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在清朝读后感精选10篇

  《假如生活在清朝》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如生活在清朝》读后感(一):来一场清朝穿越之旅

  如果说在网文界近五年最火的一个题材,那么非穿越小说莫属,重生过去现在未来甚至异界,改变一切,让人欲罢不能。可以说穿越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如今火爆网文的几大基石之一,不论具体哪一种题材,玄幻仙侠历史乃至言情,穿越都是其中最火最受欢迎的一种。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你穿越回的是过去,你的历史细节一定不能出错,或者说要尽可能的还原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这样才会令故事更具真实感,小说才更具沉浸感。

  本书《假如生活在清朝》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简直是一本穿越清朝指南神书,为你的穿越之旅保驾护航,真正融入到大清朝。本书以生活在清朝做假设,用不同阶层不同人的视角真实还原生活的不同状态,包括每日的吃食,饭后的休闲娱乐,出门的方式,见面如何寒暄,坐下饮茶的习惯,以及婚丧嫁娶、日常穿搭、青楼赌场、庙街集会等等,翻开本书,清朝人的一生就这样跃然纸上。

  作者对于每一种生活关键点的介绍非常用心,众所周知在清朝阶级很是明显,故而在介绍某一项细节时,作者会用不同阶层不同人甚至不同性别的第一视角来介绍,这样就最大限度的让读者全方位感受一个真实的清朝。比如穿衣这件事,从帝后的大气奢华到文武百官的“禽兽”补子,再到寻常百姓的自由穿搭,期间更是详细的介绍他们各自的细节,如皇帝的衣服,单是种类就分朝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这其中上朝的朝服便大有学问,朝服繁琐,分上衣下裳,上衣又分箭袖、捻襟、云肩、披领,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再说百官的补子,一品的仙鹤、二品的锦鸡、三品的孔雀、四品的鸳鸯、五品的白鹇、六品的鹭鸶、七品的鸂鵣、八品的黄鹂,九品的鹌鹑,不夸张的说,许多官员的一生就是为了衣服上绣的这些“禽”而奋斗一生。

  不要被我讲的吓到,感觉好像很枯燥,其实本书超级好看,语言很直白,又不失幽默风趣,作者行文尽量用简洁的文字来描绘和展现清朝人们的生活状态,也由于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故而很多习俗其实都有流传至今,很好懂,也很容易理解。俗话说未雨绸缪,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万一哪天走运就穿越到清朝了呢,那这些知识很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就救命了,穿越,细节决定成败啊。

  不过也有个提示哦,穿越有风险,生活要谨慎哦。

  《假如生活在清朝》读后感(二):顺利“穿越”到清朝,你需要掌握这些知识……

  不管是较“古老”的《还珠格格》《金枝欲孽》《康熙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还是较新的《甄嬛传》《步步惊心》《延禧攻略》《如懿传》……一部部清宫剧看过来,再加上本来了解的一些清代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你觉得自己关于在清朝生活的知识足够丰富了吗?假如真有可以穿越,你觉得自己回到清代,可以很顺利地很轻易地做到“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吗?!

  不必急于回答。细细想一下,确实没有那么简单——假如强行觉得这个不成为问题的话,一定会吃一个大大的亏,而且一定会不知道自己究竟都吃了哪些亏!所以,在成功地顺利地“穿越”之前,还是要老老实实坐下来,了解一些关于清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正如《假如生活在清朝》这本书的作者欧阳茜茜在书的“序言”里所说的,“中国传统风俗在清朝不仅得到全面继承,而且其程序更加繁多,内容更加庞大,规模更加盛大”。所以,谦虚点,认真点,严肃点,还是很有必要的——真的能够实现“穿越”的话,那就不是“演习”而是“实践”了,哪怕是犯一点点错都难免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

