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妇女史

一:中国古代妇女史论文1000字

孝女:

杨香搤虎,知有父而不知有身。缇萦赎

亲,则生男而不如生女。张妇蒙冤,三年不雨。姜妻至孝,双鲤涌泉。唐氏乳姑,而毓山南之贵胤。庐世冒刃,而全垂白之孀慈。刘氏啮姑之蛆,刺臂斩指,和血以

丸药。闻氏舐姑之目,断发矢志,负土以成坟。陈氏方于归,而夫卒于戍,力养其姑五十年。张氏当雷击,而恐惊其姑,更延厥寿三十载。赵氏手戮雠于都亭以报

父,娟女躬操于晋水以活亲。曹娥抱父尸于肝江,木兰代父征于绝塞。张女割肝,以苏祖母之命。陈氏断首,两全夫父之生。是皆感天地,动神明,着孝烈于一时,

播芳名于千载者也,可不勉欤!

忠义女:

史氏刺面之文,中心不改。皇甫夫人,直斥逆臣,膏斧钺不绝口。窦家二女,不从乱贼,投危崖而愤不顾身。董氏封发以待夫归,二十年不沐。妙慧题诗以明己节,三千里复见生逢。桓夫人义不同庖,而吟匪石之诗。平夫兵闾巷,而却阖闾之

犯。夫之不幸,妾之不幸,宋女以言哀。使君有妇,罗敷有夫,赵王之章止。梁节妇之却魏王,断鼻存孤。余郑氏之责唐帅,严词保节。代夫人深怨其弟,千秋表磨

笄之山。杞良妻远访其夫,万里哭筑城之骨。唐贵梅自缢于树以全贞,不彰其姑之恶。潘妙圆从夫于火以殉节,而活其舅之生。谭贞妇庙中流血,雨渍犹存。王烈女

崖上题诗,石刊尚在。崔氏甘乱箭以全节,刘氏代鼎烹而活夫。是皆贞心贯乎日月,烈志塞乎两仪,正气凛于丈夫,节操播乎青史者也,可不勉欤!

慈爱女:

任恤睦姻,根于孝友;慈惠和让,本于宽仁。是故,螽斯缉羽,颂太姒之仁,银鹿绕床,纪恭穆之德。士安好学,成于叔母之慈,伯道无儿,终获子绥之报。义姑弃子留侄,而却齐兵;览妻与姒均役,以感朱母。赵姬不以公女之贵,而废嫡庶之仪;卫宗不以君母之尊,而失夫人之礼。庄姜戴妫,淑惠见于国风;京陵东海,雍睦着乎世范。是皆秉仁慈之懿,敦博爱之风,和气萃于家庭,德教化于邦国者也,不亦可法欤

供参考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采纳! 谢谢

二:讲述几个中国古代妇女不幸命运的故事

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转载)

——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妇女形象谈起

在人类长期的生存与繁衍中,女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最初也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的,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化,女性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庸,特别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更是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本文试图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来剖析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

一、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

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无论诗词杂剧,还是小说传奇,女性一直是各类文学体裁、文学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概括地讲,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形:

l、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氓》中塑造的弃妇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古代妇女所遭受的沉重打击和不幸命运。诗中的弃妇是一个痴情、善良、勤劳、刚强的女性,可这样一个贤惠的妻子最终竟落得被丈夫抛弃并被家人嘲笑的悲惨遭遇。该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所处的被动低下地位。而明代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自尊自爱、宁折不弯的刚烈女子,她身处社会的最下层,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的结果,直至走上了以死抗争的道路。杜十娘的悲剧从情节上讲也许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事实上,这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是最终造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

