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江山1读后感锦集

  《文化的江山1》是一本由刘刚 / 李冬君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19-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的江山1》读后感(一):文化的江山同样大气磅礴

  文化的江山是一部系列的套书,一共有12本从(1)文化中国的来源(2)王朝中国的确立(3)中国风雅颂(4)中国轴心期(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10)被西洋与东洋夹击的天下(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书卷展开,就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长廊。一副副图画栩栩如生。文化的江山1是中国文化的来源,文化的来源多来自神话传说,像西方的伊甸园,中国的山海经。说起山海经,让我想起了,今年中美的贸易战,华为的自己研究的系统也是以山海经里命名的。瞬间我对山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书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山海经。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大多是以陶器承载的,精美的陶器作品不只实用,还承载了那个时代人的审美和文化。渐渐的就有了更加精美的玉器的出土。书中的插图很是清晰,很好的展示了陶器跟玉器的样子。 神话传说是文化的起源,也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了解历史可以让人类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的实现人类最初的愿景。就像书背面写的那样:文化中国,不一定非要某种既定的国家形态,在与王朝中国的互动中,它以文化的江山表现出来,即便在当下民族国家的世界之林里,它依然飘洋过海,以全球的天下观的方式存在。

  很有历史底蕴,有内涵,很好的一部书,推荐大家读一下。

  《文化的江山1》读后感(二):《文化的江山01》:原来河姆渡人有这么丰富的生活!

  最近我在读《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在我读到第二章河姆渡猜想以后,突然意识到水是生命之源这个话题,河姆渡人听起来很有历史气息,很多东西历史很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一下。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学过河姆渡这个地点和他们的一点历史,所有的文明都起源于水,比如海洋比如河流,中国是如此,外国也是如此,外国的一些古老的河水有孕育文明和生命的美誉,比如幼发拉底河还有底格里斯河,它们纷纷给人们带来了水源和希望。那么河姆渡也会在那个时期给生活在附近的人们提供水源和希望,以及各种突发奇想的文化产物。 《文化江山》第一部里的内容,除了讨论历史以外,还研究了一波神学,比如对于东方伊甸园的一些讨论,文化和神学虽然不能混为一谈,但是在古代神也是人们尊重的对象,也是他们很多人崇拜的偶像,这个时候的河姆渡人虽然还没有崇拜神的意识,但他们是人类发展很重要的一环,不过从神话故事里寻找人们发展的源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注意。 这本《文化的江山》还探讨了河姆渡人的幸福指数,现在来分享一下: 1从洞穴到房子的新生活! 河姆渡人的最大进步之一在于他学会了定居,没错,它们从之前的一个个洞穴学会了拥有自己的窝,这都得益于他们当时掌握的手艺,建造了干栏式民居来居住。他们并不急躁,而是缓慢的享受生活,那个时候虽然有了房子,却依然没有城镇,生活的悠闲散漫。 2、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没吃过的! 河姆渡人所在的时期已经是大暖期,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里的大量骨制品可以看出,河姆渡人可以吃的种类真的超级丰富,而且种类齐全,那个时候没有污染,全是野生纯天然的食物。 3、河姆渡人:他们比你想象的还会玩! 河姆渡人在吃饱穿暖有房子住的前提下,娱乐爱好这个方向也没闲着,在吃完飞禽猛兽后,留下的骨头制成骨哨和骨笛,先别说是用骨哨和骨笛吹曲子,用这个骨制品联络队友也是极好的。 这个时候的河姆渡人已经会做一些简单的玉制品,足以看出古代人的勤劳和智慧,另外这本《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还有其他有意思的内容,喜欢的可以看一下。

  《文化的江山1》读后感(三):管窥江山

  提起“家国”,总会想起经史子集;提起“山河”,总会想起长河落日;提起“河山”,总会想起金戈铁马;提起“祖国”,总会想起多难兴邦;而提起“江山”,总会想起帝王将相。一样的中国,一样的华夏,不同的叫法总会让人生出不同的念想。“江山”,这个词儿很多时候是和历史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的江山”,厚重而神秘。

  对于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王朝、江山,我们的了解,大都是来源于历史教科书上。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我们渐渐了解到史书大都是史官写的,史官却是有些“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身为朝廷命官食君俸禄自然为君说话,说君喜欢听的话。所以我们看到的二十四史当是很主观的一个存在,它固然在给我们诉说着那些逝去王朝和那些年的江山,但未必是王朝和江山本来的样子。比较而言,那些深埋于地下、流转于藏家、漂泊于异国他乡的国家宝藏则是在更加客观地讲述着它们经历了那些王朝与江山的故事。

