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 第一卷》读后感精选10篇

  《猫眼 第一卷》是一本由西交推理社 / 凌小灵 / 中生礼 / 轶秋 / 木水 / 王二著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6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眼 第一卷》读后感(一):一个书评。

  仅评七篇原创推理。

  第一篇《占卜屋与七个怪人》

  主角遇到了七件怪事(故事包含了作者的一些个人趣味。。。读起来确实一丢丢小羞耻啦。)每件怪事中都埋下了揭示最终大黑幕的伏线。。。最终主角通过伏线倒推出真相。 伏线和逻辑推演严谨性是相当赞的,脑洞也非常大。(褒义)语言幽默,读起来很欢乐。

  第二篇《尼格罗尼的萤火》

  以一本绝版书为线索展开的故事。文风优美细腻,但是。。。个人觉得主要是讲故事为主,推理成分比较少。

  第三篇《罪》

  采用双线叙事手法,一条是现在,一条是过去。但是似乎并没有出现叙述性诡计。真相也比较显而易见,最后加之社会派动机,结尾还带了一个细思极恐的补充。个人感觉中规中矩。

  第四篇《鲠》

  看完之后,只有两个字:华丽!手记类推理+严谨而公平的逻辑+多次逆转。不多言,个人认为本卷最佳,请有书的书友务必一看,强推!

  第五篇《食人兽》

  从本篇开始,剩下的篇目都出现了一定的怪奇设定。

  本篇的核心诡计是尸体消失+破解不在场证明诡计+两个叙诡。严格来说,核心诡计不算公平(我是想不到的。。。)有一个叙诡中规中矩,但有一个叙诡直击盲点,最后结局再来一个动机爆点和逆转。

  第六篇《假面之下》

  设定类推理,叙事采用了插叙手法,核心诡计是设定引出最后的叙诡,至于是那种叙诡还是不说了。采用了变身成假面骑士的设定(假面骑士是以十二生肖为原型的)主角作为最后一名(第十二名)被选中的假面骑士,结果对应的是十二生肖最后的猪,所以悲催的被选为猪骑士了。。。(囧)最后的叙诡爆点还是不错的,但是个人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

  第七篇《秋露宫超豪华别墅血洗事件》

  这个不带和谐的标题。。。阅读之前带来了深深的不安感,结果情节确实也十分“血腥”。别墅主人留下的极为残酷的遗嘱(也就是故事的大背景),密室加之斩首,而且还是全员斩首!没错,作者挑战无人生还模式,再加上侦探们身上的奇怪设定(例如最强的s级侦探直接洞察一切真相,但他不能说出来╯□╰)。。。谜面真的相当华丽,解答前利用了一个开头就埋下的叙述性诡计,解答充分利用怪奇设定,但是动机实在是。。。(我只有大喊卧槽!)而且作者最后没有解释为何会设置如此残酷的背景。(有种为了故事强行设置的感觉)该篇说实在我不知如何评价是好。。。

  总体而言,质量还是相当赞的!

  第一次写书评,如有错误,希望指出,有不同见解也可以一起讨论。

  《猫眼 第一卷》读后感(二):原创短篇部分的简评

  《占卜屋与七个怪人》

  凌晓月真是太可爱了!请让我和这样香软的女孩子握握手吧!哪怕是没有后面那段收束,就前面古怪的故事而言,也依旧十分有趣。当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凌晓月脱掉鞋子踩少年后背的时候会很开心,可能有什么奇怪的东西觉醒了吧。后续的倒推谜面,把有趣的伏线以有趣的方式回收,稍稍“扯淡”的妄想,竟然让故事更有趣了……呀,这篇怎么看都很有趣。

  《罪》

  是一篇偏向社会派的作品呢,文笔流畅,可惜这种家访式的探案也是一直饱受诟病的。在感情即将被推向高潮的时候,感觉略微差了一口气,而这里应该是全篇最应该下重手的地方。所以总得来说,不算特别亮眼,但很扎实。顺带说一句:标点符号被滥用的情况有点多……

  《鲠》

  读的时候,窗外正好很吵,所以我在解答篇的时候打开了Oasis的那首《Don’t go away》。伴着音乐,在我看完了解答之后,突然发现,我已经热泪盈眶了。

  从最开始就让读者明白——详尽地列出桌上物品、人物行动的先后顺序——这是一篇逻辑流的作品。伪解答的逻辑虽然简单,但是已经足够完整。后续的真相,通过对音乐歌词的解析,以此为基底创作的故事(推理),对《Don’t go away》的解释,那一瞬间……心头堵得慌,简直就像“鲠”——鱼刺卡在了喉咙里,太难以言说了——这篇是我最喜欢的。

  《食人兽》

  这篇的文风有些奇妙的趣味(褒义),读起来很舒服。但是讲不上什么公平性(其实还是有一些明示的)——“梗”就是“设定”的缘故,所以更像是一篇有趣科幻小说——这个“点子”很有趣,最后带来的诧异感不如说就是来自于这个“点子”,而不是推理。

  《假面之下》

  华丽丽的浪漫,特摄爱好者有点胡来的作品,无厘头的展开,轻小说一样的文风。丝毫不避讳“假面骑士”四个大字,即将收到来自东映的律师函。不愿透露姓名的剑崎一真说道:“当假面骑士又苦又累又危险,工资还低、没有加班费。这个作者的描写完全是诈骗!”最终的还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反转,真是——可见对特摄英雄的爱呀!(大雾)

  《秋露宫超豪华别墅血洗事件》

  一部风格迥异的社刊里,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读完了这篇之后,果然,缺得就是这样疯狂的作品。无法评价,仅用接下来的标点符号表达我的心情吧【?????????????????????】

  页脚故事

  这篇配合书签能够做出非常有趣的推理游戏,而且吴师还在其中又埋了一层,虽说在“理论”上可解的,但是若不去读吴师的解析的话,常人应该是解不出来的吧——和围棋棋盘谜题关联的再度重构整个故事的方式简直夸张秀逸,同时逻辑上严丝合缝(就算想得到棋盘谜题,也应该想不到解答吧),可以想象在创作的时候到底面临了怎样的困难。然而,就是在这么多种解读的情况下,我还是读得云里雾里……(捂脸)

  《猫眼 第一卷》读后感(三):写的完长评却取不来标题

  感觉这本刊物制作的挺好的,不会特别厚,拿在手上很踏实。以及,封面上细看居然真的有猫眼(其实我觉得其中有一双是狗的眼睛(x

  虽然投了一篇书评但应该是内容最浅的一篇了,因为写完的时候发现恰好是吴师的截稿日前一天,又发现字数恰好没有超,所以抱着支持一下的心态投了(其实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本社刊2333(感觉吴师可以想办法把后记加进去写一些有关社团的内容这样作为一本社刊来说可能更完整一些(

  原创作品读下来,总体上会更喜欢那些“不正经”的作品,因为可以读到各种有趣的脑洞,而这些想象力我觉得正是我所缺少的。

  《占卜屋与七个怪人》

  这篇看得我非常激动!绝对不是因为那些xx的情节啦!(全盘否定好像也……咳咳)因为“推理谜面”这个构思我之前也有想写过,但是因为构思出来的故事太无趣了就放弃了。但是这篇就处理的很好,七天的离奇遭遇完全可以吸引每一个读者读到最后。虽然感觉后期的推理渐渐变成放飞脑洞了,但还是挺喜欢的。凌晓月可爱呢!