三: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

一、先秦时代

中国商朝的妇女地位是很高的,中国妇女地位的下降是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夏朝在开国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其居住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游牧性,二是从妻龚。商代社会的婚姻是由多个父和多个母共娶,这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公羊传》上讲:“诸侯一娶九女,诸侯不再娶。”这个习俗在礼制上流传到后代。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丈夫愿意维系,她是丈夫的附庸;丈夫不愿维系,就要被丈夫扫地出门。《诗经》中的一些诗,如以叙事为主的《邶风·谷风》、《卫风·氓》,以抒情为主的,《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均为当时弃妇的悲戚之声。春秋战国时代几百年间战争频仍、人口损失惨重,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劳力,这使得婚姻所承担的繁衍人口任务更为重要。于是,连青年男女的私奔在当时都不被绝对禁止,孀妇再嫁自然就不成问题了。甚至在诸侯国君中,这种事都屡见不鲜。史载卫宣公和其继母私通,所生子长大后迎娶齐女,宣公见齐女貌美,竟劫夺来据为己有。《诗。邶风。新台》就是卫人讽刺宣公之作。宣公死后,其庶长子公子顽又迎娶宣姜,生子女多人,有二人后又继为国君。卫人又作《墙有茨》刺之。其贵为国君,竟然迎娶再嫁、三嫁之女,而且其后代并未受到歧视,可见此风俗的普遍。从现存的关于先秦时代法律规定的残存记载中,也未见有对妇女再婚作出限制之处。

二、秦汉时代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贯彻法家思想,讲求国家利益至上,礼法道德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秦代家庭立法中,妇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拥有平齐地位,如妇女可杀死通奸丈夫,丈夫殴妻与妻殴夫同等处罚,等等。反映在妇女再嫁的问题上,也就非常地宽容。从江陵张家山汉简中有关秦代法律的记载可以看出有“夫死而妻自嫁,取者勿罪”的规定。

西汉武帝之后,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两汉时的儒者和官僚发挥了先秦典籍中关于男尊女卑思想的表述,对妇女再嫁问题给出了道德上进一步否定的评价。班昭《女诫》中说:“男有再娶之意,女无再适之文.”以一个妇女的口吻对同性的自由作出严格限制,千百年来贻害深远。两汉时的统治者也开始旌表守节孀妇,汉宣帝就曾于神爵四年(前58年)给颖川一带的“贞妇顺女”奖励布帛.东汉以后,这种举动变得非常频繁。

不过,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这在一千多年之后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古诗《孔雀东南飞》叙述东汉建安年间的故事,刘兰芝不见容于婆母,其夫被迫出之,回到本家之后,马上就有众多提亲者找上门来,可见妇女再嫁、即使是被出妇女的再嫁,都不是羞耻之事。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代,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为了生息繁衍,统治者对婚姻的要件给予了宽松的规定对于妇女再婚的问题,同样沿袭了汉代法律的宽松规定。《三国志》记载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氏原为袁绍子袁熙之妻,袁绍被曹氏打败后,归于曹丕。西晋统......余下全文>>

四:中国古代妇女姓氏

有姓氏不过得在自己姓氏前加夫家的姓

以下是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妇女的姓氏问题:由“妻从夫姓”到“妻冠夫姓”中国古代姓名文化的--个普遍现象:已婚妇女都有两个姓氏,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妻从夫姓”。

对已嫁女子以夫家姓氏相称的习俗,大致在汉魏之际构成雏形,到南朝末期蔚成风气。究其原因,估计同世家大族式的家族组织逐渐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到了东晋南朝时期,以庄园为范围的同宗聚居已经是战乱年代中求得家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形式,作为增进家族共同体内一切成员之凝聚力的办法之一,把妻冠夫氏作为一种称谓原则确定下来,显然是必要的,而其副作用必然是妻子对夫家人身依附的关系进一步加强。

李氏、王氏,阿李、阿王……这就是五代以后已婚妇女留在官私簿籍上的“称谓”。不过,这种“称谓”只有在依附丈夫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被认定,如果丈夫已故,或因其它原因需要她们以法人资格或独立人身份出现于公共场合、官私文件(如案牍、契约)中时,由于众多人同用一个姓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过于简化的称谓显然难以起到识别作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就是把丈夫的姓氏加在妻子的姓氏前面,如“刘王氏”、“赵邢氏”、“洪李氏”文例,既标明已婚身份,又提示她是某姓成员及其母家的姓氏,可谓一石三鸟。所谓"妻从夫姓"的称谓习俗,正是在这种既成历史条件下为适合一定需要而产生了。明初谱学家宋濂曾大写“贞妇烈妇”传记,标题俱为《郑节妇黄氏传》、《王节妇汤氏传》,或经称《周节女刁传》、《谢节妇传》、《宋烈妇传》等,正是循此文例。和以往某人妻某氏的“列女传”相比,又“别开一番生面”了。

