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读后感精选10篇

  《双星》是一本由[美]罗伯特·海因莱因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星》读后感(一):所有的科幻都是人性的表象

  这本上世纪50年代的科幻之作,想来很多人现在读了会觉得这也算科幻?但放在那个时代,这就是科幻,而且是超前的想象和创作。可以翻翻历史书,看看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民在做些什么,再来想象那个时代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其实就跟70年以后得人看现在是一样的。所以不要批评作者的作品是软科幻硬科幻还是算不算科幻。第二,作者在内容上讲的大部分是政治上的纷争之事。虽然我不了解作者创作时期的美国在经历什么,但是政治却是人性的夸张表现,政治活动体现了人类的共同性质,有好有坏。所以到现在为止的所有科幻作品,人与外星人,外星人与外星人,人到外星空间等等,基本都与政治有关,都会通过帮派,种族,殖民等等一些列团体纠葛来产生和推进故事。所以这一点始终没变过。第三,故事虽然短,但紧凑性和编排上非常好,作者功力深厚,张弛有度,有些地方画面感很强,甚至还能加强背景音乐。总体来说觉得不错。推荐大家看看。

  《双星》读后感(二):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出自曹雪芹《红楼梦》中这句话,很适合罗伯特·海因莱因所著的《双星》这本科幻小说。 《双星》介绍了正当穷困潦倒的演员洛伦佐为自己在各处欠钱而东躲西藏时侯,几个太空人为他提供了一个挣大钱的好机会。还不明白要自己做什么同意了对方的要求,当他弄明白自己要扮演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邦福特时,已经身在太空没有退路可选。邦福特所领导的“扩张党”一直在追求太阳系各文明的平等与和睦。由于他被政治对手绑架,如果他不能参加火星人的“接纳”仪式。地球人与火星人的关系便将遭到彻底破坏。邦福特的团队想到了“瞒天过海”之计,就是让天才的洛伦佐去扮演这一危险的角色并完成这一使命。毫无退路的演员洛伦佐深受演艺界最古老的信条影响,那就是“演出必须继续”,进而同意出演这一角色。为此,在团队配合下接受培训,深入研究了邦福特言谈举止和政治主张,并反复进行预演。在去火星巢穴接受举办收养仪式的路上,成功克服了一场破坏活动并顺利完成收养仪式被火星人“接纳”成为一名火星人。但这并不是大结局,两种政治势力的角逐才刚刚拉开帷幕。政治对手放出被绑架几乎大脑受损的邦福特,并试图揭穿洛伦佐的真实身份,为迎接更惊心动魄的考验,遵守“演出必须继续”这一准则,只待邦福特身体恢复结束这一委托,洛伦佐对邦福特所领导的开拓党政策认真研究,顺利为开拓党赢得大选,正待功成身退之际,邦福特被政敌杀害,在团队的劝说下,洛伦佐决定放弃演艺生涯,继续“开拓党”未竟事业,争取人类的和平和幸福。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RobertAnsonHeinlein)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美国科幻空前绝后的优秀作家”、“美国科幻黄金时代四大才子之一”。七次雨果大奖得主,出版有《异乡异客》等书。 这本书情节曲折、结构精巧。一名不懂政治的演员,在自己行业信条的影响下,竟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这不禁让人想起《致加西亚的信》中罗文的事迹,每个人只要敬业、服从、勤奋,就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双星》读后感(三):升级打怪大BOSS,多面双星

  两天读完《双星》,是我看科幻书以来最快纪录。比想象中易读,逻辑缜密,表达清晰,又简洁幽默。黑人和自黑全来得。

  这是一本科幻书,众人穿梭于星际,他们会到火星,会到外太空,会有各种飞船,会有微缩档案,会有全息影像,会有一切科幻的皮,会有星际穿梭的技术,过去未来的连接的技术。

  这本书又像一本升级打怪的进阶冒险书,一个落魄演员的顶级政客晋升之路,用第一人称叙述,笔力简洁,几笔写出落魄演员的困窘聪明以及内在的傲骨,然后就跟着他一起面对一轮一轮的升级之路,非常有技巧,有时候掩卷而思,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我会不会活过这关。每次都欣慰想一想,幸亏不是我,我只是个读者。书的简介里已经提了,洛伦佐,伟大的洛伦佐被选中做反对党领袖的替身,不由自主的参与到政治之中,看他如何完成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至于结局如何还是看书来得更开心。

