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和女儿的一次谈话

  女儿是个比较单纯的孩子,即便是上了初中,她依然保持着这份天真。坐在回家的车上,女儿几次和我说起她们的艺术老师,嘀咕着:“好不容易挨上一节艺术课,可老师上得无聊死了,还不如不上。”既是老师又是家长的我,总是想正确引导孩子:“老师一天工作很辛苦,可能老师身体不好,我们要学会体谅。”我想让孩子明白一点:不要太挑剔自己的老师,要懂得包容与取舍(言下之意:能上艺术课已经不错了,还是把心思多花在主课上吧)。可孩子就是较劲,理直气壮地对我说:“难道老师每星期二都忙吗?你要知道:我们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艺术课啊!哪怕她给我们敲敲打击乐器也可以让我们轻松一点的。”听孩子这样一说,我好象无法为老师找理由了,是啊,孩子想上艺术课,轻松、娱乐一下有什么不对呢?莫非是作为老师的我们错了?

  想想自己的艺术课,我又怎么能保证让每个孩子期盼着来、快乐而去呢?“孩子,你有这样的想法,妈妈首先要肯定你。但我们不要一味地埋怨呀,我们可以采用积极的办法。比如:我们可以合理地和老师提些建议,请她能否采用一些有趣味的教学方式,你看,如何?”我尽量以引导和劝解的口气,因为我深知老师工作的烦琐与辛苦。孩子却小声辩解着:“和老师商量过,没用。现在,很多同学开始讨厌艺术课了。”如果孩子连上艺术课的兴趣都淡失了,那真是艺术老师的悲哀!

  想到以前我带过的孩子们,想到他们忙碌作业的情形,我真的感到教育是否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本是天真烂漫、笑脸灿烂的花季少年,可看到的常常是一张张疲惫与漠然的小脸,这是一种怎样的触动啊。我是学校的艺术老师,我能做的也许就是让自己的艺术课愉悦一些,就是让孩子们快乐、轻松一些。我常和孩子们说,亦张亦弛的学习效率更高,话语间多少带着点哄骗,我好象说不出更高明的道理来。很多时候,我上课的目的就是看他们紧张的脸变舒展,僵硬的脸变微笑……我甚至为看不到孩子的笑脸而惆怅。一节沉闷的课,我会失望好久;一节欢乐的课,让我沉醉好久。也许,这样的课说不上好课,更谈不上是精彩的课,但至少孩子有趣、有劲了,我上课就有了感觉,我能给予孩子的也许就是这些。

  记得去年六年级的音乐教材内容单一,技能性较强,我就自己调整教材,设计些孩子感兴趣的音乐游戏,或找一些图片、音响资料,让音乐课内容充实饱满,又有趣味性。一次,在学唱《蜗牛与黄鹂鸟》时,我找来了周杰伦版本的《蜗牛》,让孩子们把两首歌进行比较演唱,说说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结果,孩子们对两首歌的鉴赏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孩子的智慧真是难以估量。我想,只要我们每堂课都能扎扎实实地去上,孩子会讨厌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总是觉得,中国人做事过于认真,太过执着,这种认真执着表现在课堂上就是缺少玩味。其实,懂点竞技体育、艺术学习的人都知道,要想在自己喜欢的某个爱好和特长上发展或有所成就,那种近乎机械、单一的反复操练过程是极其枯燥和痛苦的,枯燥得让人心生厌倦。只有在玩味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化孩子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一个个小障碍,迈过一个个小坎,这样的学习才是持久而有效的。玩味学习充满了诱惑性,使人情不自禁欢喜,让人的身心都处在一种自由松弛的状态,而这中学习状态是最能开发潜能与想象的,这样的学习状态也是孩子最无负担与压力感的,效果却是最好的。我一直记得读师范时的键盘老师,当时我们这些农村娃没有一点基础,学起来真像老牛拉车,非常吃力,可我们的老师总能用各种好玩的方法消除我们的学习畏惧,弹错了她也会婉转地作相应的比方。我一直记得自己在钢琴还课时,她的手总在我肩上或背上温柔地合,弹着弹着,我就特别温暖,心里就特别期待自己下次能弹得更好。

  以自己的学习经历及女儿的学习成长,我更加确信了这样一句话:孩子的确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爱上那门学科。想到这些,我总是觉得每一天的每一节课都不能懈怠。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