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香港突然传来,李嘉诚走了....

  订阅老板智慧学 | 阅读更多深度好文

  年过九十,已经退休许久的李嘉诚,应该不会想到他会以这样一种方式频频走入人们的视野中。

  先是包下整版广告发声“黄台之瓜”,后又公开请求“港府对年轻人网开一面”,这两天又因为一条“谣言”闹得不开心:

  22岁的李嘉诚,在一间一百多平的废弃仓库内创办了长江塑料厂,为了节省房租,他只能将厂址选在筲箕湾租金低廉的废弃厂房。

  ▲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筲箕湾

  3月11日,长江塑料厂正式开业动工。

  ▲ 李嘉诚就是靠做这样的塑胶花起家的

  ▲ 50年代的长江塑料厂内,工人们在生产塑胶花

  “拥有属于自己的地皮和厂房,长江才能再不受物业和房主的掣肘摆布!”

  1958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嘉诚,在香港最繁华的北角购下一块地,这是李嘉诚和他的长江咬碎牙才拿下的第一块地,部分自用,剩下一部分用于出租。

  ▲ 长江最早的办公大楼

  ▲ 1967年,全港发生发起发起反英暴动

  ▲ 香港的地标性建筑——长实大厦

  ▲ 中环是香港最繁华的核心CBD

  ▲ 远眺香港金钟夜景

  ▲ 屈臣氏业务遍布24个国家/地区,共经营超过12000间零售商店

  ▲ 葵涌港,全球吞吐量第二大的货柜码头

  ▲ 香港码头业职工会总干事何伟航

  是啊,李嘉诚确实是只想着赚钱,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要用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

  因为他是商人,所以他的立场从来都是资本,他的目的也从来都是赚钱,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这不重要。

  任何方式,只要能赚到钱,在李嘉诚眼中就是好方式。

  李嘉诚的组合拳:花式炒房+寡头垄断

  李嘉诚最早进军房地产时采取的策略是:只租不售。

  相较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预售楼花的方式,只租不售是一种更为稳妥保险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资金回笼实在太慢,而且也无力负担更大投入的项目。

  ▲ 上世纪七十年代排队买房的港人

  ▲ 香港楼价与租金齐飞

  更何况低价买入需要勇气,高价卖出需要本事,房产开发也需要资本,这都是硬实力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手头的地皮越来越多,这样简单“质朴”的常规开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李嘉诚的需求了,他开始摸索房产开发的“花式操作”。

  今年7月,港媒曝光长实持有的香港油塘东源街5及8号工业地将转为住宅用地,政府补价超过22.1亿港元,每平方英尺补价约5283港元(合每平方米超过58000港币)。这片地皮,长实持有已经超过二十年而未开发,转手一卖便是几十亿的收入,简单粗暴到连施工开发都省去了。

  荒芜的土地,直接印出滚滚而来的钞票。

  ▲ 香港油塘大量工业用地空置

  ▲ 岚山楼盘中的16平方米“豪宅”

  楼盘信息被曝出后,立刻遭到外界的冷嘲热讽,继“千尺豪宅”之后,又涌现出一个新词汇——劏房豪宅。长实更是被冠以“无良开发商”之名,吃相之不堪,竟至于此。

  可就即便再骂,香港人却仍然离不开李嘉诚,因为李家的力量已经渗透进港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阿公阿婆们早上起床买菜煮饭,去的是家门口附近的百佳超市;年轻人买个护肤用品,去的是公司楼下的屈臣氏。

  港人看电视和听电台,服务商是李泽楷的电信盈科;家中安装的电话网络,则是和讯黄埔的。

  还有一大批年轻人,在李家的码头、工地、超市中打工,然后收入的一大半又偿还给长实的房贷。

  ▲ 李嘉诚的香港“帝国”

  香港人每天为李嘉诚打工,然后又把李嘉诚支付的工资在李嘉诚提供的消费渠道里还回去。

  嚯,完整闭环,实现永动。

  港民兜里的钱,就这样源源不断的被吸纳入李家的腰包当中。

  745万港民,只不过是庞大商业帝国下的区区蝼蚁,不过是维持帝国高速运转的一颗螺丝钉。 

  ▲ 破旧的住房,高昂的房价

  香港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房价,而在于推高房价背后的人。

  和香港定位高度类似的新加坡,国土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总人口是567.5万人,人口密度比香港还要高,但是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5平方米,列全世界第15位,而香港的人均住房面积是——

  15平方米。

  差距在哪?