  主角洛伦佐时刻不忘自己演员的修养,他做替身就是一次次表演,更大舞台的表演,他一次次化险为夷,也是他深厚的演员功底的支撑,想一想曾经的里根总统阿诺州长,演员转型政治家还是应该驾轻就熟的。这是获得1956年雨果奖的作品,会不会启发了他们的从政之路呢?政治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想达成共识,想得到的支持,肯定是一群人的努力,政党领袖是旗帜,洛伦佐除了他卓越的演戏技巧,也以他个人的魅力取得了支持,支持他一路过关。这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呐,到底是明星来的,经常满嘴莎士比亚卓别林,正是这些卓越的戏剧家在支持他的涉险之路。

  书中涉及一些选举,议会讲演,争取各社团的支持等等,一只幕后团队如何高效运作,即使在门面被绑架的情况下,细思极恐啊。

  双星不单只地球和火星,主要还是这两颗政治明星,邦弗特先生和他的替身洛伦佐,一明一暗,交相辉映。邦弗特先生一直生活着人们的叙述中,在洛伦佐的模仿中,他遇到突发状况,他会想:邦弗特先生会如何?邦弗特只在后几章露面,已经是一个立体的人。在洛伦佐越来越深入模仿邦弗特先生,邦弗特对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个应该是心理学上的命题了吧?

  想起黑泽明的《影武者》他们有没有从这里受到启发?

  《双星》读后感(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罗伯特·海因莱因是科幻小说的代表人物,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科幻三巨头”之一,7次雨果大奖得主,获得过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大师奖”。本作《双星》写于1956年,曾获雨果奖,是作者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科幻小说作品中常常蕴含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独特观点,思想和意见。对于历史和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作中以科幻的外衣中描写了美国政治,即使以过了半个世纪,他的书读起来依然不觉得过时。

  故事一开始写了一个叫洛伦佐的演员在为自己的债务烦恼时遇到了太空人,对方给他丰厚的报酬让他扮演政治家。邦福特被政治对手绑架,他的政治团队不得已想出了冒名顶替的计策,找到了演员洛伦佐来顶替邦福特去参加参加火星人的接纳仪式。洛伦佐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到勉强答应。在洛伦佐的超高演戏天赋和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的骗过了火星人。然而故事到现在还没结束,可以说是刚刚进入高潮,邦福特由于身体的原因以不能履行职责了。为了不让谎话被拆穿,洛伦佐只好继续演下去,继续完成邦福特和他身后党派应完成的事业。

  一开始洛伦佐只是为了钱才接下这个任务的。对于一个好的演员来说,演什么角色都是一样的,他努力的演好这个角色,把自己变成“政治家”。但我认为他变为“政治家邦福特”中,慢慢的了解到邦福特,了解他的政治理念和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的决心,他被邦福特所改变了。当绑架者杀了真正的邦福特,想揭穿扩张党的阴谋时,扩张党想出了让洛伦佐永远的代替邦福特这个方法,在团队的劝说下,洛伦佐接受了这个方法。慢慢的洛伦佐遗忘了自己的人格和理想,真真正正的变成邦福特的,为了人类的幸福与和平,为了扩张党的政治理念而生存下去,在政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洛伦佐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演员了,真是想象不出一个人能完全的抛弃自我过着别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当书最后她说“我记得他,但我很难意识到我就是他”时多么的悲哀啊。

  本书是我第一次读海因莱因的书,文中对于洛伦佐的描写惟妙惟肖,塑造出的经典人物形象到今天读起来依然动人,不愧是雨果奖的获奖作品。喜欢这样有作者自己意识思想的作者,以后还会看他其他的书的。感谢读客的赠书,希望以后能出更多的好作品。

  《双星》读后感(五):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

  罗伯特·海因莱因,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也是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还是第一位被世界科幻协会授予“科幻大师”殊荣的科幻作家。其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书中讲述的是落魄演员洛伦佐为了生计,接受了在酒吧里结识的宇航员布洛德本特提供的一份扮演工作。虽然他并不知道扮演谁,也不知道需要扮演多久,但生计和所谓演员的自尊让他接下了这份看起来简单却充满未知的工作。

  直到他知道自己被莫名其妙地带向火星,并且要扮演开拓党领袖邦夫特,才真正确定自己走进了怎样的一种危险的境地,因为他已经被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中。而他扮演的角色——邦夫特遭到了政敌的绑架。

  面对这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工作,他开始从改造外貌开始,到学习火星人的语言,进行了全面的包装。直到真正的火星人收养仪式顺利完成,收养演讲按计划完成,他代替邦夫特完成了维护地球人与火星人关系的大事件。