  《尼格罗尼的萤火》

  这篇给我的感觉是很成熟,读的过程中甚至想起了连城老师。但是,正如我对连城老师无感一样,这篇也不太对我的胃口。

  《罪》

  是熟悉的展开。就是感觉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点(

  《鲠》

  前期观感挺好的,“挑战读者”的设置也是我的加分项。但解答部分不是很满意,之前自己yy了一种哥哥把毒涂在杯沿的手法(然后发现碘伏易挥发于是排除),但也由此感觉文中解答时推出“弟弟自己下毒”有些轻易了(虽然没有问题但个人感觉可以写的再细致一点)。以及,对于弟弟自己下毒的动机的推测未免有些“上帝视角”,既然有这样一个推测,那么某种程度上也无法根据动机否定“保罗和哥哥合谋”这一说法。所以读完感觉如果删去“挑战读者”我可能会更喜欢一点。

  另外,以“乐队”为主题很棒!

  《食人兽》

  唔,感觉这个大梗作为“大梗”来说还不是很够,或许可以写得更沙雕一点(?

  话说李冰消失了公司的人都没发觉吗(

  看了后面的创作手记感觉能把生活中偶然碰到的细节趣事抽象成诡计并成功写出来就很厉害。

  《假面之下》

  一看开头,这也太危险了吧(x

  以“假面骑士”为主题,比起大梗我还是更喜欢这有趣的文字风格。

  《秋露宫超豪华别墅血洗事件》

  这篇真的是……作者是有多沙雕才能写得出来啊!!!(褒义(麦老师不要打我

  无人生还!神级斩首动机!!密室诡计堪比麻神!!!

  评什么评,吹就完事了(

  《The straw man》

  翻译作品。这篇是《步行九英里》作者的另一个短篇,也是类似的脑洞逻辑流,比较短,还挺好看的。

  《简评<尸人庄谜案>》

  期待能与大家的想法碰撞产生一些新的东西!

  《不似推理的推理》

  因为我没看过书所以就跳过了(

  《why not ask police》

  我觉得我还没有水平去评论这篇评论。

  页脚的故事(包括书签、棋盘的设计)感觉很厉害,遗憾的是我没有看懂这个故事……

  总得来说,还是挺喜欢的。深刻感受到了“主题”对于一篇小说的重要性,也算是有收获了。能有一本刊登诸师精彩作品的刊物真是太棒了!也要感谢吴师收了我那篇没什么水准的尸人庄书评。

  期待能看到作为真正意义上社刊的第二卷!

  《猫眼 第一卷》读后感(四):最重要的,也是最开始的

  涉及泄底,请阅读完毕《猫眼》且感到疑惑后阅读最后一节

  其实都是从企划开始时就设想过的一些内容,以及对我个人来说十分重要的话——其实就是碎碎念。

多年心愿【笑】

关于收录的作品——

  后记里也提到了,这次收录的几篇小说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其实收到的每一篇稿件都有我所不及的长处,阅读的同时也有所收获。至于评论,在写了收录决定时已经写了一大堆文字,现在想想也很羞愧,那时的语气用词都非常僵硬,以至于现在也写不出像样的评论文字来。这部分还是等待其他读者发表意见吧。 顺便一提,按照计划,若收到的稿件不足361页,我会选择修改拙作《捕狼》并收录进本卷社刊中。

关于征稿——

  这一次最遗憾的是,在制作社刊的企划案完成半年后,依然没有来自社团内部的投稿,在冲动驱使下,我做出了“对校外征稿”的决定。这个决定让我在很多场合下提起《猫眼》的时候,都得反复斟酌用词,以免给人留下错误的印象。实际上,这个决定也伤害到了社团成员,对此我一直心怀愧疚,主动提起它的次数就更少了。 不过听说有社员想要看一下这本书是什么样的,这个小小的消息,真的让我好像得到了救赎一样,心里非常开心。

关于“妄想”与“幻想”——

  这是两个原创推理小说栏目的名称“幻想的大陆”、“妄想的深海”。英文标题neta自《ever 17》(LeMU)与《never 7》(Cure),开始认为或许会有社员发给我原创剧本,为了将小说与剧本区分开,才设立了两个栏目,不过后来并没有= = 于是便将两个栏目以“现实”这个层面区分开。“妄想的深海”栏目中的三篇《食》、《假》、《秋》都带有设定要素,是纯粹的妄想,而“幻想的大陆”中收录的作品则稍微与现实世界贴近一些。

关于那个——(包含泄底的最后一节)

  是的,这里是这次想要说的重点。 关于“标题”、“书签”、“页脚”、“封底”和“企划”。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这本社刊的每一页页码下方,都印着一个小小的符号标记和一句话。符号分为三种,分别是空心圆,实心圆和十字,而每一页的一句话按页码顺序连接起来,可以连成一个小小的冒险故事。另外就是随书附赠的书签上印着一串“页码”和一个黑色的圆。 如果将书签上的页码对应的话抽出来,再连起来读,就会得到一个对应于冒险故事的结尾。

在窗外世界的黑暗中 几名工作人员依次离开 李逸:“这,这是怎么一回事?” 李腾跃:“你现在明白些什么了吗?” 我和李腾跃对视着 李腾跃:“这架飞机上的所有人,其实都是同一个团体” ——飞机根本就没有动过 一切都是虚假的 紧张吗?被愚弄了吗?无力吗? 我和飞机,被装在一个巨大的箱子中 那看上去柔软的海面 也是那铺设出来的—— 李腾跃面无表情地说着,无法察觉他的情绪 我被这一连串的话震惊到说不出话来 等待着接下来的一切话语,一切情节 他们的脑子并没有烧坏,只是在血液中流淌着这份疯狂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 我很想这样问他,但还是忍住了 不管这世界发生了什么 只有这一点是不变的 我和他们,并不一样

  然而——这就结束了吗? 并不是。 本书的最后一页与封底都写着类似的话:

This book has not finished yet. Truth is not revealed. And it circulates through a chess. ——It is an infinity loop!

