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样的阅读

  继续阅读《语文的文化品格》这本书,上一节讲的是“为何阅读”,这节是“如何阅读”。陶继新和王崧舟老师从两个角度阐述了这一内容,即“立志于明道”与“习法以精进”。

  立志于明道

  两位老师通过孔子学习的事例来说明读书首先要“立志于明道”的道理。而这比较高深,反复看了几遍,我还未能完全了悟其中的蕴藉。我所理解的“立志于明道”是这样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通过读书,认识到生命的本真,不断地超越自己,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放,求得生命的圆满与解脱。也就是说,读书首先要明确一个“志”,要确立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也只有这样,你才能通过读书获得心灵境界的提升和内心的开悟。

  “凡是外在的,都不是你能掌控的;凡是你不能掌控的,都不是你的。而你唯一能够掌控的,只有你,就是你,全是你。没有任何一盏灯能够彻底照亮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做自己的明灯。”王老师的这句话可谓箴言妙语,让我顿有醍醐灌顶之感,拂去生在心灵深处的芜杂。想想的确如此呀,我们的荣誉、地位、金钱等等都是我们自身不可掌控的,但我们又穷尽自己的力气不停地追逐着,这就是“向外求”,当这些东西抓不着时,我们总感觉那么累,感觉生活的苍白空洞。而不知道这些东西都不是凭我们自己的能力所能抓住的,得不到就有自卑感、挫败感、内心的失落感,对生活产生厌倦感。而当我们懂得了“只有你自己才能做自己的明灯”后,一切都放下了,一切轻松起来,明亮起来。我们就会每天擦亮自己的心,让它看到阳光的明媚,花朵的艳丽,河水的清澈,明月的皎洁……

  就这样,立志于明道,在不断的阅读中拓展自己的心灵,实现心灵的飞越,享受生命的喜悦与宁静。

  习法以精进

  至于读书方法,书中谈到四种:诵读,精读,博览,浏览。此外,还有摘记,书评等。而对文本的“精读”则是我们老师最应该认真学习的。

  王崧舟老师说精读有三大要义,一是细读,二是“把书读厚”,三是“把书读薄”。我感觉这是教师阅读文本的三重境界,它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

  王老师说:“精读就是要直面文本,沉入词语,在字里行间涵泳、浸润,打通文字和生命的疆界,追求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通心’境界。”这里的“沉入”“涵泳”“浸润”,强调的就是把自己全身心地潜入到文本中,在字里行间行走、体味,让自己化身为文中的一分子。要敏感于文中的一句一字,要和作者通心,和文本通心。想起上学期教学《散步》时,我事先细读了文本,上面标有各种符号,也在旁边写下密密麻麻的小字。比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我写着:冒号,提示下文。人物顺序不能颠倒,我,家中的顶梁柱,所以在前;母亲是长辈,放在我的后面;妻子和儿子也按辈份先后排列。只是这样凭自己的感觉去写。这个时候,就像考试一样,方才感知到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太低,那捉襟见肘的窘迫让我暗自羞愧。想起窦桂梅老师的话:“细读文本,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通心的境界是至高的境界了,只有潜下心来,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直面文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独特的、纯净的诗意的体验。”细读文本来不得着急,来不得走马观花,我们应该定下心来,走进文本,这基本功需要我们坚持才好。

  “把书读厚”,就是读书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当阅读了王老师对《长相思》的细读之后,我真的有沉甸甸的厚重之感了。36字的《长相思》,王崧舟老师通过网络和藏书在不到一天的工夫里,竟然积攒下一万多字的评鉴文字。他还阅读了纳兰性德的生平,走进纳兰的历史空间,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纳兰性德。读《纳兰词》,寻觅他的生命痕迹,索引《长相思》精神的蛛丝马迹。历经半个月完成了《长相思》的精读,最终36字的《长相思》读成了显性的近1500字的文字。就是这样的“苦读”方才“把书读厚”。而这,需要一丝不苟,逐字逐句,细嚼慢咽,静思熟虑才能达成。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的梅花扑鼻香”,想起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前,阅读了大量相关的资料,《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还有《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和确认,写下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当有了这些厚重的积淀之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上,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先后易稿14次。读中自有情和趣,读中亦有策和略。自然,在读“厚”的过程中对教材“读薄”也水到渠成。

  而余映潮老师的“把书读厚”也让我感佩不已,在《中国石拱桥》的说课中,他的索引文献资料就多达11种之多,《再别康桥》一课就有13种资料。他的课堂,穿插着一些知识小品、读书方法指导等,使得课堂丰富多彩,摇曳多姿。他曾建议语文老师多积累资料,养成“把书读厚”的好习惯。

  把书读厚不易,而“把书读薄”更不易。把书读薄则必在“读厚”基础上方能做到,最终掌握书的精华、精髓和精妙所在。这需要教师个人相当的工夫和功底。王崧舟老师解读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读出三句话:诚信的弦歌,情义的骊歌,生命的挽歌。看似简单,却不简单,没有“厚积”,不可能有“薄发”,这个道理,我们都懂。

  一个语文老师,就应该这样地去阅读。在“文字里出生入死”,找到那些光亮,烛照他人的光明,也烛照自己的光明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