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照在撒哈拉经典读后感10篇

  《月光照在撒哈拉》是一本由刘笑嘉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一):今晚的月亮很圆,月亮照在撒哈拉

  我一开始会买这本书是因为吸引的,《月亮照在撒哈拉》,我对撒哈拉这个地方一直有很大的好感,不止是因为在我最喜欢的小说里我看见过这个沙漠的名字,还因为高中时候很喜欢的一个作者三毛,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想看了很久,最终满足的如愿以偿,讲述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旅程故事,虽然过了这么久,但我还是印象很深刻,尤其是当看完书之后,我知道了荷西的死,我心痛了很久,后来,我又得知三毛也去世了,我唯独看过的一本三毛的作品,居然成了最后一本,当时,啊,心痛的无法呼吸。所以说我这次会把这本《月亮照在撒哈拉》,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撒哈拉这个地方,二也是因为我对三毛一直有一种遗憾。

  在等快递的过程中我猜想了很久,这本书会是什么题材,猜想了很多都没有猜中,这本书居然是一本游记,正如我前几天刚看完的一本《德国的细节》,差距就在一本描写德国,一本描写撒哈拉。

  受初中背文言文的支配恐惧,我以为我永远不会喜欢游记,但是真正当我拿着这样一本《月亮照在撒哈拉》在手里的时候,我发现,我在家乡里被憋了很久的心思已经随着作者刘笑嘉的描写分散到了撒哈拉沙漠。

  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是一边享受一边嫉妒的,作者笔下的撒哈拉很美,她与伊萨姆的对话也都很有趣,享受是因为我通过作者的眼睛和笔下作品“亲眼”领略了撒哈拉沙漠的奇景。嫉妒是因为我,虽说对撒哈拉沙漠仰慕已久,但是却总是因为很多原因我连省都出不去,所以说,我真的很喜欢这本游记,也同时很羡慕。

  书里的插图也都很好看,作者这样一个“老外”在撒哈拉,并没有受到排挤,反而受到了阿拉伯人的热情款待,由此可见,异国风情也是如此的热情好客。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初入撒哈拉,作者充分的领略到了撒哈拉美丽的风土温情,还认识了很多可爱的小姑娘。

  第二个部分一念烦恼生,刘笑嘉由撒哈拉出发入地中海,正如作者所说,这段时光,毫无意义可言,但是是最简单快乐的一段时光,都说一起旅游是最检验一个人品质如何的方法,但是在这本书里,我没有看到一点的任何负面情绪或者描写。

  我真的是越往后翻我越嫉妒作者的这段旅程,我在书外看着作者去抓鱼,去动物园,我简直有种想分分钟飞到撒哈拉的冲动。

  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欢,只能一次一次的翻开这本书里面的插图,十分的精美,我也只能靠这些图片憧憬一下撒哈拉。

  笑嘉和伊萨姆其实根本没有认识多久,但是却一起来到了撒哈拉旅行,也是这就是传说中的相逢何必曾相识吧,很喜欢这本书,很喜欢里面的风土文情,也很喜欢伊萨姆。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二):盛夏游转撒哈拉

  撒哈拉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于北非。这些应该在中学地理课本中学到过,这里的气候炎热,可是说是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了,但是这里竟然还有人居住,这也是挺令人惊奇的了。但是对于撒哈拉的了解也就大概是这样,再多想必也多不了那里去,毕竟沙漠地区的炎热让人觉得恐怖,也就没有兴趣在了解这个地区了。只是最近听到一些书友在讨论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月光照在撒哈拉》,本来听到撒哈拉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心里想沙漠有什么可看的,除了沙子就是沙子,可是听到大家说这本游记非常不错,再加书名的月光两个字无形中为沙漠降温了,所以也想看看这本书到底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这本书,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沙,这个想象中的撒哈拉没有什么区别,毕竟沙漠应该都是这个样子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但是漆黑的夜空,一轮圆月处于地平线上,夜空中满是明亮的星星,似乎还有流星划过,这样的景象也带来几分好奇,毕竟还没有在沙漠中过夜的经历,仔细想想应该也是一道有趣的风景。