  其实,这份企划在2018年冬季被敲定时,有一件事已经被敲定了,那就是它必须在2019年制作完毕,因为副标题上写了SEVER 19。 是的,不是因为决定在19年制作而确定的副标题,而是因为副标题被定为sever 19才要努力在19年做出成品。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让副标题中的数字变成一个“素数”,以达成对打越钢太郎“infinity系列”的致敬,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希望在社刊里埋下一个“谜题”。 而为了让这个谜题成立,社刊的页数必须是361页,即19×19的数字。 希望大家在社刊到手之后,不要嫌弃它过分的厚度——因为这也是必要的。

  以下是最终的谜题和解答——

  整本书361页的数目,对应着19×19的围棋棋盘,而每一页页码下的三种符号,分别是“黑子”“白子”以及“空白”——因为围棋棋盘上空白点就是交叉点。如果依每一页的符号,按照网格顺序将棋盘填满,则会得到一道围棋谜题。

题出《发阳论》,是为数不多的围棋全盘死活题

  这道题的规则是白先黑死,因此解谜的读者代表白子,相对地,书签上的数字代表黑子进行的抵抗。进攻方——解谜方——白子的每一步都是唯一手,而在黑白双方21手的攻防内,黑棋被步步紧逼。 于是恭喜您找到了另一串数字——您布下白子所对应的数字:

  22 40 173 212 268 212 234 218 217 295 332 334 352 278 221 322 322 143 104 141 67

  将对应的句子找出来,则会得到最终的谜底。

时间定格,搭在膝头的两个手背上满是血的颜色 那是机翼最尽头处安置的信号灯? 现在想想,也许那个时候 “我”不一定是我 是李腾跃的孩子的替代品…… “我”不一定是我 ——这两者又都不是 是这张照片的问题,还是我的认知有所偏差? 我不是我,同时也不是李逸 这就是答案 所有的谜题都指向唯一一条道路 一瞬之间,我终于看到了“那个” 双眼中出现了两架飞机,一瞬间仿佛十年之久 ——我是,本不存在于世界上的人 全知全能,超越时空的存在 看到了吗? 看到了吗? 眼前这张面孔属于某个普通的大学男生 而我就是我 以一种降临的视角俯瞰一切 过去,现在与未来……

  至于这段文字应该怎样解读,就全看各位读者自己了。

  《猫眼 第一卷》读后感(五):原初之一、苍奏之四、创造之九

  一天过后终于有时间来码长评了(,虽然不是什么很深入的评价,不过是数个短评的集合体而已,但我看完之后确实挺有感触的,所以正文的每一篇都会随便聊聊一些感想什么的吧。

  《占卜师与七个怪人》

  这篇是我写的一个恶趣味十足的作品。其实我一开始以为是同好刊物,没想到其实是社刊,于是在社刊的名义下看这篇作品让我觉得有点恥ずかしい(所以同好刊就可以恶趣味了嘛(

  本作我是希望通过一些迷展开的小故事来撑起故事的主体,最后突然推理一转本格的,看到这段时间的短评里很多老师都提到这个我觉得也挺高兴的吧(毕竟达成目的了)

  自己读过一遍之后还是觉得在用词用语上还有不少问题,一些拆分繁琐的句子,还是化为更简短、自然的表达比较好,而且将繁复的解谜全都压缩在最后的篇幅里这种做法有些不明智,如果能简化成更简短的逻辑,达到“一击必杀”的效果就好了。更何况如果我是读者的话肯定会批评作者毫不收敛的恶趣味的吧(虽然因为是社刊所以可以原谅吧)

  最后呢,其实也和凌晓月的身世扯上了那么一点关系,虽然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主线(

  《尼格罗尼的萤火》

  文学与绘画的交错这个主题,我非常喜欢(

  以及河面上没有萤火虫的画面,我也很喜欢(

  要说这篇是推理,但又不像是推理小说那般,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感悟;要说这篇不是推理,最后的“解答”又很有推理小说的感觉。而在之后的创作手记里也提到了“对梦想的一些妄想”,我也很欣赏这样自由的态度,甚至有点羡慕。

  文学少女的设定真的太棒了(

  《罪》

  非常传统的一篇,从设定、展开到真相实际上都很传统,而且我也没有感觉出里面的“社会派”的要素来(,不是相关人物有什么苦情,或是讲述命运如何轮回的都是社会派(

  至于推理层面上,这篇也没有带给我什么惊喜,所以虽然有点抱歉,但是这篇真的不太喜欢(

  《鲠》

  从创作手记来看,作者应该对乐队有相当的热情,当然这一点从文章中也可以品味出来。在乐队特有的氛围下,实则是一个非常本格的谜题——每个人物都有其作用,A中毒是因为喝了B的水,C有作案机会但是毒却在D手上,随后的三种解答都是围绕着几个矛盾的地方展开(而且最后还出现了挑战读者)

  前两个伪解答还在标准线上,但是真解答一下子就把整个故事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是在推理层面上将前文的伏线转换成了一个新的视角,做到伏线的“重新利用”,而且还在故事层面上达到了不突兀的转折,使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剧情闭环。

  从这层意义上说,本作是七篇原创作品中最喜欢的一篇。

  《食人兽》

  这篇和《罪》实际上是同一个题材的,都是刑侦的模式,然后调查一件看似普通的命案。读起来确实很轻松,没有什么障碍,而且在开头指出疑犯的时候也无形中制造出了对立的矛盾,也更好读一些了。

  只是我觉得这种单纯为了梗而存在的设定可能不在我的接受范围内,不过这个梗的想法确实很不错,感觉还可以更加狂气一点。刑侦的模式(或者说现实感)感觉有点拖累这个梗了(不过一开头就提到有个不寻常的东西存在,所以其实读起来也不会无法接受(

  (然后这个梗真的公平吗(划去))

