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读后感摘抄

  《1848》是一本由[美]迈克·拉波特(Mike Rapport)著作,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848》读后感(一):一场革命风暴

  众所周知,1978年法国民众的暴乱和路易十六的死亡推翻了法国的君主制度,为革命埋下火种。这一次的法国革命不仅对此后法国的政体有着深远影响,同时还波及到整个欧洲,对欧洲的旧制度产生了强烈冲击。直到1984年,欧洲掀起了整个范围内的革命,自由和革命在这片大陆上燃烧起来,最早的唤醒了民众的诉求。

  不同国家大大小小的战争性质不一而足,但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战争多伴随着贫穷。1848年的欧洲正经历着经济危机,由于政府的无能,这场经济危机给各个国家带来的压力多由民众承担,与民众的赤贫和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贵族的骄奢。当这种矛盾日益突出时,势必会导致革命的爆发。

  伴随着旧政府的垮台和新秩序的产生,革命所追求的民族团结和自由发展却由于各个国内不同阶级和势力的矛盾又面临着新的考验,欧洲各国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民族问题。“公民”类型的民族主义认为特定国家法律下的所有公民享有平等权利,个人有民族选择的自由;“种族”民族主义则拥有来自同一祖先的民族血缘,通常会表现出民族身份的优越性。各国的内部冲突也催生了多种民族,但无论哪种民族主义,都包含着侵略性和排他性,如果不妥善处理,还会导致新的冲突。德意志强烈的的“种族”民族主义和专制制度,就为20世纪第三帝国埋下了种子。

  这一革命虽然有广泛的地域性,但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各国革命的发生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短暂几十年里经历了多次变革的法国。法国由于1978年大革命暴力推翻了君主制王朝,在1948年的革命中,法兰西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者就能够迅速掌握公民的冲动行为,给予所有公民以平等权利。但法国内部根深蒂固的分歧又使得法兰西的议会民主制又经历了漫长而激烈的艰难过程。

  虽然整体上这场革命以失败告终,但在过程中废除了农奴制,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使得农民和其他阶层适用同样的法律。另一方面,革命为工人和农民争取到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使数百万的欧洲人体会到了政治,自由主义迅速繁荣起来。

  《1848》读后感(二):1848年革命的全面透视 ——评《1848革命之年》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术性强,思想性强,正如函套的封底介绍的那样,作者学术功底深厚,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革命史,曾参与“革命的多米诺骨牌”项目,探讨1848年革命对现代世界的影响。既然是专业人写专业书,那么读者是要具备对1848年乃至整个19世纪那段历史的人,地,事等史实有基本的了解。因为这本书理论性强,内容严肃,推理严谨,所以面对这样一本数学书式的历史书,读者的耐心,定力,兴趣是读完全书的充要条件。

  这本书从梅特涅的“刺刀森林”体系开始讲起到革命结束。目录各章节以春夏秋冬四季来命名,暗示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一.1848年革命者如何构建自由秩序,建立宪政体制。二.革命中的立宪和民主的关系,包括政治团结和民族地位问题。三.革命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比如如何解决贫困等民生难题。这种带着问题来剖析历史的方法,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在谋篇布局上有主线和内容上有针对性,而且涉及政治和历史交叉的跨学科内容,读起来很有知识广度上的获得感。比如第三章“民族之春”。分析了在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地,因为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最终导致革命者的分裂,给反革命提供了契机,挑拨革命阵营内部相互对抗。更复杂的是,当民族分裂和社会阶层的对立相互缠绕在一起的时候,给革命制造了巨大的阻碍。

  总之,这本书思想性和学术性俱佳,内容上既能扫除知识的一些盲区而且这些知识碎片通过问题导向的主线串起来,形成对历史的认知方面上台阶。最重要的是翻译也很给力,通顺流畅,语句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是难得的少有短板的历史作品。更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选题,分析方法,观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今,我们也在面对相似的问题:如何深化改革,完成脱贫攻坚。做好民族团结等等。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些紧迫问题,与书中提到的民族问题,社会问题,体制构建等等很相似。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照见现在,也照见未来。

