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情人》经典观后感集

  《北非情人》是一部由基利士·麦根诺执导,凯特·温丝莱特 / 萨伊德·塔格马奥 / Bella Riza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非情人》精选点评:

  ●挥挥手,只能祝福你,不能陪着你

  ●影版“在路上”。

  ●异域风情。70年代的摩洛哥,脏乱差,哎打破点点梦幻情结。情人不是重点吧,寻找自我才是。作。2015.6.8周一上午被换班故休息。

  ●就在她开始对这趟生命之旅感到旁徨时,他遇上了迷人的北非情人。在这一趟充满变数的生命之旅中,凯特温丝蕾还会面临什么遭遇?自我实现和幸福对一个女人而言,真的如此难以企求吗

  ●北非一样的炙热风情。

  ●北非情人

  ●影片有大量北非摩洛哥的风土人情场面,故事本身描述一个单亲母亲在经济拮据时离开伦敦带两个年幼的女儿到北非去生活,非常人。她带着一个女儿过着伊教似的生活,而基督教徒试图留下另一个女儿。中文译名北非情人更是恶俗。

  ●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权利,什么是正确

  ●只是会制造点浪漫却没有能力让你真正幸福的男人,最后都只会是你生命中匆匆过客。生活,是需要柴米油盐的。

  ●CJ-D9

  《北非情人》观后感(一):我为我生活

  “生活

  不是在伦敦的大房子里昏昏沉沉地看电视,

  不是每天埋着头工作14个小时。

  对不起,夏洛特,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她带着两个女儿

  离开了伦敦和丈夫

  ——一个小有名气的嬉皮诗人。

  她去了北非摩洛哥

  她25岁。

  《北非情人》观后感(二):与电影无关。我的个人小纪念

  其实我还没看过这部电影。

  只是刚才无意中看到电影海报觉得莫名的熟悉。一阵回忆后翻扒书柜,在落满灰尘的角落找到了同封面的英文原版小说。是大一的时候在学校附近的夜市旧书摊淘来的,应该是被某个留学生漂洋过海带到这里,扉页题写有英文的名字和日期"Sharon Kay march 1999",书页都已发黄。

  买来后也只是略微翻了一下就丢在一边。今晚在此大四年迈之际百无聊赖之时突然重新看到,固有感慨。觉得非常之神奇。不知书的原主人Sharon Kay如今身在何处。

  这是我在豆瓣潜水多年以来的第一篇影评,却和电影无关。但我决定看一下这个电影,以纪念我的影评处女作。呵呵。

  good luck ,sharon.

  《北非情人》观后感(三):寻找真理的路途

  好故事是需要一个环境的,诸如异国他乡、孤立无援、失望心碎、生活窘迫……都是能打开一个世界的窗口。本片就是如此。

  开始时就是温斯莱特梦见她的女儿在人群中走失,大声呼喊她的名字,哭泣,于是她惊醒了。或许,真正在这异域里迷失的人,是她自己吧。

  片中含有很多隐喻。两个可爱的女儿,其实都是她自己内心解构的缩影。

  最明显莫过于她去朝圣时,智者提示她关于“爱”,她落泪醒悟,发现爱已经远离。与此同时,同样象征她“爱”的女儿比走失了,并且背叛她,认一个基督徒做母亲。

  两个女儿的不同正象是她个性两端。

  一个是抗争和倔强的,因为不愿意和她一起流浪,宁愿选择独自;想要读书,有自己明确的渴望,甚至愿意背负自己的艰辛生活。——这和离开家来到北非,是不是很相似呢?

  而另一个,是迷惑、顺从、简单快乐、温和。——正如同她还不能摆脱从遥远家乡来的常常没音讯的汇款、会因为被忽视而哭泣。这是女人的柔弱。

  有一个段落很感动我。

  女儿问她:“你会给他写信吗?” 她回答:“当他给我们写信,我们知道他的地址,我就会写信给他了。” 此时女儿再追问:“那他知道我们的地址吗?如果不知道,他怎么给我们写信呢?” 她失声痛哭。

  《北非情人》观后感(四):三毛一样的女子

  没有固定的工作

  没有固定的居所

  没有固定的生活模式

  没有固定的风景

  没有固定的明天……

  你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

  或者,更应该问——你敢吗?