  本以为万事大吉,可以卸下伪装的洛伦佐随后被告知他的扮演者在被绑架期间,被向大脑中注射了超大剂量的药物,以求阻止他去火星完成维持与火星人关系的收养仪式。在发现阻止计划失败后,他们释放了一个已经被洗脑的邦夫特。

  于是,扮演工作被迫继续进行。为了避免出错,洛伦佐从邦夫特的法利档案里了解到邦夫特身边的人的点滴,以及邦夫特的想法与信仰。还学习了邦夫特的出色的演讲才能。所谓百密一疏,在他代替邦夫特去觐见皇帝的时候,虽然已经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却败在皇帝与真正的邦夫特的熟悉的日常交流中。好在皇帝为了大局并没有揭穿他,因为这符合他们共同的利益。

  最终,邦夫特在经历了一次中风后的好转以后还是离开了没能好转,离开了他热爱的星球和人们。洛伦佐也不得不继续邦夫特未完成的事业。在伪装了多年以后,他自己也很难分辨哪个是真正的自己了。

  如果没有洛伦佐的精彩演出,一场星球大战会不会上演。如果没有邦夫特的大爱和奉献,洛伦佐也不会那么投入演出。如果没有那么多为了正义的忠诚的工作人员,这场旷日持久的演出也不可能得以继续。

  人类正在向太空迈出更远的步伐。如果有一天,我们需要与外星人共享这个宇宙,我们应该也会化干戈为玉帛,团结起来,为整个人类的未来而努力吧!有了彼此的陪伴,前行路上不再孤单!

  《双星》读后感(六):双星(Double Star)之下

  依旧按照惯例感谢猪神以及读客赠书,其实咋一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在了解这是本科幻小说的前提下,我一直误以为这一本书说两颗星球相互运动的故事,但在读完整部小说之后,我方才知道双星(Double Star)并不仅仅只是文中出现的两颗星球——地球以及火星那么简单。在英文原意中,Star也有主角、明星一意。那么两位主角之意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含义吗?

  没错,《双星》的主人公洛伦佐原本是一名落魄的演员,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之中,这场斗争中稍有不慎,整个星系都会陷入一场危机,而洛伦佐的任务就是扮演已经被绑架的政治明星邦夫特,成为他的一名“替身”,替他参加会议与仪式。

  那么故事的趣味性也就在此处展开了,一个落魄演员是如何能在限定的短时间内模仿成一名开拓党领袖,一个被无数聚光灯聚焦下的人,一个所做过的所有演讲乃至日常谈话都会一一记录下来的人,想要做到滴水不漏的扮演成这样的人实属不易,好在主人公洛伦佐虽然是一名落魄的演员,但他的表演素养是远远足够胜任的,他也竭力地完成这场表演,虽然从他的层面而言,还有或多或少疏漏,但大多都被他搪塞过去了。而后的几场表演,他的准备工作也就做得愈发的充分,表演的游刃有余,但还是出现了不少困难。

  而于我看来,他的表演未尝是完美无缺的,毕竟像扮演成一个受大众聚焦的公众人物并非易事,即使是一名专业的演员来说,也颇有难度。但实则从现实看来,他的表现没有收到大众的质疑更多是因为他所扮演的人的身份,“他”的身份远远压迫着所有人,因此所有人在看他的时候都处于一种仰视的状态,就更难去发现他的漏洞,因为他们在看他的时候只会在心中感到无限的敬畏。相应的他的唯一一次被计划外的人识破也是因为那个人是皇帝,身份又远胜于他,对于主人公洛伦佐而言就更甚威严,所以他的表演时的状态也就注定了他会令皇帝起疑。

  再说回演员洛伦佐,全文有大段的篇幅在说他的心路历程,他也从一个对政治基本毫无建树的门外汉,在翻阅大量邦夫特的个人资料以及影像资料,在观看邦夫特的演讲后,开始将自己代入那个身份,那个人,当然从事实上来说,他永远成为不了邦夫特,所以他所认为的自己的一些修改其实并不是邦夫特的意见,还是他自己的意见,乃至到最后完全要替代邦夫特的身份活下去,都其实是他洛伦特自己和整个政治团队的杰作。

  他们永远扮演的都是政客邦夫特,而非那个名为邦夫特的人。

  我并不知道作者是否有讽刺诸多站在幕前的政客其实都是幕后团队的杰作的想法,所以以上都是本人的个人看法。

  《双星》读后感(七):演员的苏格拉底誓言

  他履行了角色的誓言,成为了那个人物!

