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垄断读后感10篇

  《技术垄断》是一本由[美]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技术垄断》读后感(一):个体的抗争

  刚看拿到这本书,仅仅读了一章就感到深深的共鸣。我,个人,正在努力的跟所谓的技术进步在抗争:强迫自己少看微信、微博,卸载抖音,日常生活消费用现金和信用卡,节日问候傻傻的打电话……但我还不是又登陆豆瓣写下这段书评?!少数个体的觉醒和抗争就是螳螂挡车,历史的车轮到底开向何方?这本书也给不了答案,迷茫……

  《技术垄断》读后感(二):技术的进步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

  尼尔·波斯曼的批判遇见性力作《技术垄断》1992年问世,却至今仍然发挥着它所能警醒世人或者是骚动时代前进的作用,不难在阅读中进入很多学类在各自不同研究领域中的概念混淆以及重新构建的学类研究技术与文化之间,生态与科技之间等互通互联关系的促进与矛盾。

  遇见性的社论带来了最具真实感的冲击,但在思考之余,眼前的世界以无可回头的高速前进,如果简单概述,当问题发生的瞬间,我们将无法逃避其存在并积极的寻求解释与解决。这正是人类社会递进更迭的意义,《技术垄断》所束缚的思想具有混淆性,并在现实里真实存在于辩证关系中,我们将正视这些关系并使之和谐发展,谈不上稳定,但探索不会放慢脚步,尤其是在技术领域。

  如果在概念中的理解文化具有地域性质的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那么技术的确干预了地域性质的维持与塑造。技术引领的全球化变革带来前所未见的共识,当信息化时代来临,融合统一在慢慢形成气候,维持传统方式与思维模式将被这个时代淘汰,但也不用担心个性化与传统文化的消亡,这些都将在这个时代中被包容并得以生存,只不过放弃掉其过于落后的实用价值。

  在华大基因CEO尹烨老师参加的一个谈话类节目中得到这样一句关于信息技术的定义——技术的进步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这样的论断相对客观,却也在广义程度上肯定了技术发展的必要性,而抛弃了如波斯曼所提出了反对议题。在过去异想天开;在今天勉为其难;在未来习以为常;我们叫“技术”。这里又再次进入不同学类学术的针锋相对与不可分割。

  媒介生态学甚至是生命科学都在这样的矛盾中发展并解答着疑问,而终端疑问如波斯曼的技术垄断观最终只有未来能够解答,实验总是在实验之后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技术的悖论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超级维度来看待来等待它的诊断结果,也许很多研究者并不能带着答案离开,但是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这些分歧与阻碍是必要的,并发挥着巨大的思考与总结的价值,这正是《技术垄断》至今启发世人的地方。

  当存在改变着这个世界规律的能力,你就已经背离那个你认为纯洁自然的生态环境。那个充满人文光辉的温暖怀抱,然而人文关怀被人类定义在时代议题之外,并未跟随进化出全新的概念,因而造成了文化像技术投降的假象。人文的形成也是在不断的演化中定格在一定的认识之中,它与技术是不断更迭的。