  电视剧里的那些清代的生活常识,实话实说,多半还真的当不得真,也不能当真!这其中固然有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客观实际,但更有编剧家不严肃认真考据、想当然胡编乱造的因素,所以,乐一乐可以,没什么危害。真要作为“穿越”过去以后的依据,还是要多看一看诸如《假如生活在清朝》这样的书,详细掌握一些清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的变化,才可以恰当自然、如鱼得水。

  《假如生活在清朝》讲了十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诸多方面,基本的衣食住行倒没有多大的讲究,“照葫芦画瓢”即可;要是没弄清尊卑长幼、人情世故,那可就难免要弄出笑话甚至成为灾难了。所以,该细致的时候一定要细致,该讲究的时候一定要讲究,这样才能活得自由、自在,玩得开心、尽兴!这些知识,在小说《红楼梦》中倒是讲得也相对比较透彻——但是能够耐心读完读透《红楼梦》,可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于人情世故,其实在《官场现形记》中也有不少涉及。

  从时间“距离”上来说,清朝距今也不过百十来年的时间,还算是比较“新”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时过境迁,要想理清并不容易;清朝人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乐什么,相对来说倒是比较容易弄清。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不足够细致一些、认真一些的话,很容易就陷入似是而非的境地——如此,一知半解的坏处就被无限地放大了!更多的时候,没有“金刚钻”,的确是揽不了“瓷器活”的!

  《假如生活在清朝》读后感(三):清代生活面面观,吃穿住行全包含

  看到《假如生活在清朝》这个书名时,我还以为是一部穿越小说呢,翻看书看才知道这是本关于清代生活的吃穿住行的书。作者欧阳茜茜,著有《有趣的女子会好命》、《清朝:金粉东南十五州》等书,喜欢徜徉在文字的江湖里,与你共话桑麻,畅谈人生乐趣。

封面

  本书幽默风趣、引经据典,介绍了清朝那时候的人的衣食住行,读来才知,清朝人的生活居然如此有趣。作者用现代人的语言,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给你介绍清朝那些人和事,那些规矩,那些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有趣的事儿。

  我们平时肯定看过一些清朝的电影或电视剧,难道清朝真的就像影视中表现的那样吗?通过影视剧你又能了解多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真实情况呢,可能寥寥无几。查阅正史,又有点晦涩难懂,很难轻松了解清朝的真实情况。本书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带我们了解了清朝的那些事儿。本书为你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清朝的王公贵族、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本书考证严谨,虽风趣幽默,轻松调侃,但是绝对没有胡说八道,会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清朝。

  假如我们真的能穿越到清朝,带着这本书,绝对可以应付各种关卡,能够融入当时的生活。

  清朝的美食,和现代一样琳琅满目,说来也会让你馋涎欲滴,帝王、贵族的饮食当时是山珍海味,色香味俱全,普通百姓和现代的普通人一样也是粗茶淡饭。书中还谈到了那时候养生的知识,饮食也知道荤素搭配,也懂得晚上不可暴饮暴食。还有餐桌上的文化和礼仪。当然那时候的饮茶文化也是很讲究的,茶成为那时候生活必备,乡野和宫廷都能轻松享受到饮茶的乐趣,乡野宫廷终于有了共鸣。饮酒在那时候是一件雅事,文人墨客相聚说风月,没有酒该多没意思啊。

  那时候的穿衣风格,也是和影视剧表现的那样,帝后服饰非常的雍容华贵,引领时尚,很是讲究。百官当然要和帝后有一定差距,但是也非常规矩,各级官员的衣服各不相同,上朝有朝服,在家有便衣,书中还介绍了各级官员的顶戴花翎和补子图案情况。当然还有普通百姓的日常搭配,女性的各种穿衣打扮的风格。有意思的是,男子的辫子的情况,清朝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不尽相同,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头发越来越多,辫子越来越粗,越来显得越帅气。

