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说我爱你读后感1000字

  《黎明前说我爱你》是一本由[匈]彼得·加尔多什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黎明前说我爱你》读后感(一):和爱人一起,到未来去

  要用什么方式讲述悲痛的过往呢?静默哀伤或者愤怒咆哮,还是绝口不提那些可怕的事情,去找寻一个可以共度余生的人,一起用爱情描画出未来的样子?

  在《黎明前说我爱你》中,米克洛斯选择了最后一种方式。

  战争结束后,在驶向瑞典的船上,他用没有牙齿的嘴,重新认识了香草和覆盆子的味道。这一天,他看到突然变空的码头,拿着篮子奔跑的船员,一群陌生的女人,从云端飞过的飞机……这些景象,终于可以让他感到自己真的还活着。尽管,他的笑容还缺少一些温暖,但他还活着,保留着真诚的笑容和爱一个人的能力。

  当他得知自己只有六个月,最多七个月的生命时,看起来仍然很愉悦。他几乎迫不及待,写了一百一十七封信,给同样在瑞典治疗的匈牙利女孩。通过往来的书信,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事物,更重要的是,他因此认识了莉莉,一个让他感到非她不可的女孩。他们默契地倾诉未来,谁也没有提到那些令人感到悲痛的往事。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活在当下,但过去、当下与未来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错综复杂,羁绊纠缠。劫后余生,米克洛斯想要的,是和莉莉一起,到未来去。

  他总在黎明发烧,三十八度二。每一天,他的身体都在提醒他,他还活着,却不健康。“没有她我就死了。”他说。和莉莉在一起,对他来说,是比健康更重要的事情,他不会放弃活下去,同样,他也不愿失去莉莉,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憧憬着她会把他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不仅仅是活着。

  幸运的是,不舍得浪费任何一点生活乐趣的米克洛斯,最终如愿以偿,与莉莉结婚,一起度过了未来的全部岁月。于是,我们读到了这个由米克洛斯和莉莉的儿子彼得•加尔多什书写完成的故事。

  或许是因为彼得•加尔多什是导演的缘故,整本小说读起来十分富有镜头感,不论是书信往来,还是人物对话,都可以从彼得•加尔多什的叙述中清晰地想象出当时的画面。几乎每一位出现在故事里的人,都有着鲜活的人物形象。朱迪想和两位闺蜜拍一张三个人的合影,等到她们都拥有了幸福,再翻开这段回忆看一看,赫希在收到妻子的死亡通知书后,选择了自杀。活下去是每一个人劫后余生的信念。不仅仅是活着,他们也渴望和爱人一起,到未来去,像米克洛斯一样。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叫米克洛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

  意外的是,这个故事并不十分沉重,故事里的人们在经历过巨大的悲痛之后,用渺小的希望支撑了一个又一个活着的当下,未来也因此闪闪发光,温暖而美好。

  《黎明前说我爱你》读后感(二):许你一世黎明

  一开始在当当逛到这本书时,我就觉得这本书的书名,《黎明前说我爱你》十分的耳熟,问了一下好闺蜜才听说,好像有个电视剧或者电影叫这个名字,于是,我买了这本书回来,一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我,二是我也想看看这个书名背后的故事。

  没翻开之前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本言情小说,但这个书名《黎明前说我爱你》,让我有一种都市虐恋言情小说的感觉,甚至我还能在脑中脑补出一大段剧情,带着这样的思绪,我翻开了这本书。

  黎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一直以来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创造一个黎明的盛世,更是每一个领导人的希望,而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们,自然也希望一个安稳的黎明。

  我看过很多外国的小说,每一本都有很深的印象,其中有美国的,韩国的,英国的,德国的,其中最少见的大概就是前段时间看的加拿大的《战时灯火》了吧,但收到这本《黎明前说我爱你》时,我居然发现这是一本匈牙利的作品。