  作为一个对文物一知半解的“半瓶醋”,每至一个省会必定要去打卡这一省的省博,去看那些瓶瓶罐罐,去看那些书卷画轴,去看那些刀枪剑戟,去看那些石雕玉器。由瓷器的纹样、釉色、器形去看文化的衍变,看技术的发展,看地域的差异,看历史的传承。《文化的江山》就是以这些见证过沧海桑田的国家宝藏为轴线研究江山的传承,研究文化的发展。

  “江山”本身是由地理的一些要素组成,所以“文化的江山”也是在依托地缘研究文化脉络。比如昆仑山,狭义的就是指如今藏北、青南高原与塔里木、柴达木盆地之间的山脉,广义上则是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海滨,包括横断山脉、南岭、秦岭、阴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兴安岭以及日本、台湾地区等地的山岭。广义的昆仑,是天下观在中华山系上的反映,是用山系来构建中华大一统。

  文化的江山,不一定非要呈现出某种既定国家形态,而是在与那些和文化息息相关的珍奇古玩、山川河流的互动中,去感知文化的脉络,去感知历史的传承,去感知这千里江山,去感知文化中国。

  管中窥豹,片面之言,仅供参考。

  《文化的江山1》读后感(四):由火与泥带来的故事

  中国的古代历史,相比于现代历史,更为精彩。或许是多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格外令人向往。而这套《文化的江山》则从江山的文化层面来讲解历史。

  作者在《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开篇便用这个彩陶盆点亮主题。这个彩陶盆上面是人面与鱼的结合。作者用诗一般的词语来描绘:人面在做梦,鱼游入人梦里。天哪,怎么可以讲述的如此美妙。而这种陶器,实则是盆,是一种瓮棺的棺盖。这是半坡人的习俗。

  陶器时代说明了泥土加火得以制成陶,这是人类以冶炼而非加工方式制作的。人类于对于火,是敬谓。在神化里,只有神才能自由拥有火,使用火。比如神话里的女娲补天。中国的陶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一只约一万年前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远比两河流域发掘的还要早。

  考古就是考察过去的,发现过去。除了彩陶上的绘画,再就是在《山海经》里流传一来的画。书上罗列了几种已发掘出来的彩陶上的绘画,确实美妙。简单又不简单,蕴着很深的意义。

  就如作者所言,凡事有理有据。人类使用火是进步,文明取暖,用火制陶,都留下足迹。在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的肿骨鹿角,下颌骨烧骨化石都是人类用火的见证。而彩陶,则是火水土三元素完美的结合。陶罐盛水,水不会漏,陶罐煮食,罐不会裂。这种陶土,恰恰与补天的材料相同。而陶上的纹路,如山如水,如云似鸟,恰恰迎合了天地。而宇宙的旋转:恰与地球自转,绕太阳转相对应。作者巧妙地将神话与现实相结合。瞬间想起了西琴,这个从神话从《圣经》考证地球发展史的人。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神话或许也真的是现实。

  仰韶人在制陶的时候,也造了神。从留下的彩陶女神,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陶人,让我们看到他们的伟大。从书中的图片看到,与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到,又是不同的感觉。那种要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的感觉,很是美好。

  这《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书中配图不少,也有许多作者独特的见解。虽说是讲历史,却又不像历史书。作者既宠观讲解了世界各地的古代史,又有纵观同时期发展相对比,它改变了历史书呆板无趣的形象,让历史丰富生动起来。就单从火,泥,陶,彩陶串起来的故事就这么精彩。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刘刚,李冬君。他们为我们打造一座文化的江山,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历史,充满了独到见解和新意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1》读后感(五):《山海经》与中国文化之《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小玲子编辑

  提到江山,对于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而言,这个词语给人的联想就是封建王朝的连绵统治。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从夏朝开始,中国其实就已经开始迈入了家族统治的时代。而江山更是权力的代名词,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也就是针对江山最为直接的说明。在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中国的皇帝被称为天子——意思就是其传承是上天选中的,是天之子。但是颇具讽刺的是,这些天子都脱离不了死亡,也拜托了不了被人推翻的厄运。

