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解说

一:电视纪录片解说需要掌握的语言样态有哪些

准确地说,电视解说词写作并不是一种写作,而应当是一种处理和安排。

为什么说是一种安排,它和电视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是有关系的。

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所谓多因素,是指电视语言是由多种艺术因素和多种技术表现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它包括画面、美术、音乐、解说、字幕、同期声,以及及各种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构成。而这些手段往往是在电视节目中共时态的发挥作用。这些不同的手段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表述任务,共同构成电视语言的表述系统。所以说,我们在使用电视解说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电视语言的立体结构这样一个特点,考虑到它和其他电视手段的配合关系和协调关系。所以说电视语言的立体结构决定了解说词写作只能是一种处理和安排。

第二个问题: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主要是指:

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

电视解说词的接收对象不是读者,也不是听众,而是观众。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画面上,所以解说词写作一定要围绕画面进行。必须为“看”而写。

体现电视解说为“看”而写的特点,在文字处理上起码包涵这样两层意思:

第一、 电视解说的文字中应该包含有一定量的潜台词,即没有直接说出,但可以感觉到这样的意思,随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向画面上引导。这样的潜台词就是“请看画面”。

第二、 电视解说词应来自画面,从画面中寻找一个切入点,然后展开解说,又回到画面中去。它必须在画面中找到一个细节,找到一个信息点展开解说。

第三、 在电视解说词的表述过程中应该有大量的、足够的指代性语言。如“这个,那个;这些,那些;这里,那里;如此,这般;以及“他、他们”之类的指示代词特别多。

由于电视解说在电视作品中的地位,决定了它自身形态的不完整性和非独立性。打一个形象的比喻,解说从手法上说,只是一种“镶嵌”的艺术,而不是自我堆砌;它不承担所有“画龙”的任务,只承担其中“点睛”的任务。

往那里镶嵌,向何处点睛,是否镶嵌得天衣无缝,能否点睛在关键之处。需要认真设计和安排。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处妙笔,则点石成金。

由于电视解说非独立性的特点,创作时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尽量用画面叙事,用画面讲故事。

对于电视节目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电视画面本身有极强的表现力,也有很出色的叙事能力。电视语言有很多优势,但也有一些局限。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不少编导,不善于用画面表述,而习惯于用解说。遇到需要传达的内容信息,需要讲述的故事情节,首先想到的是传统的文字叙事。实在不行,就大量地使用人物采访进行叙述。而不会用画面讲故事,不擅长使用画面的叙事。

什么时候需要用解说呢?只有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的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

一是对那些曾经出现和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未能及时拍摄到或保留下来相关图像,试图用画面再现过去,再现历史,电视画面无能为力。

二是对画面形象无法必须的尚未发生的事情;或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

......余下全文>>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相辅相成,电视主要的重点在于画面,纪录片可能存在画面的跳跃性,也就是缺乏影视剧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这个时候解说词就起到了对画面说明、整合的作用。

三:纪录片的解说词

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形象生动,画龙点睛形象生动的解说词简洁凝练、优美流畅,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美的享受。二、幽默诙谐,情趣盎然富有幽默感的纪录片解说词不仅能表达创作者的情致和感悟,传递画面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信息与感情,还能让观众在另一种“审美空间”中获得“审美期待”的满足。三、抒情写意,落笔生辉纪录片的解说词在风格上接近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诗情的注入,我国传统艺术创作十分注重写意,讲究 意境。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有了“意”的加入,会很有韵味。四、饱含哲理,意味深长纪录片通过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对社会深度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四:央视经常解说记录片的著名解说人是谁

任志宏或韩涛

五:怎样写纪录片解说词

首先,纪录片解说词不是独立文体。它必须与纪录片的画面、音响、音乐等配合,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解说词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出现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和声音。使纪录片更好地纪录和再现生活。在纪录片中,画面、声音、解说词都不可能单独传递信息。如果这三方面各行其是,互不配合。那么纪录片的整体效果可能有重复累赘之处,或有表达不清之处。所以,画面、声音和解说词之间必须完美配合,解说词不能追求单方面的完美与完整。在画面、声音无法最好地展示纪录片内容的时候,解说词要担当重任、浓墨重彩地登场。而在需要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时,解说词则要让位于其他传播符号,进行辅助、配合;同时,解说词还要配合画面的长短、节奏,音响和音乐的风格等因素。