  很久以前看过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领略了这位科幻大师在科幻壳下写的军事政治小说,和预期的一样,海因莱因从来都不是只是写写科幻故事的主,双星果然也是一本科幻背景下的政治小说。 他以一个穷困潦倒的演员洛伦佐在酒吧的一次邂逅开始,不知不觉的卷入了一个无底洞般的阴谋之中,这样的流水式的故事情节安排下,文字的力量才能让一个干瘪古老的桥段变得好看起来,这点上海因莱因比一版的科学数据型科幻作家要做的好,其中不乏冷战思维背景下的政治阴谋。 其实,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想想书名为《双星》表达的是几重意思,是指科幻背景下的火星地球的派系斗争,还是指的是演员洛伦佐与政治人物邦福特的角色镜面,我倾向于后者,这个太空时代的壳下,人物不再只是宏达背景的棋子,有一种脱离背景站在舞台前端的错觉,(其实,你如果把背景换成古罗马时期,或者美国内战时期也未尝不可成立),为啥会突然提到古罗马时期和美国内战时期,个人看出,从海因莱因的文字引用中以及其中不乏议会、舞会桥段的文字描述,这两个时期的画面感实在是太过于强烈,以至于抢了几倍重力加速度、火星人的奇怪气味等的描述。 故事的描述是从洛伦佐的心理变化作为一个线索开始,一次次外部阴谋暗杀的作用下,我们的主人公不得不一次次的作为伪装者走上前台,围绕在周围的各色人等为其掩盖一二,反而被他们常常提起的邦福特只是成为全息图像上的学习素材,直到故事的中后段,我们的“双星”两面才第一次迫不得已的面对面,双方的猜想、各种的调侃在幽默的文字桥段中呈现出来,故事的高潮也接踵而至,以至于洛伦佐不得不单独面对那些无法回头局面的时候,说出了属于自己的苏格拉底誓言,当自己已经不属于自己,甚至于自己去主动替代别人履行认同的诺言,这个开局玩世不恭只想拿钱办事走人的小人物,某种意义上欺骗了任何人,甚至于自己,他可以说我曾经是那个提线的木偶,比尔、罗杰、彭尼它们才是真正操盘左右的人,但是当回不去的时候,洛伦佐更多的是继续无条件的序演另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似乎觉得演员与政治也是相互存在的“双星”,你要学会掩盖,你要学会适应火星人那种难闻的气味,你更加要适应月球与火星不同重力下的步态,在这一场后半场只有洛伦佐才能玩下去的政治游戏中,他最终成为了那个角色,以至于多少年后想不起自己就如同想不起洛伦佐父亲消瘦之前的模样一般。 这样的故事,看完之后更多的折服的不是科幻的虚,也不是政治阴谋的暗,你可以说,我回想的是所谓的他是怎么变成他的,对的,就是那个人物!

  《双星》读后感(八):太空变形记——《双星》

  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科幻作品,海因莱因在太空科幻背景下创作了一部古典话剧,全书充满喜剧元素和矛盾冲突。故事跌宕起伏,结构紧密,人物形象饱满真实,虚拟的故事情节直接影射现实生活。

  全书的亮点都集中在主人公洛伦佐·斯麦斯,“非凡的模仿艺术家”。作为一名落魄的演员,他对自己的演技充满信心——“我会用地面人的姿势走到门口,然后在用你的姿势走回来。看好了。”在酒吧里他给初次见面的太空人大秀演技。对方问他能否胜任扮演一个人时,他皱起眉头:“问题不是‘我能吗?’而是‘我愿意吗?’,有背景资料吗?”。显示出洛伦佐对自己演技的自信。当他知道要他去假扮一位知名公众人物,贫困潦倒的他坚定的回答,钱不是问题,“我是个演员,不是个替身”。“对于艺术家来说,先生,荣誉永远是第一位的。钱只不过是支持他创作的俗物而已。”伟大的演员有着伟大的职业修养,洛伦佐接受了这个角色时说“他明确了他需要一位演员,至于制片人要干些什么,我不关心。”洛伦佐·斯麦斯只是扮演一个角色,出演一部戏剧而已。