  那时候的人也是一样会玩,也有各种运动来锻炼身体。摔跤、斗蛐蛐,追求刺激,是那时候的一大特色。书房的笔墨纸砚非常讲究,有些东西传到现在也成了珍贵的收藏品。庙会文化从那时候就开始了,现在的北京的庙会还留有那时候的影子。还有舞狮、风筝也受到了那时候的人的欢迎和喜爱。还有养宠物的,狗、猫、蟋蟀、八哥、鹦鹉应有尽有。

  当然,还有那时候的教育、婚丧嫁娶、民风民俗、诗文雅技等等,作者也给我们一一解读,这本书堪称清朝时候的小型百科全书,比看影视剧或者小说所获得知识多得多,那些只能让我们了解个皮毛,这本书让我们熟知了内中的本质。

  《假如生活在清朝》读后感(四):过过穿越清朝的瘾

  过过穿越清朝的瘾

  看过不少宫廷剧,特别是后宫嫔妃的争宠故事,在剧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有关清朝的衣食住行,但毕竟是在宫中,那在民间人民的衣食住行又是如何的呢?它与现代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假如生活在清朝》给我们解开了不少谜团,看电视剧的时候自己有时也会想,假如我生活在那个朝代应该是过何种生活呢?我会喜欢那样的生活吗?

  饮食

  生活在现在只要自己愿意,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而在清朝饮食规矩却很多,在宫廷尤其,宫廷中的饮食和我们在影视中看到的场景差不多,在宫廷之外也是分等级的。不同阶层的人的饮食方式不一样。在庶民百姓中,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果腹。为了让有限的食材口味多样化,他们做成有特色的各种小吃。而大部分百姓依靠种地为生,他们日常多食用大麦、高粱黍子等。

  衣物

  从电视剧中我们知道不同的官员等级穿不同图案的衣服,文官的补子上绣飞禽,武将的绣猛兽,纹饰图案也根据官员级别各不相同。原来在清代衣服还真是不能乱穿。衣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女性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穿衣风格。

  娱乐

  女性操持家务、做女红和带孩子,而男性却可以美酒美食美景美人相伴,还有斗虫、冰球摔跤等各种娱乐活动。而对于后宫女子庭院深深,她们也会养宠物以排解寂寞。

  待人接物

  清代人会因双方的亲疏远近、阶级身份地位的差异有所不同,表现在迎客、宴请、送客上,馈赠礼物也是人之常情,特别有趣的是,送礼时写在封面上的字仿佛如一条条谜语,暗示着礼物的数量,如果不理解的还可能闹笑话。而庆贺、吊唁攀比之风盛行也让普通老百姓不堪重负。

  婚姻

  封建礼教式婚姻由父母做主。男女双方无权决定,而官宦富贵之家的联姻则看重门当户对,这种婚姻只是一场权势名利的交易,酿成了无数的悲剧。婚姻中的男女不平等,一夫多妻制度也是对女性的最大伤害,这也是重男轻女思想在作怪,为他们感到痛惜,还是喜欢现代社会的婚姻自由。

  育儿

  清代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很强,对孩子很看重,有各种为了孩子的“礼”,有祁子礼、催生礼、诞生礼、三朝礼、剃头礼、抓周礼等等,有些习俗在今天仍在延续。而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一家的事,也是全家族共同努力的大事。

  节日风俗浓郁

  相比于当今社会,清代的各种节日都很盛行,不管是宫廷中还是平民百姓家庭,都按民间风俗过着传统的节日。

  而在清代的节日里,美食总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元旦还是立春、春节等总有浓浓的节日气氛,他们用美食来寄托自己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生活在现代社会,对于吃已经很满足,并不局限于在节日里,但是却对节日缺少了一些期盼,过节的气氛也因平时食物的饱和而失色不少,快节奏的生活,有些甚至连节日家人团聚都成了一种奢望。

  旅行

  因为交通的不便,道路的难行,甚至会路遇匪徒。住宿的不便,食物的匮乏,让单纯的欣赏壮丽河山愿望成为一种奢望。说走就走的旅行只能是一场梦。但也有不少人为实现这个愿望而努力,即使舟车劳顿春行冬至也在所不惜,而有不少文人墨客也在旅行中留下了名扬天下的诗句和画作。