  我真实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并以此感受到关怀。

  《技术垄断》读后感(三):辩证关系,提高警惕

  本书是美国尼尔•波斯曼著,何道宽译,这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媒介批评三部曲”,2007年在中国发行第一版,这版是第二版,翻开来看译者分别写了两次序,可以看出译者对这本书的重视与喜爱,尤其看完后,我突然觉得害怕来写自己的感悟书评,因为害怕亵渎到它,毕竟它成书在上个世纪,而我现在看到它的内容,依然如醍醐灌顶,而且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在作者的年代会觉得有点超前,可是在现在,就是那个时候的未来了呀,感觉被提前预知,而且竟然还成真的感觉,说实话,这个感觉真不好,有点毛骨悚然,但同时,我觉得特别敬佩作者,觉得他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人,时间告诉我们作为那个时代的先驱,作者做到了,她感说感做,站出来高呼,或许看到的人不多,但是他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思考研究,严谨,感觉这才是一位学者的样子! 好了,虽然害怕,还是来聊一下这本书。拿到书看到封面,首先一种枷锁的感觉!——黑色字体上有白色链条的镂空,再在整个封面上还有个绿色的大链条。这是最初的印象,看完书后,我突然觉得肃然起敬!本书,个人觉得就是要给技术上紧箍咒,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相信在有某一项技术时,它发明出来也是为了造福我们,就像文中37页作者说培根研究的主要目的也是“推动我们人类的幸福”。他坚持不懈地批评先行者未能理解这样的追求:科学真正、合理和唯一的目的是“将新的发明和财富赋予人的生活”。我想,作者和培根他们俩是站在一起的,为了纠正天平的倾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大概是天平严重倾斜下的产物吧!现在看来,什么都应该是辩证的去看,时刻保持警惕,乐观应该是留给生活得,而不是社会的发展,社会应该是严谨庄严的! 看完这本书,我又去看了一遍译者写的序!虽然开始我看了,觉得他写得太详细,有点透露剧情之嫌,但是看完,我觉得作者厉害,译者真的了不起!很早之前我就知道对于外文书外国作家写文不想我们本国的写文结构,所有要讲的要说的,都特别明显好找,外文书的知识点散落在“世界各地”,很容易遗漏,就像开篇我的害怕,这本书是非常有知识含量的一本书!再次读译者的序,你会全部把犄角旮旯里的知识都回想起来! 我想我不用透露太多书的内容,翻开来序言就什么都明白了,看完书,还有唯一一个想说的就是:请正视这本书中的文字,敬畏之心不可少!个人认为不用做它的拥护者,但至少自己应该有一个辩证的想法,时刻提醒着自己!推荐本书!

  《技术垄断》读后感(四):长知识的书

  长知识的书

  精装书,感觉很硬朗的技术感。今日和男神老师聊天,谈及ai,然后谈及了人生职业,他最后对我说,希望我可以对某样东西能够倾注真正的热情。是的,技术革新,社会进步,我们在被迫适应,做出的事情不一定是我们真正想做的。我在感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加觉得自己的人生受到了威胁。书的前面就引用了古德曼的一句话——无论技术是否利用新近的科学研究,它总是道德哲学的分支,而不是科学的分支。这句话其实就值得我们思考了。技术发展的开始我们在思考科学伦理道德,技术发展中以及最后应用,我们都在探讨他是否真的符合社会道德。想起前一段时间非常火热的基因问题,我一开始觉得很好啊,很激动,后来看到很多反对的声音,说这种行为违背了社会道德。我起初没有这样的意识,而在单纯片面地积极追求社会进步。但实际上,仔细一想,我们人类发展到现在,自身的思想行为存在太多黑暗面,我们没有办法克服,我们能做的,只有慢慢来,先对自己进行约束。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占有较大篇幅,粗略一看,觉得是蛮好的序言,透露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但是为了保持对这本书接下来内容的神秘思考,我会先去直接读主体内容部分。

  第一章中对于科技的描写没有那么艰涩,作者引用了很多,其实是为了说明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科技的发明存在利弊。他也承认只要有一点思考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之后作者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技术进步会使一部分人受益,从而形成所谓的技术垄断。作者喜欢用举例的手法,大量关于技术进步造成赢家和输家面临的不同的境地,然后又说到这种输赢在一开始是不能知道的,作者用了机械钟表这个例子。看到后来,反复出现的塔姆斯,倒是不知道作者对他说法的态度了。应该是先抑后扬的手法,最后提出这场对话对我们现在的借鉴意义在评判技术时。提出主题——技术垄断。

  第二章的一些内容在我看来还是比较新颖的,比如工具使用文化。在这里,作者提出这些工具使用都受到宗教等其他条条框框的约束,从而进入文化当中,但是这种文化可能是推崇工具,提高效率,也有可能是鄙视工具,认为那是给奴隶带去好处,会受到诅咒。有点长各种知识,比如火柴发明之前借火的传统跟性事观念的影响,通过这些可以看到技术对于文化的影响和价值观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关于日心说出版,以前老师告诉我们是不想挑战教会权威,而真实情况却可能是因为这本书不健全。开普勒居然是一个占星师,西方的神学、天文学真是神奇的存在。还有伽利略并不是望远镜的发明者,忽然觉得这本书有点像颠覆传统片面认知的正统野史。很涨姿势。