  至于最后的反转,其实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就是了(

  《假面之下》

  很有个人风格的一篇,从选材到行文、甚至到这个解答都是如此。

  不过我没有看过特摄作品(无情),所以没有办法get到里面的“动机”,感觉有点遗憾(

  其实伏线给了不少(虽然都挺明显的,最后也自我吐槽了),但这个梗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我还是挺喜欢的。最后的结局更是非常崩坏(本意),当然我对结局的某个地方有点抵触的情绪,不过既然本文是以一种轻松喜剧的风格来写的,那我也不吐槽某个地方了(

  《秋露宫超豪华别墅血洗事件》

  第一次看这篇作品的时候我甚至还不认识月辻老师,只是因为记得这个名字所以有些意外(说起来,那时候我认识的推理圈的同好大概也没有多少吧)

  那个时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小花卷球真可爱啊(划去)

  其实印象最深的是满满一整页的XXX,就很有二阶堂黎人的感觉(居然不是麻耶雄嵩(质疑))

  重新读过一遍之后,才发现女仆居然是双子,单推了(划去)

  才发现还有一些小细节的地方挺有趣的,而且的确有些麻耶的感觉。当然,说是麻耶的感觉并不单单是因为梗,而是这个快速推进的风格,很有当初在读《有翼之暗》的感觉。“我知道这些都是你们推理迷每次都要经历的仪式,但我想让你们看的不是这个,快点给我往后面看吧。”这种感觉。

  梗本身也有其狂气的一面,虽然我觉得还是有点保守的感觉(主要是线索太公平了(划去))

  而且不同层级的侦探的设定也非常有意思,感觉甚至可以出系列了(

  总之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一篇作品,里面的双胞胎女仆和小花卷球都很可爱。

  至于月辻……那可能是真正的赢家吧。所以什么时候月辻老师把遗产分给灵酱一份?

  《The straw man》

  (所以标题为什么没有翻译(好奇))

  这篇其实挺有意思的,通过绑匪的指纹来进行逻辑流推理,虽然只有数页的篇幅但是非常完整,而且其核心也非常本格,可能是这方面的最后一块拼图(划去)(只是梗而已不要在意)

  唯一不太理解的是最后一句话到底是在支持这个推理还是在嘲笑这个推理,一下子有点茫然(

  《简评<尸人庄谜案>》

  盐师曾经在豆瓣冰封的期间开过一个小组讨论。盐师是从诡计、逻辑、设定三方面来谈的,其实还缺了一个故事没有单列出来,但是在前面盐师也说到了。

  我挺同意盐师的观点,《尸人庄谜案》的优点在于它的故事(或者说是展开,这方面盐师也说到了),甚至设定也是为了故事而服务的,至于诡计和逻辑,其实还是相对更偏向传统本格一点,只是和设定搭上了关系。

  “没有阅读、创作过推理小说的经历是他的劣势也是优势”,盐师的这个观点我也挺赞同的,因为我们能看出《尸人庄谜案》中非常遵守规则的地方,也能看到其非常自由的地方,能够不受规则所约束,自由地去写推理小说,恐怕也是一些创作者的一个梦想吧。

  当然,剑崎比留子的一个萌点是反差萌,这个可千万不能忘啊(划去)

  《不似推理的推理》

  我没有评价评论的能力,因为我也不会写评论,但总觉得读上去似乎讨论的中心是北村薰老师或是这个系列,而不是《六之宫公主》这本书,而《不似推理的推理》这个标题也似乎和正文的关联不大,甚至感觉不是想要讨论的核心……

  当然,我知道我没有欣赏评论的能力,所以提出的感想可能并不准确(,如果有非常幼稚的错误,还是希望吴师原谅(

  《why not ask police》

  标题应该是neta《愚者的片尾 Why Didn't She Ask EBA》吧(虽然我一直觉得这个副标题(?)是neta自《Why Didn't They Ask Evans》(《悬崖上的谋杀》)

  一篇评论的条理就非常清晰了,从推理小说中侦探的职能逐渐被警察所取代,警察的存在是否限制了推理小说开始,直面这个时代进步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四种警察无法取代侦探角色的方面,其实是非常积极的思路。所以我挺喜欢这篇评论的。(而且也有实用价值(过于现实))

  《关于页码下的故事》

  盛赞吴师的这个构思,不仅要满足通过261句话来完成一个故事的前提(而且这个故事本身也很不错),还要有通过解码得出的故事的两层推进,而这两层推理取自故事的一部分,却又延续了这个故事,而且是以一种全新的展开,最后的真正故事走向更是和我的电波达到了高度的吻合,震撼我心了.jpg

  至于解码本身,也是别有用心的设计,除了强大之外真的没有别的话来形容了。

  我忽然想起来我之所以喜欢Mamyukka、喜欢凋叶棕,其原因就是在于他们别出心裁的对于CD形式的尽可能的利用;小白老师在《玄鸽馆》中也利用了社刊本身为载体,写了一篇不错的meta推理小说;《心跳文学俱乐部》也是充分利用了galgame的一些操作特性,以达到惊悚与meta的效果。

  我很喜欢这种对于载体的充分利用,而这本社刊无疑做到了我期望的内容。

  更何况正如前文所说,我很喜欢推理小说中的“交错”与“重复利用”。其实这两个词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我期待看到在推理小说中有同一个伏线/意象/语句/谜题的不同角度的诠释与解读。如同编织刺绣一般,线头之间有规则的相互缠绕最终形成的是一副美妙的图画(我最喜欢的双麻花辫也是同理(划去)),难道不是很美吗?

  所以单就这个梗,我可能就会给五星了吧(

  说在最后……

  要说这本社刊最大的缺点,就是它不像是一本社刊。前面我也说了我一直把它当成是同好刊物,而且拿到手之后,实际上真正和社团有关的也只有孤零零的两三页社团和社员的介绍,和撑起这本社刊的其他原创作品、翻译作品以及评论作品相比真的可以被忽略不计了。

  当然,吴师也说过在校内没有收到稿件,所以才向外征稿的,对此我也非常理解。不过对于这本社刊来说,可能确实是个遗憾吧。因为不管看过这本书的大家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作品,都和社团没有关系,不是吗(

  所以吴师也提到了,社团内有社员对这期社刊产生了兴趣,我真的由衷希望能以此为契机,能在之后的社刊中有更多社内成员的投稿吧。我觉得社刊的原创文章也好,评论作品也罢,其质量都不是关键,关键是能看到社员们对于推理小说的热情吧。

