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爱人,都不讲道理”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本期主播 | 姝璇

  前两天闺蜜聚会,一个朋友吐槽说,她跟老公大吵了一架。

  她刚生完二胎恢复工作两个月,还在哺乳期,每天特别辛苦地背奶;没想到重返职场时,发现自己原来的岗位被取代了,被调到了一个闲职岗位上。

  职场的失落加上身体的辛苦,让她考虑起想要辞职在家带孩子,可刚跟老公说了句“想辞职”,老公就有了强烈的情绪,极力反对道:

  “你不觉得这样很幼稚吗?你的工作怎么不好了,稳定清闲,工资照拿。

  再说,你考虑下我们家的情况好吗,房贷怎么还?两个孩子的教育基金怎么存?你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可以这么任性吗……”

  朋友说“我很不舒服,我的感受不重要吗?”

  但老公丝毫没有沟通的意思,重点一直在所谓的“应该怎样”。

  

  朋友很失望,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家里经济情况,如果他说理解我的辛苦,或许我又可以坚持下去,现在他这么说,我都要怀疑婚姻了。道理我何尝不懂……”

  相信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寻求支持时,刚开了个头,对方就一大通道理扑头盖脸地砸了过来:

  “你怎么可以这么想。”

  “你最好不要这么看问题。 ”

  “你已经不小了,你这样做一点都不成熟。”

  ……

  面对这些正确的道理,大多人的第一个反应是不想再说了,第二个反应是“憋闷,委屈”,听到了一堆不想听的话。

  为什么明明想要的是理解,对方却总要说一堆“正确”的道理?

  01.

  喜欢讲道理

  是对负面情绪的排斥

  

  其实如果一个人喜欢在关系中一味讲道理,也就意味着,他很难承接你的负面情绪。

  能够接纳自己和他人的负面情绪,是一种心理能力。但负面情绪,对很多人来说是“失控”“不应该”,这来自我们从小形成的习惯性情绪处理方式。

  比如一个人小时候一发脾气,父母就会说“好孩子应该……”“乱发脾气不是乖孩子”,那么他就会觉得负面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事”,长大后对它严加防范。

  当别人抱怨时,他感受到了负面的情绪,潜意识感到了“危险”,就会习惯性地避开,拒绝和他人一起跳入“未知”“混乱”“无序”的中;

  他觉得在“可控制”的情绪范围内,才会感觉到生活是可以被理解和被控制的,所以才会用很多“应该怎么做”的道理,想要去解决问题。

  从性别的角度来看,男性其实更容易用可控的思维去对待负面情绪。

  因为男性从小被教育要“坚强”,“独立”,他们是不能随便说“做不到”,“我害怕”,也是不能随便哭的,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

  而女性在接纳自己的脆弱面方面,得到的宽容度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性,后来常在家庭生活中,抱怨配偶很难在感情上和自己沟通,在说感情的时候,只习惯说道理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的本质是一股强烈的心理能量,压抑回去,它还在,只不过表现形式会变形,变成愤怒、疏离、对抗等;

  但如果疏解出来,这股能量就会重新回到身体里,有机会重新组合,一旦恢复过来,就有了积极的可能。

  只有负面情绪被他人好好理解过的人,才有这样的体验:负面情绪其实不可怕,不必用“道理”来解决它。允许它存在,它也可以消失,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02.

  倾诉的一方,

  需要的是理解,不是“道理”

  

  

  记得小时候,我写作业到十点还写不完时会大发脾气,哭着跟我妈说“我不想上学了,太累了!”

  我妈却会温柔地回应我:“真是的!不上就不上!睡觉去!”于是,我哭完真的睡着了。

  没有了负面情绪的我,第二天早上闹钟还没响就自动醒了,起床先把作业补完,乖乖去上学,我已经忘了昨晚的情绪了。

  但是,也有同学跟我说,每当自己为作业发脾气的时候,妈妈说的是“不上学,你想干嘛啊!写作业就是学生应该做的,别人能做的,你就不能做?”

  结果两人大发一场脾气,最后即使被逼着写完作业,也会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心里的对抗是原来不想做作业的两倍,甚至真的越来越不想上学。

  之前看过一项调查《为什么中国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调查显示,来自教师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出现频率最高。

  其实这也是因为作为老师的父母,更容易对孩子讲道理,当孩子向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他们会用说教的方式,阻断孩子的表达。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的情感是压抑的,和父母的关系也很容易变得更糟。

  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一方不被理解的时候,孤立无援,心里满是愤愤不平和沮丧;一旦被理解了,一切就释然了。

  很多时候那个倾诉的人,需要的只是一个拥抱,讲再多的道理也是徒劳。

  03.

  好的关系

  就是接纳彼此的情绪

  

  在我之前的咨询案例中,很多夫妻闹到离婚的原因,都是沟通上出了问题。一方的情绪没有被看到,觉得不被理解。

  有太多的人只想着怎么办事情才能更好,急着帮对方解决问题,却忽视了去看见对方心底的情绪。

  情绪的背后,往往藏着没有任何伪装的自我。接纳对方的情绪,才相当于拥有了进入对方内心的钥匙。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沟通情绪呢?在沟通前,我们可以试着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绪,把情绪清晰地 “语言化”,为自己的情绪感受“命名”。

  比如我朋友,在跟丈夫沟通之前,可以对自己的情绪做出梳理:

  第一,我是否真的想辞职?不是。我用辞职表达“失望”。

  第二,我的真实需求,不是不工作,是想调整后有更大的职业发展,对此我有些“焦虑”。

  第三,我对职业规划,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迷茫”,我需要和丈夫聊聊。

  这样朋友就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老公,最近我感觉到很辛苦。工作岗位被换掉了,感觉在公司很不受重视,边缘化了,另外身体也很累,第一次对职业生涯有些懈怠了…… ”

  你的内在情绪表达得越清楚,就更能引导对方做出感受上的回应,从而减少双方情绪上的对抗,更好地达成理解和共情。

  大多时候,深深的共情比冰冷的道理更有效。当对方有情绪时,让他好起来的最快方式,不是苦口婆心费尽心思地去说服,理解和接纳,才是最好的安慰。

  更何况,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道理本就是无用的。好的关系里,“因为你不舒服”,这就是最大的道理。

  -end-

  作者:Miss蘑菇姑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在婚恋文化、女性成长、亲子等方面著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媒体专栏上。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online)

  主播丨姝璇,电台情感节目主持人,公众号:眼子君。

  - 公众号回复“1219”,领取专属好运卡 -

  

  点“在看”,变好看↓↓↓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