  在我拆开外封时,我就被这本书的外观设计震惊了,书名居然是横着的,而且外封是信封的样式,看了一眼腰封,上面有一句话很戳读者的心,如果你能去爱一个人,那就是你活下去的理由,曾经的我也很喜欢看爱情小说,我每一次都会被里面男女主的爱情而震撼,包括现在沉迷的耽美小说,我无时无刻都在为世间的绝美爱情震撼,听说这本书是根据匈牙利一个知名导演根据父母的真实故事改编,对此,我对这本书的好奇更甚。

  故事很新颖,但不知是否是因为是真实事例改编的原因,书中的男女主人物刻画的并不清晰,但反而有一种模糊的美感,米克洛斯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就连医生都已经下了最后通牒,但命运却在此刻婉转,本应只剩下六个月生命的他,奇迹般的复苏了,也许爱情真的是很神奇的一种感觉吧,米克洛斯通过信件与莉莉进行交流,无数次交流后的他们,圆满的在一起,说起这本书,也许外国作品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人物关系复杂,书中并不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个人是米克洛斯的儿子,那个人是主治医师的朋友,一切都是靠自己发现和探索。

  实不相瞒,这本《黎明前说我爱你》的男女主人公,让我想起了另一本书,《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木子与长弓通过游戏相识,最后他们相遇,相知,相爱,不同于米克洛斯和莉莉,长弓和木子的恋爱过程中,遇见了很多很多的苦难,生活的窘迫,命运的坎坷,但他们没有被打败,最后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获取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所以说,相对于他们,米克洛斯和莉莉,他们很幸福,最后米克洛斯就连病痛都克服了,那还有什么能阻碍他们的爱情。

  有人说,那些惊天动地的爱情都只存在于小说当中,那么现在,这本《黎明前说我爱你》是否,可以让你重拾对爱情的自己,选择踏出那一步呢,这本根据作者真实事例改编的一个故事,值得被每一个人尊敬,同时,作为读者,我很喜欢这本书,或者说很喜欢这两个人的故事,同时,我也喜欢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读者们,都能有一个像米克洛斯和莉莉一样的大圆满结局。

  更希望这篇书评,可以将这本书,带给更多人的面前。

  请让我,黎明前再说爱你,我想和你,一起走多个黎明。

  《黎明前说我爱你》读后感(三):117封信找寻对的那个她

  这是非常感人的故事,匈牙利作家彼得.加尔多什根据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的真实故事而创作的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这部小说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由匈牙利、瑞典、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共同制作完成,非常受欢迎,表达的意思就是乐观向上,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生活,放弃爱,不要自暴自弃,一定会发上奇迹。

  一九四五年,德国战败,宣布投降,匈牙利人米克洛斯被从纳谇集中营解救释放,被安排在瑞典的一家医院治疗。经过诊断,他患了严重的肺病,他的生命可能超不过六个月。可是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等死的那种状态,而是积极的面对生活,他觉得,即便自己真的只有六个月的时间,他也有活得开心,也要像花儿一样绽放。

  他把自己当成了正常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去想自己的伤痛,也不想去回忆已经过去的非人的集中营生活。他只要找一个妻子,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什么还剩六个月,完全抛在了脑后不去想。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那就是给他可能的妻子写信。

  他给难民营办公室写信,要求他们给他一份难民营里的年轻少女的信息,他果然得到了支持,收到了一封来自难民营的信,信里有一百一十七个女孩的姓名和地址信息,都是匈牙利的年轻少女,住在瑞典的若干临时医院里,她们和他一样也是需要被挽救生命的人。他找来本,把这些信息规规矩矩的抄写在一个干净的本上,开始给这一百一十七个女孩写信。