  回顾历史,我们已经有相当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些封建王朝统治的江山有各种各样的研究。今天带来的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见识城邦出品的《文化江山》系列丛书就针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文化江山。

  在这套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全新“江山”面貌,这里的江山已经脱离了权力场的腥风血雨和尔虞我诈,表现出来的是赤裸裸的英雄气概。而《文化中国的来源》是该系列丛书的第一部,也是本丛书我的开山之作。

  在第一部的正文阅读之前,我们有必要通过本书的“引言”部分来了解何为文化江山,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朝中国和文化中国的区别和联系,也能够看到文化江山的依托来源——《山海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在接触本书之前,我们眼中的《山海经》可能就单纯的是一部神话志怪的书籍,但在本书作者的眼中《山海经》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传说,还更具有它的现实意义。当我们通过“引言”部分的文字对《山海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就是从文化中国的角度去研究的话,那么对于接下来的文化江山就更容易理解了。

  当你翻开本书正文,你会发现书中的四个章节的内容都是从我们的精神文化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我们可以从考古中出土的油罐仰韶文化的陶器来了解当时的仰韶人是如何从万物之灵过渡到个体灵魂;从红山文化中看到灵魂和肉体之间的联系,了解玉石为何要埋入坟墓等额定。

  本书采取的是将考古发现的图片与文化探讨的文字内容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虚实交映的模式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眼中的伊甸园是什么样子,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伊甸园中的禁果。

  《文化的江山1》读后感(六):了解文化来源 感受文化之美

  文化对于一个社会、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四大文明古国到现在全世界文化大融合。

  文化是各个时代和历史阶段的先行者。

  学术研究也是如此。

  余秋雨的大部头《余秋雨书系》共18卷,第一卷也是关于文化的《中国文脉》。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12部,第一部也是关于文化的《文化中国的来源》。

  可见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受社会发展影响的同时,也在反作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远古时代的文化具有极其的局限性。

  由于物质的极度匮乏,文化仅仅体现在人类自身、生产工具、日用品和生活场所之中。

  比如,人类的刺身、氏族的图腾、贝壳项链、玉器等各种仅有的物质上体现了当时对于文化的认知。

  家天下时代开始,文化范围不断的扩大。

  从简单到装饰品到繁杂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图腾也从过去到简单方式发展为更加优美和仪式感。

  文字的出现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从象形文、甲骨文、隶书、楷书、繁体到现在的简体,文字记录着每个时代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至今仍能延续着炎黄风采、上古神话、孔孟之道、无韵离骚、史记绝学、魏晋绝唱、田园风情、盛世大唐、宋词元曲直到当代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五千年的绚烂文化传承。

  中国文化既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更是全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水乳交融,互通有无。

  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延续和传承,使得中华文明发展的更为厚重和沉甸。

  但是,当今的中华文明又不完全是独立的、封闭的、排外的,恰恰相反,现代中华文明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

  从释迦牟尼到中国的佛教,从孔子的博爱到外国林立的孔子学院,从中国的国宝到大熊猫外交,中国文化的请进来和走出去,都体现着中国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文化的江山1:中国文化来源》详细介绍了中国多元文化的根本起源和丰富形式,全书彩印,具有精美的视觉和感官可读性。

  对于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强烈推荐此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书籍。

  希望有机会可以凑成一套,系统、完整的了解和学习中国的文化,进一步的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

  《文化的江山1》读后感(七):行走在千年文化之上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喜欢上了中国古代文化,几近痴迷。当我偶然看到《文化的江山》时,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这是我的菜,我最爱的历史文化不允许我错过任何一本与之相关的书籍。

  只是没有想到《文化的江山》是12册一套,每一册都用它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先拜读的第一册《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这一册主要为我们介绍以及发现文化的江山。

  江山自然生成,人居其中,文而化之,而成国家。

  英雄行走大地,人与山川相映发,而使文明开化。

  一个朝代的更替也许只需短短数十年,但是文化底蕴的形成却可以长达千年而经久不衰,其发展势头更是迅猛,经过千年的洗礼,俨然成为文化的江山。

  在发现文化的江山中《山海经》可以称之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集结,也曾有人称《山海经》为诸神的世界,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它的作者不详,却成为最具文献价值的古书,其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以及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它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古文化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等,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随着慢慢品读,我又看到了关于人类起源的话题,在《地球编年史》中我看到的是人类最初的起源史,在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东方人之初,不难看出两者之间还是有诸多关联的,例如对《圣经》中伊甸园的一类说法,还有那指向东方的伊甸园,其实都是来自于古代传说,人类真正的起源至今都还是个未解之谜。