  《1848》读后感(三):昨天的声音,今天的回响

  《1848:革命之年》是美国学者迈克•拉波特(Mike Rapport)的一部历史著作。本书以1848年这一时间点为中心,探讨了1848年在欧洲爆发的革命以及革命对后来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作者重点突出地研究了这一年发生的民族革命、社会革命,生动形象且又极富有历史气息,是一本了解1848年欧洲全景历史画卷的优秀读物。

  本书的后勒口上说,“拉波特对历史和生活充满热情,喜爱在城市中漫步”,也许正是因为拉波特对历史和生活的独特热情和体验,使得他把这段动乱之年的历史故事描绘地如此引人入胜。一方面,作为历史著作来讲,毫无疑问,本书是一本厚重之书,将1848年整个欧洲多个国家涉及的革命详细呈现;另一方面,本书作者对所选事件的叙述均来自亲历者的目击实录、回忆及大量二手资料,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读者在看到书中有些情节时感到画面感很强的原因。作为一位学术研究者,作者无意于将这一年的历史的沉重赋予读者,作者写作此书最重要的开拓是,1848这一年的动荡对世界以及未来的影响和启发。

  本书由六章结构全篇,第一章“刺刀森林”介绍了1848年革命的背景;第二章“烽烟四起”主要介绍了几个主要欧洲国家涉及的革命;第三章“民族之春”主要探讨的是革命中的民族问题;第四章“血色夏日”主要探讨的是革命中的社会问题;第五章“反革命之秋”主要讲述了革命进行到后期各国家的革命情况;第六章“1849:大势已去”为我们呈现了革命的余音。六章内容结构严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可以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了解1848年欧洲革命。

  读拉波特的《1848:革命之年》,有两点给我欣喜。第一,本书呈现的全景画卷上描绘了很多传奇人物,可以说19世纪的重要人物都先后登场,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马克思、赫尔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他们在这幅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珍贵记录,很多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能从更具体的历史中去了解他们;第二,本书叙述文字生动形象,文学性很强,而且这么错综复杂波澜壮阔涉及很多国家很多矛盾很多问题且影响了未来历史的1848年,具体叙述起来很难,可是拉波特用其深入的考据,细腻的描绘,为读者呈现了欧洲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呈现了一个有历史“温度”的1848年。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翻译很棒,面对这么复杂的一本历史书,译者用流畅的文字语言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不自觉想起房龙的《宽容》。是的,人们不会遗忘历史,历史也从未被遗忘,所有历史都会通过承担各个角色的人们在摸索中不断前进,而这些摸索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以及未来的历史都是有启发和影响的。就像书中涉及的民族问题、社会问题以及种种的矛盾冲突,在今天看来,依然很具有启示性,抛开本书的故事性来说,这些问题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848》读后感(四):那段鲜活的历史

  在通过《1848革命之年》回顾1848年这段历史前,我觉得有必要先看看1848年欧洲革命时的地图,这样这段历史才能活跃在纸上,并在你的脑海里尽情演绎。

  《1848革命之年》的作者带着我们站在革命者的角度来一起面对这三个问题: 1,如何构建自由秩序,如何建立立宪政体。2,怎么在立宪和民主这两个政体中做出抉择。3,为了生存的社会问题,是大多数普通革命民众发动起义的初衷。那最终生存问题又如何解决。

  《1848革命之年》给我们讲述了欧洲革命的共性: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旧专制的王权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中产阶级渴望在既得利益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例如选举权等。而王权拥有者,又想在现有统治下一直稳定下去。然而旧王朝的腐败,加上1847年又刚经历经济危机,许多贫苦大众迫于生计想要改变现状,出来游行抗争。已是末途的王朝统治者是不允许这不安定性因素存在的。于是出动国民卫队镇压。最后因为一个莫名的枪响划破夜空,紧张的军士条件性反射的进行反击。这就是法国革命的伊始,一声神秘的枪响点燃了干柴烈火。随之而来的是欧洲各地烽烟四起:德意志、匈牙利、捷克等。所有激进的思潮早已在学生及激进的民众间埋下种子,亟待爆发。王权的镇压只会令反抗更激烈。