  当然,对于一个人支撑着一本社刊的整个制作流程的吴师,我也是相当敬佩,觉得能做出来真的不容易,看到成书的那一刻我也有些激动(

  想说的就是这些了,期待的内容也在前面说过了,而前文的一些读后感也只是我个人的感受罢了,或许不必太过在意。最后还是感谢吴师愿意刊载我恶趣味十足的《占卜师与七个怪人》,以及吴师的赠书吧,因为没想到有to签,所以稍稍地意外和感动了一下。

  只是“稍稍一点”哦,可不要误会了(维持人设)

  《猫眼 第一卷》读后感(六):稻草人谜案

  向买书的朋友们道歉,这篇翻的实在很不好

  书源:灯证

  校对:木海

  感谢两位的辛苦付出

  感谢皇甫涟的印刷排版

  今天轮到我主持乡镇检察官俱乐部的聚会了。虽然听起来颇为正式,其实主要要做的就是招待大家一顿好饭,饭后再聊聊上次聚会后各自遇到的有趣案子,一晚上就这样愉快地过去了。

  费尔菲尔德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地方,很少有罪大恶极的事件发生。因此,当轮到我讲故事时,我既举不出自己在法庭上的精彩辩论,又说不出曾经破解过的精妙骗局。最后实在想不出任何能让同仁们感兴趣的话题,只能复述了“步行九英里”一案,几乎完全依靠尼基维特的逻辑演绎破的案,我在其中贡献甚微。

  其他人礼貌地听我讲完,但从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我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而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当我讲完后,俱乐部会长伊利斯加斯顿——附近最繁华的萨福克(位于波士顿市中心)镇检察官——点点头,敷衍地点评道:“这故事很有意思。诚然,人们有时候会灵光一现,凭直觉就能巧妙地找出真相。但是当一年要经手几百个案子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总指望直觉来破案了。我们需要遵循脚踏实地的办案流程:周密排查,不放过一丝一毫。只要在每个细节上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最终就会挖掘出事件的真相。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汗水比灵感重要得多。”

  其他人连连点头,深以为然。

  “我举一个手头的案子来说明一下。”加斯顿继续道。他从胸前的口袋里抽出一张纸,扔在桌子上。我们纷纷站起身,凑过去围观。那是一张匿名信的复印件,匿名信以现在流行的形式写成——将报刊上的文字剪下来贴在白纸上组成一段话。原文如下:

  匿名信上的内容平淡无奇,但有一个特别之处:在每块贴上去的纸片上都印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指纹,在警察撒上的指纹粉的映衬下十分显眼。

  当我们弯腰观察纸片的时候,加斯顿回到座位坐下。加斯顿生得膀大腰圆,长着肥厚的嘴唇的坚毅的下巴。虽然更多是通过政治手腕而非真才实学爬到今天的地位,他仍然被视为行业里一等一的人才。

  “这是我们通过常规的指纹检测工作的出的结果,”加斯顿说,“虽然这些指纹凭肉眼也能看出。贴上去的纸片不是做报纸的那种木浆纸,而是铜版纸,在铜版纸上指纹显露更清晰。或者说,它们是从类似《世界知识画报》《环球银幕》之类比较贵的杂志上剪下来的。现在就这一点说说我的看法,我们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纸上谈兵上,一直瞎猜为什么一个精心准备隐藏身份的绑匪会在每个纸片上都留下指纹,将自己的所有工作毁于一旦。通过经手过的几百个案子我们能看出,有时候罪犯就是会蠢到自摆乌龙。就这次来说,很可能原本就是罪犯的疏忽,或者只是出于一种炫耀的心理——后者屡见不鲜,自我炫耀是犯罪心理学中的典型案例。无论出于哪种原因,我们都不能被指纹引入歧途。最重要的是遵循正规的查案流程,明白吗?只有按照正规的流程,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不能靠灵感也不能靠直觉,更不能靠你那位教授朋友所谓的奇思妙想。”他特意为我加上了最后一句。

  “我们处理过很多类似的绑架案,”加斯顿继续说,“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多得多。老百姓总认为绑架案只会出现在报纸的头条上,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绑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实际上,绑架实在是太平常了!绑架和敲诈都有着一个最大的优点,使得他们成为广受坏人们喜爱的“完美犯罪”——大多数情况下,受害者都会在一两天之内付钱妥协,并且不会事后向警察报案,原因就是怕报复。”

  “这个案子也是这种套路。约翰里根大夫在收到匿名信两天后付了赎金,很快绑匪就把他的宝贝女儿格洛莉亚送了回来。遗憾的是,绑匪给她下了麻药,格洛莉亚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案发当晚他们父女俩一起去了银色拖鞋酒吧。父亲被一个电话支开,当他回来时,服务员告诉他格洛莉亚在酒吧里遇到了几个朋友,随后她们一起去了另一家酒吧。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约翰就在银色拖鞋一待就是一晚上,还在楼上的棋牌室小赌了几把,尽兴后一个人回到家中。然而第二天一大早就收到了这封匿名信,稍晚时候又接到了匿名电话,通知他放钱和接人质的地点。这次的绑匪其实还是很讲诚信的,因为当约翰按要求支付赎金之后,第二天格洛莉亚就被放回来了。”

  “我猜一接到女儿约翰就立刻报了警。”我说。

  加斯顿摇摇头:“实际上他并没有这么做。甚至当我们已经着手调查之后,里根大夫还是很不配合。他总说既然他和绑匪完成了交易,就不能背信弃义。真是胡说八道!我觉得他忍气吞声是因为害怕被报复,我们也不能强逼着他配合办案。约翰里根可是我们镇子里的大名人!在几个慈善基金会担任理事,还入选了公民委员会(类似广义版工会),等等等等。最重要的一点,约翰很有钱。这并不是因为他医术精湛,事实上,为了照顾家中罹患心脏病的哥哥菲利普,他已经好几年没有行医了。约翰的钱大多来自房地产生意,他在镇子周边有大片房产。可以这么说,他是我们得罪不起的人。”

  “事实上,这个绑架案的消息和匿名信都是一个叫希姆斯的私家侦探给我们的。”加斯顿冲着桌子上的复印件比划了一下,“那小子隶属“全国调查协会”(美国大型私家侦探协会,真实存在)在鄙镇的办事处,接受了约翰哥哥菲利普的委托。他不需要破案,只作为中间人来交付赎金。原因显而易见,假如约翰自己去付赎金的话,多半会空手而归,绑匪还会狮子大开口再宰一刀。事实恰恰相反,约翰坚持自己去照指示付赎金,绑匪也在收到钱后痛快地放了人。当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让希姆斯去做这件事,他回答说,关乎他女儿生死的大事,永远不会假手于人——雇佣希姆斯完全是出于怕菲利普忧虑太深,病情加重。”

