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和传承文化

一:如何弘扬国学,传承文化,更好地做好儿童德育教育

你可以试着写一些演讲稿,比如下面这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国学像一阵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课堂,吹进我们的心灵,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传统文化,美丽情满中华。

神州大地,国家传承千年,何为国学?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中中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深沉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从中受益的精神财富,文化深沉。

《弟子规》教导我们人们生活的规范,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句虽短,意深刻。孔子关于学习和交友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人行,必我有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意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第二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学习,多向别人请教,第三句告诉我们要真诚对待朋友,这些话虽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义深刻,正所谓:“海纳百川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雄伟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点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学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庆幸洪小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刻感到浓浓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明白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人生梦,实现中国梦!

二:如何学习国学,怎么传承国学

国学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编辑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三: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品味国学盛典

品味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明

当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诵读着‚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吟颂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总会想起,在那遥远的千年,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在今天,当我们一遍又一遍的来品读那些中华文学的经典时,有些自豪,又有些忧伤。为何忧伤,却说不清楚,好像面对一种伟大时既不敢贸然相认,又不愿断然割舍。我们学习国学,我想,实其然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让经典永远流传,让精髓成为永恒。当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学习国学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啦!

一、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正教师师德。

德者德也!教师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承传者,教师的职业永不可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师德至关重要,师德为根,只有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净化自身师魂,才能成其为师者!教师除了学习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还应该去学习和领悟所包含的教师道德修养。同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对教师的需要,也是教师自律的内在需求。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师队伍的形象,关系着教育的形象。因此,师德的建设,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自身必须通过各个途径加强师德的修养。诚然,学习国学只是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但通过国学的经典论读可以让人醍湖灌顶,如果再能把这些经典运用到实践中来,相信我们的自身的修养、我们应有的社会功德以及我们的职业操守都会不断的精进。

二、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思想。

古人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心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唯有德者能宽服民,其次莫如猛‛。从这些话,我们不难看出,教育从古至今起到的巨大作用。经济是基础,但只有先进的教育,才能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教育是治国之本,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光是硬件建设的发展,关键是要如何提升人的思想?我们之所以还是发展中国家,我想,不是我们的硬件建设跟不上,放眼全中国,可以说中国今天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跃升为世界强国呢?是因为人的思想,人的素质还没有上升到那样一个高度吧!我们可以用十年的时间把世界上最精最美的房子建起来,可不能用十年的时间把人的思想提高。常言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因此,教育是一个长远的、终身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修炼,拜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经典,不断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底蕴,我相信: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三、学习国学经典,让教学富于艺术。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富于艺术的,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是富于艺术的。我想,这就是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吧!教师教书要讲求富有创造性方式方法,我们回顾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基本原则,就不难看出,这些原则的艺术性与理论高度。(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2)‚问对‛启发式的教学原则;(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

《学记》里也曾说过:大学教育(学生)的原则是,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注意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育兴旺,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因此,学习......余下全文>>

四:悦读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作文500字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

《论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它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经典,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五:怎样传承国学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从学术角度来看,国学传承是一个教育问题,即从经典入手,研习《弟子规》、十三经等经典著作,进而具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著名国学教育专家金海峰教授曾讲,传承国学,应该用哲学的思维、文学的语言、历史的案例进行思辨、运用和传承。同时,树立“科普国学”的理念,不能尊孔反马,要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不带封建迷信色彩,强调打击伪科学;不带宗教情结,强调提倡真科学;不能望文生义,强调学有本源;不能因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强调多元文化并存;提倡普及,强调源于学府而不带学究气,知行合一,贴近社会而不沾染社会江湖气。这一点,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就国学教育而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教授认为,现在国学教育出现一个误区,就是将文史哲与国学混淆。在他看来,文史哲的划分乃西方学科划分的产物,就中国文化而言,文史哲与国学并不是一回事。用他的话说,如果文史哲就是国学的话,那么单独将国学列为一个学科并且专门组建学院开展系统教学就没有意义了。不过,即便是有了国学专业,但是国学传承近百年的断带已经遗失了很多,现在重新拾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尤其是教育工作。从社会角度来看,国学传承是一个参与的问题,即从社会生活入手,以文化和艺术的形式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进而提升民众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归属感,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2007年,笔者筹备长春首届传统集体成人礼的时候,吉林大学历史系主任杨军教授(国学大师吕绍刚先生门生)曾有所指点,即“思想需要靠仪式来支撑”。当民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之后,才会有所概念。同时,祭孔大典,黄帝陵祭祀大典、中华诵经典诗文诵读、百家讲坛、国学大讲堂等一大批祭祀活动和宣教活动,都为民众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此外,像古琴、古筝等具有中华文化符号特征的艺术载体,近年来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快速普及,也体现了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民众也只有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状态下,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国学的思想,才能够真正提升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归属感。从行业角度来看,国学传承是一个应用的问题,即从提炼东方智慧入手,将国学蕴含的思想融入到管理之中,进而提升凝聚力、执行力和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资源竞争、垄断与反垄断、倾销与反倾销、并购与反并购、贿赂、暗箱操作、潜规则等等,这些由经济利益的诉求而衍生出来的“客观”存在作为一种由头或者是一种手段频繁地撞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传统文化回归带动的国学热让人们感受到了规避风险、和谐发展的东方智慧的光芒,但是,仅仅感受是不够的,还要加以提炼和应用。近年来,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开展的以国学为主题的党员领导干部素养提升、企业家心智(领导力)提升、师资培训等教育培训活动,都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国学的应用。笔者接触的南皮县医院将“绩效管理”转变为“品绩管理”,天津一高科技企业“予礼于制”,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救死扶伤的大爱和礼贤下士的真诚。古之学者耕且养,百战归来再读书。同事拼凑的一段小诗,借来以飨读者,终其意——让我们做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现代公民。