  看到这儿我非常佩服他的勇气,也赞叹的他的想象力,他自身都难保了,居然还有心思写信找老婆,放在胆小鬼身上,连害怕带紧张,估计真的活不过六个月,很多绝症病人不是因为身体的病真的使他们迅速走向了死亡,而是他们得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后,自己把自己生生吓死的,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惊吓当中度过,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本来身体就弱,经过这么一折腾,更是处在崩溃的边缘,最终真的不治而亡。有很多勇敢的人,乐观向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很多奇迹就发生在他们身上,有的把生命延长了很多,甚至好多年,医生病危通知书一次一次的作废,甚至有的彻底治愈,幸福的生活了很多年。

  奇迹也在米克洛斯身上发生,他写了一百一十七封信给这一百一十七位美丽的姑娘,作为第一次和她们搭讪的见面礼,他的字写的非常漂亮,相信姑娘们见了她的字会有好感,他相信这些姑娘中总会有一位属于他,会成为自己的妻子。这一百一封信除了称呼意外,内容其实都是一模一样的,他本来可以复印出来的,但是他没有,作为对姑娘们的尊重和自己诚意,每一封信都是他自己规规矩矩的写出来的。他的努力得到了回馈,一个叫莉莉的女孩回了他的信,那也是一个和他一样坚强的人。于是他们就开始了书信交往,他们约定好,不聊疾病,不聊集中营的非人生活,治疗快乐开心的事,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给对方写信成了他们最开心的事儿,支撑着他们坚强的生活着。他们通信六个月后,真的结了婚,幸福得生活了在一起,曾经被医生预言的六个月生命早就随风而去。他们幸福的生活了好几十年。

  这部小说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故事原型就是他的亲生父母,所以可信度很强,作者文笔很好,是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把这段来之不易的爱情故事讲得荡气回肠,小说出版后,深受读者的喜爱,和书评家的追捧,并有彼得.加尔多什,也就是本书的作者亲自改编成电影剧本,并导演了这部电影。说实话,看到这本书的设计我就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封面就是信封,贴有邮票,收件人,写信人等,书封背面是信的内容,有米克洛斯写给姑娘们的信,还有他的莉莉给他回复的信,非常别致。很喜欢,非常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黎明前说我爱你》读后感(四):爱与疼痛

  《黎明前说我爱你》是匈牙利知名导演彼得•加尔多什根据父母的真实故事写成的。一口气读完,为书中的主人公以及他们身边的人感动。特殊年代,特殊时期,赋予男女主人公独特的爱情以及那些渴望生命与生活的人们的情感。在我看来,无论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还是其他人物的一些情感,都让我感受到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里,他们的坚强、乐观以及无法选择自己命运的隐忍。

  毫无疑问,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这部小说的主线。故事看似简单,但是在作者笔下,他用导演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的分镜头,小说的画面感很强,让我一次次看着文字不由流泪,或者被感动,或者是有怜悯,有愤怒,有同情……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作者的笔下,也许他想为我们呈现的正是一种人在特殊时期所被赋予的特殊的复杂情感。这份情感,时至今日,作为读者,我们虽然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是,于我来说,我确实被这份情感触动到了。

  小说主人公是作者的父亲和母亲。作者在第一次听到父母亲的故事时的情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者呈现出来的故事是唯美的,也是残酷的,我想,任何时候,当我们一旦进入回忆,所有好的事情或画面都会被不同程度的夸大,所有不好的事情或画面也会被不同程度的减弱。我们今天来看这个真实的故事,可能更多的是被主人公的爱情打动,被那种在厄境下死里逃生生活着的人们的情感感动。但是,作为一名导演,作者显然会从多维角度来呈现这一切,尽可能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多角度地表现社会与生活的多侧面,毕竟,我们看不到的,也许才是作者内心里真实要表达的情感。