  《假如生活在清朝》读后感(五):衣冠禽兽可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女孩的衣服也不是你想穿就能穿的

No.1 从服饰潮流看朝代文化

  衣食住行,衣服被排在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第一位,正说明它在人类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性。据说,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有羞耻心,懂得用衣服遮蔽自己裸露的身体。

  从某一个猿人尝试着把兽皮和树叶披到身上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猿猴了,从此,人类便与动物彻底划清了界线,人类文明也迎来了一缕新的曙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的思想与审美不断发展和变迁,不同朝代的服饰除了满足当时人们的生活所需之外,还代表了那个特定时期的民俗、礼教和文化。

  东汉的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提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由此可见,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服饰的三大功能:一是蔽形遮羞,二是勉励为善,三是区分身份、地位与所处场合。

  在古代,国家对公卿贵族和普通百姓所穿衣服的服色、式样,都有着非常详细,近乎严苛的规定,一旦你不小心穿错了衣服,轻则挨一顿板子,重则还有可能杀头——看来,穿衣服这件事,可不是闹着玩的呀。

  例如,在《诗经》当中就有许多对人物服饰的详尽描述。而从人物所穿服装的颜色、材料、样式等方面,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分辨出主人公的身份,以及他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地位。

  《小雅·采芑》中写道:“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周宣王手下的大将方叔,他为了威慑荆蛮,令其不敢妄动,而率领军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演习操练。

  诗中的“朱芾”二字,点明了方叔不是一般的将领,而是周宣王手下的重要公卿。因为在那个时代,朱红色的衣服就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无论是《小雅·斯干》中的“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还是《曹风·候人》中的“彼其之子,三百赤芾”,我们都可以看出,当时公卿贵族们的服饰是以红色为主的。

  除了颜色之外,衣服的材质也能反映出人们的社会地位。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大多使用“葛”和“麻”等廉价的材质,而王公贵族们的衣服,大多是由蚕丝、皮毛等高级材质制成的。

  在《豳风·七月》中就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的诗歌,诗中就描述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穿着以麻、葛制成的粗糙衣服,而劳动人民辛苦采集来的柔软蚕丝,全部用来给王公贵族们做了衣服。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么多春秋时代的服饰特色,那么,在古装剧中最常见的清代,其服饰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曾写过《清朝:金粉东南十五州》《有趣的女子会好命》等书的作家欧阳茜茜,在其新作《假如生活在清朝》当中,对清代的服饰风格和日常穿搭进行了详细考据和论述。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回到清朝,去看看那时候的王公贵族和时尚女郎们,都是怎样打扮和装点自己的吧。

No.2 衣冠禽兽与宦海浮沉

  相信大家都知道“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吧。在今天,“衣冠禽兽”这个词是用来形容那些品德极坏,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但实际上,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是用来形容那些官服上绣着飞禽走兽的官员们,也就是说,它原本是一个光宗耀祖的褒义词。

  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对剧中文武百官服装上绣的各种飞禽走兽肯定不会陌生,衣服上所绣的鸟兽不同,就代表着穿着它们的官员的品级也不同,因此,“衣冠禽兽”是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礼仪性装饰。

  官员服装上的图案规制,最早出现在明代,根据官员品级和身份的不同,在他们的官服上分别绣有不同寓意的禽兽。到了清代,这一制度更加严苛。

  顺治帝曾命礼部制定《服色肩舆永例》并颁布天下。在这部《永例》当中,对上至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至士农工商、平民百姓,每一个品级的人们的衣着、打扮,都作出了非常翔实的规定。所有人穿衣的规制、材质等,都必须符合其所在的阶级,如果谁违反了这一体例,就会被官府以“僭越”的罪名问罪。