第二,纪录片的解说词不是对画面的简单描述、重复或者修饰,而是要对画面说明、补充甚至深化。

在纪录片中,对一切画面已经展示了的内容的描述、修饰都是多余的,解说词不是重复画面内容。解说词要传递画面、音响无法传达的内容,深化纪录片的主题和内涵,甚至是通过解说词,来达到展示纪录片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意义的重要作用。

第三,解说词具有结构整部纪录片的作用,担负着转场和过渡的任务。

纪录片的情节需要连贯而完整。每一次时间、场景、人物的变化,都要自然而然,最好不要给观众造成割裂感。在转场和过渡时,有时无法找到合适的镜头、音响,解说词就要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进行语言性过渡。

第四,在写作解说词时,既要注重其文学性,又要注重其口语化的特点。

纪录片的解说词大部分需要播读,具有很强的“适听”性特点,是为“听”而写的。所以,在解说词的写作中,尽量不要使用谐音字、艰涩的词语、长难句。最好使用短句,响亮的音节,注重韵律美和节奏美,多用口语化词语。这样的解说词才能更好地配合画面,并让观众“听”得懂、“听”得好。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一种特殊文体,只有充分适应了电视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特点。与画面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水乳交融,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发挥它的独特功效。

六:电视纪录片常用的叙事手段有哪些

画面加解说式

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解说来表现内容的发展与推进。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做一个政府的代言人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在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的纪录片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电视的本性,丧失可看性。

访谈加解说式

访谈加解说式因为有了访谈的介入,既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纪录片的主观介入程度,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现在和将来,从而扩展了整个片子的表现力。有的纪录片通篇用采访来贯穿,采访承担着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作用,比如《忠贞》就大量运用采访段落,.,把志愿军战士被俘的过程、在美军集中营受到的残害,以及归国后的生活等展现给观众。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片子所要反映的内容大都已成为过去,又没有可利用的音像资料,采访就成为唯一可利用的叙事手段。有的纪录片为了克服画面加解说式的弊端,结合背景因素和动态过程,把采访融人事件的进程之中,共同承担叙事功能。比如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为了考察长城的最西端,主持人焦建成对地理教师的采访;在《三节草》中,为了了解轱辘湖的解放,对肖老太太的采访。

客观记录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它反对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这一叙事方式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人生活,切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人被摄者的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记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婚事》、《阴阳》、《重逢的日子》等,无不是采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杰作。

七:CCTV9 纪录片 解说员是谁

解说比较多的有李易,吴疆,王旭,苏扬,谢猛,唐甜甜,王昕,雷磊,王宇腾,马晓勇,刘梦娜,黄华,周扬,韩涛,...李易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了

举几个有印象的例子

李易《地球脉动》(共11集)、《生命》(10集)、《太阳系的奇迹》(5集)、《生命的形状》(8集》《地球的力量》《人类星球》《地球创世纪》还有大量作品....

刘梦娜《子宫日记》(5集)

雷磊《花豹女王》1集《奇形怪物》

谢猛《野性俄罗斯》《野性亚马逊》《鳄鱼争霸战》《创造历史的动物》《马拉:生命之河》

王旭《时空地图》《改变世界的犬类》《二十一世纪的大象》

唐甜甜《婴儿日记》

王明军《改变飞行技术的十大空难》

......

八:90分钟的纪录片需要多少字的解说词

那要看你拍的是什么了,我是做新闻的经常拍纪录片。一般来说与大自然相关的纪录片解说词都少,都是用画面去告诉观众信息。一般工农业、经济一类的纪录片除开采访和现场同期声,平均语速大概在200个字一分钟。纪录片的解说词这个东西很难把握时间,因为一个片子有的时候情节舒缓,解说词就慢,可能一分钟180个有的时候节奏快,解说词可能一分钟250个字。 但90分钟的片子不算采访,怎么也得2万个字左右吧。

九:人文纪录片的解说员有哪些

任志宏《江南》、李立宏《京剧》《舌尖上的中国》、孙占山《大国崛起》、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