  “既然女儿已经回来了,约翰里根就想息事宁人。但是第二天他的哥哥菲利普就心脏病突发去世。希姆斯被这一系列的变故搅地心烦意乱。告诉你一声,菲利普的死没什么好奇怪的。老头年近花甲,又常年受冠心病的折磨,什么时候死都不奇怪。侄女被绑架的惊惧和侄女安然归来的惊喜,面对如此强烈的冲击,菲利普脆弱的心脏很可能就承受不住。但是希姆斯对于隐瞒绑架案始终心里有愧,委托人的死亡又给他更为沉重的负担。在他看来,这可能只是个巧合,但或许也与绑架案有些许联系。因此他在征求调查协会的总部汇的同意后选择把案情透露给警方。说老实话,他是菲利普而非约翰雇来的,因此没必要事事都按照约翰的意见来办——他俩之间没有从属关系嘛。”

  “当然啦,我们对菲利普的死进行了仔细勘查,但实在没什么值得留意的地方。菲利普一直饱受心脏病的折磨,基本什么都干不成,每天就是在屋子周围溜达、穿着破旧的衣服在花园里晃悠、隔着栅栏和过路人随口聊上几句,在暑假可能还会抽空带几个邻居的孩子出去钓鱼。就是一个人畜无害的老糊涂虫。”加斯顿不耐烦地挥挥手,认为这种怀疑纯属没事找事。随后,他又露出了神秘的笑容:“看似毫无头绪,其实我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线索……”

  加斯顿在椅子上舒服地躺下,两手一摊:“现在你已经掌握了全部的线索,你觉得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再次明确一点:我们肯定不会去猜测为什么嫌犯把指纹留在了匿名信上。众所周知,罪犯会在不经意间留下大大小小的错误,假如他们真能做到万无一失,我们还有希望抓住他们吗?破案还得按规矩来。我们把指纹的复印件送到了华盛顿总局,心想或许能在指纹库里找到存档。当然了,并没有。靠这个破案有些过于奢望了。但我们并不气馁。你明白吗?当我们按常规流程办案,绝大部分工作都会是无用功。没关系,早晚有一天,之前付出的努力会恰好派上用场,然后我们就能一口气破案。我们的文件识别专家仔细鉴定了这封匿名信,已经确定了它是从哪些杂志上裁剪下来的。虽然从复印件上看不出来,但是只要稍稍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虽然纸质都是铜版纸,这些文字是从不同的杂志上截取下来的。我们随即派遣人员逐一检查它们到底来自哪种杂志,这其实并不困难,因为文字都来自文章标题的部分、还能通过纸片反面的内容来进一步确定文章类型。当最终确定了绑匪所使用的四本杂志之后,我们立刻对寄信邮局周边的书店和报亭进行了排查。我们希望某个老板还能记得有人曾一口气买了大量铜版纸印刷的杂志。”

  “调查匿名信的同时,我们也盘问了银色拖鞋酒吧的老板布莱基维纳缇。我们毫不怀疑他与绑架案有所牵连,他一直在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买卖,我们已经盯上他好久了。虽然他在讯问中没有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但这只是因为时机未到,我们还没找到恰当的与破口。布莱基出示了酒吧的顾客表,我们可以依此来查证当天晚上到底都有谁去过酒吧。”

  “当然了,格洛莉亚和朋友们一起离开酒吧的说法是彻头彻尾的谎言,目击者供述她也是被一个电话支开——和对付她父亲的方法一模一样。侍者说格洛莉亚说过她有急事要马上离开,他也原话转告了她的父亲。我马上意识到这和约翰的供词有所出入,他曾言格洛莉亚是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另一家酒吧。因此我们对约翰进行了二次讯问,然而他在此问题上依然闪烁其词。这个疑点我们要一挖到底,不仅要继续讯问约翰,还要讯问当晚所有在酒吧的人。格洛莉亚应该是在歌舞表演间隙溜走的,尽管当时灯光昏暗,也可能有人不经意间注意到她。总而言之——”加斯顿竖起食指,对我们郑重宣言道,“我们始终坚信一点:如果我们能够严格按照制度办案,最关键的证人、证据终会出现,我们也一定能顺藤摸瓜,找出真相,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他说完后坐下。我在他讲话时一直但感觉自己被他的气势死死压制,正打算承认自己并不认同尼基演绎法的普适性时,门铃突然响了。我这才想起来今天是周五,周五晚上通常要和尼基一起下象棋,这次忘记提前通知他取消约会了。

  我赶忙起身开门,果然是尼基到了。他从来不忘事。扫了一眼屋子里的其他人,尼基用他冰蓝色的眼睛冷冰冰地盯着我。我支支吾吾地道了歉,试着安抚生气的尼基:“哎呀尼基,我们正说着你的事呢,过来一起聊聊?”

  尼基,大名是尼古拉斯维特,在斯诺登大学任教,主攻英语和文学。他一直觉得我是还一个青涩的学生,说来惭愧,我和他在一起时也常有同感。

  他静静地听我说完,一脸狐疑,但还是在听完介绍后矜持地和他们一一握了手。当和尼基打过招呼,加斯顿心照不宣地使了个眼色。“大教授,你的朋友对你敏锐的直觉可是赞誉有加啊。听说你曾经凭直觉破过一案,说不定今天又能帮上我们的大忙。来,你对桌子上这张纸有什么看法?”

  我感觉尼基对被嘲讽为靠直觉办事很不高兴,看起来确实如此,他紧抿着嘴,似乎刚刚吞下一个酸透的柠檬。但是他不发一言,径直走到桌子前。

  “这是一封匿名信的复印件。”加斯顿解释道,“原信几天前送到我们这。我得提醒你这可不是一个玩笑,真真切切发生了一起绑架案。”

  “信送到你这来的时候上面就带着指纹?”