  人生如戏,演员一旦进入角色就很难再出来了。天才的演员洛伦佐摇身变为了“扩张党”的领袖邦夫特,在演戏的过程中他不断在进化着,虽然也曾想过退缩,但随着入戏越来越深,他自己也无法分辨自己到底是洛伦佐,还是邦夫特了。从爱上秘书佩妮开始,他也爱上了自己扮演的这个角色。以前的洛伦佐不喜欢火星人。“没人能指责我是个种族主义者。我不在乎一个人的肤色、种族,或是他的宗教。但是,人就是人,而火星人是另外一种东西。在我看来,他们甚至称不上是动物。我情愿一整天待在一只疣猪的身边。允许他们进入人类的饭店和酒吧实在是太过分了。但是,条约已经签了,我还能抱怨什么呢?”。邦夫特所领导的“扩张党”一直在追求太阳系各文明的平等与和睦。在扮演的过程中洛伦佐越来越了解了邦夫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对于邦夫特这个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于被深深地吸引,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了邦夫特的角色当中,从爱上佩妮的那一刻起吗,他就变身成了真正的邦夫特。

  双星——地球和火星?洛伦佐和邦夫特?在一系列的太空政治阴谋下,演员变身伟大的政治家。故事通过“双星”这条主线,讲述了一个洛伦佐由模仿秀到换头式出演再到沉浸式改变为“邦夫特”的变形过程中,展现出洛伦佐从作为演员的明星光彩到变身“邦夫特”这个开拓党领袖的政治家风采。而我们通过海因莱因的故事,跟随着洛伦佐观看了一场上演在太空舞台的古典话剧,一样的阴谋与爱情,不一样的火星种族太空背景,最后达到屌丝逆袭的完美结局。

  《双星》从严格意义说算不上科幻作品,更像是一部经典的现实剧作。抛去太空和火星外壳,其他都是曾在地球上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故事。海因莱因就是一位文学大师,作品的文字简洁风趣,叙事技巧高超,故事情节曲折,他对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通篇体现的也是作者对社会和政治的思索。读完全书,让读者除了会有一点对火星文化和种族的畅想,更多的则是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和平的回味。

  《双星》读后感(九):太空的瓶装地球的酒

  《双星》,将两个人的故事,浓缩在短短的六周里,更浓缩在一场阴谋的舞台中,故事酣畅淋漓,阅读体验极佳。

  作为一本科幻小说,也许这应该归纳为,太空歌剧式的科幻小说。阅读起来并不需要读者有多深奥的科学背景,反倒是在接受书中世界的时候,对人类的历史要有一些了解。其实科幻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要求一定的理工科思维,但是这绝不是硬性条件。相反,即使不是技术流但是愿意阅读,往往能够从科幻这种类型独特的架构中找到不一样的体验。

  《双星》的开场透露着神秘感,在一个空天站,一个落魄的演员认出了太空人并展开了自己的演技秀,由此掀开了阴谋的面纱。主人公从一名演技精湛的演员起步,逐步深入到整个宇宙联盟的核心,成长的过程清晰可见。最精妙的是,故事紧密的扣住了“双星”这个主题,在讲述洛伦佐由模仿到换头式出演再到沉浸式改变为“头儿”的过程中,既展现了洛伦佐作为演员的明星光彩,更展现了“头儿”作为开拓党领袖的政治家风采。纵观开拓党或者说“头儿”的政治信仰,理想,不难看出,作者本人对于人类的命运既是悲观的也是乐观的。在新的世界里,全宇宙(至少是太阳系)构成了一个联邦制的联盟里,地球各国以不同形式加入这个联盟后,人类或者说广大智慧生物之间的关系,仍然只有两个选择:征服或是共同发展。人类仍然充满了征服欲,这无疑会破坏联盟的发展,由此改变宇宙的进程。各个参与国之间关注的问题仍然是自由贸易是否可行(重商主义的影子一直存在)、各参与国之间是否平等(不同的文化之间如何共处)以及对待权贵的态度(政体形似君主立宪制,但是能够进入“君主”层级对人类而言似乎是有吸引力的)。这些种种无不展现了作者的悲观层面。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也无论我们的征途是否已经遍布星辰与大海,人类在固有问题的执着(或者是局限吧)仍然是存在的。所幸作者还是乐观的,即认为,总会有一个政治家能够冲破这种视野的局限同时兼具实干精神和个人魅力,带领联盟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更上一层楼会动摇不少人的利益。冲突之下故事自然展开。整个故事的反派始终没有出场,读者跟着海因莱因,借科幻之名体验了政治斗争外壳下浪漫的太空场景。既可以想象2个重力下的飞行,也可以体验火星种族独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伴随洛伦佐个人的表演与成长,读者可以体验到演员的自我修养(如何揣摩角色、如何扮演好一个角色),也能感受到“领袖”的气质:作为追随者相信道路正确,作为领导者有坚定的信念。书中数次出现的个人对信念的支持,对做出判断并表达观点(不惧错误不选中庸之路)具有震撼力和启发性。

