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的读后感10篇

  《蟑螂》是一本由[挪威] 尤·奈斯博著作,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蟑螂》读后感(一):合格线上的一作

  看完后也就那样,还没有《蝙蝠》给我的感触大。一来是因为这一部里没啥讨喜的人物,丽兹不如安德鲁,鲁娜不如比吉塔,甚至可以说鲁娜这人物就像一个纸片人,与“生动”两字去之甚远,她和哈利之间的感情简直是个谜。

  不过本作的罪犯比《蝙蝠》刻画的要好不少,有心机,有能力,而且作案动机超级充分,算是一个亮点。

  还有哈利的人物形象,依旧不算讨喜,不过也够真实,算是个男人。

  整体来看,故事剧情上比之《蝙蝠》有进步,刻画的泰国风情也不错,算是一部合格的犯罪悬疑小说

  《蟑螂》读后感(二):这系列里面算好看的

  终于把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最初两个故事补齐了!只剩下《焦渴》没看了。从最开始的《猎豹》《雪人》开始,哈利霍勒就一直在被逼着破各种案件,当然孤胆英雄一直都是有着邋遢和悲惨的生活,但头脑却是时刻警醒的。这本《蟑螂》比开始的《蝙蝠》要好看,闲扯了半天儿童色情和越战,结果发现都没关系,各种圈套也只能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这系列中最好看的目前就是猎豹,雪人,蟑螂了。其他几部算比较平庸,但是如果不想动脑,侦探小说再好不过。[呲牙]给自己的大脑放个假吧!

  《蟑螂》读后感(三):哈利的沉沦

  作为哈利霍勒系列的第二部,奥斯陆三部曲的前奏,这个系列的风格明显已经形成,哈利的硬汉风格,每次案件侦破过程中朋友的死亡,嫌疑犯隐藏在熟人之间等,已经算是雷打不动的套路了。

  国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引进是对的,毕竟第一部的《蝙蝠》比较生涩,这一部虽有进步,但也没有后面的《知更鸟》《雪人》等更惊心动魄,但一以贯之的是哈利的酗酒和小妹问题,自责和悔恨,始终是哈利的心结,每每将要打开,最后却又系的更紧。

  在《蝙蝠》之后,哈利因为澳大利亚办案过程中女友意外死亡和本篇中小妹遭人强暴,此篇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了,后面的九部无数次提及的小妹和哈利的无限自责,其实在本篇中已经有所体现,也做了很好的铺垫,比如反复回忆跟女友(最早的、抽烟的那个,最后是自杀)的旧时光,以及在《蝙蝠》中草草死掉的瑞典女友,不断勾勒和形成了哈利的人格肖像。其实在以后几部的故事情节中,有个规律,基本上只要跟哈利走的很近的人,下场都很惨,被谋杀的女友,常去的餐厅服务员,要好的搭档们(有个甚至是被活着肢解了)。这样一次次的刺激着哈利的内心,让他在天使与魔鬼间沉沦。

  另外一个问题就酒。

  酗酒问题一直困扰着哈利,自然是借酒浇愁,更多时候是哈利透不过气来,想探出水面呼吸,却总有更悲伤的情绪坠着他沉沦,哈利不断挣扎,努力确保头露在水面,勉强呼吸。

  想起瑞典女友的死,想起大使女儿的死,于是走进烟雾缭绕的烟馆,一呼一吸之间,哈利又开始往下沉。

  注:建议先看奥斯陆三部曲,然后顺着时间顺序看到结束,最后再看《蝙蝠》和《蟑螂》,效果感觉更好些。

  《蟑螂》读后感(四):最不喜欢的一部哈利

  这是我迄今为止最不喜欢的一部哈利·霍勒系列作品。如果说第一部《蝙蝠》还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话,这部作品实在是让我觉得无话可说。

  这是一部以泰国为背景的小说。小说一开篇,潮湿闷热的天气就在作者的描述中扑面而来。奈斯博在营造环境的功力确实不错,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相信作者应该去过曼谷,有些场景、桥段没有去过是写不出来的。