  在历史的朝代中文化中国在不断更替,每个朝代都会凸显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最能表现其文化发展特点的便是玉器的加工制作。根据考古人员在各大墓穴中出土的玉器,便可以看出此玉器出自哪个朝代,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玉器代表着一个朝代甚至是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文化中国,不一定非要呈现某种既定的国家形态,在与王朝中国的互动中,它以文化的江山变现出来,即便在当下民族国家的世界之林里,它依然漂洋过海,以全球化的天下观的方式存在。

  《文化的江山1》读后感(八):新鲜的历史观

  初看此书《文化的江山》觉得很新鲜,第一次看到有人把江山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把历史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读了引言更是觉得眼前一亮:原来二十五史中的中国是王超中国,我们都是跟着王侯将相的视觉在看、在想,提起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也是历朝历代、王侯将相。

  而《文化的江山》却另辟蹊径,用文化来贯穿中国,因为唯有文化越千年,历百世,绵延而续。

  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断绝,从这个角度来考究中国历史也有其现实依据。

  《文化的江山》1:《文化中国的来源》分为四个篇章《文明全新世与山海经世界》、《河姆渡猜想》、《良渚化世界》、《最早的中国——文化中国》,从文化的角度、诗性的角度帮我们来了解中国的来源。

  以本书的视角来重读历史,也是以自我意识对历史的选择,也在我们头脑中引起风暴,文化之树常青,诗性中国永在。

  非常推荐各位阅读,不仅仅是成人、历史专业的人可读,大中学生也可以借此开阔自己的眼界。

  《文化的江山1》读后感(九):集我华夏五千年文化于一身

  这套书是先前在电视上看到的,马上在京东下单,第2天就到了,果然是京东速度,杠杠的。

  拿到书,不管是质量还是手感,都属于上乘,打开封面惊喜地发现每本有一张非常精美的书签,带着文艺范的小新风格,还带有刘刚老师的签章,更有一种现代与古朴结合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本身是喜欢篆刻的,所以对这种书签特别有好感,一则作为书签,二则可以作为收藏,背面写上购买日期,也算是学习中的沉淀吧。

  拿到书才知道,这个系列的书有十几册,我买的是前2册,原本是想看了觉得好看再买,没想到拿到第一册就发现如此精美,一口气把目前已出版的都加了购物车,趁着双11,把剩下所有的一起买了。

  刘刚和李冬君老师其实在2009年已经出过一版,当时是重读中国史,只分上下册,我记得那时候我还在上学,刚好学校邀请到刘刚老师过来做讲座,主题是:寻找文化中国,从良渚文化出发。

  那是深秋的下午,阶梯一教室里坐满了人,台阶上也都是小凳子,场面颇为壮观。

  刘刚老师的授课非常幽默风趣,他讲的是写这套书的背景和灵感,从源头上给我们启迪,对我们文学院的学生来说,听完讲座无疑能得到一次质的飞跃。

  从书本身来说,这套书应该属于半彩页风格,胶版纸,不是市面上那种轻型纸,而且里面的插图新颖别致,很多都是在电视台纪录片里看到过的古董文物,让人爱不释手。不管是用来自读,还是用来收藏或者送人,都十分体面合适。

  读了几篇,不得不佩服刘刚老师的见识渊博,第一册就讲述了在清代,帝王收“道统”与“地统”为一身,逐步实现江山文化的统一局面。那时候,老百姓还在执着于士大夫的伟大清高,其实回过来再看,却发现清朝以后士林精神已经逐渐没落。

  其实一部历史或者文化书有很多写法,也有不同的读法。

  有的人读出优美的味道,有的人读出了“吃人”二字,而厚黑教主李宗吾,却读出了厚黑两字。

  从本质上讲,文化也属于中华壮阔江山的一部分,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血脉,简而言之,难道不应该要用自己的学术姿态,去读出中华美的思想文化吗?