  《技术垄断》读后感(五):文化应该臣服于技术吗

  作为媒体三部曲的终曲,波兹曼的先见之明已经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了验证,他所强调的童年的消逝以及娱乐至死,正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传承与发扬。作为一位多产的思想家,他赢得了美国学术界的金奖,成为媒体批评的先驱者与实践者。 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在某一社会阶段,总是有占据统治地位的势力,制约和影响着其它社会因素的发展。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富有先见地认识到技术与文化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二者的矛盾旷日持久,从一开始的文化占主导到当下的技术与文化势均力敌,以至将来的技术战胜文化,这一趋势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作为社会的成员,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助的,但是个人团结起来就能对技术取代文化、消灭文化有一定的预见。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列举了技术为王之后,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层面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万劫不复的灾难,诸如儿童智力测试与医疗检查则忽略了文化与情感的需求,面对冷冰冰的机器,固然有了效率,但是没有了温度。现代一部分科幻小说的风行,与尼尔波兹曼的预测有关。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把技艺复杂庞大的阵容称之唯科学主义,并为其设计了三个基石: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方法能够揭示人心的秘密、社会生活的方向,社会科学揭示的原理可以重组人类社会,科学可以建立强大有序的信仰系统,使人获得道德上的高站位。 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甚至人工智能某种程度上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按照我们的设想,我们将更加轻松、更加愉快,结果呢人反而成为了科技奴仆,像这段时间热议的“996”与“ICU”的关系则充分证明了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往往不得不生活在枷锁中。文化固然能影响某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但是文化本身是多元的,是开放的,而相对于技术对人精神的“祸害”则是高效率、深层次的,是不可逆的,是无法容错的,正如将生鸡蛋煮熟了之后,固然便于携带与食用,但是其流动性的特质也随着温度的升华而消失。 人类一旦在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依赖与信仰技术的力量,我们就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权利,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没有了内在的创新动力,我们短期内可以享受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是长期我们肌体会退化、智力会僵化,我们将无法面对挑战、创造机遇。 尽管尼尔波兹曼的理论是反科技的,但是《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还是承认科技对于人生命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改善,而且他的论断完全是基于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辨析中,他只是为传统符号的耗竭而痛心疾首,号召与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以强烈的人文精神与技术垄断作殊死之斗争。

  《技术垄断》读后感(六):先知

  《技术垄断》这本书的名字在阅读之前,很容易给读者完成一种错觉,会下意识的觉得它是与工业、与机械等行业相关联的,至少在绝大多数的层面上,它一定与文化无关。事实恰恰相反,副标题“文化向技术投降”表明,至少它是与文化相关的。

  《技术垄断》是尼尔·波兹曼所著的传播学理论书籍,作者在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没有过分的乐观的去看待事情的发展而是以一种警醒、警惕的态度观望着还没有到达的未来,他认为,对技术的发展不能盲目乐观的看待,它也许会会给文化带来巨大冲击。 我们有的时候会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娱乐至死”,这个概念的源头就来自于尼尔·波兹曼,他很早就警示了大众娱乐在社会中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并且毫不避讳的将其宣之于口,作为给媒体人、也是给整个社会大众的一个忠告。

  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就是《技术垄断》的作者尼尔·波兹曼,而提出那一理论的书叫就做《娱乐至死》,它在传播学专业中被视为经典著作。在这一理论在几年前就已经得到了印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

  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而信息的提供者已经不再是权威,在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够发布信息的年代,几乎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移动的媒体,这就增添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何在这些信息中分辨真伪,已经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课题。

  《技术垄断》早在1992年就已经在美国出版发行,2007年引进中国,它所提出的课题,就是在人文科学的层面上,要警惕技术垄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具体来说,尼尔·波兹曼的观点就是在技术垄断阶段,社会传统符号的衰竭必将来临,“技术”所造成的欺骗无法避免,文化只有保持住其自身的独立性,坚持不向技术投降,才能不走向衰败、不被其吞噬殆尽。因此,作者试图唤起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坚决反对技术垄断阶段的来临。