  这部作品通过挪威大使谋杀案引出了东南亚国家的很多问题,恋童癖、政府腐败、对白人过于尊敬等等。但遗憾的是,这些内容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感觉就是作者带着读者对东南亚社会进行了短暂的走马观花似的“一日游”。后期的奈斯博作品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基本上一部作品只聚焦一个问题,能挖掘出一些东西,也能让我们对西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但这部小说,姑且认为是作者本身对泰国了解有限吧。

  案情部分可说的不多,依然是很浓厚的“哈利·霍勒”风格。但是我的疑问是把已经排除的人最后拿来做嫌疑犯真的好么?虽然我不相信嫌犯就是那个书中根本没露过面的所谓富商,但是作者这个安排感觉有戏弄读者之嫌。

  哈利·霍勒系列目前国内已经出版了十一部,除了新作《匕首》还有中译本之外已经“大团圆”了。从《雪人》开始读奈斯博的作品,对哈利·霍勒这个系列积淀了一定的感情,也曾经在书评里要求出版社抓紧出版前作,出版社也满足了读者们的要求。虽然有时候会被作者搞得有些抓狂,但还是挺喜欢这种被“虐”的快感的。这部作品,虽不是很喜欢,但也并非无感,可能是口味被奈斯博惯的更高了吧。希望能够尽快看到《匕首》的中译本。

  《蟑螂》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蟑螂:热带季风性气候下流动的罪恶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尤·奈斯博的小说,尽管我早已在各电商平台做活动时入手了好几本他的小说,但都受限于自己蜗牛爬似得阅读速度,只能推迟关于哈利·霍勒系列的阅读计划。直到收到了这本《蟑螂》,我觉得我可以准备开启这一系列的阅读计划了,尽管作为系列首作的《蝙蝠》我还没开始看。

618和双11的收获

  不过好在虽然这些都实属同一个系列,但对直接阅读系列第二作的《蟑螂》而言影响并不大,故事的背景一下子来到了东南亚的泰国,受热带季风性气候影响的曼谷市内伴随着潮湿的空气所流动着的是一股充斥着卖淫,吸毒乃至恶性犯罪的腐败的气味,身为警察的哈利·霍勒自然凭借着天生的敏感度嗅到了这股气味,然后毕竟是身处异国办案,而且调查的案件就表象而言,并不算光彩。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挪威的警察局局长在与外交部处长在商议下,选择了莫勒手下的哈利·霍勒,尽管此时的他看上去极为懒散落魄。

  故事的展开并不算多复杂,哈利·霍勒凭借他的办案经验以及长时间混迹社会边缘的经验,还是很容易在泰国进行追查,尽管案件的线索经常断了有断,尽管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又牵扯到藏在泰国的阴暗面的恶势力,哈利·霍勒还是可以在这些罪恶之间游走顺藤摸瓜的追查,直到他发现自己的追查遇到了一个铁门,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被上面选择派遣过来调查这个案件的真正目的就是过来背锅的,而他们从来就没指望过哈利·霍勒能够追查出真相,甚至他们就不希望哈利·霍勒能够查出真相。

  如果说哈利·霍勒是那种典型的外表看似颓废但实则是硬汉性的侦探的话,那么泰国曼谷这个表面上发达的旅游业背地里却充斥肮脏的罪恶交易的城市就给了哈利·霍勒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从文初的懒散落魄,到文中为了追查案件的横行无阻以及到最后的生死搏击的有胆有识,《蟑螂》中的他在泰国曼谷得到了一个彻底的改变。

  蟑螂是那种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生物,越是肮脏污秽的地方,越是能繁衍后代。哈利·霍勒像是蟑螂一样,在异国他乡受到多方阻挠依然顽强,而那些吸毒、色情行业等也正是在泰国曼谷这个受着热带季风性气候影响,潮湿温热的城市内不断的繁衍,只要不连根拔除,他们就会一直繁衍下去。

  《蟑螂》读后感(六):【推迷会鉴书团】处女作成功下的新尝试!