  ▲ 新加坡政府兴建的整洁明亮的组屋

  新加坡超过70%的住房由政府兴建,为82%的公民提供居住,而香港,只有不到30%的人挤破头才能住进公屋,而剩下超过70%的港人,都背负着李嘉诚这些地产大亨楼盘的巨额房贷。

  不过地产大亨们也不是一无是处,在有一点上他们做的相当出色:在他们买下的地皮中,给香港人保留了相当多的自然景观和郊野公园。

  ▲ 香港美丽的郊野公园

  全港人均郊野面积达到105平方米。

  底层港民每天蜷缩在4平米像棺材一样的劏房里,再大的公园,再好的高尔夫球场又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 底层港民居住的劏房

  ▲ 同样是实业出身的宗庆后否定李嘉诚

  ▲ 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的百佳超市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对李嘉诚有这样一番评价: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营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超级市场、电讯公司,全靠和垄断结盟,所以他十分成功。然而他不过是顺市而行,什么行业当红便进入该市场。”

  ▲ 李光耀当然有资本这样说,在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孕育出虎牌啤酒、新加坡航空、悦榕庄酒店、虎标万金油这样的顶级本土企业,向世界输出着他们的产品。

  李光耀的话一针见血。

  ▲ 近年来,长实的投资战略就是出海并购

  外部的新鲜力量进不来,里面的垄断势力也不出去。以自由贸易而著称的香港,开放的一直只是商品的通道与流通的机会,在市场的话语权上,垄断的港商们从来都寸步不让。

  进进出出的是烟土和银子,大门封闭的是一切外来人员。黄四郎的碉楼,就是这样筑成的。

  今天的香港,正在陷入看不到明天的内卷化泥泞当中,没有技术的突破,没有新增量,以一种极为简单粗暴的方式自我重复,消耗掉社会大量的生产力,却看不到任何飞跃式的发展。十年后,二十年后,香港还会是这个样子,甚至还有可能更糟。

  不挣最后一个铜板

  李嘉诚有一句名言:不挣最后一个铜板。听起来这是一句非常宽厚的话,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嘛。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你的全部钱,我要挣到只剩倒数第二块铜板,最后一块铜板,留给你活命”

  之所以不赚最后一块铜板,因为这最后一块铜板,就是主人最后的希望,是他的全部,是他的身家性命,拿走最后一块铜板,就需要付出以命相搏的巨大成本。所以精明的李嘉诚不赚最后一块铜板。

  但现在的问题是,那些一家六口三代居住在30平米居室中的人,那些背负巨额房贷不敢休息不敢生病的人,那些居住在牢笼一般4平米劏房中的人,他们真的只剩下一个铜板了。

  ▲ 这倒是应了李先生前几天登出的广告语了

  香港的基尼系数达到极度危险的0.539(国际危险水平是0.4,美国是0.45),2018年全港排名前十的富豪身家总额占全港GDP的42.5%。

  一个一穷二白毫无背景的年轻人,无论他多么勤奋,多么努力,多么聪明,多么好运,他都不会有任何机会成为下一个李嘉诚了。

  要么是从18岁开始全年无休每天工作16小时直到干不动,最好的结局是买一套30平米的“蜗居”。

  要么是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考上名校,最好的结局是进入海关总署或者是成为一名牙医。

  李嘉诚们不会给他任何一个有竞争力的上升通道,香港也没有土壤让他们从事实业制造和创业创新改善命运。

  而当大家被赚的只剩下最后一块铜板时,李嘉诚选择了离开。

  ▲ 李嘉诚投资转向英国

  2015 年,李嘉诚担任董事局主席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联合公布重大重组方案,新成立的长江和记、长江实业将选择英属开曼群岛作为注册地,这意味着它们理论上已不属于香港。与此同时,2015年李嘉诚加大对欧洲的投资,特别是对英国的投资,英国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近三成的天然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都属于李嘉诚,铁路、零售、电讯等多个行业也均有渗透。

  今年8月,长江实业又全资(46亿英镑)收购了英国最大的酒吧集团和酿酒厂Greene King。

  ▲ Greene King旗下酒吧、酿酒厂、餐厅超过3000家

  伦敦或者英国,会像香港一般建立起另一个李氏帝国吗?这或许并不重要,但是对我们而言,李嘉诚的离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回到开头长实集团的辟谣,梧桐山隧道的后续是这样的:2011年,历经8年谈判,国企盐田港集团以2.75亿元的价格收购香港达佳集团(香港和黄集团旗下公司)所持有50%股份,随后深圳市政府从盐田港集团以2.5亿完成梧桐山隧道全部资产回收,并于收回后取消10~30元过路费,实现全隧道免费通行。

  曾经被捏于他人之手的重要经济动脉,终于回到了我们自己的掌控之下。

  此番场景,恰如《让子弹飞》的最后一幕,黄四郎的碉楼不复存在后的那番对话。

  张麻子:你觉得你对我重要,还是钱对我重要。

  黄四郎:应该是我重要

  张麻子:你再想想

  黄四郎:不会是钱吧

  张麻子: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

  黄四郎:那什么对你重要

  张麻子: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转载自百度文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

  一个聚百万人脉的老板圈子

  老板智慧学深度 | 有料 | 实战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