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摘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一部由关正文执导,冀玉华 / 郦波 / 钱文忠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一):一个很有意义的比赛

  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写字的机会越来越越少。因为各种强大的输入法能够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我们不必知道字的写法、甚至不必知道一个字的正确读音(比如后鼻音前鼻音之类的)因为输入法的联想功能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一切。

  但是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平日里对于各种字的认知越来越少。提笔忘字实属平常,对很多字都是一知半解甚至连读音都不清楚就这么按照我们的想法往下读就好了。

  我觉得“汉字听写大会”是个很有意义的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我们对于本民族对于文字的认知。中华民族能够长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拥有传承上千年的文字,这使我们能够凝聚在一起。

  我希望能够有更多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样”的活动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由央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每期都全看,非常受全国人民的喜爱,我也深受感动,它是弘扬我国文化的又一种新颖形式。 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建议这种活动多举办。最好能在不同的学龄 段分别举行。正重要的能在中小学教师中举办,它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正重要的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最后,迫切期待成语听写与观众尽早尽快见面。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三):多学点词,总有装逼的时候

  1,考这些都不用的生僻字有意义吗?

  有意义。这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人类文明的精髓。生僻字不是因为它生僻所以不用,而是因为不用所以变得生僻了。古人读书优而仕,如今的社会,文化与社会地位完全脱钩了,与社会地位正相关的是钱和权,社会上升通道愈发阻塞,一个普通人想要提升,在古代可以靠读书,在今天只能靠几率渺茫的创业,这是一种悲哀。汉字听写大会无法改变这种悲哀,但它起码在纠正国人日益扭曲的价值观。

  2,能装逼又有什么用?

  没什么确定的用,不能涨工资,但人都是攀高的,如果你不是真正的高,你可以假装自己高。文艺这东西,自古是有钱有闲阶级玩的,以至于人们看到玩文艺的人会潜意识的认为这人位高,进而潜意识的尊敬。现在平民也能玩文艺,如果你不是真的位高,你可以通过文艺假装自己位高。

  3,为什么听写时不把拼音给出来?

  那样就失去了听的能力的考验,更容易让孩子滑入两脚书橱。

  4,如果生僻字是应该捡起来的,那么逐渐消失的少数方言是不是也应该被提起重学?

  我认为有些方言逐渐消失了确实是遗憾,确实应该有人去把它们捡起来,记录起来,多拍点纪录片什么的。

  5,会耽误学生正常的学习吗?

  会的,你为了参赛玩儿命背词典肯定耽误了数理化,然而人生总是要选择,就像奥林匹克竞赛一样。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四):这节目就是个笑话

  这种破节目存在有什么意义啊?

  全写的是生僻字,学来记来有什么用?告诉我,你看那些选手背书都被成什么呆滞样了,背了这些字除了在这比赛中可能会写到,还有其他什么用处吗?

  跟应试教育简直一毛一样,学到的知识只在考试中用到,却要我们压抑欲望,抛弃所有的娱乐,去学那些考完试就完全没有用的知识。

  那些说传承中国文化的,给我出来,告诉我,你看了这节目,学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要你写出其中一个生僻字出来,你写得出来么,就算你背下了一个,你能所处这字代表的意思或者背后的典故,还是出自哪里么?

  还有豆友看这个看出了文盲的自卑来,如果不知道这些生僻字就算文盲,那我还很愿意当这个文盲了,你们要背那些没用的乱七八糟的字就背去吧。

  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台下居然有三个评委,我天,你随便找个观众上来都能看出谁写对谁没写对好么,这工作主持人不做居然还找评委来做,不止找了评委,还找了三个评委!哈哈哈

  这节目也是难看得不行,敢不敢再无聊一点,出题人念念念,选手写写写,亲友团揪心啊揪心,有什么好看的。

  喷完了,还是要给些建议的,破而不立也一样没什么卵用。

  这种节目的正确解决方案就是同期的马东的另一个汉字节目《汉字英雄》,不背生僻字,只写常用字。选手和嘉宾,主持人可以自由交流,现场气氛活泼,选手在竞争与交流中碰撞出不一样火花,而不是像《汉字听写大会》一样死气沉沉,选手一言不发,写完就下场。

  不过这样的自由散漫的节目高端严肃的中央电视台应该是不会做的,而且中央电视台还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呢!