  惯例感谢小猪前辈及推迷会给的这次机会

  本作是挪威著名犯罪小说家尤 奈斯博的成名作“哈利霍勒”系列的第二作,故事发生于《蝙蝠》一年多以后,这次哈利因为刚上任不久的挪威驻泰国大使被害案,被派往泰国曼谷进行调查。本作中的哈利由于自己亲人的案子成了死案,在《蝙蝠》一作中女友被害的打击变得开始酗酒和易怒,后期那种凛冽的外壳下带着炽热情感的味道和与人交往时那种淡淡的疏离感已经开始有所出现,不过总之这作里的哈利还是很可爱的。

  这个系列的基本框架已经在第一部里打下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基础。或许是第一部的结果还不错(玻璃钥匙奖获奖),第二部作品奈斯博在延续风格的同时混入了更多的元素,比如冒险,暴力,政治,甚至在氛围和人物描写中掺杂了些幽默的因子,比如: 怕吗?" 洛肯问。 "只怕局长在我们搞定之前就发现我们在干什么," 她说,"你知道曼谷交通警察的平均寿命有多短吗?" 可惜,本作的这种尝试看起来有点浅尝辄止,而且最终的效果也并没有多好。

  本作同样发挥了奈斯博在蝙蝠时期就小有成绩的氛围及社会描写,开头哈利从机场出来那带着浓重湿气的热浪,曼谷街头的堵车,脏乱的马路,仿佛让人感觉跟哈利一起来到了曼谷。这种细节的表现力跟他塑造的人物一样成了他的招牌.同样在“蝙蝠”中让人略感惊艳的社会描写这

  也依旧有新的拓展:政界高层内斗,成人恋童癖,泰国穷人的生活状况,虽然比之处女作又多有延展,但始终带一点幼稚和猎奇,而不像他后期作品那样成熟。

  本作的最终BOSS刻画得不错,有头脑,有心机,有充分的作案动机,算是本作的一个大亮点,其余的主要角色:丽兹,爽利,明艳,决断力高,最后重伤嫌犯救了哈利一命,可惜还是有些不接地气,没有第一部的安德鲁那样有亲切感。至于另一个重要的女角鲁娜,我宁愿相信这是奈斯博笔力不济所致,开场的冷峻惊艳感塑造的不错,可之后所有的关系转折都显得有些生硬,最后的结局也是为了突出哈利的疏离感而给牺牲掉了。想给哈利造成余韵但没有完成的感觉,实在是可惜。

  本作最后的误导及追逐戏做的很不错,故事主干也比上一部紧凑,算是开启了奈斯博虐主写法的先河(笑)但猪脚光环还是肉眼可见的耀眼~

  总结一下吧,在第一部小获成功的基础上,奈斯博想要加一点新尝试,于是他尝试了许多新元素,有些是新加的,有些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扩展,这些尝试要么是因为笔力不够而显得完成度不高,要么就是过于浅尝辄止而没有什么味道,虽然丰富了哈利的人格肖像,案件本体也写得比第一部要紧凑不少,但终归新尝试是有风险的,虽然展现的效果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还是为之后的蜕变打好了基础并且巩固了读者基本盘的,奈斯博接下来的蜕变会令人大吃一惊!

  《蟑螂》读后感(七):蟑螂:从一到二的进步

  蟑螂:从一到二的进步

  提到当今犯罪小说家,尤·奈斯博绝对是一位不能忽略的天王级作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位帅哥,曾玩过摇滚玩到明星的级别,工作之余演出,还拿下金融分析师的执照,后来去澳大利亚度假写下自己的处女作《蝙蝠》,之后就辞掉了工作先后写下多部畅销小说,成为全世界一致拥戴的“犯罪天王”。这样的人生经历波澜万丈,也丰富了自己作品的多元性。因此,这本《蟑螂》中融入了很多金融的知识,用得恰到好处,也很有说服力,这与作者曾经做过金融分析师也是分不开的。

