南参政,时人有“嘉靖八才子”之誉。他的散文多揭露官府的黑暗腐败,歌颂义士们抗击倭寇的英雄业迹,或慷慨陈词,或苍劲悲凉。

此外,闽南籍明代著名诗人、学者、画家,还有黄克晦、张?、林?、蒋德?、林一柱、黄汝良、张瑞图等。他们曾是文坛或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清代诗人丁炜,晋江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