  集中营是一个我们今天听起来依然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二战”时纳粹对犹太民族的浩劫是人类史上永远的耻辱。在人性面前,所有信仰、所有肤色、所有语言……都应该被尊重。米克洛斯和莉莉是幸运的,他们的朋友以及活着走出“二战”集中营的人是幸运的。在被他们或可爱或理性的书信感动的同时,我们也能从不同人物的嘴里感受到集中营生活的残酷,作者也许无异于表现这份残酷,但是正是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使得这些人物在释放之后的种种行为成为可能,如米克洛斯给一百一十七个同样在瑞典治疗的匈牙利女孩儿写信,丢冬大衣布料事件,米克洛斯反抗医生事件……在这些事件的背后体现的是人物行为和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经历过集中营并存活下来的人在这之后所有的行为都和这个经历有关。集中营的经历对他们一生来讲都会根深蒂固烙刻在他们的心里。我们看到释放后的他们,那么乐观,是啊,没有任何比活着更让人感到平静和心安的事。这让我想到了电影《活着》,是的,活着才能有任何生存的可能,活着才能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所有的一切。

  被理解、被尊重,渴望平等真挚的爱,也许是作者要表达的另一个主题。两位主人公的爱情很好地诠释了这份爱。战争后他们渴望爱情,渴望一切美好的情感,同时,他们的身体又遭受着疾病,他们渴望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些情感通过他们的这些信淋漓尽致反映出来,这些信写得认真且充满纯洁的气味,是那份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情感,让人感到温暖且欢喜。

  还有一点是被反复提到的,就是两位主人公面对信仰时的摇摆不定。人在特定环境下所遭受到的一切会让自己在信仰面前有所怀疑,这份怀疑有的是来自自己,有的是来自周围的环境,有的是来自宗教自身,等等。但是,当两位主人公面对信仰时的种种怀疑时,他们面对更多的其实是对自我的怀疑。在他们看来,也许,宗教是能真正充满人性,充满爱,充满理性和宽容的,是应该能真正符合自身情感需要的。而在复杂的战争状态下,在集中营的残酷生活里,这些都没有,因此,他们的自我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又呈现出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合理性。

  《黎明前说我爱你》同时被作者拍成了电影,回头我想结合电影去反观作者所表达的爱与疼痛,也许更能体会故事中人物对命运的悲悯与对生活的热爱。

  《黎明前说我爱你》读后感(五):铭记历史,勿忘伤痛。

  1945年,从集中营获释后,25岁的匈牙利人米克洛斯在瑞典的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他患了严重的肺部疾病,并告诉他,他有不超过六个月的生命。但他拒绝放弃,想找到一个可以开始新生活的妻子。他写了117封信件给也在瑞典治疗的匈牙利女孩。其中一个女孩是19岁的莉莉, 她回复米克洛斯的信,他们开始通信。

  特殊年代,特殊时期,赋予男女主人公独特的爱情以及那些渴望生命与生活的人们的情感。在我看来,无论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还是其他人物的一些情感,都让我感受到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里,他们的坚强、乐观以及无法选择自己命运的隐忍。

  同样是对于大屠杀,看完这本书我却想起了她。

  一个29岁就惊艳世人的女性,在36岁风华正茂的上升期,却英年早逝了。

  爱情,家庭,生命......她赌上了自己的一切,让世界记住了南京大屠杀。

  每一个中国人,更不应该遗忘我们的过去,不忘国耻。

  张纯如的付出和《二十二》让我们看到了影片作为史料的努力。

  那22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至今在等待日本政府的道歉。

  但“22”不是一个确数,它是一个群体,代表了所有被伤害和被侮辱的人,代表了不会被埋没的正义。

  十二月十三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公祭日。

  80年来,这段历史被祖辈反复提起,它发生过,真实存在着,无法被磨灭。

  勿忘国耻,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

  我们每个人,都有铭记的义务。

  很幸运,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

  准确地说,她是华裔,在美国出生,能说一点汉语。

  她倾尽短暂的一生写了一本书《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她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在她看来:忘记南京大屠杀,等于是遭受第二场屠杀。

  她是张纯如,一个美丽而智慧的女子。

  1937年,在华经商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及十几位外籍人士,在1937年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为25万中国人提供了临时避难所,并写下了《拉贝日记》。

  作为可信度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拉贝日记》记录的,正是那段时期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

  这本西方人的史料,无疑为大屠杀事实提供了重要的分量,也使大屠杀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关注。

  然而,多少人知道,《拉贝日记》是如何被人从遗忘的历史中挖出来出版呢?