  在清朝,文官的官服上绣的是飞禽,而武官的官服上则绣着走兽。由于清朝政府将官员职位按照等级细分为九品,因此,每一个品级的文官和武官身上绣着的飞禽或走兽,也是不同的。

  一品文官身上绣着的,是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仙鹤是仅次于凤凰的灵鸟,其毛色纯白,象征着清正廉洁。

  二品文官身上绣着锦鸡。古人认为,锦鸡的身上具有“文武勇仁信”这五种高尚的德行,因此,它素来被看作是君子的楷模。

  三品文官身上绣着孔雀。孔雀不仅仪态雍容华贵,毛色鲜艳美丽,而且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身具大德大贤的“文禽”,更是吉祥富贵的象征。

  四品文官身上绣着鸳鸯,这是取其羽毛上耸的形象,象征着对上级忠心耿耿,对政务兢兢业业。

  五品文官身上绣着白鹇,白鹇通体洁白、毛色素雅,走路的姿势更是四平八稳,意味着稳重沉着。

  六品文官身上绣着鹭鸶,东晋文人陆机在《诗疏》中说:“鹭,水鸟也,好而洁白,故谓之白鸟。”因此,鹭鸶可以看作是一种品行高洁的鸟。

  七品文官身上绣着鸂鶒,鸂鶒又称紫鸳鸯,是一种寓意吉祥的瑞鸟。

  八品文官身上绣着鹌鹑,“鹌”同“安”,寓意着基层的官员要勤于政务,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九品文官身上绣着练雀,练雀也叫蓝雀、绶带鸟,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

  文官的官服上所绣的,都是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鸟类,而武官的官服上,绣着的可是各种战斗力爆表的猛兽。

  一品武将身上绣着麒麟,麒麟作为传说中的瑞兽,既象征仁厚祥瑞,又包含着“武备而不为害”的寓意。

  二品武将身上绣着狻猊,传说中,狻猊是一种以其他猛兽为食的神兽,性格勇猛精进。

  三品武将身上绣着豹子,豹子是一种矫健威猛的野兽,而且还隐含着“君子豹变”的寓意,就是说,一个君子应当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完善自己的修养道德。

  四品武将身上绣着老虎,虎是百兽之王,寓意凶猛勇敢。

  五品武将身上绣着熊,《诗经》中有“唯熊唯罴,男子之样”的诗句,就是说,一个合格的男子汉,就该像熊一样强健刚猛。

  六品武将身上绣着彪,彪是一种威力介于虎豹之间的猛兽,性情残暴凶猛。

  七品和八品武将身上绣着的都是犀牛,犀牛不仅皮糙肉厚,一支独角还具备相当强大的杀伤力,军事能力满分。

  九品武将身上绣着海马,这可不是海里那种手指长的海马呀,而是一种既能在陆地上飞驰,又能在海上踏浪的神兽,矫健英俊,海陆兼备。

  可以说,一件刺绣着“衣冠禽兽”的精美官服,就代表着一个官员浮沉宦海的全部人生。

No.3 清代女孩服饰潮流的变迁史

  说完正统的官服,我们再来看看清代民间的服饰特色。

  不同于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的潮流,清代的服饰样式更多地带有满族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镶滚彩绣”。

  所谓“镶滚绣彩”,就是指清代服饰不仅讲究镶嵌各种彩牙儿和花绦,而且还要加上精美的刺绣。无论是头巾、衣襟,还是裙摆、束腰,无一不体现出清代的巧手裁缝们在颜色搭配和刺绣上的精妙之处。

  大清帝国享有296年的国祚,其间,民间服饰风格也几经变易,大体上经过了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的演变历程。

  康熙年间,达官显贵和普通百姓所穿的衣物,并没有特别大的差距。女性出门时所穿的服饰主要包括大褂、长裙、外袍等式样,而所用的颜色也不过只有褐色、黑色、墨蓝色、浓绿色和金色等几种色彩。