六: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儿童国学教育?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国学教育离我们很远。现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倡导,教育部门力推,一些社会力量也已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例如北京的小夫子国学馆,自主开发了教材、课程体系,在全国已经有很多培训学校使用小夫子国学的教材等。

七: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感言怎么写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学说。

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八:国学中所说的传承,到底是要传承什么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九:如何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国学思想

学习论语 弟子规 三字经等儒家文化

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

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儒家那里去寻求智慧。联合国总部也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我国一位官员称孔子为孔老二,韩国的官员听到后全体站立退场!韩国的学生当知道孔子不是韩国人时泪流满面!韩国三星集团的外派人员必须会背论语;韩国把24孝拍成电视剧每天播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不是身上应该洗去的污垢,而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

十:弘扬国学教育的计划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国学经典诵读”学习活动,是一项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载体,诵读学习国学经典的活动。在学习与背诵中亲近国学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

一、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一是能让学生吸收具有传统价值的国学经典,自幼陶冶情操,让学生敦厚好学,通达事理。

二是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集中,0—13岁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小学阶段90%的记忆力形成,如果在小学阶段注重开发,可一辈子终生受益。

三是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记忆一些永恒的国学经典作品,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是形成浓厚良好的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的重点工作

全学年紧紧以“读优秀经典国学,行中华传统孝道,做现代文明使者”活动为主线开展好国学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对楼道走廊教室进行美化。体现庄重、典雅、系统,有明显的古风古韵。

二是对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大课间乐曲、午餐前的播音进行美化,使之配以合适的古诗词。

三是示范教学,教师开展国学示范研讨活动,提高国学课堂教学效果。

四是开设课程,计划学习

(1)国学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组织经典诗词每周一诵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2)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要求每一节课除了读准原文读音,引导少儿诵读之外,还要增加“故事”和“拓展”两个环节。“故事”部分讲述课文相关典故,“拓展”部分着重课外延伸,主要是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结合起来,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及日常要求的德育常规结合起来。

(3)思想品德课要加入国学启蒙教育内容。学习内容依据学期总体教学计划,由任课教师选择《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扩大品德课的教育影响。教学重点放在明理和导行上。

(4)拓宽国学课类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诵读指导课、国学故事课、国学欣赏课、诵读汇报课等。

(5)主题活动: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学校艺术节、报告会、家长会等途径,开展多种多样以国学经典文化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

(6)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日、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传统美德,认识国学内涵,传播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努力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三、国学教育常规工作的评估与考核

一是将国学教育课纳入到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中,统一备课要求,统一教学进度计划,按照要求将国学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学校加强对国学教育活动的考核,坚持对每周诗词一诵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估,根据各班领诵情况评估学生诵读效果,并以加分考核的方式记入语文教师综合考评中。

三是规范对国学教育总体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学校将根据巡课情况、日常教学开展情况、国学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国学学习效果考核,每学年以展示活动的形式进行国学教育情况总结表彰。

学习诵读国学经典意义很大,是一项细致、复杂、长期的教育活动,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有耐心、有信心、有计划地按照学区、教体局的要求落实好每项工作,为学生“塑造高深灵魂,奠基幸福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