  然而不幸的是,在动乱的局势下,大多数人们还是渴望平稳。例如1848年4月23日的法国大选,大多数选票倾向于温和派和保守派,最终法国民主社会主义者失利。为了争取权利,工人阶级再次发起革命这就是法国六月起义的导火索。

  迫于生计人们出来抗争,但是动荡的社会局势,使富人们离开城市,这样又加剧了人们的贫困。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发生在比较有代表性的维也纳。这也是革命者们要面对的我们前面所说的第三个问题——为了生存的社会问题。

  最终,1848年革命失败。失败在所有的革命并没有撼动原有的旧的体制。在新的秩序下,革命者要向立法机构负责,但仍需君主任命。这样的情形下君主仍旧掌握有实权。最终的失败可想而知。

  《1848革命之年》这本书,以平民视角、革命者的视角来审视这场革命。每一个场景就像故事一样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都带着那革命者和保守维护者——国民卫队或王朝军队的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息。通过对特定事例的描述,又带动事件的发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么一个场景:“游行队伍停了下来,向着士兵推挤。军队长官很明显只是想让人群后退一些,他命令军士’抽出军刀!’军士伊令行事后,一声神秘的枪声划破了夜空。紧张的士兵条件性发射地做出回击,造成50人伤亡。”

  拿起这本书,游走于1848年的欧洲,代入感很强。合上书,心中还是被革命的紧张激烈气氛填满。

  《1848》读后感(五):一场承前启后的革命,不同的人看到了各自的希望

  风起云涌的1848欧洲革命之前,并非全无迹象!先是1845年至1846年间欧洲一些国家所发生的严重的自然灾害,然后是1847年爆发的倾向于欧洲性的经济危机;而当时的三个君主制国家,奥地利、沙皇任国和普鲁士,内部也存在着专制与自由主义者之间的对抗。纵横一时的拿破仑在把欧洲大陆搅动得七零八落的情况下也已经于1821年辞世,但他的影响力却久久不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当时的欧洲大陆各国来说,工业革命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后果,资本主义阶层已然形成一个稳定的阶层,但他们面对的却是君主专制势力——即使是在法国,貌似君主已经在1830年革命中再度凋零,但继之而起的“七月王朝”对资本主义却并不那么友好;更不用说,意大利在当时不过只是个地理名词,实际上却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由此,也更加印证了1848年革命的某种必然性——确实需要一个导火索,但不可否认,那也是迟早都要发生的事情。如何把风起云涌的1848年革命以一种全景、立体的方式展示出来,不能不说,这需要美国历史学者迈克·拉波特动点儿脑筋:不仅要讲出事实,更要生动一些,使人如临其境。

  具体的经过似乎不需要多说:1848年1月革命运动首先在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国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借势而起的,是各种各样的诉求,甚至还有最初的共产主义运动——就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鼓舞广大手工业者、工厂里的劳工纷纷组织起来,争取工作的权利,要求摆脱贫困!但总体上来说,1848年革命主要是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对决!

  结果也是有喜有忧。1848年革命总的来说归于失败,但暂时的失败并不等于这场革命毫无价值。至少,不仅仅1821年起兼任奥地利帝国首相,任内成为“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的梅特涅下台了,再也未能卷土重来;而且他所创立的梅特涅体系也归于失败。法国迎来了又一个“波拿巴”,奥地利发生了某些变化!更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应该是发生在德意志和意大利。普鲁士革命虽然失败了,罗马共和国也只是昙花一现,但追求统一的种子却由此种下并开始萌芽,距离开花结果的那一天也已经为时不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实,从来都没有毫无价值的革命,流血牺牲也不会毫无价值。中欧的保守势力基础已经遭到了动摇,自由、平等的种子已经开始扎下根基。自拿破仑·波拿巴横扫欧洲大陆以来所形成的基本形势已经从此永久地发生了变化甚至是逆转。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虽然在当时,共产主义还只是一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1848》读后感(六):1848年的欧洲革命