历史走进近代以后,风气渐开,特别是戊戌维新带动了女权运动的兴起,势必促成女子称谓习俗又有变化。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民政部所拟《调查户口章程》第十六条规定:“姓名格内,如妇女不便填写者,妇人得以姓氏、女字待以长次等字代。”宣统元年(1909)民政部奏订的《京师调查户口施行细则》第三十五条,又有相同的规定。可知当时妇女已经有以完整之姓名登记在册者,但多数还是称李氏、王李氏等。民国创立后,北京政府没有对此专行规定,但妻从丈夫姓的传统继续为习惯法所认可。倘若是夫妇同姓,则妻子之称谓尤其令人感到不便。如1924年出版的《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中就有“案牍中如'李李氏'、'刘刘氏'等,数见不鲜”的写实。该书在汇辑民间孀妇招夫习惯时,又有“本妇仍从前夫之姓”的介绍,益见虽然“从一而终”的封建宗法族规因时势变化有了变通,但妻从夫姓的传统还是有其力量的。

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民法》第四编第三节第一千条海首次对“夫妻之冠姓”作了法律表述:“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当事人另有订定者,不在此限。”俟1933年和1944年,内政部先后修正公布《更名改姓及冠姓规则》,其第四条规定,呈请冠姓的条件必须是“非汉人而请冠汉姓”,可知此为“夫妻之冠姓”的唯-例外。

由“妻从夫姓”到“妻冠夫姓”,其间的确有沿袭传统的轨迹可寻,但两者仍有一定的区别。“妻从夫姓”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家族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则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所谓“三从”伦理观念。“妻冠夫姓”不仅在构词方式上摒弃了反映“三从”伦理观的“从”字,而且在实践中也一定程度地认可了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国民革命以来广大妇女致力人格解放的部分成果。

妻从夫姓习俗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主要和中国家族制度的衍变发生联系,俟形成传统后,又对妻冠夫姓的法律制定造成习惯性影响。随着家族制度......余下全文>>

五:中国古代著名女性有哪些?

中国古代著名的十大名女人

最舍身大义的名女人——貂蝉

司徒王允算计着怎么打败董卓,他的一个婢女叫貂蝉知道了他的心思,就自告奋勇地对着月亮发誓,自己原做人肉导弹。董卓义子吕布,他是董卓最得力的干将,而且还是个帅男。王允想了个美女间谍计,来了个一箭两鸟。请吕布回家吃饭,说要给他介绍个女朋友。貂小姐如花的容貌,当即就和她成为了男女朋友关系。接着,王允又请董卓喝酒,说要送他个小蜜。吕布杀了董卓。貂蝉又回到了吕布身边。

最大喜大悲的名女人——杨玉环

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有个漂亮的妻子叫杨玉环,美娇娇的儿媳妇弄到手,李隆基强迫寿王夫妻俩离了婚,而后又给杨玉环改名为太真,送她到道学院进修,想弄个道学硕士文凭。期间,杨玉环明地在进修,暗地里早已经和李在一起,后来成了贵妃。兵乱年代里最后只好叫自己心爱的女人自杀。一切恩宠化为灰尘,可叹杨玉环落得个惨淡的结局。

最文采出众的名女人——蔡文姬

她16岁的时候,作为一个很有才华的文学女青年嫁给了河东才子卫仲道。没想到一年就咯血而死。蔡小姐一下子就成了寡妇,而婆家人又给她眼色看,她一气之下回到娘家。被掠到匈奴,左贤王看中,只得做了他的老婆,还和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曹操曾和蔡邕是朋友,关系不错,把蔡文姬赎了回来。曹操也是文士风流,对这个才女+美女的蔡小姐也很是倾心,但又碍于身份不敢娶她,就偷偷包养起来。蔡文姬这时候又出书又写歌谱又搞演奏会,名气大了,绯闻也多了,曹操怕被蔡文姬扯上过多的绯闻,就安排她嫁给自己的手下董祀。