  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都是尼尔·波兹曼的心血之作,他坚信自己所提倡的观点一定会在未来出现,并且为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他愿意与自己的老师和学生都站在对立面上,驳斥一切过分乐观的观点和想法。他说自己是老师不听话的学生,但他从来没有后悔、也没有停止自己的举动。

  尼尔·波兹曼书写《技术垄断》的年代还没有互联网的出现,二十几年前就已经寓言了今天社会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至少在媒体环境领域,称他为先知,一点儿都不过分。从《童年的消逝》到《娱乐至死》,再到《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始终走在媒体发展的前面,用警惕的目光展望了未来。

  《技术垄断》读后感(七):技术垄断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由世界著名媒介理论家和批评家尼尔·波斯曼发表于1992年。作者以教育学、语义学和传播学成名,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精神领袖。他把人类技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技术文化。又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类型、技术统治文化类型和技术垄断文化类型。

  本书的宗旨是描绘并分析技术何时、如何、如何成为特别危险的敌人。他认为“美国文化是唯一的技术垄断的文化。这是一种年轻的技术垄断文化。”

  为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从美国的历史、文化、国民性、资源、信念体系的巨变去追寻技术垄断兴起的4个相互关联的原因。

  第一是美国国民性,不同的人把这一特性归结为人口的移民性质或边疆心态或丰富的自然资源或新大陆的无穷的机会或普通人享受的前所未有的政治宗教自由。但作者认为美国人对文化本身抱有的考问态度助长了极端和鲁莽的技术入侵。

  第二个原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家的天才和胆略。他们的基本理念是凡是阻碍技术革新的东西都不那么值得保存。他们最大的成就是告诉同胞们,未来不必和过去保持联系。

  第三个原因是20世界的技术给美国人提供的东西应有尽有,便捷、舒适、速度、卫生、丰裕等等无不一目了然,前景光明。

  第四个原因是原有信念的源头深陷围城。在观念的残垣断壁中,只剩下一个可以相信的东西-技术。技术高歌猛进,传统信念贬值。

  基于以上四个原因,美国人从事技术创造的精神准备胜过其他人。技术创新还需要以下为提供了技术创新的背景和语境的条件:美国的工业领袖具有技术开发的填充墙,技术高歌猛进,传统信念贬值,这些条件的重要性都被放大了,这些条件把技术统治文化推进到技术垄断文化。

  作者不仅从宏观方面分析技术垄断,还将剖析了具体的领域,包括医疗技术垄断、计算机垄断技术、语言的意识形态和唯科学主意。

  技术垄断在医疗工作中的表现是医疗设备的完善却不一定意外着医术的提高,不一定意味着医患关系的改善,不一定意味着医疗事故的减少。因为医患双方都过分迷信技术设备,而忽略了医生的倾听、经验的判断及患者的主诉。在美国,医疗技术垄断形成的三个因素分别为美国国民偏向于咄咄逼人的进取性,很容易适应医疗技术;其次,19世纪的技术统治论执着于发明,充斥着进步观念,完成了一连串令人惊叹的发明;再者,美国文化完成了重新定向,使技术进取笃定成为医疗实践的基础。

  在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垄断的表现除了言必计算机,就是迷信人工智能。而事实上,机器不可能感知,也不可能理解,人工智能不可能产生创造意义、具有理解力和情感的动物!

  作者在最后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人们的质疑,即无论文化做什么,个人能有何作为,和无论个人做什么,文化能有何作为。

  《技术垄断》读后感(八):强烈推荐

  技术垄断

  《技术垄断》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本书主旨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明进程、文化以及制度等各方面的影响。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值得每个愿意思考的人阅读的书。书中的观点足以令人耳目一新,并且引领我们开始学着透过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现象去探寻事物发展变迁的根源和本质。

  对于现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很少会停下来仔细研究一番,更难以想象去对它们进行形而上的思考。

  比如我们恐怕几乎从不会去思考文字的发明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影响?而古希腊先贤却早已预料到文字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当人们过多依赖文字来记忆时,确实使我们的记忆开始退化,而文字也改变了许多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比如正义,比如真理。当知识付诸于纸面时,智慧也开始大打折扣,那些记载于文字的,并不一定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智慧。