  提到它,便绕不开一个人——张纯如。

  她曾亲赴柏林寻找拉贝生活的踪迹。在她的促成下,拉贝外甥女赖因哈特夫人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寄送了当年的“拉贝致希特勒的报告书”和“拉贝先生简历”,也就是后来《拉贝日记》的原型。

  张纯如这个名字,很多人不陌生。

  她身上的标签十分瞩目:《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作者、后因精神错乱而自杀。

  1995年,这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来到南京,用不算流利的中文说自己想调查南京大屠杀的事。两年后,适逢南京大屠杀60周年,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新书出版了。

  这本大胆揭露当年日军的滔天罪行的书,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二战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举世皆知,但发生在中国南京的这场大屠杀,受关注度远远不及前者。

  这是第一次大范围地,西方人开始审视那段令人震惊的屠杀悲惨史。

  那年,张纯如29岁。

  她自信美丽,眼神坚定,面部神情有柔亦有坚毅,是一位优秀、独立、有勇气并且会坚持的女性。

  张纯如出生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均为哈佛高材生,从小张纯如便接受了知识的熏陶,自由意识、辩论能力与视野的培养,对其性格塑造功不可没。

  1989年,张纯如被伊利诺伊大学厄本纳–香槟分校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录取。该校治学严谨,出了好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她用三年时间修完了课程,并根据兴趣修了新闻学,获得了新闻学学士学位。

  但她不满足于现有的人生。

  在《芝加哥论坛报》实习期间,张纯如发现自己有撰写长篇专题报道的能力,于是申请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写作研讨班项目。

  获得硕士学位后,她与相恋几年的布莱特·道格拉斯结婚,婚后继续从事写作与报道工作。

  后来就有了揭露大屠杀的书,再到后来,令人惋惜的结局出现了。

  那么,为什么张纯如会选择大屠杀题材?

  1988年10月我们开始约会后不久,她就告诉过我自己想就南京大屠杀写一本书的愿望。——《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1988年10月我们开始约会后不久,她就告诉过我自己想就南京大屠杀写一本书的愿望。——《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其实,张纯如是听着日军暴行的种种故事成长的。她的亲人,全部经历过那段日本侵华的历史。

  这些过去,也被她如实记到了书中。

  从意气奋发、充满责任意识的青年,到最后精神错乱自杀身亡,这期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诸多猜测中,整理大屠杀资料并长时期崩溃式写作,是导致她自杀的原因。

  然而,根据其母亲及丈夫布莱特的回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在之后,她另外出版了《华人在美国》,期间的工作与家庭生活,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

  《南京暴行》的写作,不构成她崩溃的成因。张纯如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比起恐惧,更符合她性格的是把所有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公之于众。

  真正的崩溃是多方面的。其中研究屠杀带来的精神压力、长期高压工作少眠与担忧政府方面的迫害,使她的身体出现了状况。

  她变得忧心与焦虑,认为美国政府随时准备对她下毒、麻醉与精神控制。

  最终,不堪自我折磨、形容枯槁的她,选择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29岁就惊艳世人的女性,在36岁风华正茂的上升期,却英年早逝了。

  爱情,家庭,生命......她赌上了自己的一切,让世界记住了南京大屠杀。

  每一个中国人,更不应该遗忘我们的过去,不忘国耻。

  张纯如的付出和《二十二》让我们看到了影片作为史料的努力。

  那22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至今在等待日本政府的道歉。

  但“22”不是一个确数,它是一个群体,代表了所有被伤害和被侮辱的人,代表了不会被埋没的正义。

  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一个公正的历史,也在继续做着一名具有国家尊严感的公民。

  所以,请记住这一天,十二月十三日。

  《黎明前说我爱你》读后感(六):我爱你,抵过千言万语,即使相隔千里也终有在一起的一天

  