  这本书引用了翔实的资料,写了1848年席卷巴黎、米兰、威尼斯、那不勒斯、巴勒莫、维也纳、布拉格、布达佩斯、克拉科夫和柏林等欧洲国家的革命。对1848—1849年间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叙述,进而对民族主义、立宪和民主、社会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本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停留在历史教材的程度,而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很多人物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让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动,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刻板的、标签式的,而是有血有肉的、形象的具体可感的。 德意志自由主义者把1848年称为“民族之春”,这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名字,孕育了革命初期解放的希望;当时,民族愿望的实现似乎突然间成名可能。作者写道,“民族之春”具体描述了民族差异,也加强了民族差异。直到20世纪,不断出现的冲突一直阻碍欧洲的国家建设。这些冲突分裂了欧洲1848年的自由革命,最终给反革命提供了契机,挑拨革命阵营内部相互对抗。在民族关系紧张与社会分裂同时发生的地方,民族冲突愈演愈烈,这种情况在东欧尤为明显。1848年的革命者还面对内部政治和社会的挑战,这些挑战会分化政治阵营,破坏社会关系。 这本书的一个特色是对所选事件的叙述都是来自亲历者的目击实录、回忆及大量二手资料。这些资料的引用,一方面还原了当时的历史真相,另一方面也使得本书的语言更加地接地气,贴近普通人的现实,让我们用一种容易接受的方式去了解当时的历史。毕竟,人在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同样也不例外。 这本书中一个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强调了女性在革命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对女性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女性确实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政治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挑战了1848年解放运动的极限。几乎到处都有(来自几乎所有社会阶层)女性参与到了2—3月的街头斗争中,她们通常担任各种辅助角色。”“女性也是这些历史事件的重要观察者,她们对革命做出了颇具影响力的评论。”作者列举了写了很多关于革命的很有影响力的信件的范妮·达古,美国第一位战地记者玛格丽特·富勒,创办了女性报纸《女性之声》的欧仁妮·尼布瓦耶,捷克作家博任娜·涅姆卓娃。在革命中,女性开始为自身争取各方面的利益。在巴黎,“女性解放协会”和“女性联合会”迫切谋求女性权利:在政治上,她们追求的通常不是政治选举权,而是受教育权、离婚权、私有财产控制权;在经济上,要求设立国家工场制度,为失业男女提供就业机会。 这本书是一部了解1848年欧洲革命的很好的参考著作,它不仅有着史书的严谨,客观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同时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而不是枯燥的乏味的,为了表达而表达。同时,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引用了很多历史人物的语言,这就使得这本书不仅严谨,同时也有生动形象的一面。 在论述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作者的叙述思路是清晰的,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1848年欧洲各国的革命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阅读的过程,也能我们不断思考的过程,对于指导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收获。

  《1848》读后感(七):风云激荡的1848年

  1848年,对于历史层面而言,只是短暂的阶段,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却是影响极其深远的时刻,可以说,他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这场爆发于大半个欧洲的革命,上承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下启未来欧洲的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以及民族革命,虽然其自身转瞬即逝,但涉及的众多问题延续至今,并成为当今社会仍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1848年,欧洲的五个主要国家,英国和法国是君主立宪制,而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则是绝对君主制,整个欧洲,政治上由保守秩序统治。在维也纳会议建立的 “刺刀森林”下,涌动着反对保守秩序的浪潮,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继,搅动着自由主义者、激进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的血液,而公共舆论的发展,给普通市民带来的自由和民主的思想,他们渴望打破欧洲保守主义这令人窒息的环境。同时,人口的激增、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危机,以及不期而至的粮食大歉收,使得经济极度困难,工人和农民们被逼到了绝境,造成了“饥饿的40年代”。这些社会问题,加上长期积累的农奴问题和民族问题等,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稍有震动就会喷薄而出。

  革命首先在法国发生,1848年2月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统治,掀起了欧洲1848年革命的序幕。法国的革命激励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民,奥地利、德意志、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中心地区纷纷爆发革命,而作为欧洲边缘的俄国、丹麦、爱尔兰等也相继发起了革命的诉求。摆在1848年革命者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构建自由秩序,如何建立宪政体制,而对于德意志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等民族,革命带来了“民族之春”,他们开始思考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机会。