  文学作品的魅力大抵如此,脱胎于现实、高于现实但是可以启发读者。科幻作品尤甚。构建一整套的世界观并使之合理运行是科幻作品中要做的,而使这样的的世界观对现实有所启示则是优秀的科幻作品应该具备的。《双星》说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许多事情当你尽力去做了,等待结果的时候可以是坦然的。这种超越背景的准则在小说里毫不做作的展现了,且没有给人满口毒鸡汤之感。

  然而,和一些心目中的经典相比,这部作品稍显陈旧。故事给人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正如此前所说,即使到了太空,人类仍然免不了这样那样的斗争。从这一点而言,就是把太空的瓶子装上了不变的地球酒。

  《双星》读后感(十):太空歌剧版的“鬼武者”

  如果把科幻小说比作一个生物的话,那么《双星》这本书就是一个看似完美却又骨肉分离的生物。

  这本书读起来没有任何晦涩和故弄玄虚的地方。当你从开篇跟着“伟大的洛伦佐”进入故事后,你就会被故事抓着向前走,好奇心和紧张感会促使你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直到你全部看完后长舒一口气,感叹着“大师不愧是大师”。

  每一个看过此书的读者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当读者们把书合上,看到封面上写着的“科幻”二字的时候,又会觉得有些“怪”:这确确实实是科幻,但又觉得这不太像科幻。

  确实,这本书中有着外星人、飞船、高科技产品,但读过后会发现这些东西不过是一种装饰,它们和主线的剧情并不是相互依赖相互生长的,它们只是主线上亮闪闪的装饰品而已。

  整本书的主线讲的是一个替身的故事,一个伟大的演员怎么一步步深陷困境成为替身的故事。替身类型的故事并非少见,市面上有着很多同类型的成熟作品,像《鬼武者》、《影》。这类型的作品的关键有二:替身与本体的明暗身份转换以及政治部分的描写。

  前者固然很重要,但我更想着重谈谈后者。

  因为在替身类型的故事里,所替之人往往是身份显贵之人,有着不能露面的隐情和不得不露面的诉求,而这种矛盾多半发生在政局之上。所以此类型下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可避免的要描绘出一个诡谲变幻的政局。

  故如何描绘一个合理的政局并设计好替身和本体在这其中的发展,就成为了故事好坏的关键点。

  那么这本书怎么样呢?

  这本书好在它政局写的很真实,很具体,很详细。你读起来会觉得“哦,就是这个样子”,写的真棒,好像这个政治体制就像真的一样。严格的说,不用好像,它就是真的。这就涉及到这本书令人感觉不那么好的地方上了:它描写的政局太“美国”了。

  这本书的政治部分是这样的:在一个跨星球的政治联盟中,它的政体仍是“君主立宪制”,整个政治戏部分充斥着议会、内阁、总统这些典型的近现代西方政体元素。而且主角要替代的政治人物邦夫特,他的政治诉求是人种平等,即火星人、金星人、地球人都拥有同样的权利。

  我看完后甚至觉得如果把火星人换成黑人,把星际联盟换成美国,那么这个故事也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所以你说这本书他政治讲的好不好呢?我觉得是挺好的,如何操纵民意获得选票,如何发表有感染力的演讲之类,很真实,也很好看,但就是感觉,他不应该属于科幻。既然出现了星际联盟,出现了跨星球旅行,出现了火星人金星人,那为什么政治体制还是如此简单的复刻呢?为什么好像一切都没有变化,火星像是美国板块内新增的一个州一样呢?

  说到底,虽然作者在努力刻画科幻的部分,比如开篇的加密电话亭,不同重力控制下的太空飞船,火星人的收养仪式……但实际上这些东西就是没那么重要。你摘掉这个故事里所有的科幻元素,它依旧是一个优秀的故事,它依旧成立。但真正的科幻故事,你一旦摘掉其中科幻元素,那整本书都不会成立。

  所以书是好书,故事是好故事,科幻则不一定是好科幻。用“太空歌剧”来描绘这类型的科幻作品再适合不过了,虽然写的范围扩大到了宇宙,但心还停留在地球之上。

  不过凭借着优秀的笔法和故事设计,我还是能给到8/10的评分,毕竟故事本身的优秀是无法掩盖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