  我不敢。

  我怕太多的不确定。

  生活需要一些刺激,一些新鲜,一些不确定

  而如果一直如此 在漂泊

  我没有那么坚强的心去承受

  这也就是为什么 我们终其一生 都过着平凡的

  普通的 熟悉的 一成不变的

  每个人都重复着的生活……

  所以 我佩服她——这个流浪的女人

  看她在尘土飞扬 破烂不堪的异国 也能绽放那样的笑容

  她是自己的女王

  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三毛——

  在大沙漠里 在非洲的岛上 在异国的高原

  我最爱的那本作品集——《万水千山走遍》

  那个浪漫而不安的灵魂 走遍了梦中的山山水水

  体验了人生的各种滋味 平安度日的我 只有羡慕的份儿

  她们有自己的精彩

  和凡俗完全不同的浪漫人生

  :最后一刻 比奴坐着车追赶火车 挥舞红色的头巾

  是好温情的一幕

  《北非情人》观后感(五):当英国人走上革命之路

  最近很凑巧看了几个类似题材的电影,美国电影《革命之路》,《托斯卡纳的艳阳》、《饭、祷、爱》和英国电影《北非情人》。《革命之路》讲撑得难受的惦着革命的美国家庭妇女,最终与革命意识同归于尽。《托斯卡纳的艳阳》和《饭、祷、爱》是对革命之路的回答,追求,你就能得到真幸福。不过,这后两个片子里的女人都不缺钱。英国电影《北非情人》则给了一个更为现实的答案,钱早晚是要花完的。革命的前景应该从没钱的时候开始计算。

  这个电影发生在70年代,电影里的女人真的逃离了无聊浑浑噩噩的英国生活。走进了自己并不熟悉,却梦寐以求的摩洛哥。热闹的集市,喧嚣的传统节日,曲径通幽的胡同,可以满地打滚儿的地毯,有呼有应的庭院生活,再配上偶遇的浪漫爱情,金色的阳光,迸发的色彩和入口留香的美食。这一切,都能让此时刻泡在无穷无尽的英国灰,看屏幕比看窗外能得到更多紫外线的我,还有不知道多少英国人,感动、憧憬和梦想生活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如果没有去过摩洛哥,我很可能会和电影里的女主人公一样有卷起铺盖卷放弃一切,去追寻自由生活的冲动。摩洛哥是个真不错的旅游地。只要你不缺钱,会过得很好。摩洛哥人很懂得体贴而又不失尊严地为你提供服务,让你在梦幻般的假期里误以为自己就是这世界的主人。当然,代价是没完没了地挨宰。当你学会了摩洛哥人的生活方式,不要成为旅游业的冤大头,懂得当地人怎么能够享受到更实惠的生活的时候,也是你这个外国老该滚蛋的时候了。电影里的女主角在摩洛哥呆了一年,钱没有了,老公也不给积极地寄钱了,说明她该滚蛋了,可是她却没有滚。结果就是,她看到了摩洛哥并不欢迎她的另一面。

  意识到过客的放浪形骸成不了寻找定所的人的归宿,自认为能给你自由的社会,其实没有你想要的自由,革命之路也就到了尽头。此时有两个选择,或者如本片中的女主角一样和飘红的浪漫说再见,老老实实地踏上回家的路;或者如《革命之路》的女主角一样,直接和人生说再见。而富婆找到真我,包养帅哥幸福度余生,那不过是个供吃多了的人消食用的童话。

  写到这里,回头看窗外,居然出了太阳。再往远处看,乌云正在朝着我们家屋顶的方向飞奔。开开窗户,放一屡阳光进来,等雨来了再关窗不迟。没有那么多的阳光,也不可能有暴风骤雨。要对生活闹革命,英国人的回答是不温不火的:没事找事。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