  “是的,我们在上面撒了指纹粉使它看起来更清晰,不过其实肉眼看也没什么问题,因为这些纸片都是铜版纸。”

  “当真?那么这些指纹肯定不是偶然留上去的。”尼基说。

  “尼基,众所周知,罪犯们总会犯错……”我正要解释,尼基却挥手粗暴地打断了我。

  “大教授,请问您是怎么看出指纹不是偶然留上的呢?”加斯顿戏谑地问道。

  尼基恼怒地瞪了他一眼,这种待遇平时都是我的专利。

  “一般来说,”尼基故意装出一种怜悯的语气,“报纸上的小标题比杂志多得多,得到绑匪所需要的字的概率也多得多。以此看来,绑匪是特意选择了杂志来制作匿名信。显而易见,完全因为杂志显示指纹更为清晰。这些单字都是从文章标题截取下来的,可能是因为绑匪希望使用大号字体,但有些字体不同,由此可以看出绑匪可能取用了几种不同的杂志——因为单靠一本找不到所需的所有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两张报纸就能解决的问题,绑匪却要费劲翻好几本杂志来找字呢?除了他对纸张有特殊要求,难道还有更好的解释吗?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证据。我虽然不是鉴定专家,但很显然信上的指纹有五种,并且按照从拇指到小指的顺序逐字排列。你看,这是拇指的,”尼基用指着其中一个字,“这几个是其余四个指头的。指纹依次排列,直到文章末尾。连我这双未经过专业训练的眼睛都能看出的问题,你们这群专家不会没发现吧?(这一条严重丧失公平性和合理性,假如指纹按顺序逐字排列,傻子都知道不是偶然印上去的。)”他转头四顾,脸上挂着令人难以忍受的嘲笑之色,“不不不,这些指纹绝对不是偶然印上去的。它们的存在有充分的理由。”

  “一个想方设法想隐藏自己身份的人却把最无可抵赖的指纹留了下来,这能有什么理由?”加斯顿反问道。

  尼基朝他翻了个白眼,“你好好动动脑子肯定能想出个不错的理由。”

  “这可能是其他人的指纹,绑匪用来误导警察的障眼法。”加斯顿猜测道。他感觉自己的理论大有可能,便又补充了一句:“制作指纹模子其实并不难。”

  “当你发现字上的指纹排列有规律,你还会被这种低级手法误导吗?”尼基道,“即使你受到误导,按图索骥逮到了‘犯人’,最终审判时难道陪审团不会提出质疑吗?再者,绑匪又如何保证指纹主人案发时没有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呢?再退一步,即使没有,绑匪又如何保证你会对指纹主人的嫌疑深信不疑,不会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真凶呢?”

  巴恩斯特布尔的帕克巡官激动地举手提问,尼基对他点点头。

  “绑匪的动机很可能正是如此啊。比如说,假如被逮捕,他可以这样辩解:‘我是无辜的。假如我犯了罪,我会傻到把自己的指纹留在匿名信上吗?’这样就能洗清自己的嫌疑,或者……”帕克越说越不自信。

  意外的是,尼基对他鼓励地点了点头。“你再想想就明白这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对一个人有所怀疑,按规矩必须对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找出能定罪的证据。既然如此,绑匪怎能保证在调查过程中不会找到丝毫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呢?”

  我假设道:“绑匪也可能对某人威逼利诱,迫使他在信上留下指纹。”

  尼基摇摇头,否认了我唯一的希望。“这可是绑架,仅次于谋杀的重罪。假如顶替者被逮捕,他就要为此付出重大代价。即使他愿意,冒名顶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还需要认真交代自己犯罪的过程,在哪里抓到的女孩啊,如何处理赎金啊之类。既然没做过这些事,他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另外,他还可以在面对警方时反咬一口,让幕后的真凶自讨苦吃。”

  “如果他已经死了呢?”加斯顿插嘴道。

  “思路很好。”尼基道,“逼着一个人在信上留下指纹,然后一枪打爆他的脑袋,最后把他的尸体绑上石头扔进河里。非常完美,但是依然绕不开最初的问题:警察不会相信。假如绑匪要这样操作,他应该在匿名信上只留下一枚指纹,最好是半枚。这样警察就很可能会认为指纹是偶然留下的。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只能认定有两人参了与这起犯罪,但他们并非胁迫而是同盟关系,其中一人心甘情愿地在信上留下了自己的指纹。这种行为逻辑上只有一种解释:一个罪犯信不过他的同伙。比如说,害怕事发后会向警方告发他。因此他必须想法保证另一人自始至终保持沉默。”

  在场的众人心情都比较低落。尼基的想法对我们冲击太大,使人不由得相信他真的可以破解这桩谜案,这也相当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但是尼基的推论中还有不少漏洞,加斯顿就提出了一点。

  “为什么另一人会傻到暴露自己呢?”

  “因为他自己绝对安全。”尼基反驳道,“他并不是职业罪犯,他的指纹在任何档案库里都没有存档。”

  “但光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加斯顿说,“我们已经全面展开排查,任何可能犯案的人都无法回避。到时候凭着指纹就一定能锁定真凶。对罪犯来说,留下指纹还是太危险了。”

  “除非他能确保匿名信永远到不了警察手里。”尼基平静地说。

  “这位有何神通敢作这种保证?”加斯顿挑衅地问道。

  “把这封信寄到自己家里。”尼基说。

  我认为在座没有一个人完全听懂了这句话。

  尼基继续说:“想象一下,某人有一个有钱的老爹、兄弟或者叔叔阿姨,他短时间急需用钱。可能是他赌博输光家产、生活过于奢侈,或者无论什么原因就是想要钱。假如他要向亲戚们借钱,很可能会被拒绝,或者要求在一定期限内还钱。但是假如他这么说:‘亲爱的阿加莎姑姑,格洛莉亚被绑架了,绑匪勒索五十万的赎金……’,如果阿加莎姑姑和他一起住,甚至可以直接将这封匿名信寄到自己家里,这样一般来说她都会立刻掏钱让他赎回女儿。那么,他该如何完成这起绑架呢?他会物色一名职业罪犯作为帮凶,再提供一大笔赎金作为报酬,当然也可能是这名罪犯首先制定了计划,因为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罪犯,不是一般溜门撬锁的小混混,而是——用道上的话怎么说的来着?——大师级人物。他为了确保自己这个爱惜羽毛的同伙不会拿到钱后反手就把自己交给警察,要求同伙用最明显的方式表明自己也参与了犯罪,因此要他留下指纹。”

  “为什么爱惜羽毛的那位不写个纸条,直接承认自己参与犯罪呢?”我问道。

  “他绝对不会这么做的。”尼基反驳道,“假如留下字条,他很可能会一辈子要受制于人、被另一位敲诈勒索。”

  “那么他在匿名信上留下指纹就不会被敲诈勒索了吗?”

  尼基又用一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着我:“你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这封信会回到他自己手里。他甚至能亲自将信封好投进邮筒,虽然这封信可能被送给他的父亲、兄弟、七大姑八大姨之类,但是最终总会经过他的手。一旦交付赎金,他会立刻毁掉这封信。”

  “那他为什么不能去警察局告发同伙呢?”