  《月光照在撒哈拉》的作者是刘笑嘉,有着这样一个名字的女人,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一个爱笑,热爱生活的美女,果不其然,通过文中的照片和文字记录,看到的果然是一个洒脱的女性,一个懂得吃喝玩乐,而且敢于挑战新事物的旅行作家。作者的生活和旅游还有媒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在很多媒体平台和旅游平台都有关联,而且也是点评号特约作者。还是“全世界给我勇气”公益活动发起人。作者出版了几部作品,尤其是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里面详实的记录了作者在炎炎夏日里,在世界最热的撒哈拉沙漠中的瓦尔格拉的旅行,把这里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都详尽的以时间为顺序记载下来,让读者对于阿尔及利亚这个北非的国家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

  作者在文中着重介绍的人物当然是她的邀请者,也就是在北京读博士的伊萨姆,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对于这个聪明的黑人小伙子有了大概的了解,也从这个小伙子身上,看到了穆斯林的严肃和幽默的并存。也对于一些想要去阿尔及利亚旅游的人们指明了道路,可以通过作者的行程,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行程。作者在文中记录的非常详细,从北京的飞行开始,就开始了完整的记录,不仅包括了时间,而且还有风俗文化,尤其是衣着打扮都有特别的警示,这简直就是一本撒哈拉旅行指南,只不过里面的故事内容更加精彩。

  《月光照在撒哈拉》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旅游传记,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盛夏的撒哈拉,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来了一次长达一个多月的撒哈拉之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是非常有趣的。虽然作者的旅途十分劳顿,撒哈拉的环境十分艰苦,可是却让读者觉得很温馨。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三):滚烫的沙漠,炙热的人心

  “你是撒哈拉人,你有资格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冷。”笑嘉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让人合上书来,依然回味无穷。

  《月光照在撒哈拉》是作者刘笑嘉于位处撒哈拉的沙漠大国—阿尔及利亚旅居许多日的游记集结而成的一本书。不同于一般游记的是,作者并非注重描绘所见之景、所闻之事,其自身的心理感受的无间融入,让这本似游记非游记的书读来别有韵味。读者随着笑嘉感染力极强的笔触被带入炎热似火的夏季的阿尔及利亚,感受这遥远异域的魅力。

  作者笑嘉在书中提到:“这儿的地表温度达到了七十多摄氏度。我反复确认过,不是华氏度,是摄氏度。”炎热的气候的确符合人们对撒哈拉的直观印象。但在这似火的骄阳炙烤的国度,却并没有因此失去生机。撒哈拉炎热的程度,使得人们在白天无法踏出房门甚至是没有空调的房间一步。运用幽默而写实的笔触,笑嘉通过人们的大汗淋漓勾勒出了极端的炎热。在书的描绘之中,虽说是旅居,笑嘉却往往呆在相对凉爽的房屋之中,而无福消受美丽而火辣的广袤沙漠。而对沙漠景致的描写,虽说前人之述备矣,但在本书中的缺席,不得不说是一块小小的缺憾。

  书中的阿尔及利亚,除了天气炎热,人们同样热情似火。这个非洲的不知名国度竟然有着两百多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国土。穆斯林是其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书中的男主人公——萨朗姆,是具有代表性的撒哈拉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者笑嘉被他邀请去阿尔及利亚之时,那是他们的第十次见面,两人认识仅仅数月。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这个位于撒哈拉的伊斯兰国家文化保守,而熟识的人们之间,则没有隔阂,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在一个月的旅行之中,作为黄种人的作者接受了许许多多热切而好奇的目光,而勇敢无畏、旅行经验丰富的作者也热情地回应了他们。因此,在这片炙热的国土之上,笑嘉与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幽默忠诚的厄里斯,爱慕萨朗姆的女孩们,性格多变的孩童们,都用热切的怀抱迎接作者这个格格不入的“异类”。虽然语言不通(阿拉伯语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笑嘉在文中理性劝退),但是心意相通却没有任何障碍。

