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题大全及答案

一:初中阅读题及答案

(一)记叙类

第一篇 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

①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②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也有人说:“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

③司机解释道:“突然停电,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我马上与调度中心联系,”司机在黑暗中摸出手机,拔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④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的安慰。女人哄着不断哇哇哭叫的孩子。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有人说:“我与客商约好,签一份额为三百万元的合同,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也有人说:“等出去了,一定要起诉地铁公司。”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有人说,“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⑤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写话位置见第14题)。

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我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

⑦“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

⑧“唉呀!”一声惊叫,药瓶不知传到谁的手里时不慎掉到地上,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个车厢的人都俯下身在地上摸,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有人说找到了,把药瓶又传下去。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⑨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重新又回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

⑩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

⑾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乎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出站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⑿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人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更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发现,领头的这个人竟然是个盲人。

1、梳理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面的方框。

—→

—→ —→ —→

2、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想一想加点词用得是否恰当?如果用得恰当,请说说它的好处;如果不够恰当,请找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替换它,并说说事由。

①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

②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

3、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突然......余下全文>>

二:初中现代文阅读答案

《冰灯之光》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性散文,运用了插叙的结构方式。以“冰灯”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把归途中的见闻和往事的回忆,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归途中的记叙有三个片断,中间夹了两次回忆,二者交替出现,时断时续。归途的记叙其实是一个引子,重点应在两段回忆之中。或者说归途是线索,那么两段回忆则是这根线上熠熠闪光的两颗珍珠。这两次回忆,从时间上看是先后承接的,从内容上看则是递进的。以冰灯为意向来寄情,从“冰灯”升华到“人灯”,是自我崇高理想的表白,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的礼赞。

前三自然段,第十二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归途的记叙,其间夹着两次回忆。这样就自然把全文分成了五个小节。前三自然段从放寒假回家的路上写起,由雪勾起联想,想到了与冰雪有关的人和事,特别是妈妈手里的那盏冰灯。

第四自然段到倒数第三自然段,是对第一件往事的回忆,是全文的重头戏。对童年的回忆,不是无主次的现象罗列,而是有详略,有取舍地抓住了妈妈做冰灯这一中心事件,具体叙述。由于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从中领略到了生活的哲理,影响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因而写得生动、形象、传神,饶有趣味。

一般来说,叙事文中动词的运用,最能显出作者语言的功力。妈妈做冰灯一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一句一事。这都得力于作者动词运用上的功夫。“摇——打——灌——放——冻——蹲——等——跑——问——拎——烤——砸——倒——放——拴——提”,这一连串十六个动词的运用,把妈妈的心灵手巧,麻利干脆,女儿富有童趣的兴奋与焦急,都表现得活灵活现,极为传神。像一组连环画,在我们头脑中浮现,详细、具体、生动有趣。描写细致,文字上又毫不拖泥带水,显得干净利落。

文中虽无大的矛盾冲突, 这段回忆却也波澜迭起,情节富于变化,由“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耍灯笼玩”,先一抑;然后扬起,“我拎起亮晶晶的冰灯跑出院子”;再一跌,“可冰灯却从我手里化落到锅台上,摔得粉碎”;最后又一起,那就是妈妈的安慰:“再做一个就是了。”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

这段童年回忆最主要的其实并不在冰灯本身,而在于从中得到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因为有寒冷才有冰灯,越寒冷冰灯才越亮。”这表面是在说灯,其实是在说人。蕴涵丰富,令人联想。不是吗,逆境中往往更能展现人的美好情操,道德品质,环境越恶劣,闪光点显现的越充足。从而自然引出下一层。

第十二段是一个片断性的写景 ,从行文上来看,承前启后,表现了时间的延续,傍晚的来临;从情节上来看,起到了间隔的作用,使两次回忆的事件,不至于混为一谈。

第二次回忆,着力描写考上师范学院的第一个寒假,离家返校时的一个特写镜头,妈妈“手拎着一盏冰灯,静静地站在那儿”,好像一尊雕像。那目光里饱含着妈妈的情,妈妈的爱,对女儿的期待与盼望。文字虽短,情意丰富绵长,揭示了冰灯的深刻含义,展示人物深层次的情感世界。

最后一个部分与之紧紧呼应。摆在门垛上的晶莹透明的冰灯,那是一盏指路灯,是召唤远方女儿归来的一颗跳动的心灵,是妈妈的象征。“我大声呼唤着,扑向冰灯的光芒,扑向妈妈的怀抱……”行文至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有尽而情无限。回报母亲,回报山乡的女儿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全篇为之生辉,前面那些看似琐碎的叙述,不再是无用的絮絮叨叨,也因此派上了用场,有了着落,成了人物美好品质形成原因的注脚。为山乡的下一代燃起的这盏冰灯,定会点亮许许多多知识的明灯,智慧的明灯,这些冰灯都亮起来,就是点亮了家乡的月亮。

表现崇高主题的文章,往往容易落入政治说教的泥潭。本文主题积极健......余下全文>>

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求答案

第一二题答案反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