最明哲保身的名女子——李师师

李师师,宋江往来路线让自己想招安的一番真情让皇帝知道,李师师成了上访的桥梁。梁山泊燕青出马搞定了李师师宋江等人去见皇帝。李师师相助梁山好汉成就了招安大事,除了受了钱财,还喜欢上了燕青,也让燕青见到了自己的魅力和真情,为最后私奔做了铺垫。

最嫉恶如仇的名女人——柳如是

柳如是,男友陈子龙不幸身亡,之后与着名的学者型政府官员钱谦益。二人很快同居,钱先生也为她盖了两座壮观华丽的别墅“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钱先生死后,他的亲戚来争财产,污蔑柳如是是淫贱“二奶”柳如是为了保护千家产业,当众自杀,吓跑了那些恶棍,可惜一代佳人却这样结束了一生。

最爱情至上的名女人——赵姬

秦国王的孙子异人被派到赵国。他的一个叫吕不韦的商人朋友知道了异人的志向后决定帮他,一次,异人又在吕不韦家做客,吕不韦叫他的赵姬作陪。异人色迷迷地盯着正摆弄风骚的赵姬竟然在餐桌上动气手来,这被装醉的吕不韦捉奸在桌,异人只好又写检讨书又和赵姬结婚。吕不韦找到了异人的父亲按国君的老婆秦国第二夫人华阳夫人劝说,“夫人没有儿子,要收养个儿子可比买养老保险强多了。”华阳夫人一想也觉得对,吕不韦又说,异人对你比亲妈还亲。赵姬生了个儿子,这从各方面确定了赵姬是异人的正室,但赵姬仍对吕不韦旧情难绝,暗地里还是做了吕不韦的情人。

最蒙冤含辱的名女人——陈圆圆

陈圆圆,据闻她跟大明皇有过交往,可朱怕包养她有失身份,两人一直在进行着地下活动。树大招风,事情长久了怕败露,朱崇祯学了原魏。无奈下,陈圆圆只好跟了吴三桂,吴某人也是有妻子的人。

最重情谊的名女人——李香君

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李香君与复社名士揭露和攻击而窘困的阉党阮大钺排解,香君以死抗争,此时正值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等被捕入狱,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官。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将顺了清朝,香君之下落......余下全文>>

六:中国古代最有才华的十大女子

一、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姬姓,卫公子顽(卫昭伯)和宣姜的女儿。她是我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

二、东汉时期的班昭,她的父亲班彪、兄长班固毕生未完成《汉书》,她承父兄遗业,完成巨著。汉和帝多次召她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

三、前秦时期的宋氏。符坚办学,无人授《周礼》,太常官韦逞之母宋氏,娘家世代传习《周礼》,符坚下令,在宋氏家中设讲堂,选送学生120人,随她“隔绛帏而授业”。宋氏成为我国古代第一位政府官学的女教师,并被封为“宣文君”。

四、冼夫人。百越俚族人,历梁、陈、隋三朝五位君主。作为岭南土著民族的杰出首领,始终以促进民族和睦和国家统一为重,协助中央政府打击岭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使海南岛成为中国稳固的疆土,使岭南多年免于兵灾,被岭南百姓奉为“岭南圣母”。全球冼夫人庙超过2000座,北起冼夫人夫家祖地丹东,南到贵州、海南,连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都有分布。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评价她为“巾帼英雄第一人”。

五、晋代时期的鲍姑,女名医,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艾草的最早发明使攻者。

六、元代时期的管道升,浙江人,赵孟頫的夫人。画家、诗人、书法家。写过:“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与卫栎“卫夫人”并称“书坛两夫人”。

七、东汉时期的蔡琰,也就是蔡文姬,东汉蔡邕之女, 代表作为《胡笳十八拍》。

八、鱼玄机:唐女道士,能诗,曾流传“一庭红叶地,不扫待何人?”等名句。

九、花蕊夫人:五代后蜀王后,以"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一诗显名。

十、李清照,宋朝文人,留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等名句。

七: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如何?有何具体表现?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一直不高(母系社会时期除外)。“三从四德”一直压在女性身上,从出生时就被教育要有女德。要为夫生儿育女,为夫家传宗接代。女性一直被束缚在一个低下的确地位。但是有觉醒。