  又比如钟表,最早发明钟的修道院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种方便他们定时祷告的技术,会作为时间的另一种表象而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钟表将一天分成24个小时,将每个小时分成60分钟,又将每一分钟分成一小格小格的60秒,它几乎取代了时间原本在人们心目中的真实概念。随之而来的,时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生产效率、同期比等概念应运而生,人类社会取得经济进步的同时,也被时间紧紧捆绑在钟表的刻度轴上,失去自由。

  再比如分数,最早出现在一所学校里。分数开始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其实从一开始分数就已经显而易见的表现出其片面性的弊端,但分数是那么方便,那么方便的将难以名状的优良中差以一种一目了然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学校系统容忍了分数的种种弊端。然而,现如今,分数不仅是高校录取学生、政府录用公职人员、医生获得从医资格、法官获得司法资格等等的参数,而且分数已经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政府部门年度考核,公司企业员工的业绩。

  人们总是想通过一种技术来改进生产生活,总是想使事情变得更简单些,然而往往适得其反,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琐。

  小时候,当我们还时常用笔写字的时候,很难想象有一天我们也会提笔忘字,现在时常使用手机电脑电子设备,我们习惯了敲敲键盘,语句自现,书写能力已经退化了,如今工作中要引进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我们笑谈长此以往恐怕打字能力也要退化了,如果将来使用思维识别技术,脑子里想什么便输出相应的文章,恐怕语言能力也要退化了。这里只说到这一方面退化,退化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而技术的渗透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它回渗透到生产、生活、文化、制度各个领域,其影响起止是推倒一块多米诺骨牌。

  强烈推荐这本书——《技术垄断》——让你换一种视角来看待周遭习以为常的一切,你会收获一种完全不同的特别体验。

  我很享受这种体验,所以推荐!

  《技术垄断》读后感(九):技术的傲慢

  在技术进步、信息过剩的20世纪末,人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而尼尔·波斯曼却不合时宜地唱衰,提出了“技术垄断”一词,提醒人们关注技术的另一面。《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的开篇,波斯曼以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作引:埃及法老塔姆斯臧否友人特乌斯的发明,说到文字,塔姆斯直言,它会让人健忘、让人自以为知识广博,以致“自负张狂”、“成为社会的负担”。那文字的好处呢?它不言自明,我们反倒要警惕过度依赖、推崇它而不自知。波斯曼观点和塔姆斯相仿,他不是对技术的好处闭目塞听,而是在众人疯狂的时候保持理智。当技术变成了垄断性的存在,足以颠覆这个世界的规则时,必须确保人们对它的弊端了若指掌。

  技术的应用方向或许跟发明者的初衷相悖。譬如书中提到,钟表的发明最初是替修道院的僧侣校正时间,后来却变成了上班族的紧箍咒。显然,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用途更广泛。技术常常自带意识形态偏向,我们以为它服务于我们的目的,结果却反受它的掣肘。以教育为例,许多育儿书都建议父母限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认为直白的图像会让孩子“变笨”,爱看书的孩子将来才会成为学霸。波斯曼认为,这其实是电视和印刷隐含的不同意识形态偏向,所谓的静不下心来读书的“笨”孩子只是站错了边,但他们未必是永远的失败者,一旦新的技术及随之而来的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我们的文化就会认同其他的特质。届时,擅长读书的学霸可能因“反应迟钝、缺乏激情”、自以为是,而被贬低、被淘汰。随着计算机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教学,文化认同的偏向正在缓慢地改变。

  而我们之所以热爱技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貌似提供了一种方案,能减轻我们的信息焦虑。在波斯曼看来,这却是一种文化艾滋病(AIDS),是抗信息缺损损综合征(Anti-Information Deficiency Syndrome)。信息传播得很快,我们无所不知,看上去还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实际上,却引入了信息控制机制,如波斯曼列举的官僚主义、专家和技术性控制。我们只是变相地把责任转嫁给了技术,由它们来替我们做决策,也让它们来替错误背锅。可我们真的因此变得更轻松、更省力了吗?我们感到挫败乏力,既不相信“砖家叫兽”,也不相信自己。