  《文化的江山1》读后感(十):《三读李冬君——〈文化的江山读后〉》

  初识李冬君,2014年,是在网上淘书,偶然购下了她的文化散文集《落花一瞬》。这是一本探讨日本文化的集子。那精美的文字,漂亮的插图,让人非常惊喜而陶醉。它成了我和儿子的枕边爱书,真是有种舍不得读的感觉。

  后来,又看到了她的文化散文新集子《青花瓷里的乡愁》,素雅的青花瓷,水墨画似的插图,又合着她如诗一般的文字,让人爱不释手。我一下买了三本,留下一本,分别送给了同样喜欢文字的两个儿子。

  后来,她的散文集《一年景》,又摆上了我的书架。

  2009年,她和丈夫刘刚合作的史书《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初次出版。虽然很懊恼这么晚才看到,但还是很庆幸地毅然买下。这个版本,分为上下集两本,共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五六个小标题。字数600千字。虽然 在这么简短的文字中,是很难把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写得多么细致具体,但是,他们以独到的视觉,把历史分为“王朝中国”和“文化中国”。认为王朝中国是现象的,而文化中国才是本体的。他们不是以史书惯用的视角来回眸国史,所以才冠之以副标题——重读中国史。这是以新的文化的视角,对历史的重新解读。

  转瞬到了2019年,李冬君和她的丈夫刘刚在整整十年间,又重新编著了这套书系,《文化的江山》。全书由初版的两集,拓展为十二集。每集分别单列了副标题的书名。目前已经出版四集。分别是:文化中国的来源、王朝中国的确立、中国风雅颂、中国轴心期。第一集:“文化中国的来源”,由四章构成。主要以山海经世界、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玉器文化、青铜文化等为载体和重点,追溯了原始文化的起源及流变。第二集:“王朝中国的确立”,由两章构成。分别是:王朝中国的确立和文化中国的延续。主要探讨从城邦到国家,从文化的转型到国家伦理和天下伦理的构建。第三集:“中国风雅颂”,由两章构成。分别是:“中国”名与实、诗经时代的天命与革命。主要是阐述从殷商到春秋的文化,其中的重点文化人物及事件,例如孔子、司马迁、《诗经》等单列标题重点论述。第四集:“中国轴心期”,由三章构成。分别是:春秋、战国和诸子时代的结束。分别探讨了礼义、仁义、兵法、变法,以及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屈原,等主要历史文化事件、文化人物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历史文化的“轴心期”。

  这四集《文化的江山》,从写作特色上有四个特点。其一,文字简洁。虽然这新版的《文化的江山》与旧版相比字数和内容增添了许多,但文字简洁的总体写法还是如一的。在整个历史文化的繁衍流变中,能既照顾其连续性,又不随意展开和过度地阐述,这是符合现代人的阅读现状的。在生活节奏较快、职业内外时间宝贵的情况下,把握住这样一种文笔模式是很必要很实际的。易中天的中华史,也是如此,文字极其简洁。其二,重点突出。在漫长而众多的文化人物和事件中,总是有着重要重大的环节的。该书在布局时,不仅用小标题单列,而且在常规的简洁讲述中,对这些知识点和情节适时地进行了详写。甚至人物对话等都进行还原描述。这就无疑在叙述中增强了文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三,富有个见。纵观历史,仅仅是近代、当代,写史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不计其数,但大多是就史而史。很多是政治史,或曰帝王史。即便是文化史,往往也是二者兼容,不可割裂。这是很常见、很常规的。而这套书的作者,却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并注入这套书:“历来写史,多以王朝为本位,以帝王为中心,以宫廷政治和帝王权谋为主线,被王朝史观牵引进王朝中国的历史。”“王朝不过历史表象,江山实乃历史本体。重读中国历史,要把历史放到江山中读,不要放在王朝里读,要用诗性的眼光读,不要用‘资治’的眼光读。以诗性之眼,能读取文化的江山,用‘资治’的眼光,只能围绕王朝打转。”这样的对历史文化的见解,恐怕就是这套书的亮点或独特的价值所在。其四,全书图文并茂,精选了非常多的彩色插图,黑白的很少。所有的插图非常清晰,有许多很少见,难能可贵。这就增加了文字的可读性和直观性,形成了美轮美奂的装帧。估计这也是该书价格构成的原因之一。

  当然,作为独立学者,自由写作者,能按照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字风格去付诸文字,这本身就是很个性的。而纵观文集,那随处可见的文化大散文似的文思,那诗性的语言,全都是两位作家的个性文笔。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或许无力能辨别其文字中学术深层的东西如何,但是,博览、思考、对比、鉴别,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增长知性,丰富思想,走向深刻的必要途径。期待着后续出版。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