  为了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可看性,我觉得比较可行的建议是,请一个专门讲解文字的嘉宾,比如请袁腾飞,或是李立群,这种出了些名的文化人,出完题就让嘉宾眉飞色舞地讲文字的历史出处或是文化背景,把这种东西讲得有人听了,才能真的起传承文化的作用。

  其实最让我看不懂的是,这节目在豆瓣居然有8.6分,看来我们不少人还是很接受这种死记硬背的东西啊,反正我是一想到这东西就想吐。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五):汉字中的中国文化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所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经济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一切都变得快速起来,电子设备不断普及,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人手一部手机,电子读物,电子杂志也不断地涌入人们的生活,人们渐渐习惯在电脑的键盘上打字,在手机的键盘上打字,在一次次的键盘敲击中,汉字的书写方法也渐渐从脑海中消失,“提笔忘字”已经成了现在大部分现代人的通病。

  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针对于这个时代的节目,就如节目开场的VCR中所说“这是一场汉字的狂欢”,选手来自于中国的不同地区不通省市,汉字的书写是比赛竞争的唯一方式,选手们两人为一组,在面前的电子屏幕上写下所听到的词语,然后由专家评审们做出正误的判断。

  在这个节目中,所展现出来的青少年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形象,也是符合他们学生身份的形象,这不同于一些选秀节目,一些正处于学生阶段的人,染着头发,穿着夸张的服饰,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的选手,都穿着朴素的衣服,没有浓妆艳抹,他们大气的台风,礼貌的言语,淡定的表现,都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去学习,给电视机前的青年观众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节目环节的设置和嘉宾的选择也很合适。在环节方面,在每位选手出场之前,都有一个简短的VCR,在这个VCR中都介绍了选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于观众对选手的记忆,有时,选手会在VCR中说出自己的口号,这样可以增加紧张的气氛,让比赛更加有氛围。同时,在比赛主场之外还有其他的录制现场,和主现场交替出现,使得整个节目更加丰满,在选手进行汉字书写的同时,第二现场的主持人会和专家嘉宾一起分析这个字,并且提醒易错的地方,让观众们也能掌握到这些汉字。在嘉宾的选择上,评委都是关于语言汉字方面,让整个节目更加具有说服力,有权威性。每一期的节目都让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来担任出题人,主持人的发音标准,更加有利于选手对词语的听与写。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汉字的读音和书写都是很美的,而这档节目就是唤醒现代人对汉字的重视,带动全名书写汉字的潮流,减少“提笔忘字”的情况。

  然而,对于这档节目,也有人存在疑问与质疑。在节目中出现的汉字大多是生僻的字,在人们日常实际生活中并不能运用,这些字的实用性并不是很高,虽然文化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掌握这些生僻的字似乎没有什么用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六):【千日谈】20130825【每日影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真.学习状态

  文/丹达

  说完《汉字英雄》,我们来讲讲《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这个节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回忆起当年的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的学习生活状况。

  不是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和《丧女》里的智子一样,当然类似《我要进前十》这种描述中学生群像的生活也是被夸张和艺术化之后的存在,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完全和学生生活不相干的存在,反而更能显示出学生时代所生存的真正状态。

  我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我的父母对同样是和汉字听写有关的《汉字英雄》不是很感冒,却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兴趣盎然。

  这并不是孤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收视群体里的,中年(40-60)的比例明显比《汉字英雄》高出很多,而《汉字英雄》则更多抓住了青少年群体。

  这或许和节目的播出时间有关。

  《汉字英雄》属于地方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被限制在9点以后播出,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则是在8点黄金时间由央视负责播出,那个时段里的其他地方卫视大多都是电视剧节目,尽管其中不乏新出的电视剧,但在如此多的电视剧中出现一个电视栏目,想要不获得关注都难。

  同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自始至终都使用“听写+解释汉字”的方法进行车轮赛,遵循字词从简到难的原则进行,和《汉字英雄》不同的是,《汉字英雄》考量的是“字”,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考量的是“词”。

  在百度搜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汉字英雄》有完整的视频合集和明显的提醒,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必须转入一次CNTV的链接才可以,这其实说明《汉字英雄》把主战场转移到网络新媒体上,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依然在传统媒体上站稳脚跟。

  这和当年我们学生时代,父母在一旁听写汉字的形式颇为相似,只不过主角从父母换成了电视。传统媒体的宣传,背靠具有核心宣传力度的央视,一切的一切都和传统文化的传统传承方式的传统形式有着莫大的关系。

  现在的90后因为学习压力,不得不面对父母和学校的责任转移,所以类似“汉字听写”这种形式的出现,尽管频率很高,依然不能深入习惯之中,除非这些孩子再做父母。而对父母而言,传统教学方式和家长权威有着莫大的联系,尽管这不是对子女学生生活的写照——青春怀念式不适合已经习惯了社会的中年人,夸张调侃式则更像是在对父母家长权威的挑战——却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父母对子女教育并行权威认同的一次心理合契。

  不过,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无疑不是完全成功的,毕竟这档电视节目因为时间的错位选择逃开了市场竞争的压力,而单一的形式恐怕不会形成强加于惯性的条件反射,反而会被年轻一代下意识划归到父母权威制的共同体中。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