  何必求助名医?让计算机分析我们的化验指标,依程序开药,甚至手术,那就不存在医闹了;哪个环节发生的问题均可归咎于计算机的故障,我们只操作开关,我们没有错;科学看起来更可信赖,所以,社会“科学”要拿数据说话,似乎可以凭此推断出个体的行为……波斯曼不无辛辣地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终极权威形象,已经从“白髯垂胸的老人变成了穿白大褂的年轻男女”,后者代表了与时俱进、无所不能的新技术,其傲慢凌驾于对海量信息无所适从的门外汉将信将疑的不安。

  技术垄断如此顺理成章,抵抗技术垄断犹如推动西绪弗斯的石头。在本书出版20余年后,我们仍然需要逆流而行的声音,坚持人之于技术的主动性,当然,这需要我们有跨学科的视野和思考能力,会比单纯交给技术更艰辛。此番努力,应当是值得的。

  ——己亥年读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

  《技术垄断》读后感(十):技术的进步正让我们失去什么?

  身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最大的感触是信息量太大了。这些信息无处不在,广播、电视、书籍、自从手机能上网后,我们更是不涉防的被信息无时无刻的影响着。

  一会儿这位明星出轨了,一会那个高官受贿进去了、一会儿兜售出售开锁的技能。这些信息顺着网络滚滚而来。我们的教育也可以从教室搬到了网上,让更多的人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信息泛滥的长远结果就是信息混乱。信息已成为一种垃圾。

  这些都是技术进步的成果。我们从中不仅轻松获得了信息,信息也在不断的侵蚀着我们的文化。《技术垄断》作者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1931—2003),纽约大学教授,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精神领袖,研究领域横跨教育学、语义学和传播学,弘扬了麦克卢汉、伊尼斯开创的媒介环境学,推动其进入北美传播学主流圈子。其中《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并称“媒介批评三部曲”,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学界产生持久的影响。

  那么,技术垄断又是什么呢?

  所谓技术垄断论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

  手机、网络、微信、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重新构建了我们的生存条件,它们正在慢慢地的改变一切。

  孩子玩玩手机已经成为父母的头疼大事儿,虽然很多时候,手机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但对于孩子来说,手机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视力,同时也影响着他们思考的深度。

  他们在也不愿为了一个陌生的英语单词而去翻阅词典,他们会轻松的打开百度或者各种翻译软件来解决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找到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他们也失去了对问题的探索精神。

  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有利因素,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当信息的供应量无法控制时,个人的心宁神静和社会生活的宗旨就必然会普遍崩溃而失去防卫。防线崩溃之后,人们就法法寻觅经验中的意义,就失去记忆力,就难以想像合理的未来。

  既然我们无法阻止技术的进步,我们该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呢?

  我们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家庭,家庭负责儿童的社会化,并成为信息的管理机构。我们家庭该如何操作才能保证孩子不受信息的伤害?

  不在孩子面前说不文明的话,不谈论一些对孩子有害的话题。良好的教育必须在很大的程度上排除一部分信息,我们要控制信息的流入量。

  我们控制自己和孩子玩手机,不仅会让我们的注意力涣散,同时也让我们的失去了判断力。

  现在我们去医院看病,医生开的第一个单子估计就是化验血去,通过血液中的各个指标来断定你是由病毒感染的发烧,还是由细菌感染的。完全依靠机器的医生失去了根据观察做出诊断的能力。计算机的出于和普及,会继续让我们可能失去什么?

  家庭中失去了关心,三个人各自拿着各自的手机,刷着各种信息,家庭不在是温暖的家庭。家庭变成了一个网吧。我们用手机可以方便的点外卖来解决我们的饥饿问题,家庭里的厨房成了摆设,没了烟火气息的家庭,是不温暖,是无爱的。

  我们感谢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但我们也要思考技术的进步,是否让我们失去了更多的东西?

  这本书很好,作者翻译的也特别棒。作者技术的发展的各个阶段,阐述了对社会的影响,值得一看。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