  然而,在表面风风火火的革命浪潮之下,潜藏的危机也日益增长。首先,自由派和激进派在革命初期由于相似的目标个理想紧紧团结在一起,但当革命胜利后,国家将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共和国还是君主制,民主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单一制还是联邦制,自由派和激进派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但短期看来,在激进派还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达到目的的时候,他们用暴力的方式破坏了宪政和新生的代议制政府。他们让建立一个温和的自由政府这件事变得不可能”。这些无法弥合的政见差距,让自由派和激进派在革命后期分道扬镳,自由派投向了保守派,和保守派一起镇压了激进派的革命。其次,1848年民族主义的核心问题包括两大难题:各民族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民族愿望和政治自由的关系问题,但多数爱国者在为民族同胞争取民族权利和自由的过程中,肆意践踏其他民族人民的自由,当其他民族就自己的民族利益做出回应时,“民族利己主义者”的革命者发现他们很难从自身民族利益以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民族问题”。最终,很多具有民族问题的地区,出现了惨烈的民族冲突,革命者反目成仇,自相残杀,甚至不惜倒向反动势力,作为打手与其他民族作战。最后,鉴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革命者无法满足工人和农民提出的经济要求,甚至为了满足一方要求而强行压榨其他阶层,这导致了革命后期各参与阶层的分崩离析。

  最终,在保守势力的反攻倒算下,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失败了,但正如赫尔岑所说“这一代人只是修了座桥,给将来的陌生人使用”。1848年的革命,让众多欧洲人第一次体味到了政治权利,他成为了“历史的苗圃”,为未来欧洲民主、自由、现代化打下了基础。而凭借1848年革命,“社会问题”也登上了政治的舞台,如何调和政治统治和社会矛盾,如何平衡社会正义和个人自由,以及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成为了国家永恒的话题。

  《1848》读后感(八):永远载入史册的1848——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现实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

  1848无论是对中国而言,还是对欧洲而言,还是对世界而言,都是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伟大的《共产主义宣言》在英国伦敦出版,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也标志着其作为日后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指导宣言。这一年里,欧洲爆发了空前的革命,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成为了近代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元年。此外,翻开历史书,这一年里,世界其他地方也相继发生了很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可以说,1848年是历史上一个特殊意义的年份。

  欧洲发生的大革命及其背后的深刻原因被知名作家迈克·拉波特写入了他的这本《1848》里。翻开这本书,一幅幅历史焕娟在坐着的笔下一一呈现。

  1848年发生的革命横扫欧洲。暴力革命发展速度惊人,很快就席卷了巴黎、米兰、威尼斯、那不勒斯、巴勒莫、维也纳、布拉格、布达佩斯、克拉科夫和柏林,几乎囊括了当时欧洲的主要城市。从欧洲范围来看,如此大规模的政治事件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的第一次,也是1917年前苏联布尔什维克革命乃至1989年东欧国家巨变之前欧洲最大规模的革命。

  这本书对1848—1849年间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进行阐述,进而对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探索发觉,为读者客观认识“革命之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

  《1848》共分为六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刺刀森林”,算是这场“革命之年”的开端,作者详细介绍了梅特涅体系及其统治之下的民意的躁动。第二章“烽烟四起”算是“革命之年”的力量积蓄和宣泄,这场革命在风暴迅速席卷欧洲各大城市。第三章“民族之春”、第四章“血色夏日”是这场大革命的一个高潮,是矛盾的集中大爆发,是对统治体系的大挑战。第五章“反革命之秋”用大篇幅介绍了维亚纳的陷落、奥匈冲突、普鲁士保守势力的胜利等诸多历史事件,是“革命之年”范围扩大化的最好例证。第六章“1849:大势已去”是这场大革命的尾声,标志着大革命的最终失败,标志性的大事件有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解散、第二共和国的终结等等,作者在这一章里,深入分析了大革命失败的深层原因。作者对“革命之年”的叙述,就像一幕话剧一样,有着开端、蓄势、爆发、高潮、尾声等,读起来脉络很清晰,也非常形象和生动。