  如果你想从人们身上所穿的衣物,分辨出谁是王公贵族,谁是平民百姓,那就只能从衣衫上绣着的刺绣入手了。富贵人家身上的衣服,刺绣更加精美,花样更加繁复。而普通百姓的衣服,大多数是用葛布直接织成的,上面只有寥寥几处简单的刺绣,以作装饰之用。

  到了乾隆年间,百姓安居乐业,街市上花红酒绿,更是热闹非凡,这时候人们身上穿着的衣服,早就不是之前的深色衣袍了。

  一件浅黄色的长袍,内搭一件镶着粉色边饰的大褂,粉色边饰上还用鹅黄色的丝线绣着几处腊梅。大褂下面,是一件淡绿色的月华裙,裙中的褶皱处用七彩丝线绣着一幅山间松月图——这便是乾隆年间富贵少女的典型服饰。穿着这件衣服的女孩,一举一动间,裙上绣成的山间松月若隐若现,美人美景,相得益彰。

  总的来说,在乾隆时期,女孩子更喜欢浅色的衣衫,尤其是镶粉色边的浅黄色衣衫,下面再配上一条绣着花边的裙子或裤子。也有人喜欢在衣服外面系上一条橘黄色的束带,带子垂在腰胯两侧,长度与外衣平齐,行动处自有一种别样风流。

  再往后,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女子服饰的式样比之前更为繁琐,刺绣图案的选择上也更加精致。有些衣服裙摆处巴掌大小的一幅图案,竟然需要连续用七八种刺绣方法才能完成。

  这一时期,女子大多身穿一袭低领蓝色紫裙,裙子上往往不绣花样,但裙子的底部会镶一道黑色栏杆,栏杆上用金色、红色等艳丽丝线绣上牡丹、芍药等富贵花色。在上衣的袖口处,往往也会镶一道白边,上面用全彩的丝线绣满同样的富贵花样。

  若是论服饰之精美、花样之繁复,那么清代服饰的巅峰当属同治时期。

  同治年间曾流行过一种蓝锻地镶阔边的绸裤带,袋子宽约数丈,顶端绣着祥云、珍禽、异兽等图案,制作非常繁琐。女性的上衣虽然还没有脱离长袍、大褂、小褂、背心等基本款式,但下身已经不仅限于长裙这一种选择了。

  有些时髦的女子,不喜欢烂大街的长裙,转而换上一种宽大的长裤,裤长直至足面,颜色以墨兰、黑色、朱褐色为主,裤脚镶有白边或粉边用于点缀,镶边上还用五彩丝线绣着飞禽、花草等图案。由于裤脚非常宽大,上面的刺绣面积也非常大,而且绣工精美异常。

  到了清末,随着社会整体逐渐走向衰落和破败,清末的服饰也一洗之前的浮华,逐渐趋向于简化。曾经因为康乾年间大规划汉化而放宽的腰身和袖口,再次逐渐收窄,显得简约而合身。

  光绪年间,姑娘们爱穿的的裙子,主要有湖蓝、宝石蓝、大红和桃红等几种颜色,裙子的长度也从及踝长裙变成了过膝裙,有些爱美的女孩会自己编出漂亮的流苏,将流苏缝在腰带的顶端,走动时,流苏随着腰肢的扭动,呈现出妖娆的美感。

  再往后,到了宣统年间,服饰的式样就变得更加符合现代的审美——纤细修身、装饰简约、极富现代感。另外,旗人与汉人的服饰也渐渐趋于一致,但从衣着上已经很难分辨旗人与汉人了。旗袍上用上了汉装才有的立领,而汉族的姑娘也不再是典型的衣裙打扮了,转而开始穿上旗人姑娘爱穿的长裤。

  服装,是社会变迁的地图,是穿在身上的历史。通过对清代服饰潮流变迁史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服饰的柔美和婉约,还可以从中解读出那份属于女性的美丽密码。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