  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旅行见闻没有囿于记流水账的框架。简单的风土人情之外,甚至加入了作者对文化的了解,正如理解、尊重他国语言之后,笑嘉更加热爱祖国和我们的母语—汉语。旅途中所见的文化差异—集中表现于穆斯林女子的穿着之上——在萨朗姆的开导之下,作者重新审视了“偏见”一词的含义。

  撒哈拉炎热、人们热情、记忆滚烫,在太阳褪去它的威严、月光照耀之时,作者冷静地思考与热情的感触交织,诞生了这样一本讲述热情、讲述美好、讲述相遇的旅行之书。奔波于三点一线城市生活中的社畜们,即使无法像笑嘉那样放下一切去旅行,也能在夜深人静之时捧起这本小书,用远方的传说为普通的人生上一缕绚烂的颜色。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四):这世上,总有人过着你想要、却不敢的生活

  豆瓣曾有一个话题,大概说的是如果抛开一切,你是否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浏览大多数人的回答,发现很多人都想过另外一种生活,却因为恋人、工作、世俗等原因不得已过着现在的平淡生活,而我也一样,看到那些能够云游世界、无拘无束的人总是忍不住羡慕,但若是你让我去过那样的日子,我又是不敢的,这就是人的纠结之处吧。

  但相信吧,这世上总有人过着你想要、却不敢的生活。比如刘笑嘉,5年前在《全世界给我勇气》里她讲述了自己的西非冒险之旅,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时候一边看书一边佩服她的勇敢,而5年后,她用写了一本《月光照在撒哈拉》,拿到书的时候,只是看书名就觉得这姑娘又去冒险了,怀着期待的心情翻看这本书,发现里面的故事或惊现、或有趣,改变的是旅行的地点,没变的是这姑娘的果敢和干脆的性格。

  别人想要旅行,或许早早几个月就开始做攻略了,而刘笑嘉去撒哈拉,只是因为一个朋友的邀请,于是她想都没想就说:好!如果将这本书当作旅行历险书籍来看的话,那我要说,写同类书籍的作者有两种,一种是让你看完对当地有了更多了解,还有一种是她并不会刻意介绍什么,但字里行间会把你带入进去,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你仿佛也经历了一次深度旅行,笑嘉,是后者。

  普通人的旅行大概只能是定酒店,最多也就是住进当地民宿,而作者却直接住进了原住民家里,这也让她有机会了解当地的习俗,比如除了她,所有女性都围着头巾,也不会穿暴露的衣服。在这个并不发达的国度,有很多我们想不到的风俗习惯,也是在作者的带领下,我才了解到,原来我们所谓的新时代,依然有国家的人民恋爱不是自由的,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即便是年轻人到处都是,也没有人自由的谈恋爱。

  书中很多内容都很有趣,因为语言不通、风俗不同闹出了很多笑话,让我看了又看的一个章节叫做“真人动物园”。小时候如果遇到一个外国人,我们可能忍不住盯着看,甚至想要去合影,作者在撒哈拉也是一样,某次跟孩子们去公园玩,因为坐小火车而被整个园区的游客围观了,因为写的太生动好笑,这一节忍不住看了很多遍,每次都会笑出声。

  书中太多有趣、好玩的内容,大概每个人阅读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经历不同也会有各种不同感受吧,我自己一页页读下来,最感动的是作者对待生活的方式。就像她说的:

  “现实世界中,人类也不不只拥有两只手臂,我们确实有许多触角,我们的世界不只可以看,还可以听,读,画,摸,尝,只要我们尽量多的伸出探知这个世界的触角。“

  “不论有多少理由阻碍你探索这个世界,他们都不足以成为你停下脚步的借口。别忘了,你拥有的触角“

  有人将生活过成了日子,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没有任何变化和不同,但也有人将生活过成了别人梦想中的样子,笑嘉就是这样的人,一个以吃喝玩乐为己任的旅行家。《月光照在撒哈拉》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旅行冒险游记书,更是一本分享人生态度的书,我感动于作者的感动,同时也因为作者的笔触,思考了更多关于生活关于梦想的问题。

  最后,无论生活在哪里,愿我们都能:别忘了,你拥有的触角。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五):《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