  读完此书,我联想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我国香港的暴力事件,作为幕后黑手的美国政治势力勾结台独分子和一小撮“港独”分子,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公然采取暴力手段攻击香港警察、驻港机构和普通香港市民,这被美国媒体选择性报道、虚假报道的所谓“革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当然了,“乱港事件”的发生自然是不可与1848年欧洲发生的大革命相提并论了,但是这却同样引发了许多国人包括政治分析人士的思考,这场闹剧如何收场还有待历史检验,但是警惕发生的骚乱甚至“颜色革命”是全体港人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一个现实。从“乱港”事件的发生,我觉得也可以从迈克·拉波特的这本书中找到有用的分析方法,那就是对这场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客观分析,然后才可以看清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这几天,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这起事件发生的幕后真相也慢慢揭开。

  我相信《1848》是认识任何一场正义非正义民主革命、独立革命甚至美国主导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颜色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发生缘由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通过本书的阅读,你一定能够从中获得认识历史事件和现实事件发生规律的方法,学会用历史客观的视角去认识历史事件。

  《1848》读后感(九):民主与民族意识的自觉

  欧洲中世纪以来,人类在进步的历程中不断演化,雅克·巴尔赞在他的著作《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中将欧洲1500年之后的历史分为了四个阶段,巴尔赞用四场革命概括了这四个阶段——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社会革命。

  而在这四个阶段中,有一个阶段是民主和民族意识的觉醒阶段,这就是第三阶段自由革命时期,巴尔赞为这一时期界定的时间段是从1790年到1920年。在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的主题是人们对民主的追求和对民族权益的争取。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中饱含的艰辛和蕴藏的血腥却是一言难以蔽之。

  在这段自由革命时期里,1848年到1849年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欧洲大陆发生了相对普遍的革命,在欧洲历史上形成了短暂的“人民之春”,本书是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将视角缩放到了这一年间,讲述了这一年在欧洲大陆所发生的革命。

  作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讲述,在这里我就不再复述,但从作者的言辞之间却可以看出几点主旨,作者主要讲的与一下三个方面相关:

  一、民主

  毫无疑问,从18世纪末以来,人民对于民主与自由的追求都不曾停歇。法国大革命让整个欧洲都看到了,在残酷的君主制之外,人民还可以有“民主”这条路可以选择。欧洲民众纷纷萌生出了对民主的追求,可以说这种总的趋势是可喜的,但由于对“民主”追求的具体内容的不同,导致了其中不同派别的天生分歧,或许对于推翻君主统治,进行立宪,建立代议制政府的大方向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现方式或达到的具体效果上意见并不统一。这也就是为什么1848年有的国家明明已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随后很快政治的联盟就分崩离析,革命的胜利果实也损失殆尽。是温和派与激进派的分歧,自由派和民主派的理念不同,给了保守派以喘息之机,最终保守派纷纷反扑,革命再次进入寒冬时代。不过从这一年的结果来看,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放到整个历史之中,这段时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从这段成功与失败之中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予以调整,成功不再远矣。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各个派别的分歧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调和的,时至今日,很多国家仍然存在派别之争,不过所幸在宪政体制的大方向下还都是有操作空间的。

