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体例文

一:大学宣传部新闻稿范文!只要范文

例文

这是一个青春洋溢的舞台,

这是一场激情荡漾的盛会,

这是一杯沁人心脾的美酒,

这是一次震颤心灵的回忆!

让我们吹着新千年继续的号角,踩着新世纪延伸的大道,迎着新学年的晨曦。站在新学年的源头,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习氛围,给新同学们一个真正展示自我风采和勇气的舞台,我们艺术学院定于12月下旬举办一场以“为我们的明天努力”为主题的大型迎新晚会,以激发同学们的青春活力与集体精神,为崭新的大学生活描下绚丽的一笔。通过这次晚会,可调动大学生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锻炼了一种热情、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这次晚会是新生的盛会,更是艺术学院的盛会。我们本着弘扬新世纪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丰富昌大的人文气息,加强大学生间文化交流的宗旨,在广大师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同学各种才能的挖掘,以文艺活动的形式展示年轻一代对美的追求,对文艺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为明天的辉煌划上一道亮丽的彩虹。 把握青春的韵律,跟着时代的脉搏,聆听着祖国的呼唤。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有实力才会有魅力。广大师生以此为契机,发扬蜜蜂的勤勉品格,耕牛的拓荒精神,骏马的争先志气,小草的奉献精神和青松的顽强意志,努力发展自己的优势,履行自己的职责,服务社会,为校争光。做到胸怀四宇,立足国情;统合用类,重视原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住机遇,追求第一。 都说科学的理论可以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可以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可以塑造人,优秀的艺术可以鼓舞人。我相信这次晚会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艺术,它定会让艺术学院奇葩异彩,龙腾虎跃,焕发勃勃生机,让这次高雅的艺术如火如荼的在院内展开,给广大师生带来美的享受,给师生留下新学年深刻的感悟。 让我们携手积极参加本次迎新晚会,共同演绎一手精彩绝伦的青春之歌 。

二:GMAT写作最常见的论点漏洞有哪些

GMAT作文题材为ARGUMENT,即批判性论述文,需要对给出的一段论述文字进行分析,找到其逻辑漏洞并加以攻击。因此,能够一眼看出文章漏洞便是GMAT写作应该具备的技能,那么GMAT写作有哪些常见的论点漏洞呢?

表达不准确

GMAT写作常常需要我们咬文嚼字,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含义模糊不清的词往往就是可攻击的逻辑漏洞。在GMAT写作的题目中,像“few”,

“many”, “more”, “less”, and

“some”之类的用词常可以看到,这些词虽然表示了一定的数量含义,但是却无法表明出具体的数字大小,含义模糊不清。如果题目中的论述,特别是涉及数据的部分是出现这种词汇,往往就是可攻击的逻辑漏洞。

类比不当

类比在ARGUMENT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一般来说,常见类比不当包括三种情况,分别是:misapplied

generalization(概括误用,即以大推小);hasty generalization(匆忙概括,即以小推大);faulty

analogy(错误类比)。对于类比关系而言,它成立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相似性,所以只要找到所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性,那么再有逻辑的推理也是不成立的。

一概而论

有些题目,常会根据一个较小的例子来得出一个很大的结论。这种以小见大的做法常常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类事物中的A,B,C可能具备一些特性,能够概括出某个共同的结论,但这结论并不一定就能适用于该类事物中的所有不同个体,而这种一概而论的错误点,也可以成为考生论述中的突破口。

态度极端

像《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中的很多文章都具备GMAT作文考试最喜欢的特质:思考全面,观点平衡,有理有据。极端的观点和结论不管是在GMAT考试还是在其他地方都很少有正确的,因此这种观点也往往会是最主要的攻击论点。因此,如果考生在题目的结论中看到了诸如“must”或者“undoubtedly”之类的用词,那么这就是极端结论的最好证明。

三:200分求 社会实践报告 要自己写的啊.分享出您的大学实践报告给我吧!~存在电脑里会发霉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程中,促进就业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而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是继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之后的另一庞大求职人群。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越加艰难,初步估算,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将有一半左右无法实现就业。这样的现实,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就业难,越来越难

毕业生就业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从供给量角度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从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2000年为107万;2003年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毕业生人数212万,首次超过200万。接下来几年,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至2008年高达532万,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

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有所增多,但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测算,“十一”五时期,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增加4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00万。根据《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要点》提出的要“确保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00万人”目标,考虑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中还有农村富余劳动力、中专毕业生以及城镇其他新增劳动力等,根据经验判断,这1000万新增岗位留给高校毕业生的不大可能超过60%。

很显然,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供给量高于总需求量,以后几年,供给高于需求的情况还会继续,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

真实的一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官方数据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近年来一持维持在70%〜80%,这意味着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

尽管教育部门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但是毕业生就业率的科学性依然遭到社会、学生和学者的质疑。因为,当前政府部门关于就业率的测算方式既不同于理论界的算法,也不能和国际接轨。从严格意义上说当前政府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实际上是安置率(落实率)。即:

安置率(落实率)=政府公布的就业率=(毕业生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

而根据我国大学生毕业时的状况,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如表1 所示。根据理论界对失业者的界定,“凡是统计时被确定有工作能力,但没有工作,并且在此之前的4周内曾做过寻找工作的专门努力,却未能找到工作的人”。这一统计标准和国际基本接轨。因此,毕业生就业人数应该只包括第一、二类。

根据岳昌君2005年的调查,截至2005年6月毕业生已签约的只有33.7%,而2003年这个数据是31.9%。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5月,毕业生签约率为45%。显然,目前的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是政府把升学出国的毕业生都视为就业。因此,如果用新的就业率统计标准,不包括升学出国者,那么就业率就没有那么高。

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体现在总数方面,还体现在结构方面,因为供给和需求往往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近年来,地区、行业、专业等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从种种迹象表明,就业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期之内有效解决。主要体现在:

1.地域:“孔雀”依旧“东南飞”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将继续吸纳全国......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