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的不足

一: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是什么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构建校内外德育网络,努力完成德育任务,对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实中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效果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德育队伍的素质偏低,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首要原因。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道理,“先做人后做事”,也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过去,许多优秀的教师参加到德育工作中,给德育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称职的,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的转变,这同时也给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影响德育效果的原因与当前学校搞“应试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应试教育”中德育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德育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德育的实效也就大打折扣。

2、 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所谓德育内容的科学性是指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易于被其内化和实践,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德育内容是不同的,德育内容要符合主流社会的精神,而今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数还是照搬传统的内容,把养成教育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内容,没有创新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这种缺乏平等基础上的沟通和对话的德育也必然是低效的。

我们建议:

1、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德育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定期调整德教内容,要站在培养2鸡世纪主人的高度,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如通过各类班、团、队会进行爱国、爱校、爱班集体教育,另外也可以分层次确立内容,如低年级学生的讲文明、守纪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高年级的学生的有理想、讲贡献、人生价值教育等。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学校教育可以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深挖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巧妙地把德育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另外,可以动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力量,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经常召开座谈会,互通信息。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具有不可代替的育人功能,首先要达到“五化”:净化、绿化、美化、香化、教育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句,伟人塑像,文明标语牌或普通教师评语,也可以建立校风校貌宣传橱窗,校史展览馆等。这些内容都能鼓舞、鞭策学生拼搏、奋进、健康成长。

二:6,6,6,6算24,不准直接相加。

6*6-6-6

三: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一面教育道德,一面学习自私。

自私就是我们的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常常掩盖了德育教育。

传统的东西不可以丢掉,丢掉中国非常危险,尼克松的预言中明确说过。

四:简述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在德育认识上存在以下偏差:一禒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德育蜕化为政治,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排斥德育的现实取向,导致了德育脱离现实的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德育成了应付考试的一门课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于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注重书本教育、口头说教,忽视实践锻炼,启发自觉,不注重道德主体的养成问题。

(3)在德育管理中的主观主义倾向,习惯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忽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问题日益严重。

(4)德育评价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表现在以认识代替行动,以书本知识的考试代替对学生的全面系统品德评价。

(5)在德育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倾向,动不动就是讲过去、讲传统,唯独不关注现在和将来。

五:农村小学德育现状与思考

一、学校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德育评价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有助于有关部门了解学校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现状,更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然而,在我国目前,德育评价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的中考、高考不注重对学生品德的考查,因而整个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基本上不看学校的德育状况。这就导致了有关部门在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在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基本上没有组织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即使偶尔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也是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是我国目前德育实效性较低的重要原因。

2、评价的目标过高、过于抽象

德育具有理想性,提出较高的德育目标具有激励的作用。但当代中国德育的目标往往过于抽象、空泛、统一,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适当的层次,而且不符合学生和学校德育的实际,很难反映学校德育的个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特色,是抽象有余、具体不足。用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的德育目标作为学校德育评价的目标,难以达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目的。

3、评价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德育评价,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建立科学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对建立什么样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指标体系分解、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指标等级设计、指标体系测试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因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权威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近些年,有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大学、中学、小学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体系往往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这种不够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其效果和作用必然要扣。

4、评价的方法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

我国目前德育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理念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们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公正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成为教育评价的趋势。其实,在评价内容综合化的今天,以量化方式描述、评定学校德育工作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和表面化的特点,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工作就被泯灭在一组抽象的数据之中。而且,量化的评估把复杂的德育现象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德育现象,往往丢失了德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在德育评价中采取量化评价的方法,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却未必能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

5、评价的主体单一,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在传统德育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德性是由某种外在力量赋予的,这种德性外在决定论的观点,必然把德育评价的权力交给人的德性决定者。在传统德育看来,统治者及其代表统治者的教育管理者就拥有进行德育评价的无可争辩的权力。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评价的主体常常是代表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学校以及教师、学生、家长一般没有自我评价的权力。在这样的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大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缺少必要的互动,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没有形成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主体共......余下全文>>

六: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德育问题

在每所学校德育部门的工作计划或总结中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么一句话:“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大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如何去寻找、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生长点,构建开放型、实效性的德育模式,却是摆在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众所周知,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不同的言传身教等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来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简单来讲,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品行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刻地体会到,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的祖国逐步跨入新世纪经济时代的时候,当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大潮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候,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学校的德育工作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定位,似乎被卷入了眩晕无序的旋涡之中,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已明显的暴露出来。在学校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事倍功半,甚至是收效甚微的局面。难道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不再需要接受德育教育了吗?不是。我认为,要扭转当前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客观现状,就必须从德育管理的认识、方式、内容、范围等方面去开展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改革实践工作。

一、提高认识,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其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我们的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人才的摇篮,其德育工作的内容与目标则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对我国未来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教职员工的主导作用及全体学生的参与作用,明确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职员工本职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提高全体教职工对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是做好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此外,千万不要认为德育工作只是学校德育部门和班主任的事,而一定要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应强调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这是一个重要保证。而如何去改变目前学校中德育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思想不稳定、积极性不高的状况,则是学校管理者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我认为在校内,可组建一支素质高的德育骨干队伍,发挥其扩散性的影响;在校外则可在各个领域(如司法、维权、交通等)聘请一批德育顾问,充分发挥德育实践基地的作用,以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外德育工作队伍。

