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通过下述

一: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步骤测量牛奶的密度:(6分) (1)调节天平横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

(1)右 (2)122.4 1.224×10 3 (保留两位小数即可) (3)乙、丙、甲 可以减小牛奶由于附着在烧杯壁上而产生的误差(意思相近就给分) (1)指针偏左,说明左侧质量大,因此,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2)读图可知,图甲中空杯的质量为20g+10g=30g,图乙中牛奶与杯的总质量为100g+50g+2.4g=152.4g.杯中牛奶的质量=152.4g-30g=122.4g.牛奶的密度ρ="m" /V ="122.4g/100cm3" =1.224g/cm 3 =1.224×10 3 kg/cm 3 ;(3)分析可知,由乙到丙的过程中,烧杯中会不可避免地残留一定量的牛奶,因此,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乙、丙、甲,这样调整的好处是可以减小牛奶由于附着在烧杯壁上而产生的误差.

二:某同学用以下几个事例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中错误的是(  )A.冬季里烧水时,壶嘴冒

A、冬季烧水,壶嘴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烟”,因此“白烟”是小液滴,肉眼可见的,不属于分子的运动;B、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是液体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属于分子的运动;C、把糖块投入一杯开水中,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甜了,是固体分子的运动;D、将樟脑丸放在箱子里,过几天后整个箱子里都充满了樟脑味,是固体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属于分子的运动.故选A.

三: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喷泉实验。其中A、F分别为硫化氢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硫化氢反

(1)(共3分)MnO 2 + 4HCl(浓) MnCl 2 + Cl 2 ↑ + 2H 2 O (2)(共2分)AC(3)(共3分)Ⅲ、Ⅰ、Ⅱ(4)(共5分)H 2 S+Cl 2 =2S+2HCl;(3分,化学式2分,配平1分) 烧瓶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同(1分),不能产生压强差,故无喷泉现象(1分)。(5)(共3分)方法① 用手(或热毛巾)将烧瓶捂热或将烧瓶微热(1分),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即增大压强,1分),使HCl与烧杯中溶液接触,即可引发喷泉(1分);方法② 用冰水或其它制冷剂浇在烧瓶上(给烧瓶降温,1分),以减小烧瓶内气体的压强,(1分)烧杯中溶液通过导管进入烧瓶内与HCl气体接触,即可引发喷泉(1分)。 △

试题分析:(1)装置F为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所以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MnO 2 + 4HCl(浓) ="==" MnCl 2 + Cl 2 ↑ + 2H 2 O 。(2)装置A为制取H 2 S的发生装置,利用强酸和硫化物反应制得,但是硫化物中的S有较强还原性,不能用强化性的酸制备,所以不能用浓硫酸、稀硝酸,故选AC。(3)虚线框B为H 2 S气体的干燥装置,不能用强氧化性的的浓硫酸干燥,所以选五氧化二磷装置Ⅲ;虚线框D、E分别为氯气的除杂装置和干燥装置,D用装置Ⅱ饱和食盐水可以除去杂质HCl,用装置Ⅰ浓硫酸可以除去水蒸气。(4)H 2 S、Cl 2 以体积比1:1充满烧瓶,则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按照1:1反应,所以方程式为:H 2 S+Cl 2 =2S+2HCl。观察方程式可得知反应中前后气体系数不变,所以反应前后气体压强不变,烧瓶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同,不会造成压强差,不能形成喷泉。(5)要使上述实验产生喷泉现象,必须要让烧瓶内的气压和外界气压产生压强差,所以可以采取升温或冷却的方法:方法① 用手(或热毛巾)将烧瓶捂热或将烧瓶微热,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HCl与烧杯中溶液接触,即可引发喷泉;方法② 用冰水或其它制冷剂浇在烧瓶上,以减小烧瓶内气体的压强,烧杯中溶液通过导管进入烧瓶内与HCl气体接触,即可引发喷泉

四:如图所示,有一未知电阻Rx,为了较准确地测出其电阻值,某同学通过以下两组测量数据,判断电压表S端是接a

开关接a、b两点时,电压表示数相对变化量△UU=12V?11V12V=112,电流表示数相对变化量△II=0.2A?0.15A0.15A=13,△II>△UU,电流表示数变化量大,则电流表应采用内接法,即开关应接在a点,电阻测量值R=UaIa=12V0.15A=80Ω;由于采用电流表内接法,使电压测量值大于真实值,电阻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故答案为:80;偏大.

五: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

A.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但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当盐酸浓度降低时,反应停止,则盐酸不能完全消耗,故A错误;B.氯气与铜反应生成棕黄色的烟,加水溶液呈蓝色,故B错误;C.氯气和甲烷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故C错误;D.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与NaOH反应生成NaCl和NaClO,二者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故D正确.故选D.

六:(4分)某同学用下列器材研究影响滑动摩檫力大小的因素: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一块,质量相等的木块和铝块

(1)压力大小;(2) 3.2 、0 (3)等于 试题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1)甲、丙两图所示的是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探究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2)由丙图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2N,铝块与木块相对静止,但在水平方向上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故在水平方向上不受摩擦力的作用,故摩擦力为0N。(3)丁图中铝块与乙图中铝块对地面的压力相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故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七: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

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随着反应进行,浓度减小到一定程度,不再与二氧化锰继续反应,所以盐酸不能全部消耗,故A错误;B、Ⅱ图中: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特征是有出有进,故B错误;C、Ⅲ图中: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故C错误;D、Ⅳ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有色布条褪色,剩余氯气通入到盛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发生反应为,Cl2+2NaOH=NaCl+NaClO+H2O,将硫酸溶液滴入烧杯中,至溶液显酸性,氯化钠和次氯酸钠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ClO-+2H+=Cl2↑+H2O,所以结果有Cl2生成,故D正确;故选D.

八:某同学用下列三种方法检验一瓶NaOH溶液中是否含有Na2CO3①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有沉淀生成,则一定含有 Na2

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不和氢氧化钠反应,故①正确;硝酸银不但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而且也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故②错误;氯化钡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而不和氢氧化钠反应,故③正确.故选:C.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