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黄侃阅读答案

一:国学大师黄侃的女儿

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青石岭大樟树人。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我国近代颇负盛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瀑布气势磅礴,从天而降,但它不

【习作例文】回归人生的慢节奏学者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书里曾说:“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而在我看来,漫漫人生路也是一条流淌的长河。长河没有瀑布的壮丽,但其追求的是流淌的长度与宽度,而人生亦不同于赛跑,赛跑追求速度,人生则追求内涵与质量。回归人生的慢节奏,以求得人生的宽广与厚实。这样的信仰,让我想起了数十年如一日以慢节奏创作出《(树和天空》等传世之作的特朗斯特罗姆,想起了终生治学严谨、不求快而求质求实、“五十之前不著书”的国学大师黄侃,更想起了悲悯众生、用有限的生命探求佛法的弘一法师。法师本是家境富足之人,也曾如世人般汲汲于功名,血气方刚而激流猛进,但法师最终醒悟,不再只图快意恩仇了此一生,而要把余生的精魂置于慢慢求索中,于慢与缓中皓首穷经、济世度人。豁达无须修饰,伟岸也无法形容。一个人看破红尘,不再汲汲于功名、戚戚于贫贱便是深刻;-个人能回归慢节奏,用平稳的步伐去开拓人生的无垠境界,则是一种无言的伟大。生活需要回归慢节奏,在平稳中创造无限的人生价值。这是一种积极的人世之法,并非消极的遁世。但世人只羡梭罗有瓦尔登湖,慕其安逸与消遣,然又有谁知道,梭罗的木屋是自己亲自建造的,他的木屋周围溢满泥土的芬芳。他不是一个无为的惰者,而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哲人。他的慢与缓是一种淡然的自信,若非如此,他湖畔的木屋也会暗淡无光。人生的慢与缓是为了开拓生命的价值,因为生命的本质在于时间,时间的意义在于创造。我们提倡人生的慢与缓,只不过是要珍惜有限的时间去进行无穷的创造罢了。慢与缓,便意味着质量与实效。想来社会改造也是如此,过于冒进的改造往往会逆潮流而动,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只能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如是,基伦暴动亦如是。而稳健的改革,往往如顺水行舟,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如是,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亦如是。追求慢与缓,谋求质与量,以有限的人生去开拓价值的无垠。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首先看材料给出的信息,瀑布和河流属于同一类的事物,有两个对立的外观,而外观下产生的实质又是截然相反,所以文章的立意要把握这三个方面。取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这两类的代表形象做对比,可以是人,可以是物,这类比较好写,不会跑题;也可将外表和实质比作鱼和熊掌,二者不能得兼,或如何二者得兼作议论,也不容易跑题;当然立意也可以深远一点,比如与材料反向立意,河流的产生和延续决定它必然要弯曲缓慢,一旦他像瀑布一样气势磅礴,必然要毁灭他哺育的圣灵;而瀑布也不是一无是处,,可供观赏,可陶情操,如果也弯曲缓慢起来,就不存在瀑布了,所以这是自然的规律,万事万物各司其事。等等。

三:1919年5月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另类国学名师黄侃在《时报》撰文说:“余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说明黄侃对蔡元培的教育主张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结合史实可知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积极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所以答案选D,A项主张教育超越政治, B项强调教育遵循自然规律, C项强调教育要充分培育学生个性特征。

四:黄侃的生平简介

黄侃,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学期间,向刘师培学习,精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1935年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二十世纪有不少著名学者皆出其门下,如杨伯峻、程千帆、潘重规(潘氏为其婿)、陆宗达、殷孟伦、刘赜、黄焯等。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 和《广韵》 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黄侃的古文字学主要见于《音略》(《国学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声韵略说》(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声韵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册)、《黄季刚先生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唯是》月刊1920年第3册)等论著中。他对上古声韵系统的贡献主要有:提出古声十九纽说;提出古韵二十八部说;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声说。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建立了自己的古声韵系统,即古音学体系。他在古音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结束了自顾炎武以来的古音研究工作,使他成为清代古音学的殿后大师。作为其语言文字学著作的一部分,他还有几十种表谱对古代汉语进行分析。他的《文心雕龙札记》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有过很大的影响。他的《汉唐玄学论》《礼学略说》《讲尚书通例》等著作对哲学、经学的研究也有许多创见。由于他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黄侃的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黄侃论学杂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集韵声类表》(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日知录校记》(中央大学出版组1933)等。在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的青石中学,有一所黄侃图书馆。治学之余,藏书丰富,藏书3万册,因南京沦陷而精华散尽。目录学家汪国垣记其“唐以前类书和丛书较多,至集部则选择颇严”。1947年其夫人黄菊英将藏书5 000册捐给湖北省图书馆,其中黄侃批校本有60余册,珍本百余册。有《黄季刚先生遗书目录》。

五:黄侃的作品主要内容

黄侃,男,字季刚,湖北蕲春青石岭大樟树人。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

黄侃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黄侃和他的老师章太炎被共称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家的承前启后人”,他是章太炎弟子中最有成就者,继太炎先生之后著名的国学大师。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