二、改革德育管理方式 我们知道,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基础单位是班级。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者,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德育部门的大部分工作任务、要求能否切实的贯彻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而目前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是班主任代表学校行政,对一个班行使组织权、领导权和指挥权。班主任在学生中是绝对的权威,在班里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我们发现,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的学生似乎不再像几年前的学生那么“好管”了,不断会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而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下沿用已久的那套管理方式。我们会认识到,它不仅影响到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甚至会影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因此,必须要对传统的德育管理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 这里所谈的改......余下全文>>

七:您认为本校(或本地区)德育工作存在哪些不足?结合实际适当概括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对德育的认识有偏差学校管理和教师思想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认识。不少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老师有业绩,学校有光彩,这是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而思想品德是隐性的,难以量化的,看不见,摸不着,短时间也显示不出来。因而,不愿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德育工作上。2、德育教育方式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当前的德育教育不仅不能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而且缺少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目标笼统、过高,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和实效性等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3、德育内容滞后,实效性不强由于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而在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中,也未能有机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和青少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只重目标不重内容,使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4、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德育工作者经验为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举措1、健全机构,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建立由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和家长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实施。2、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拓宽学校德育管理的渠道。在现代社会中,学校已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场所,还须考虑社会、家庭等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我们必须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力量,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以加强德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性、立体化。3、加强管理,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学校应重视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着重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的能力,特别要重视提高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扎实且富有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以此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4、丰富形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实效性,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持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德育的内容要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八:浅谈如何抓好小学德育工作 论文

要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正视自己的相对弱势。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中老教师,要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以增强自己做好工作的信心。缺乏教学经验,不熟悉教学方法是新教师的弱势,要坦然正视,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工作潜能和发展空间。礌对这些不足去跨越障碍。

123

九:怎样做好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品行。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学生的小学学习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和品行最终形成,必须通过教育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受教育者在“德” 的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来完成,具体有如下几种有效途径:一、优化校园德育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亲和力。学校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时刻地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作出明确规定,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在校园橱窗开辟固定的“德育之窗” 栏目,定期更换内容:在教室前和教室里的墙壁上,选择性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食堂里张贴珍惜粮食和文明就餐的标语;在草坪、楼梯墙壁等处都有友善的提醒。二、开展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以节日为载体实施教育活动,寓德育于节日之中,让节日焕发德育魅力。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实施亲情教育。如放春节时,召学生们自觉行动起来,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通过“特殊作业”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们过有意义的“亲情” 年。利用世界文化节日,养育人文气质。如世界地球日时.开展以“善待地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手抄报、宣传画、植树、捡垃圾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预感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可怕,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利用革命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在“七·一” “八·一” “十·一”等重要节日 “七·七”事变、“九·一八” 事变、 “红军长征” “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El,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陵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感受先烈们可可泣的壮丽人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深化对先烈精神和革命情操的理解,抒发学生的豪情壮志,培养朴素的爱国热情。三、重视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去观察、分辨、思考,自觉主动地认同、接纳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l:k~n可以利用班队或学校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打扫卫生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尊敬老人的情感。又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城、农村和名胜古迹, 走进档案馆、图书馆,了解家乡的历史,领略名人的风采,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今天的生活,长大后为家乡、为祖国多作贡献。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生活,就产生许多情感体验。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行为去解读道德,就确立了真正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情感的体验、实践的游历是学生发展和成长必不可少的。四、德育要“寓教于乐”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寓教于乐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所以。应围绕规范开展好活动,让小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在游戏中知道自己该怎样做,在比赛中找到不足,逐步改正。例如: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 系列活动;针对不尊敬长辈。不团结同学的现象,开展“这是你吗”的......余下全文>>

十: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实效性

学生在小学阶段如同一张白纸,教师怎样对其进行描绘,最终就将形成怎样的画卷。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在人生画卷上涂满绚丽的色彩,但模板已经确定,再绚丽的色彩也无法掩饰“底稿”的痕迹。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应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从而为学生的将来勾勒出优秀的“底稿”。

一 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观念落后

虽然近年来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然没有消除。依旧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造成了重智力培养、轻德育教育的形状,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十分不利。

2.模式单一

德育教育长期被轻视,当骤然走上教育前台,难以有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与其相适应。教学方法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采用简单的说教,以典型的事例作为说教内容,进行枯燥的德育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德育教育。

3.缺乏评价体系

学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学生智力的培养为主,对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在这种严重缺乏投入的情况下,德育教育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在进行德育教育情况评定时,无法对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实际状况作出准确判断。

4.脱离生活实际

由于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在德育教育的选材方面,取自一些典型的事例,虽然这样很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但是难以让小学生接受。而且有些传统的事例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令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与现实社会现状发生严重冲突。

二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

人的道德形成,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进行构建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们必须要注重学生在道德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并有效地与环境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理想塑造”,使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

2.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在日常课堂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思想政治课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科目,然而事实上德育教育是渗透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如语文课,可通过丰富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内涵修养;数学课,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美术课,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等。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时,应当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整个课堂教育中,而不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一门学科来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

3.教师自身修养的全面提高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阶段,一切的行为习惯都来自于模仿。因此教师成为学生们进行学习的主要对象,教师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想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德育教育水平。

4.德育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令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修养的人。开展德育教育无法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德育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将其释放到更为宽广的社会中。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在有效的课外活动课中融入德育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极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从而实现小学生德育、智育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三 结束语

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发展的途径。将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列为重要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将德育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下,从多方面入手,以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