  有句话说,生活总在他处。所以,人们一次次的出走,一次次的远足,期望从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对于遥远的非洲和撒哈拉大沙漠,我知之甚少。之前的岁月,看过三毛的书,了解到一些她在非洲的生活,时间过去久远了,记忆自然也就不十分深刻了。这次,得到这本《月光照在撒哈拉》,一直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新的体验,丰富和更新一下关于那些撒哈拉的认识。

  热度。众所周知,撒哈拉是是个炎热的地方。我印象中所亲历过的炎热大概是40多度,长江中下游那种湿热犹如是个蒸笼,跑一圈就是一身汗,不跑也是一身汗。我很难想象作者竟然在人人争相避暑的夏天去了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地表温度达到76.9度。光靠想象,我都已经觉得是汗流浃背,无法忍耐了。果然,作者在一出机舱门,热浪就已经让她感受到连眼睛都无法睁开。鼻子干、口干、浑身上下都发干,在这里不需要毛巾,因为没有走到毛巾那里,手和脸就已经全部干了。在阳光如此充沛的地方,太阳能是万能的,提供24小时候的热水,每日清晨水的温度最低,是温温的,傍晚上的水温最高。

  昼伏夜出,颠倒的时间。在撒哈拉,温差的缘故,必须试行昼伏夜出、日夜颠倒的策略才能够有效的避免高温时段。据说当地主要的产业是石油,工作的地点都在大沙漠的深处,来回也不是很方便,工作一般是工作一个月,然后休息一个月。这种安排,倒也颇为恰当。我想起三毛书中写的多年前撒哈拉洗澡的窘境,而作者现在所去的撒哈拉已经有比较完善的设施。但还是会偶尔遇到停电。简直不敢想象那么炎热的天气停电会是什么滋味。个人认为撒哈拉地区每家每户配备一台发电机是必须的。

  活动。有人类聚居的地方就有活动,那样炎热的气候,屋子里开空调,回来必须把小汽车放进车库,不然出门时,汽车内的温度也足够让人受不了的。我想象过那样的气候遮阳伞应该是畅销货品,可实际是沙漠风很大,遮阳伞随时随地会被大风吹走。在撒哈拉,可能因为天气过于炎热,人们在户外游戏是太可能,咖啡馆成为大家聚集在消磨时光的好去处。可这样的咖啡馆并没有WIFI,人们大多只是面对面聊天而已。对于这样的聊天,想来也是不错的感受,不像现在的各种人,就算面对面,也是各自低头刷手机。

  有时候,大部分人也幻想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很多人受制于语言、经济、精力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能够实现。看看别人的游记,经由作者带我们去领略一段别样的旅途,感受一种有别于我们寻常生活的状态,是一桩挺美的事情。天地辽阔,五大洲还有各色的风光等待我们去领略其魅力,期待作者未来的新作品!

  《月光照在撒哈拉》读后感(六):我认识的比尔·波特和伊萨姆

  这篇文章据说是为了忽悠大家来买我的新书《月光照在撒哈拉》,但是我想任性地写,写两位“重量级帅哥”:一位是顽童般纯真的40后,我怀疑他体重接近100公斤,美国人,这本书的推荐者——Bill Porter比尔·波特;另一位是长得有点着急的90后,体重明显超过100公斤,阿尔及利亚人,这本书的男主角——伊萨姆。

  比尔·波特先生是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的汉学家。他曾将1600多首中国古典诗歌和四部佛经翻译成英文,并写了一系列有关中国文化与旅行的书籍。在我狭隘的认知里,比尔波特这种级别的老人家应该是慈祥端庄一本正经的。可是当我与他坐在北京地铁里,问他中午想吃肉还是素,我请客,他立刻大喊一句“我白吃”,惹得整条车厢的人哄然大笑的时候,我怀疑这恐怕是个假的比尔波特。

  我指着菜单上的“儿童套餐”说这个适合你,他立刻像六岁小孩一样开心地拍起手来,一边拍一边还摇头晃脑。

  我说Bill你的白胡子让你看起来像个圣诞老人,他突然变得一本正经,说那你乖不乖啊,不乖不给礼物啊。

  吃完饭,我们溜达到书店,下午是他的一个读者见面会。他说吃饱饭困了,于是走到二楼,找到一个不妨碍他人的小角落,躺倒在地闭上眼睛就开始旁若无人地睡觉。五分钟不到,他突然跳起来说睡饱了,去喝咖啡吧。

