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五大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建设中什么是中国的短板

五位一体,这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发展的总结。过去党的自身建设是按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四位一体”进行概括的,“反腐倡廉”放在作风建设中。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分出来,专门作为一部分,形成“五位一体”布局,并在党建总体布局关于加强党建的要求中,除了过去强调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外,特别增加了“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二:绵阳事业单位考试大纲中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论”具体是什么呢? 10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大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贯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大范畴,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大论题: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在我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为了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我国理论界开展了大量学术研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进行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讨论,努力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澄清了许多错误的和不准确的认识。其中最重

要的是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同时必须注意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问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着重破除了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扫除了思想障碍,并积极探索如何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与此同时,探讨了解放和礌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问题,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有的同志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三,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倾向,一种是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否定社会矛盾存在,把人们思想上道义上的一致,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另一种是我国在1957年以后继续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术界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通过改革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过时的制度和体制,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性问题。针对社会上出现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等问题,科社界的学者比较早地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应当全面进行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而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第五,社会主义的长期性问题。围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讨了我国为什么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三: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亮点四:“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党章总纲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奋斗目标时,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写入党章,对于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四: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什么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经济建设指的是:经济富裕建设。

政治建设指的是:政治民主建设。

文化建设指的是:文化繁荣建设。

社会建设指的是:社会公平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指的是:生态良好建设。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丰富内涵。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倍努力。

五:社会主义法制的五大体系是什么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必须于法有据,必须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但是,法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完备的过程。新一届党中央高举依法治国伟大旗帜,并将于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其目的就是要为今后乃至更长时期如何推进依法治国统一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从而更好、更有效地指导依法治国工作。当然,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难以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法律再完备、规范再严格,不实施、不落实、不执行,都是空摆。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体现。必须通过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及全面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使懂法、遵法、用法、守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自觉,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各级各地各部门务必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推进依法治国“落地生根”。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监督是良药。法治中国建设、依法治国方略的完备和落实,没有严密的监督体系不行。法治监督体系分国家和社会两种体系。国家监督分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三种监督。具体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社会监督是国家监督的重要来源和重要补充,体现了人民直接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如社会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群众监督等。只有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监督是责任。对于地方政府干预执法部门的行为,对于执法部门执法违法的行为,对于那些玩忽职守、不作为的行为,对于那些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的行为,都要严格追究办事人的责任及责任单位的领导责任,视其情节,给予处分、撤职,甚至刑事处罚。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依法治国的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央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积极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法治保障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心里要始终装着人民,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群众支持和信赖;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法律需求,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做好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帮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人心安定、社会和谐,共同营造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环境。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促进国......余下全文>>

六:社会主义五大建设中最长木板是

五位一体,这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发展的总结。过去党的自身建设是按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四位一体”进行概括的,“反腐倡廉”放在作风建设中。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分出来,专门作为一部分,形成“五位一体”布局,并在党建总体布局关于加强党建的要求中,除了过去强调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外,特别增加了“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七: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内容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大成就?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3),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组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是实施重工业建设,把重工业建设放在首位.此后,即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上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集体农庄.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紧次于美国.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据苏联官方统计,“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九:试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大成就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3)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4)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12月30日由苏维埃俄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于1991年12月26日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中国第一、印度第二)。疆域横跨东欧、中亚、北亚的大部分;陆上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权力高度集中,并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的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并与同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展开了激烈的争霸(冷战)。

1991年12月25日,以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至此,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随后,15个加盟国独立,首都莫斯科成为最大加盟国俄罗斯首都。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