  二、民族

  民族问题在人力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回避的。在拿破仑兵败后,欧洲大陆在几大君主强权的联手之下,民主共和被极大压制,他们是不允许这股革命之风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尤其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欧洲,加之高压统治的俄国之流,革命要取得成功并不容易。但在民主追求之外,另一股力量悄然崛起,这就是民族意识。普鲁士、低地国家中的民众民族意识觉醒,谋求民族统一与自治的呼声越来越高,在1848年这些地方对于民主的追求、民族的自治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意大利、德意志等地方(这里说地方是因为这时在这些地方并没有统一的国家,这只是一种地理概念,包含若干王国、公国等)都进行了脱离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尝试,虽然在这一年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功,但却在这些地方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像意大利和德意志都在二十年后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德意志的统一是比较典型的,它是在俾斯麦的铁腕手段下,自上而下的强制统一,它并没有议会制,信奉的是强权政治和军国主义;意大利的情况也大体类似。这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恶魔的种子,后来法西斯在这两个国家的盛行就不是什么意外了。对于其他的低地国家、东欧国家等,民族情况更为复杂,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等等等,即便放眼当下,也没有十分稳固的和平,由此可见一斑。作者的一个观点对欧洲整个局势的影响值得一提,那就是正是因为欧洲国家的民族自觉越来越强烈,对于自己民族的权益的争取,势必损害到邻国的利益,所以导致整个欧洲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不可能很好地站在同一战线上,这也错过了共同发展的最好时机。

  三、社会问题

  在探讨人类历史发展时,社会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人民为什么会迫不及待地追求民主,谋求民族自治,最重要的问题是他们生活难以为继,本就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他们,一旦碰到点干旱等天灾,那濒临死亡的人就不是一个两个了。就像历史上很多次农民起义一样,他们之所以反,是因为他们真的活不下去。就像沙皇俄国为什么总是采取强权高压政策,因为俄国有两千万农民,要覆灭俄国并不困难,后来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的胜利,这也是一部分原因。其实老百姓的要求不高,很多人只要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对于其他的追求就不是那么强烈了。这也是为什么1848年革命取得成功后很快就又失败的原因之一,因为老百姓在取得了他们想要的利益后,就安于现状,不再进行持久的革命了。

  1848年还是有伟大的成就的,那就是废除了农奴制,废除了强加在农民身上的劳役。农奴制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

它削弱了土地贵族的势力,增强了政府权力。随着农奴制的终结,农奴的解放也摧毁了土地贵族对农民享有的司法权,农民进而能够直接生活在国家司法体制之下。

  从革命本身的成败来看,1848年并不能算是成功的一年,但从对历史的影响来看,这是重要的一年,虽然革命的范围并未波及全欧洲大部分国家,但这一年所发生的革命却对后来的历史走向充满了深远的影响。不论是人民对民主的追求,还是民族意识的自觉,还有社会问题被暴露出来上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不得不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这所有的问题都在革命的演化中,被推到了历史的舞台中央,历史发展已经不可避免地顺应着人民的诉求而前进,1848年仅仅是一个开始。

  《1848》读后感(十):欧洲1848年的革命

  1848年的革命是在欧洲范围内发生的革命,是继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又一次具有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的革命。英国作者迈克·拉波特(Mike Rapport)以翔实的史料,全面完整地讲述了1848年在欧洲大陆上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动荡,深入地探索与分析了欧洲革命的主要根源,欧洲各国革命的诉求、目标及相互间的影响,综合地探讨了欧洲国家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民族问题,给出了“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1848革命通常主要是历史学家探讨的重要课题,本书是面向普通读者,全面反映1848年欧洲革命变局的通俗历史故事。

  1848年的革命波及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从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德意志、匈牙利到捷克等国,均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即使没有卷入其中的英国、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也感受到革命的震动,甚至直接受到革命的影响和困扰。

  1848年, 欧洲大陆上风起云涌,一场革命风暴不期而至,事先没有任何迹象可寻。1848年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局非常复杂,但作者的生动讲述则引人入胜。革命带来了希望,唤起了人民改革社会现状,改善生活条件的热情,以及实行宪政和追求公民权利的意愿,也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及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理想。

  1848新年伊始,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发起了大规模的烟草抵制运动,随后升级为暴力冲突。1月12日,西西里爆发了反抗那不勒斯王朝的起义,最终接管了巴勒莫地区的政府,要求重新选举西西里议会,实行法治。意大利各地的起义成为1848革命的先声,使得1848年注定会成为历史上的最重要年份之一。