  第二次在北京见面,饱受时差折磨的Bill在地铁里不停打哈欠,为了提神醒脑,他突然打了自己一个嘴巴,我说这种事情我可以帮你呀。两天后,我突然过敏,脸上起了疹子很痒,想挠又不能挠,他说我可以帮你,然后做出一个假装扇我耳光的动作

  友人赠我和Bill两把纸折扇,他的那把扇面上面画了一只“蝉”,寓意“禅”。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只吃肉不吃菜,原来那只“蝉”还有另一个寓意——“馋”。这么一解读,他的几本书也有了另一番滋味:《空腹幽兰(空谷幽兰)》、《馋的行囊(禅的行囊)》、《寻人捕鱼(寻人不遇)》。Bill听后哈哈大笑,自嘲无法出家正是因为喜欢吃肉。

  伊萨姆是在华留学生,会流利使用五种语言,为四家公司工作的同时还读着博士学位。在我狭隘的认知里,这种学霸就应该每天不睡觉,除了拼命工作就是拼命学习。但是他竟然有空跟我一起旅行,还时不时掏出手机看《海贼王》或者打《王者荣耀》。

  去年夏天,伊萨姆带我游历了他的国家——阿尔及利亚。这个一半是撒哈拉、一半是地中海的国度,白人占了人口的多数,而且大部分人身材苗条、四肢修长,这使得皮肤黝黑、又胖又壮的伊萨姆成为了一个异类,他的形象与美国东海岸说唱歌手之间只差一条大金链子。

  下面是一段我与这位只学了8个月中文的伊萨姆之间的对话。

  我:我跟你说啊……

  他:等一下,我先放个屁。

  我:我有时候爱抱怨别人,是不是很讨厌?

  他:没事,那是脑子在放屁。你看我这么帅的人,也会放屁呀。

  我和他之间还发生了许多更有意思的事情,都被我记录在了这本书里。

  这两位“重量级帅哥”年龄虽然相差了50岁,但都很喜欢旅行,最大的共同点是幽默,而且他们的脑袋似乎不像我的,总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狭隘认知。

  今年5月,我正坐在北京的家里埋头苦写《月光照在撒哈拉》,写完《头巾与偏见》那一章后,突然写不下去了,于是向我的好闺蜜絮叨以求安慰。刚从阿尔及利亚回国的时候,我在“壮游者”做过一次关于《旅行与偏见》的主题演讲,这位好闺蜜当时也在现场。她问我:“你刚写完的这一章是不是跟演讲的内容差不多?”我说对,主题一样。她手一挥,笃定得像是我的出版人:“那你这本书已经写完了!”我竟然鬼使神差地认为此话颇有道理,仿佛我与之后的十几章就差了这一句话,于是剩下的章节在几天之内一气呵成如有神助(这种吹NB的话不应该让我出版人看到)。

  在这本书里,我讲了自己在北非时几乎人人都会问我:“你真的是中国人吗?”由于在当地人的认知里,中国人都瘦瘦小小且眼睛是一条缝儿,偏偏本人形象高大威猛,极度偏离他们的认知。说得张狂一些,我只要往那儿一站,报出自己是个货真价实的中国人,就在颠覆他们的部分认知。同时,我在这个国度遇到的人们,也颠覆了我的许多认知,比如关于头巾、关于女性地位。我惊讶于自己内心住着的那些非常隐蔽的偏见。

  这是我一生之中最热的夏天。感谢撒哈拉的热,带走了我的一部分鼻血和一部分偏见。

  下面摘了两段这一章里的文字:

  “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旅行的一个原因吧,首先是见识不同,然后我们才能发觉,作为同一个物种——人类,我们彼此之间的相同远远多于不同。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抱有各自的偏见,区别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行走在世间,带的偏见越少,就会越轻松。因为那些偏见虽然针对的是别人,却长在我们自己身上。”

  微博@刘笑嘉Vanessa

  微信公众号:刘笑嘉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