男性和女性是历史文明的共同缔造者,在社会地位上应是平等的。可事实上却不是如此。从猿人变为人直到封建社会的确没落,女性地位有碍两个时期:一是母系社会时期以女性为主导,二是从父系社会时期开始女性一直处于附庸状态。

母系社会是一个早期的农业种植时期,环境恶劣,人类生存能力差,经济生产能力掌握在女性手中。但是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经济生产能力逐渐开始掌握在男性手中,并且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男性逐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女性的地位在总体上一落千丈,虽然女性也有过不屈的抗争,但在总体上来说在往后的几千里都未曾改变。

封建父权家长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使男女关系成为主从与尊卑关系。而“三从四德”①就是最好的体现。它们是为了维持父权制家庭稳定,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儒家礼教规范要求妇女的道德、行为与修养的准则。其中“四德”是为“三从”而存在,日后更成为中国妇女的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何谓“三从四德”。“三从”既是“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是历史束缚妇女的思想根源,使得大多妇女不为自己的地位而反抗。

而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古代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从属地位及政治经济权利被剥夺的社会根源。庆华在《封建私有制与中国古代妇女从属地位及社会成人身份丧失——以中国古代妇女的经济活动为例》中提到:随朝以前,妇女广泛活跃在国家经济领域中,而妇女以纺织为主的“妇功”是封建国家及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但仍是以男性为主导,“妇功”只不过是个体农业的辅助与补充。封建私有制中规定规定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归男性,所以妇女即使在其中做出了贡献,也只能隐匿与男性背后,使她们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地位。②随炀帝是规定:妇女不再纳课。也就意味着妇女从此不再受田,也不再为国家承担赋役,也就是占人口半数的妇女从此退出了国家经济领域。虽然此后的租庸调制依然是按照男耕女织的模式制定出来,但是妇女的劳动已经不再得到国家、社会的承认……也使妇女进一步丧失了家庭经济地位。③

而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牺牲精神是内在原因。古代妇女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纳妾制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三妻四妾”使得中国古代妇女的婚姻毫无保障。失去丈夫的宠爱,在家中毫无依靠成为了每个妇女最为担心的事。因此对于丈夫的纳妾不会反驳(当然家里有地位的不会接受),以期丈夫不会厌恶自己并对自己保留一份心意。

老子要求道教尊重女性,提升女性意识,这是起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女性对于其地位并非不反抗。《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一例:在焦母逐其出门时的不卑不亢,对于兄长决定的婚姻以死抵抗。甚至从《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可能看出元明清时,女性意识也初步觉醒。④虽然其结果并未是想象中的好。随朝皇后独孤迦罗是出名的女权活动家,旗帜鲜明的提倡一夫一妻制,反对男人纳妾。可知古代女性并非全是“无我”的。

八:中国古代杰出女性,列举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20、窦太后(公元前205-前135)名漪,河北清河郡人,汉文帝妻,在武帝前期成为西汉的实际决策者,笃信黄老之学,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继续实行“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21、吕后(公元前241 ~前180 ),名雉,刘邦之妻,单父县(今山东东单县)人,刘邦称帝,立吕雉为皇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死后,吕后执政并遂临朝称制,继续推行刘邦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成为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

22、缇萦,西汉王朝(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时代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

23、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后与司马相如相恋,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在后世被传为千古佳话。

24、卫子夫,字子夫,西汉武帝之后,是虎威皇帝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她出身卑微,以一介歌女身份跻身于皇后之列。

25、赵飞燕,原名宜生,是汉代著名的舞蹈家,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

26、昭信,汉景帝之孙广川王刘去的姬妾而已。是否美貌不得而知,因为生性最残忍毒辣而得名。

27、王政君(公元前70—公元1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公元前50年被策立汉元帝皇后,此后成为西汉末年政坛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外戚势力一度权倾朝野,晚年时侄儿王莽夺取西汉政权自立新朝,王政君继续被尊奉为太后直至去世。

28、陈阿娇(公元前141~年) 西汉景帝长姐馆陶公主之女,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后即被策立为皇后,公元前134年以巫蛊被废,从此幽居于长门宫,以“金屋藏娇”的成语留名于后世。