从笔友到爱人的爱情故事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起因,然后才能成就出来一个结果。《黎明前说我爱你》同样也是如此。这本书是一部很短的小说,但更准确的来说,他属于一本关于父母的回忆录,回忆者是孩子。

  《黎明前说我爱你》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爱情故事:两个在“二战”期间身体不适的青年,通过信件的来往传达着对彼此的爱意,最后终于战胜了重重困难走到了一起,组建成为了一个新的家庭,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爱情的结晶。爱情,有时候就是这么单纯,只要我爱你、只要你想和我在一起,那么我们就可以破除种种困难,在一起并且直到生命的尽头。

  1945年7月,第一个星期结束的时候,米克洛斯在医院里写下了117封信,每一封信里的内容都是相同的:信的开头是对女孩们的称呼,信的中间则是告诉女孩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信的末尾,则是带着淡淡的疑惑询问“根据你的名字及年龄来判断,我觉得我可能认识你。你是不是也在甘布赖纳斯庭院居住过?”以及为自己的冒昧感觉到的抱歉。

  不同的人,对于米克洛斯的这封信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待。有的人也许并不曾收到信,因为从寄出到收到的时间差里,那些需要在医院里治疗的人们,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有的人收到了信也许看都不看便扔掉了,毕竟陌生的来信代表着陌生的相识,而在那个时候也许很多人的精力还不足以让自己去认识更多的人。

  当然,还有的人收到了信,并且十分有可能将信看完了。但是她们对米克洛斯的信并没有任何的感觉,因为每一个人都不一定就是米克洛斯可能认识的人,更何况在米克洛斯的心里,他也知道并不会所有的人都看完他的信并给他回信。最后的结果,就是收到了信并且看完了信的女孩子们,开心的给米克洛斯回了信,然后彼此开始用信件来沟通彼此之间的情况。

  这种用信件来往的形式,曾经很流行,叫做笔友。对于上学时期的学生党来说,大概有一部分的人都经历过交笔友的过程。用一张小小的邮票,将自己的心情和身边的新鲜事,写给那个从未谋面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见面的人看,就如同两个人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小秘密,不用担心会有被揭穿的一天。如果情感得到了升华,毕业之后见个面,觉得合适便继续接触也是有的。

  因此,对于米克洛斯和莉莉来说,他们的情感就属于这种从笔友升华到爱人的情况。

千里之爱,始于足下

  米克洛斯寄出去的所有的信,都是有目的的信件。他认为,这所有的女孩子之中一定会有一个和自己心意相通的女孩子,即便是这个几率很小,那也总比自己一封信都不寄出去要强很多。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么一个道理,只要开始做,才会拥有一个结果,而一开始就因为感觉渺茫的话,事情永远无法做成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简单的说,如果米克洛斯只是想找一个女孩子结婚,他想了好久结婚这个事情,还考虑到了在其他的医院里,有着相同情况的女孩子有117人,但是如果米克洛斯一封信都不写的话,任何一个女孩都不会知道在她们不了解的某一个医院里,有这样一个男孩期待着和她们牵手并且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因此,米克洛斯写了信,于是他和莉莉的爱情故事最后被孩子写在了这本半回忆录式的小说里。

  网络是个好东西,因为在网络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百态。现代人大多数对于自己的情感故事,都喜欢通过网络讲出来,各种真实或者虚伪的故事,在网络里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让大家一边同情一边羡慕。有的人为别人的故事愤怒,认为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各种各样奇葩的存在,而有的人又会对故事里的甜蜜爱情标识羡慕,大部分的单身狗在特定的日子里,咬着手绢打字:“冷不丁就被塞一口狗粮真讨厌。”

  我曾经问过身边的小伙伴,那么多帅哥靓女成群结队的在一起玩,为啥还总是在各种社交网络里吐槽自己找不到另一半?大部分人告诉我:“没感觉。”或者这样回答我“身边都太熟了,他们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够遇见,太没意思了。”对此,我开始产生了疑惑,如果说连身边了解的人都觉得不足以在一起的话,不认识的人对于速食主义来说,拥有在一起的可能吗?