  《蟑螂》是继《蝙蝠》之后,“哈利警探系列”的第二作。故事情节接着《蝙蝠》发生,从澳大利亚回来的哈利,这次被派往泰国,查客死他乡的挪威大使的凶杀案。这件凶杀案取材于真实的挪威驻泰国大使死亡事件,经作者艺术加工,为哈利系列添加了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之作。

  在《蟑螂》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泰国的异域风情画卷。这和我们常看到的旅游宣传片里的不一样,更多描写的是泰国的阴影面,那个有些脏乱差的泰国风景竟然让我如同身临其境。另外,在这部书里对社会的黑暗面揭露得也更多。泰国地下的阴暗面、挪威上层的肮脏手段,还有恋童癖、地下卖淫、金钱骗局、ZZ丑闻等等都有提到。

  故事中的哈利警探呼应前作的性格,因在《蝙蝠》中的悲伤的情感经历带给他深刻的印象不时袭上心头。在这本书中虽然也有女子对哈利有好感,可并未产生进一步的关系。发生于哈利家小妹身上的案子没有破解,再加上发生在自己与同事之间的车祸事故,这些都如鲠在心,影响了哈利的性格。他每日借酒浇愁、冲动易怒。

  可是,很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给上司给同事颓废印象的人,到了泰国接手了案子之后,竟然如同换了一个人,立即化身为嗅觉敏锐的猎犬,深入走访调查、抽丝剥茧。虽然也会犯一点小错,但这种查案的热情是十足十的。身处他国异域能够迅速从相关者的口中套问出有用的情报,再从混乱的众多情报中找出有用的线索,从而比他人更早看破案子的真相,这就是哈利的魅力所在。(我在想,如果哈利不酗酒,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的话,那还了得,肯定都厉害到天上去了。)

  哈利警探作为一名硬汉,作者也赋予了他“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性格,给予了他数次精彩的打斗情节,甚至有两次还差一点丢掉性命,但最终仍像打不死的蟑螂一样活了下来,才能在后续的哈利故事中大显身手,更加有魅力地出场。

  在推理性方面,哈利与凶手之间的斗智斗力也非常耐看。表面上看起来是寻常的凶杀案,实则背地里暗流涌动,甚至远赴异域查案的哈利,也成了他们国家上层权力操作的棋子。这件涉及高层丑闻、金钱骗局的凶杀案,竟然有着不可告人的内幕,可哈利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查出了真相。过程其间,推理的矛头也是变化了很多次。可谓是不断翻转,一波三折。与《蝙蝠》不同的是,这本书最后有哈利与泰国女警督一同梳理整个案情并推导出真凶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蝙蝠》所没有的。

  对比这本和前作《蝙蝠》可以看出,作者尤·奈斯博写作功底的明显进步。在《蝙蝠》中作者还有些放不开手脚,故事也有些零散,而到了《蟑螂》中故事就集中了很多,紧紧围绕着凶杀案转,能够牢牢吸引住我的阅读注意力,可读性也变得更强了。尽管这部《蟑螂》尚不如后期的几部作品精彩,从零到一是突破,可从一到二就是进步,这就足以看出作家的成长。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好作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若没有前面两部的试水与摸索,也就不可能有后续精彩的哈利宇宙。

