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旅

  记得大学看过一本书《工作着是美丽的》,怀着美丽的心情,踏上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有期待,有忐忑,也有困惑。我工作的第一站是铜山中学,这是一所矿上子弟学校,孩子们来自矿区比较多,也有附近农村的孩子。我当时满腔热情地去推广那些应该阅读的篇目,。得到的回应却是寥寥,因为孩子们家里经济情况并不允许他们买更多的书。我借给有些孩子书,要他们如饥似渴阅读着,我看到很多孩子语文基础非常差,当时,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困惑:小学六年,老师们在干什么啊?天天不上课?很多孩子字不会写。作业习惯不好。那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教研是很少的,基本停留在学校年级组研讨一番,好好是是地作罢了。外出听课,我在那里工作的四年时间居然一次也没有,这在今天是多么不可思议,当时却是现实。可以说那样的教学环境中如果不学习我只是不断啃老本,而我课余时间基本都在学习本科教程。闲暇也没有可去的地方,收音机最好的伙伴,很多电台的文学节目,我都每天必听,夜晚来临,宁静的夜下,那种美妙,今天想起依然感觉温暖。四年没有教研的生活,其实一定程度是荒芜了我的心,教学要走向何方心中一片迷茫。

  2000年,我调入市区的露采小学,在这里我有一种困惑。一位初中老师来教小学会不会小菜一碟呢?其实,并非如此。我接手班级是三年级,那时据说已经换了6位班主任,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换得如此频繁的班主任,班级面貌可想而知。那时,孩子很小,但是当自己完全以一个初中老师的姿态出现课堂上的时候,孩子是不适应,我也是不适应。一节公开课,给了我一受伤的感觉。听课的时候,孩子们完全没有我期待的那种表现力,因为我设计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可能真的是不懂。可能是不适应我的说话节奏。虽然条理清晰,却干巴巴的一节课,深深刺激了我这颗好胜的心。小学老师,从前我一直以为是轻松的工作,真的有那么难?于是,我耐心地请教同事,外出学习的机会尽量抓住,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我们彼此熟悉,接受,喜欢。终于在他们毕业时,他们的语文成绩与另外的实验班相差无几。深深松了一口气。2001年我托弟弟在北京给我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被他的文字感动,细读时发现他的很多理念比我们想象地好得多。一读再读,每次读都有收获。

  2003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生活化课题研究,这个过程是磨练也是成长。我渐渐琢磨出一些教学的经验,也开始发表一些论文,市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