  “那么,见网友吗?”我的疑惑,大概也是大部分人的疑惑。

  “别提了,见光死!”更多人给我的回答,是如此。他们说,各种各样网络中以为的美女帅哥,在生活中一见面便成为了矮胖挫,现在美颜整容越来越厉害的时代里,找不到一个真实的美女。可是,爱情并不仅仅只看一个人的外貌吧,更多的也需要去注重这个人对生活是否满是热情,而对自己又是否真的上心。

  现代社会,要说长得丑的人,真的不多。毕竟现在社会,吃得饱穿得暖,不存在所谓的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人,所以整体来说,即便不是美若天仙,长相一般五官端正也是很多的。所以,外貌不再是单一的选择了,更多的其实还是在内心。想要拥有一个喜欢的人,想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除了需要自己去发现那个喜欢的人以外,还需要自己鼓足勇气去表白。

  有人说表白太麻烦,还可能被拒绝。拒绝顶多是一次失败,那如果不拒绝呢?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看中了对方之后,是否有勇气去迈出这一步,就这么简单。当然了,对于见过一次面就觉得喜欢的人,还是建议了解一些对方的生活之后在继续,否则人X也是一个非常让人讨厌的存在的。

只要是你,便是永远,奇迹会永远存在

  说起来,米克洛斯和莉莉两个人,在当时的世界里,属于有一点点另类的存在。因为,从集中营里被解救出来的人们,生活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狂欢,男男女女在一起,不在拘泥于情侣关系才能在一起。但是米克洛斯和莉莉两个人确认为,还是和自己的情侣在一起,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没有人是天生就适合在一起的,也没有人是天生就不适合在一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另一类的模板,即便是回答不出来具体的形象,但是相信很多人还是在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的时候会说上一句:“就是他了。”所以,米克洛斯和莉莉,两个来自不同医院里接受疗养的人,最后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份爱情,有人欢呼也有人难过。

  人际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自己喜欢的人对于身边的其他人来说,并不一定也会有相同的情感。所以米克洛斯送给莉莉的布料,被不喜欢米克洛斯的人偷走了,最后剪碎之后丢在了地上。那个偷布料的人,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获得同样的布料而觉得难过,她只是觉得看不惯这所有的一切,于是便决定毁了这一切。

  虽然米克洛斯送给莉莉的布料没有了,幸福却依然没有影响。失望肯定会有的,但是生活总是在失望和希望之中并行。米克洛斯原本只剩下了不久的生存日子,却开心的一边大算了接下来的生活,一边奇迹般的康复了。于是,在《黎明前说我爱你》这本书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接下来的两年里,在期盼中,我无声无息地降临到了这个世界。”

  奇迹不仅仅是米克洛斯不可能康复的身体得到了恢复,奇迹还发生在那个可能亲人已经在战争中死亡的时代里,他们分别找到了自己的父母。家庭团聚的幸福,是人生之中最美好的幸福,更何况是在为了生存而奔波的战争时代。

  也许,我们所有的人都把爱情想得太过了,觉得对方一定要是一个什么样子拥有什么东西,才是我理想中的另一半。其实,生活离不开两个人的奋斗,除此以外,生活还需要保持对彼此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外面的世界,一项都是五彩斑斓的,但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被诱惑的理由,因为生命短暂,必须珍惜。

  米克洛斯和莉莉,埋葬在了过去的时光里。但是米克洛斯和莉莉的爱情故事,却由他们的孩子亲手记录下来,连同他们曾经来往的信件里的内容。皮特·加尔多什他通过《黎明前说我爱你》告诉我们:我爱你,抵过千言万语,即使相隔千里也终有在一起的一天。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