  《蟑螂》读后感(八):本书可以称为尤·奈斯博的写作手法实验室

  这下算是把哈利霍勒系列都读完了,心里还有点空虚 我以为我最爱的爱伦会在本书出现,结果下一部「知更鸟」才有她,不过奥纳和莫勒出现了,挺好的 故事地点在泰国,跟哈利不一样,我还挺喜欢曼谷的,再说了,后期作品里其实哈利也去了几次曼谷,估计他经历了鲁娜说的那种感觉(后文摘录的第1点) 突然觉得纸质书挺好的,可能是它不像电子书,看着那缓慢变化的阅读百分比和小页码儿觉得全是大部头 感觉尤奈斯博本书(他的第二本书)是在尝试另一种画风,「蝙蝠」让他拿下了玻璃钥匙奖,算是跟他后期作品比较类似,只是后期作品写法和故事铺垫都成熟多了,甚至有情节不断反转以及误导线索无处不在的著作(惭愧,忘了是哪本,也许是「复仇者」),而这本「蟑螂」之所以从题材到故事都杂乱的原因在于他想都试试,看看读者的反应,我简单捋了几点,分类有重叠: 第一,幽默推理 「蝙蝠」的幽默其实并不多,甚至我感觉有点偏少,本书显然幽默部分或者说搞笑部分更多,但是有些幽默其实是跟情节推动无关,有点过度渲染 例如对于蛇的描写,以及延斯的那个低俗笑话,种种抖机灵式的笑点插入,有点像麻花的部分话剧(不过麻花有些剧已经在避免强行插笑点了,而是把笑点放在主线剧情和主线台词里) 幽默推理一度被人拎起,有人提出可以独立成为悬疑推理的一个派别,如果本书随处都是笑点,真算是这一派也未必 再后期的作品里,尤奈斯博放弃了本书这种抖机灵式的幽默,可能是读者反响不太好 第二,本格推理 处女作「蝙蝠」里,解谜成分非常多,线索铺垫得也不错,甚至密室和伪密室轮番上阵,但是…… 解密的过程显得很仓促,不像经典悬疑推理那样,专门有一章是公布真相,估计是读者最喜欢的部分 说仓促是因为,「蝙蝠」里线索堆积起来后,真凶也就浮出水面,而接下来是逮捕的过程,没有任何解谜真相的部分 本书做了一定的改变,通过哈利和另一个警察丽兹的谈话(梳理案情),把故事和线索原原本本捋了一下,然后推导出可能的真凶 事实上,这样的解谜贯穿了尤奈斯博后期的作品,只不过后期作品有很多种形式(这是尤奈斯博很聪明的一点),甚至有哈利单独跟凶手面对面,然后娓娓道来拆穿他们,而且凶手都没有像大部分作品一样,跳起来乱伤一顿,反而是夹杂一种遭遇对手的兴奋以及被对手打败的失落,所以说尤奈斯博笔下的凶手有时候好像没那么让人厌恶 但总之是把这种解谜过程包含到作品里了,本书只是开始尝试跟传统解谜阐述方式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第三,硬汉推理 处女作「蝙蝠」的硬汉推理色彩不算弱,不管是突然冒出来的暴力,以及暴力取得的线索 而「蝙蝠」关注人性和社会的程度,尤其对于澳大利亚原住民历史和风俗的描述,可以单独作为历史小说来看…… 本书的社会关注点没有深入到泰国的方方面面,反而轻轻带过,而且暴力行为也少多了,也就是硬汉推理色彩变淡了(我觉得是好事儿) 「蝙蝠」的硬汉推理部分还在于它的主线人物很多都是哈米特式的社会边缘人物,但本书的主线角色都光鲜亮丽,资本家、退伍老兵、行政人员,即使提到很边缘的人物(例如特殊工作者),他们也没有参与主线的大篇幅 本书描写商业和金融,是淡淡的政治和商业悬疑题材,而且夹杂了更多音乐的讨论(相比于「蝙蝠」),多少让人觉得尤奈斯博是跟原来的老本行告别(不管是金融行业职位,还是摇滚音乐家这个副业),或者说是致敬? 