29、窦皇后(东汉前期人)东汉开国元勋窦融的曾孙女,汉章帝时被立为皇后,章帝死后以太后辅佐年幼的和帝,窦氏家族权倾朝野,也奠定了东汉一朝窦氏家族的辉煌。

东汉(25年到220年)

30、甄洛,中山无极人(河北省无极县),东汉王朝宰相(太保)甄邯先生的后裔。是中国历史上最工于心计的美女之一。

31、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昭君出塞”,为当时汉与匈奴之间结束战争,对加强彼此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2、班昭(约49—约120年),字惠班,又名姬,扶风人。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帮助哥哥班固修撰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前汉书》,独立完成了《前汉书》中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班昭的兄弟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

33、邓绥(公元80年~121年),南阳(今属河南)新野人,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孙女,公元102年被汉和帝册封为皇后。和帝死后,相继辅佐殇帝和安帝,控制朝政长达二十年,延续了东汉前期诸帝的施政,延缓了东汉的衰落。

34、刘兰芝(东汉末年),安徽庐江郡人,17岁时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小官吏焦仲卿为妻。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亦殉情而死。记叙其事的《孔雀东南飞》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唐:618年到907年

50、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鲜卑族拓跋氏人,其父长孙晟为隋朝右骁卫将军,兄长是唐朝的开国功臣长孙无忌,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深明大义,唐太宗能成为千古一帝,开创李唐江山和「贞观之治」......余下全文>>

九:简述中国古代对女子束缚的根源。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也随之而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产品的掠夺,出现战争,这时男子先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男子成了战争的主要力量。男子在战争中获得的俘虏变成奴隶,使自己逐渐走上奴隶主的宝座,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包括军队),经济大权在握,妇女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被逐渐替代,从而进入了父权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特别是商周二朝为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为了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制定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女性地位更加全面低落。因此,这段时期成为妇女地位发展史的分水岭,在这之后,妇女地位一落千丈,沦为男子的附庸。

1.女子的婚姻地位

《诗经》中曾描写到:“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男女从出生时便被定义为“璋”“瓦”之别,可看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贯穿于史书和人们的思想中。

女子家庭地位的下降是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丈夫愿意维系,她是丈夫的附庸;丈夫不愿维系,就要被丈夫扫地出门。“嫁者,家也,妇女外成,以出适为家”。周代已经完全实行从夫方居的居处原则,成婚后女子脱离父宗,加入夫族。顾炎武《日知录》云:“已嫁也,于国君则称姓,冠之以国;于大夫则称姓,冠之以大夫之氏。”已婚妇女称谓随夫改变,深深打上了妻隶属依附于夫的烙印。《诗经》中《邶风·谷风》、《卫风氓》表达了弃妇的悲戚之声,说明了夫妻间存在不平等的婚姻关系。

到了秦汉时期,女子的婚姻地位有了提高。秦朝夫妻地位几乎相等,“凡取妻出女之日,冬三月奎娄吉。以奎,夫爱妻;以娄,妻爱夫。”此处说明,秦时夫妻双方已有追求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观念,在这里,看不到一点绝对夫权制的影子。同时,秦律规定,妇女有婚姻自主权,并保护合法的婚姻。汉初女子地位也并不低,馆陶公主随母姓为“窦太主”,汉武帝太子刘据随母姓为“卫太子”等。但在汉朝后期,儒家思想加强,从刘向的《列女传》到班昭的《女诫》开始要求女子遵循不合理的道德规范,造成女子地位的下降。

隋朝时,文帝曾下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然而在唐代,这种情况又略有改观,法律上为离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女性离婚也不再受到世人的非难。在改嫁观念上,往往认为守节是理想,但也不反对再嫁,这显示了唐代社会在再嫁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是理性的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例如,上层妇女中,唐太宗时期有五个公主都曾改嫁。总体上来说,唐朝是女子社会地位较高的时期,