  “他告发的时候又该怎么解释那封匿名信呢?”尼基刻薄地回击。

  我们都坐下沉思。加斯顿的走访调查和尼基的逻辑推理给我们构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这两种画面在我们脑海中纠缠盘旋,久久不散。

  我越想越觉得尼基说的有道理。两兄弟共同居住在一个大房子中。大哥菲利普身患重病、一贫如洗,事事都要依靠他有钱的弟弟。他有一群古里古怪的朋友,说不定就是那些人向他提出了这个计划。也许他坚信自己的病没有弟弟说的那样严重,因此假如有了一大笔钱,他就能摆脱弟弟的约束,自由自在地生活。那么,约翰最终有没有怀疑到他哥哥是这次绑架的主谋呢?这就是约翰现在如此不配合警方工作的原因吗?假设事实如此,那么为什么菲利普要叫来私家侦探呢?这一点我久久不能释怀。事件的经过应该这样:作为公民委员会的一员,约翰不顾威胁,坚持要将匿名信交给警察。菲利普因此非常惊恐,最终只能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说服约翰去请一个私家侦探来代替警方。然而一段时间后约翰起了疑心,也可能是菲利普临终前选择袒露实情。因此约翰不想让警方进一步插手此事,以免家丑外扬。

  “还有一个小问题要注意,”尼基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回荡,“接收匿名信的同伙是不可能将它交给警察的。我很好奇这封信怎么就到了你们的手里。”

  “我们有没有匿名信都与你的推论不矛盾。”加斯顿说。随后又向尼基重复了一遍案情。“我们一致认为那个职业罪犯应该是酒吧老板布莱基维纳缇。”

  尼基点点头:“没错,这是明摆着的事。格洛莉亚就是在他的酒馆里最后被人看到的。虽然他的嫌疑最大,维纳缇应该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所谓‘绑架案’都是编造出来的。说不定格洛莉亚始终都待在酒馆的地窖里。”

  “我们会让维纳缇好好吃苦头的。”加斯顿黑着脸说,“然而我们还是晚了一步,那位有头有脸的同伙已经逃脱惩罚了。”

  “为什么这么说?”尼基问。

  “因为,额,菲利普里根昨天已经因病去世了。”

  “或者,被人谋杀了。”尼基说,“小菜一碟。老头有心脏病,向他肚子打上一拳说不定就会要了他的命。就算留下淤青,也会被看做是病发时摔倒造成的。”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尼基耸耸肩:“在你眼前有这样的兄弟俩:约翰西装革履,每天去酒馆快活,在公民委员会任职,上流社会的事物应有尽有;菲利普年迈多病,整天穿着浴袍和拖鞋四处晃荡,无所事事。你肯定会认为约翰富、菲利普穷。”尼基打量了一下我们几个人,最后选中了诺福克的检察官伊利斯:“嗨,假如你现在是百万富翁,你打算做些什么呢?”

  伊利斯微笑着说:“我打算每天去钓鱼。”

  尼基赞许地点头:“说的很对。我觉得菲利普里根也是这么想的。他已经有了花不完的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他就选择随心所欲地生活,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不想刮胡子就不刮。他甚至能迫使自己的弟弟放弃行医,雇佣他做自己的专职护理。相对的,约翰也逐渐沉迷于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之中,享受着金钱和社会地位带来的快感,因此他甘愿做哥哥的私人护士。然而我不认为菲利普是个好伺候的家伙。首先,他已经病入膏肓,有时可能威胁要掐断约翰的经济资助。因此约翰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总期待有朝一日能赢到一笔钱来独立生活,可惜最终债台高筑。”

  “但是我们确信约翰才是有钱的人。”加斯顿坚持道,“他在波士顿有大量的房产、地产,这些都有据可查。根据我们的查证,他名下的财产总额超过了两百万美金。”

  “虽然如此,”尼基道,“但我敢打赌有一个秘密的保险箱,或许就在他们家,里面存着相关的账本,我们就会看到菲利普才是这些房地产的真正所有人。我们国家的不动产法已经可悲的过时了,里面有许多空子可钻,其一就是能把一个人的财产寄托在另一人名下,我们称其为‘稻草人’。约翰就是菲利普在房地产交易中的稻草人。加斯顿先生,你知道的,稻草人存在的首要条件就是与本人撇清关系,因此除非约翰自己承认,否则你永远搞不清这层关系。但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一下:约翰在维纳缇的酒馆里负债累累,欠款远超他所能还清的数额。维纳缇会如何迫使他还债呢?是维纳缇想出这个诡计的吗?”尼基耸耸肩,“这其实没多大关系,无论如何,案发第二天匿名信已经被送到了菲利普手里。格洛莉亚是约翰的女儿,也是菲利普唯一的侄女,菲利普当然不会罔顾弟弟的反对把匿名信交给警察。但是他坚持要找一个私家侦探来处理此事,可能那时他已经有所怀疑,也许他偶然发现匿名信上的指纹来自他的兄弟菲利普,随便在家具上找个指纹比对一下就行。然而他犯了一个大错,那就是告诉约翰自己已经了解实情并且打算报警。”

  “为什么不可能是反过来呢?”我问道,“为什么菲利普就不可能是嫌犯呢?为什么事情就不能正如表面上那样:约翰是富翁,菲利普是穷鬼?为什么不可能是约翰打算报警而菲利普不让呢?为什么约翰不配合调查的原因不可能是害怕家丑外扬呢……”

  尼基用嘲笑打断了我一连串的问题。

  “原因在于,”尼基道,“是菲利普雇的侦探,也是菲利普把匿名信交到侦探手里的。假如菲利普是罪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匿名信从自己手里流出——至少,要在交出信前将上面的指纹彻底抹去。”

  全场陷入了沉默。片刻之后,加斯顿说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教授先生,您的推论天衣无缝。但我们怎么去证明它呢?”

  “指控谋杀可能有些难度,”尼基说,“但绑架案就好办多了。菲利普的律师应该了解兄弟间真正的财产关系。银行有五十万美金的取款记录,查一下户头到底是谁的名字。约翰可得好好解释一下自己的指纹为什么会出现在匿名信上。而当维纳缇知道你已经掌握了全部真相,并且自己可能卷入一场谋杀之后,他肯定会和盘托出的。从现在开始,就是该你们常规流程起作用的时候了。”

  最后一句因为有歧义删掉

  谢谢大家,欢迎捉虫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