第四,英式推理 实际上后期的作品有一个可圈可点的特点是对于心理的刻画,不管是作案者还是受害者,而对于作案者的刻画自然很能烘托一种瘆得慌的惊悚氛围 这样的描写在本书或者「蝙蝠」都鲜有出现,但本书对于哈利的心理描写了特别多,算是慢慢体现出尤奈斯博在刻画人物心理时的天分 好了,哔哔了那么多以后,总结一下,前面一般般,人设也一般(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人),但后面比较精彩 需要再提到的一点是,尤奈斯博的一个特长就是写到书内角色或读者心爱之人死去的场面时,特别有艺术美感,不会过分渲染悲伤,然后复仇的愤怒也会掩藏在对酒精和宿醉的描写中 所以每次尤奈斯博要刻画一个讨喜的人物时,尤其这个人物还讨论生死问题时,我就知道ta可能在一本书内就会死去,而且大部分是因为跟哈利霍勒沾上边 而且因为尤奈斯博也擅长前后呼应,描绘死去的场面时,会关联上ta生前讨论生死问题时的内容(或者哈利霍勒联想的内容) 「蝙蝠」里描写比吉塔"像有着红色触角的水母"时是这样,这一部「蟑螂」也是这样,以及后面那些著作也都这样,这样的前后呼应总让我一声长叹 最经典的是「知更鸟」里描写的爱伦·盖登,就跟"电话"和"语音留言"前后呼应 本书的话,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去体会 照旧,因为是看的纸质书,摘录一些比较喜欢的地方: 1. "只要放假我们就去厄什塔,那里每个人都相互认识,顺手牵羊这种事都能上报纸头条,可是这里才是我觉得最安全的地方,我在这里四面八方被人群环绕,而且我谁都不认识。是不是很奇怪?" 2. "如果你快死了,以为没有人可以救你,你就走出去,往空中张开双手,吸收一些能量,你就可以永生不死。真的!" 3. "他把世界扛在他的肩膀上,可惜太沉了。" 4. "确实," 洛肯的眼睛变得呆滞,"我不是圣人,对,这个世界变成苦难之地,我也帮忙推了一把。我有什么话好说?就像那首歌词说的:如果下雨,我也会和大家一样,淋湿了身体。" 哈利突然也感觉变得苍老,苍老又疲倦。 5. 江河苑的警卫也睡着了。哈利考虑过要不要叫醒他,最后还是决定不要。今天晚上每个人都该睡一下。 6. "责任,对," 她露出疲倦的笑容,"我们都有自己的十字架要背。" 7. 然后他去丽兹的办公室,问她可不可以让他在那里坐一会儿。一小时后她受够了他无声无息的存在,要他滚出去。 8. 那个法国人跟他说法语,哈利微笑,用挪威语说了几句。 9. 希尔达·莫内斯绝对已经醉得不适合服用安定,她醉得不适合大多数的事物,只适合再酔下去。 10. "小心呐,人家说泰国常见的三十种蛇之中,就有二十六种有毒。" "该死,怎么分辨有没有毒?" 洛肯用怜悯菜鸟的眼神看着他。"哈利,以概率来看,你应该假设它们全部都有毒吧。" 11. "怕吗?" 洛肯问。 "只怕局长在我们搞定之前就发现我们在干什么," 她说,"你知道曼谷交通警察的平均寿命有多短吗?" (这里是丽兹警督在吐槽她帮着哈利和洛肯查案,违背了局长的意愿……最近很喜欢这样的英式幽默,信息量很大,但是槽点得自己找) 12. "被咬的话,一定要抓住那条蛇,到时才能知道给你有效的那种解毒剂。而那样即使你被咬两次,也就无所谓了。" 黑暗中哈利看不清楚洛肯是否在笑,但他猜正是如此。 13. 哈利看了吧台一眼,吧台就在三步之内,三步,两粒冰块和一个玻璃杯。他闭上眼睛,可以听见冰块在杯子里发出的哐啷声,酒瓶倒出棕色液体时的呼噜声,最后还有苏打水混进酒里的咝咝声。 14. "这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三十出头就无所不知的话,也太无聊了。" 洛肯说。 (全书我最喜欢的就是洛肯这句话) 15. 他把其中一盒带子塞进口袋里,关掉机器,出去前没忘了踢计算机一脚。 (哈利这个多余的小孩脾气行径是因为试了计算机密码没对,尤其最后一次还是试的"password",信心满满以为能开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