  2月,法国的巴黎再次爆发谋求政治改革的革命。起初只是举行抗议游行,后逐渐演变成暴力对抗、武力镇压和流血,最终导致法国七月王朝的崩溃,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于是成立。巴黎的二月革命第一次撼动了欧洲的秩序,成为1848年革命的导火索。借助于火车、电报等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巴黎起义的消息迅速传遍欧洲各地,并在欧洲各地引起共鸣与积极响应。

  2月27日,消息传到德意志之后,巴登大公国的自由主义者、共和派和激进派人士立即行动,他们要求实现出版自由和陪审团审判,出台一部统一的、适合于德意志各邦的宪法,选举全德意志议会。迫于压力,巴登大公任命了一名自由主义者为大臣,并承诺颁布新宪法。3月3日,科隆爆发了示威游行,但遭到镇压。3月6日,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面对革命者的进攻终于同意接受“三月要求”,并宣布退位,由儿子掌管新的自由化国家。

  3月3日,科苏特·拉约什在匈牙利下院发表了《反对派宣言》,公开提出匈牙利独立的诉求。演讲的内容迅速传到维也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月15日,匈牙利议会上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向奥地利帝国政府提出成立独立的匈牙利政府的要求,3月16日,皇帝无奈做出了让步,并在3月17日发布了《帝国法令》,允许匈牙利成立自己的政府,对议会负责,并任命斯蒂芬大公为皇帝的全权代表,执掌匈牙利的改革大权。斯蒂芬立即任命包贾尼·拉约什为新政府的首相。

  3月11日,捷克也举行集会,要求制定宪法,要求实现出版自由和陪审团审判,统一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古捷克王国领土,成立捷克的共同议会。维也纳被迫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允许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各自组织等级议会,但对议会代表的资格做出一定的限制。

  3月13日,维也纳也爆发了起义,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要求制定宪法,最终导致欧洲保守秩序的缔造者和“消防队长”、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下台,皇帝承诺制定宪法。这一事件撼动旧政权根基的第二个标志性事件,为德意志的革命派提振了信心。

  3月18日,柏林爆发起义,在街垒中起义者与军队对峙。军队动用了炮兵向街垒进攻。惨烈的巷战导致900人丧生,其中起义者占800人。但德意志各邦一直处于躁动之中,他们希望德意志统一,成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试图为此制定一部宪法。

  尽管1848年革命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由于革命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和政见不同,新政权采取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如何平衡?各派没有就革命的目标达成共识。随着形势的发展,彼此间的深层矛盾无法化解,在新政权基础未稳的情况下,革命各派逐渐走向对抗甚至反目成仇,新生的自由主义政权渐趋溃败。“民族问题”逐渐引起种族冲突,“民族之春”最后演变帝国干预。在奥地利将军和沙俄的支持下,奥地利帝国逐渐夺得了主动权,稳定了帝国的局势。在俾斯麦的支持与辅佐下,普鲁士国王逐渐掌控了局势。在法国,短命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又演变成拿破仑三世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1848年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当时的革命力量不足于撼动现有的政体(法国除外),也不足于撼动由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5大欧洲强国维持的欧洲大陆秩序,军队仍掌握在各国政府或君主手中。1848年革命参与者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和社会阶层,只有实现巩固的联合阵线才能确保革命的成功,但是他们具有不同的政治诉求,自由派希望实行政治改革,以君主立宪制的形式实行宪政,赋予公民有限的选举权。共和派则希望实行共和制,实行男性普选。而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又分为温和派、激进派和保守派,正是这种无法调和的政见分歧和矛盾导致力量的分化,致使革命功败垂成。

  1848年欧洲爆发革命的浅层原因是有关国家正在经受农业和工业危机,经济发展缓慢,赋税沉重,生活艰难,底层人民一直笼罩在困苦悲惨生活的阴影之中,而政府在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时置民生于不顾。贫穷成为孕育革命的沃土,政治激进者在在他们中间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深层次的原因是人民对政府失去信任,不相信政府具有解决社会危机和政治问题的能力,人们希望能够实行政治改革。

  1848年革命失败的结局令人失望。尽管如此,1848年革命洒下了革命的种子,其留下的宝贵遗产必将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进程。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由平等、宪政民主、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仍将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