中国封建礼教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宋朝,禁锢妇女思想、残害妇女身心的缠足恶习、禁止再婚改嫁等都是从宋代发展流传下来的,因此是女子社会地位又一转折时期。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秦汉时期虽然出现了贞节观念,但是人们对于女子的贞节要求远远淡薄于世,到唐代仍是如此。当时妇女改嫁与再嫁现象广泛存在,广大妇女并不以此为耻。南北朝开始出现“离婚”二字,到唐代已被广泛使用,并规定如果夫妻感情不好,不能相互和谐生活,双方商量离婚,政府不予处罚。只有到宋时才真正开始了禁止妇女再嫁。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本来与赵明诚为夫妇,在丈夫病死后改嫁,但是,李清照后半生的这段经历却往往被欣赏她才华的文人所隐去,不为世代人所接受。

到了明清时代,对于妇女的生活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压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残酷程度。《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余下全文>>

十: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需要详细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妇女干政自古有之。"一般认为,北朝以降宫廷妇女参政是武则天掌政、称帝的主要背景因素。"(陈弱水《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第682-683页)武则天与高宗合称"二圣",便是延续这个传统的最好证明。(陈弱水《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第682-683页)中国古代的妇女,生活在宗法礼教的桎梏之下,是很难摆脱纲常教条、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的束缚而获得真正的人生解放的。但是,带有胡人血统,受北朝传统影响较大的皇室和深受胡风熏染的社会风气所提供的历史条件,使唐代妇女在生活上比其他朝代相对的自由与开放,也有更多发展才华的机会。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与社会风气,给武则天和唐初其他女性参政者提供了基本条件,冲破礼教的束缚,克服各种阻力而登上政治舞台,甚至掌控国家大权。她们在当权期间所实行的措施,虽然多是基于获取个人的政治利益而非源自强烈的"女性意识",但在这个有利的先决条件下才得以顺利推行,最后产生妇女地位提高的客观效果。换言之,唐初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是历史因素与客观环境下的产物,不是武则天独特的"女性意识"所创造的,也不能说明"女性主义"在唐初已经出现。  武则天以后的女性干政者如韦后、安乐公主、天平公主等确实在同样的历史背景和武则天的影响下,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女性的地位,为自己争取更高的政治威望和权益,因5此,形成了一种"女权意识"高涨的表面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到中唐以后便再也没出现过。为什么呢?其中主要的原因有是社会环境的变迁。首先在玄宗朝,宫廷里屡经女性干政导致宫廷流血政变后,皇族妇女出现了"儒教化"的现象,否定了女性干政的正当性(陈弱水《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第684页);其次由于安史之乱后,朝野上下出现排胡的思想意识,民间一改过去崇尚胡人社会习俗的现象,妇女的生活不如唐初开放与自由,社会地位不如前。由此可见,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才是影响唐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先决条件,并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妇女意识造就了妇女地位提高的现象,单凭武则天和当时其他女性参政者所实行的措施也不能形成唐初女性主义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从武则天个人的因素来观察,她的政治野心与各种政治手段,与她个人的少年生活经历和环境有脱离不了的关系。许多学者的研究已肯定了这一点。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武则天早年的一些生活经历。武则天出生在一州之督的富贵之家,她的童年生活自然是丰衣足食,不虞匮乏的;更何况母亲杨氏是隋朝宗室,名门之女,父亲武士彟娶了杨氏为继室后,官运亨通,事业顺利,当然是特别宠爱杨氏。在爱屋及乌的情况下,武则天姐妹三人也当然更受父亲的疼爱。但是好景不常,武士彟在贞观九年(635)病故于荆州都督任上,武家立时失去了往日的政治与社会地位,生活也自然远远不及过去那么的奢华舒适。由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继室,而武士彟生前对杨氏及武则天三姐妹特别偏宠以至忽略了前妻相里氏所生的二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兄弟,他们内心早已不满,及武士彟一死,便自然发生"诸子事杨不尽礼"([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〇二《武士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5836页)的事情。不只是当家的武元庆和其弟元爽对杨氏母女冷眼相待,就连武士彟的其他子侄,如"兄子惟良、怀运……等"也"遇杨氏失礼"。(《旧唐书》卷一八三《武承嗣传》,第4727页)武则天母女备受家人亲友的歧视与排斥,生活大受打击。在家道中落,受尽欺负和委屈,缺乏安......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